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大儿子(曹操的大儿子被谁杀的)

更新时间:2023-03-02 20:50:50 阅读: 评论:0

一说到曹操,很多人会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曹操因此被视为奸雄。

事实上,在三国开国之主中,曹操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是远胜刘备与孙权的。

曹操不但奠定了魏国的立国之基,而且为统一全国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而曹操也颇具文采,蓬莱文章建安骨,“建安骨”可是以“三曹”为代表的,“老骥伏枥”被世人推崇了无数年。

曹操有一点绝对是让人们所称道的,那就是对于人性的把握。

他在反复权衡立曹丕为太子后,深知这个二儿子的性格阴狠,担心他其余的儿子的下场会不太好。

为此,他在临终前把曹丕叫到跟前,将年仅5岁的幼子曹干交到曹丕的手中,让他善待这个早年失母又即将失去父亲的弟弟。

从那时起,曹干就开始拉着曹丕的手叫阿翁,虽经多次纠正也很难更改。

等到6年后,曹丕去世前的一系列举动,人们才发现曹操的高明之处。

另类托孤尽显老谋深算

曹操一生共有十六名妻妾,生了二十五个儿子。

公元197年,张绣投降曹操,不料想曹操见到张绣夫人后色心大起,竟然将其强行纳为妾室,这使得恼羞成怒的张绣再次起兵反叛。

在混战中,曹操形势特别危急。

这时,他的大儿子曹昂挺身而出断后,曹操才得以逃脱。

然而曹昂却未能幸免,死在乱军之中。

曹昂一死,一下子打乱了曹操的接班计划。

他迫不得已在曹丕和曹植间进行抉择,最后曹丕更胜一筹,脱颖而出成为太子。

公元220年,曹操一病不起,自知不久于人世。

于是他把几个儿子和重臣召来,一一安排了身后之事,包括再次明确曹丕为接班人,以及薄葬和善待他的姬妾等等。

最后,他把最小的儿子,时年五岁的曹干单独叫到跟前。

曹操拉着他的小手对曹丕说,这孩子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现在我这个当爹的也要死了,以后他就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你要好好照顾他。

从那以后,曹干跟曹丕特别亲近,每次见到曹丕都叫他“阿翁”,相当于喊他为父亲。

曹丕对曹干说:我是你的哥哥,但是之后曹干见到他还是叫“阿翁”。

而曹丕每次见到曹干,也就不免想到父亲的托付,拉着他的手常常流下眼泪,因而对待曹干比别的弟弟都更加亲近。

曹丕接任魏王后,经过几番试探,确认了自己已经能够统帅父亲留下的军队。

而且文官基础也相对扎实后,他很快就与汉献帝达成了共识

经过“禅让”程序,曹丕登基成为皇帝。

随后,他追封曹操为武帝,并对自己的兄弟进行了分封,与他关系极为亲近的曹干当然更是获益不小。

他先是被封燕公,不到二年就升为河间王,然后不断扩大他的封地。

后来曹丕去世之前,还特意留了一份遗诏,要求自己的儿子要善待这个小叔。

结果在曹丕儿子汉明帝时期,曹干又被加封为赵王,食邑更是增加到五千户。

由此可以看到曹操这一手托孤的高明之处,他不但在自己死后保障了小儿子的生活无忧,而且还越来越好。

另一方面,因为这种兄弟亲情的润泽,使得曹丕那颗狠厉的心变得柔软起来。

他虽然限制了兄弟们的活动,但是没有无故杀死任何一个兄弟,使得曹操的儿子都得以保全,这是一个在古代帝王家族里极为了不得的成果。

心胸狭隘让曹操不放心

曹操之所以向曹丕托付曹干,是因为他对这个二儿子的能力性格极为了解。

曹丕绝对不是外人所说的那样见到曹操带兵出征时只会哭,却别无所长的人。

相反的,曹丕可谓是文武全才。

他曾经撰有文学理论著作《典论》,可以说是文艺批评的初祖,因而他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文学批评家。

