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某高校两名教师被同事投毒,此案发生在高知之间,引人关注,发人深省。
据潇湘晨报报道,四川轻化工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一名唐姓教师日前在社交网络自曝同学院老师在其水杯中投入了剧毒农药“百草枯”。而同样被下毒的,还有另外一名老师。唐老师在去医院就诊后,查出血液中有百草枯成分。警方也证实已刑拘犯罪嫌疑人曾某。
百草枯是一种对人有剧毒的除草剂,致死量大约为每公斤体重40mg。中毒后会导致肺部不可逆的纤维化,肺失去气体交换功能,导致人呼吸衰竭而亡,死亡率极高。人在清醒的状态下慢慢窒息,这种死亡非常痛苦、非常残忍。即使剂量低于致死量,百草枯也会在人体蓄积,导致肺部损伤。
而该学院官网显示,曾某2007年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起在该校任教。近些年来,高级知识分子投毒事件也有一些见诸报端。2018年,加拿大皇后大学一名中国留学博士向另一名中国留学生投毒。2014年,吉林长春某研究所同样发生了博士研究人员向同事投毒的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黄洋被舍友林森浩投毒身亡。而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则发生在1994年,投毒者至今没有落网。
在前现代时期,西方的知识分子之间如果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的解决办法是公开决斗。俄罗斯知名作家普希金、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都是死于决斗。现在,一些知识分子选择了用投毒这种隐蔽的方式解决个人矛盾。这样做,没有当面的暴力冲突,力弱者也可能对身强力壮的人带来严重的伤害。而且受害人即使身体出现了异常,也难以马上想到是被投毒,即使想到了投毒,也可能一时查不出具体是什么毒物,难以对症下药。朱令中毒出现严重症状后,几个月的治疗都不见效,最后才确定是铊中毒。如果第一时间确定是铊中毒,服用有效解毒药物,她身体健康的损害会减轻很多。在复旦投毒案中,如果受害者出现症状后第一时间知道中毒的药物进行对应治疗,也许他不至于身亡。
有些人还利用自己对生化知识的掌握,精确控制毒物的剂量,以期避免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只造成一定伤害,“给他个教训”。但毫无疑问,无论被害人是否死亡,投毒行为都是严重犯罪行为,应该受到严惩。
这些投毒者的动机是什么?朱令案至今没有破案,也就无从得知。而在复旦投毒案中,凶手因为家境贫寒曾屡受被害人嘲讽,加拿大投毒案凶手动机不明,但很可能也与平日的小摩擦有关。而最近的这起四川轻化工大学投毒案中,受害人唐老师称与凶手曾某少有交集,几乎从未说过话,凶手为何要向她投毒,目前并不清楚。不过唐老师称,曾某“心理不健康”在学院里是尽人皆知的事。
如果是纯心理因素,那为什么容许这样的人长期在岗,给周围的人造成风险,以至今日之祸?而且,一般而言,即使是心理问题,也是有诱因的,这诱因又是什么?知识分子之间,更可能因为工作原因产生矛盾。文人相轻是自古以来知识分子的传统。同事之间可能存在各种利益、学术权力分配上的矛盾和斗争,比如评职称、申请项目、发奖金等过程中,有些人可能认为不公平、有内幕而产生龃龉。长春投毒案中的投毒者,就因为室友成为领导而嫉恨,加上认为室友有意给自己多分配工作任务,刻意针对自己,于是起了祸心。
知识分子也是人,也难以避免普通人会遇到的人际关系,可能会与他人产生矛盾。但是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有矛盾要么相互记恨,老死不相往来,或者以某种方式分清是非曲直寻求解决,知识分子学了一肚子知识,难道不应该更讲理吗?这些高知凶手却犯下投毒这样恶劣的罪行,可见他们的心理或认知多少都有些问题。
在四川轻化工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同事们都知道曾某“心理不健康”,学院领导也知道,但是却没有引起重视。甚至就在已经知道曾某向另一位老师投毒之后,学院领导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调查是否还有其他老师受害,而是试图遮盖,要老师们不要外传。这直接导致唐老师未能及时到医院检查和治疗,剧毒药物可能长期蓄积在体内,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甚至不可逆的影响。
有矛盾、有问题,在爆发前学院只是一味当鸵鸟,遮盖而不是直面;在发生恶性事件后还试图继续遮盖,维护所谓的“集体声誉”不把同事的人命当回事,这种心态与处理方式难道不该对这一恶性事件负某种责任吗?
辛省志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3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670951110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清华铊中毒朱令事件(朱令铊中毒事件是指中国北京清华大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清华铊中毒朱令事件(朱令铊中毒事件是指中国北京清华大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