说起九尾狐,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听说过吧。
九尾狐在中国,属于民间传说的生物,最早为瑞兽,常用来象征祥瑞。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编纂的《山海经》,而后传至汉字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山海经》云:“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意思是青丘山这个地方有种异兽,长得像狐狸但是有九条尾巴。这异兽叫起来声音像婴儿一样,但它能吃人。如果有人吃了这异兽的肉就能不被迷惑。
古书记载,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来到涂山,即今天的河南嵩县,遇到了九尾白狐。他听见涂山人唱歌:“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子家室,乃都攸昌。”即拖着九条肥大尾巴的白狐,正在寻觅配偶;如果谁娶了涂山氏的女儿,谁的家道就能兴旺繁盛。并且据说此时的九尾狐的肉和唐僧的肉有异曲同工之妙,此时的九尾狐在中国红极一时,他们的出现代表的就是太平盛世。九尾狐还是一个掌管姻缘的妖怪,非常喜爱给人牵媒拉线,据说她们还帮助没娶妻的大禹拉了个姻缘,让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娇,成就千古佳话。
其形象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九尾”,传说世平则出为瑞也。《瑞应图谱》中说:“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焉”。而《宋书·符瑞志》则说:“白狐,王者仁智则至”。《孝经》援神契说:“德至鸟兽,则狐九尾”。
但是九尾狐是什么时候从仙界异兽、王者祥瑞开始逐渐黑化的呢?首先在唐朝的时候,狐魅故事非常多,狐可为人妇,可为人妾,可为娼妓,九尾狐就在这个过程中从至高至贵的地位跌落下来。例如白居易的诗《古冢狐》,“古冢狐,妖且老,化为妇人颜色好。”这是说狐魅艳色迷惑害人的比喻。关键诗的后边又提到“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唐代的大量狐魅故事就是九尾狐被妖孽化的基础。到宋代,各路人马都开始把九尾狐妖魔化。九尾狐开始频繁的出现在小说书籍古诗词中,特别是《封神演义》的九尾狐狸精妲己形象,把古来关于淫妇型狐妖媚人的观念推向极致,把狐妖之最的九尾狐观念推向极致,也把女色禁忌观念和“从来女色多亡国”的女祸观念推向极致。从此以后九尾狐彻底的被拉下神坛。
直到现在,九尾狐的形象还充斥在我们生活各处,大部分九尾狐的形象都摆脱不了妲己的身份,和性感妩媚挂勾,可以说九尾狐真的是最冤的神兽了,不仅被去除了瑞兽的身份,还被和狐妖混为一谈,并且还被莫名扣上了红颜祸水的标签,背了这千古骂名。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3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684851163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九尾狐的来历(西游记九尾狐的来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九尾狐的来历(西游记九尾狐的来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