曹丕在没当上太子之前,因为心情反复不定,所以曾写出无数的闺怨情愁格调的诗歌。

然而他却是七言诗的开创者,所作《燕歌行》二首纯用七言,气质相当的清新,可谓陶渊明一派田园诗人的前驱者。

说完曹丕的文才,再来看曹丕的武略。

他在《典论》的《自叙》中提及,自己八岁即能骑射,而且还精于技击,能够单刀破双刀,并击败过当时的技击高手邓展。

在今天看来曹丕就是一个优秀生,然而在曹操那里,他却迟迟没有得到认可。

那主要是源于曹丕的性格,他属于那种心胸不够宽广,甚至可以说是狭隘的人。

这一点,曹操应该是早有认识。

曹丕升五官中郎将时,曹操任命邴原为五官长史去辅助曹丕,并对他指示道:“子弱不才,惧其难正,贪欲相屈,以匡励之。”

在曹操眼中,曹丕是软弱而不成才的。

“弱”指做事不果断,缺乏魄力,甚至是心胸不宽广都可称为“弱”。

“不才”可能是谦辞,但也可能隐含对曹丕的真正看法,“惧其难正”更是传达出一个父亲的忧虑。

而“贪欲相屈”,或许就直接点到曹丕的短处。

曹丕的“贪欲”,史书早已有之。

如为了得到钟繇的玉玦,曹丕曾让曹植托人向钟繇索取,又曾向曹洪借绢百匹,曹洪不给,曹丕就怀恨在心。

一个人要是贪欲过大,则做事往往不讲原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讲皆是人情,没有是非。

这些都是曹操担心的事,也是曹丕在很长时间不能上位太子的因素之一。

历史上就此还有例证,诸如曹丕向负责人事工作的毛玠走后门,要求任用自己不合格的亲眷。

他的夫人郭氏弟弟犯法,他向负责案件的鲍勋讲情,但没有被理会,后来曹丕就有意报复。

当然,在曹丕上位太子,进而登基称帝后,他的睚眦必报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当年站错队不支持他当太子的人,特别是与曹植交好的,曹丕下起手来毫不手软。

他先是诛杀丁仪、丁廙兄弟,然后孔桂、杨俊等人也被修理掉。

即使不是因为太子之争中站错队伍,只要得罪过曹丕的,下场也都不太好。

比如不借曹丕绢的曹洪,如果不是卞太后竭力相救,险些被曹丕杀掉。

当然,曹丕对有恩于己的人也是知恩必报,凡是在立太子过程对他有滴水之恩的人,他都尽全力相报。

贾诩被任命为太尉,桓阶也得到提升,至于他的铁哥们吴质,更是被宠得目中无人。

曹丕似乎刻意让他人看明白:我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只能对我好,得罪我的话,决不让你有好下场!只要与我站在一起,一定不会让你吃亏。

所以他实际上也很愿意帮助人,前提是你必须是“我的人”。

曹丕好友夏侯尚娶了曹氏女,但是后来夏侯尚列加宠爱小妾。

于是曹丕就派人将他的小妾绞死,夏侯尚悲痛欲绝“发病恍惚”,第二年就病死了。

对于曹丕来说,夏侯尚的反应不重要,“宠妾”的命更是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他维护了曹氏女的利益,维护了曹家的脸面,这是曹丕的原则。

在对付“外人”时,曹丕似乎颇能维护家族及其成员的利益。

第二次投降曹操的张绣在官渡之战中“力战有功”,得到曹操的封赏。

然而曹丕却不放过他,数次斥责张绣:你杀了我哥,还有什么面目在我面前出现。

后来张绣整日惶恐不安,自杀身亡。

曹操应该是很早就看出曹丕的不足之处,因而才会有“子弱不才”之语。

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曹丕并不是他最理想的接班人,否则就不会有曹冲、曹植一再出来搅局。

但是,自从曹昂死后,曹操又一直把曹丕当接班人来培养,委以重任,磨砺他的才干,这正是曹操的老谋深算之处,多处下注。

205年,曹操征袁谭时,让曹丕留守邺城,那可是曹氏的大本营、大后方,可以说给他极大的权限和信任。

211年,升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统领警卫部队,相当于皇帝的禁卫军,是最精锐的部队。

