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的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2 21:27:53 阅读: 评论:0

交通安全日-伍举

关于苏轼的资料
2023年3月2日发(作者:鸿门宴选自)

苏轼的资料

苏轼的资料

才华洋溢的诗人苏轼的资料讲述了苏轼的什么故事呢?苏轼的创

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

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

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生平与思想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

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后因奔母丧回蜀,嘉祐四年始

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

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

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

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

(1069)初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

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

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

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

门”(《策别》十八);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

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

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

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

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

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王安石罢

相后,何正臣、李定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

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

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

“乌台诗案”。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在元

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

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

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

相唱和。

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祐,起

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

等职。他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校量利害,参用所

长”。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苏轼认为差役免役“二

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辩试馆职策问札子》),

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

隙诬告,苏轼“七上封章乞除一郡”(《乞外补回避贾易札子》),先后

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苏轼在杭州,曾减赋赈荒,掘湖修堤;在定

州,曾整饬军纪,加强边备。在元祐保守气氛充满朝廷的时代,他仍

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

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

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

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

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

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

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

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

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

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

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

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

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

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

《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

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

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

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

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

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

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

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

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

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

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

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

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

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

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

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

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

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

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

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本文发布于:2023-03-02 21:27: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636731101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于苏轼的资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于苏轼的资料.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