还让他设置官署,为副丞相,都可见曹操挺他的意图。

而且,曹操为曹丕找的佐官不但人数多,而且名望、素质都相当的高,致使“天下向慕,宾客如云”。

以至于后来一些原本是在曹植阵营里的人,一看曹丕那方势力大增,就都一窝蜂地跑过去了。

217年曹丕立为太子的时候,曹操对其他儿子说:“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而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也。”

意思也就是说,他一贯都是把曹丕当作太子人选来对待的,而曹丕本人也一直以正牌太子人选自居。

然而就因为后来的曹冲、曹植也入了曹操的法眼,长期没有明确曹丕的太子地位,使得他一直患得患失,但也实在是无可奈何。

曹丕的艰难上位之旅

一直以来,曹操虽然没有扶曹丕登上太子的宝座,但好在曹操是以他为轴心,让他多少有点安慰。

然而当六七岁时候的曹冲,就已经显露出天资秉赋的过人之处,曹操也理所当然地开始注意这个儿子,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让曹冲接班的意思。

这对曹丕来说是个噩耗,但是他只能是咬牙撑着,何况未来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

果然,曹冲早夭,生病死了。

对于曹操和曹丕来说,这都是一个意外。

若干年后,曹丕对左右说:“若使仓舒(曹冲)在,我亦无天下。”

曹丕可能以为从此之后,就不会再有什么威胁了。

关键是父亲曹操还表现出对他的支持,并且是更有力的支持。

这在一件事上可见分晓,当时有一个才子名叫周不疑,聪明机敏。

曹操对他颇为欣赏,想要把女儿嫁给他,结果却被拒绝了。

当曹冲去世后,曹操派人把十七岁的周不疑杀掉了。

曹丕认为不应该将周杀掉,而曹操却说“此人非汝所能御也”,曹操的意思是说,这个人的能力太大,你驾驭不了他。

这句话肯定有质疑曹丕智力的意思,但凭着曹丕的聪明劲,当然看得出来,曹操这是意图为他扫清道路。

不过,其中还有一个危险的信号:曹操对他仍然不是最满意。

那么,还会有谁能入曹操的法眼呢?这个人很快就出现了。

210年冬天,邺城铜雀台落成,曹操携诸子登临游览,并命各人作赋。

曹植挥笔立成,辞采可观,一鸣惊人,让曹操刮目相看。

对于曹操来说,这简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发现。

曹家不缺能行军打战的人手,一如曹彰,不能料到的是曹家还有文采出众的子弟,曹操喜出望外。

这年,曹植十九岁,曹丕二十三岁。

曹操将两个儿子进行了对比:曹植举止自然,性格质朴,而曹丕却矜持倨傲,崇尚虚华,两者脾性截然不同。

而当曹操聚焦曹植之后,曹植的聪明便格外让曹操瞩目,“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

曹丕自然看得出父亲的心理变化,曹植开始得宠。

“得人则安,失人则危。”曹丕感觉到胜利并不一定属于自己,后面还存在着变数。

于是,他开始行动起来,利用现有地位,广泛结交朋友,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打造关系网,给自己造势。

他还告诫自己要隐忍再隐忍,等待再等待。

在这段时间,夜不成寐、忧思如潮的他,为了平衡煎熬的内心,不断诉诸文字,倾吐心声。

那些被人抛弃的、丧偶的、离居的女人,都成了曹丕自我心情的代言者。

这时,曹操开始不断地将曹丕与曹植哥俩放在一起比较。

有一次,曹操曾让曹丕、曹植兄弟出城办事,事先又吩咐守门人不可放任何人出门,以此考验丕、植兄弟的才干魄力。

曹丕兴冲冲先去执行任务,可是遇到守门人挡驾,只好折回。

而曹植却按照杨修的教导,将拦路的守门人杀死,顺利地出城办完了事。

这一局,可以说是曹丕完败,这使得他惴惴不安。

曹操曾评价曹植“儿中最可定大事”,并且在214年南征孙权时,改为安排曹植守邺城。

这难免不让曹丕和曹植兄弟各自生出异样的心思。

面对各有所长的两个儿子不断博弈,连老奸巨猾的曹操一时也感到难以决断。

后来曹操特意询问贾诩对册立曹植为“世子”有什么看法,紧要关头,表面上一直不偏不倚的贾诩现出了“曹丕党”的本质。

他沉默了好一会后才说:听到您这个问话,我不由得想到了袁绍、刘表父子的事情。

这句话对曹操的冲击力度很大,因为这是曹操既熟悉又曾亲身参与的事情。

袁绍因为喜欢小儿子袁尚,让他代替长子袁谭做了世子,袁绍死后,袁尚、袁谭各树一帜,相互争斗,曹操渔翁得利,将其一一消灭。

刘表也是一样,他喜爱自己的小儿子刘琮,废掉长子刘琦,让刘琮做自己的接班人,最后因为两兄弟间的不合,曹操又将荆州收入囊中。

贾诩没有正面回答曹操的问话,而是举两个“废长立幼”而最终被曹操消灭的事例。

虽然语言隐晦,但实际上是态度极为鲜明,那就是“废长(曹丕)立幼(曹植)”,绝对不可取。

只不过他的劝谏极为巧妙,并且正好说中了曹操的心事。

曹操是个聪明人,当然明白其中“殷鉴不远”的深意,于是,“太祖大笑之,太子遂定”。

恰巧这时又发生了曹植私开和擅闯“司马门”事件,等于给自己投了一张具有决定意义的否定票。

听到这件事后,曹操对曹植开始“令眼相看”,从此曹植所受的恩宠一天不如一天。

217年10月,曹操终于下定决心,颁布了《立太子令》,曹丕的太子位置终于明确而稳固了。

而曹丕登基后,开始报恩复仇,极为快意人生。

原为曹操“五虎将”之一的于禁曾投降关羽,后来又投降孙权。

曹丕称帝后,孙权向曹丕示好,归还于禁。

曹丕见于禁“形容憔悴”,便抚慰一番,将他封为将军。

然而让他去邺城曹操陵墓前拜谒,但却故意让人在陵屋里画了于禁败降关羽的图像,于禁看见后惭愧地病死了。

那位曾经不给曹丕太子面子的鲍勋,因为在225年反对曹丕征讨东吴。

心中早就有底火的曹丕派人拷打逼供鲍勋,然后直接处死,根本不顾众多大臣的求情。

而他对于被关羽所俘却不降而死的庞德,直接下达命令表彰庞德的儿子,以此来倡导忠诚节义,惩戒叛国偷生。

至于那个敢与他争大位的曹植,他虽然没有痛下杀手,但是却将他圈禁在封地中,一生抑郁而死。

后来的曹植应该是极为了解曹丕的心理,为保住自己后半生的性命,他努力让自己低下头去,以显示乃兄的高度,从而达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由此可以看出曹丕人格的多面性,即有文人的儒雅,也有公子的风流,更有太子的能干,当然他还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复仇者。

在曹丕的内心深处,曾经有过诗意蕴藉的柔软,只是在现实的权力之争中,在皇冠炫目的光芒笼罩下,它们越来越稀薄,只在他午夜梦回的轻叹中偶尔一现。

知子莫若父,曹操在临终前的一计托孤手,将曹丕那即将因为大权在握而消失的亲情长久地保留下来,使得他的诸多兄弟都能够安全地生存下去,这才成就了“建安三曹”的美名。

文/蓝风烛尘

参考文献:

[1]宁稼雨,曹丕:负面人品背后的文化巨人本色,文史知识,2020(4);

[2]黄晓丹,曹丕:欢乐深处的哀伤,湖南教育,2020(4).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2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614501142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曹操的大儿子(曹操的大儿子被谁杀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曹操的大儿子(曹操的大儿子被谁杀的).pdf

标签:大儿子   被谁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