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铁饼者作者(雕塑作品掷铁饼者作者)

更新时间:2023-03-02 20:39:05 阅读: 评论:0

文·段宏刚

当我们站在著名雕塑作品《思想者》旁边,仰视着那个身材健硕的男人弯腰屈膝,蹲坐在一块石头上,用右手背托着下巴,左手搭在膝盖,目光深沉,默默地注视着大地,正在陷入一种木三分的思考时,是否会想到,他在思考什么?代表了怎样的精神信仰?作者罗丹(1840年——1917年)这样安排造型,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只见他的身体纹丝不动,似乎处于绝对静止的状态,然而,通过扭曲的姿势,凝固的动作,爽利的肌肉线条,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正处在一个心潮澎湃的状态,因为思考,他表现出无穷无尽的精力,在静止和运动的二元对比中,为观者塑造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视觉形象。

他在思考什么呢?按照作者罗丹的意思来说,他在思考整个人类的命运和未来。他虽然是身强力壮的劳动者,但他并不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他具备崇高的理想和情怀,像一位卓尔不群的哲人,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来关注和解答着人类的终极问题。

《思想者》

有没有解答成功不是最终目的,他只是用这样的方式,引导人类走向精神的自由和人性的光辉,这就是罗丹要告诉我们的。

用雕塑表达这样宏大的主题,实际上有许多劣势。首先,怎么选材是一个问题。再者,怎么表现,怎么处理细节也是一个问题。最后,怎么表达主题,怎么包容人类命运的共性,又凸显艺术家的个性,同样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罗丹开始了一段苦行僧般的生活,他首先梳理了西方传统文化,认真研习了不同时期经典作品的创作手法和审美理想,以及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思想,最后他决定,在遵循传统文化理念的前提下,在作品中充分释放自己的艺术个性,给作品赋予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就如他的偶像,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1474年——1564年)那样,创作出如《大卫》那样永恒的作品。虽然他比罗丹早出生300多年,但在罗丹心里,一直把他当做精神上的老师,对他的雕塑杰作《大卫》推崇备至。

米开朗基罗《大卫》

此时的欧洲,雕塑跟绘画一样,走在了一个十字路口,要么是遵循古希腊时期一直到米开朗基罗时代通用的古典写实创作手法,把“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一原则当做核心的审美理念,要么,跟法国学院派那样,把善于表现夸张变形的“浪漫主义”当做审美理念。

罗丹最终没有向任何一方妥协,他一只手靠拢古典主义,一只手贴近浪漫主义,走了一条折中的创作路子,正是这种做法,让他的雕塑作品赋予了永恒的艺术魅力,并让同行刮目相看。

首先,让我们看看雕塑究竟是什么?它跟生活有着怎样的关联?又经历了哪些艺术高峰?

雕塑是包含了雕刻和塑形的一种视觉艺术,用刀具将一些硬质材料按照审美共性不断进行精雕细琢,让其在三维空间显现出特定的立体形象,用来表达时代精神和人文情怀的视觉艺术,便是雕塑。

翻开世界美术史可以发现,世界各族人民几乎都在不同时期自发地创造出了各自的雕塑,如,美洲玛雅文化的大型石雕,非洲土著的木雕和浮雕,古希腊古罗马的大理石雕塑,东方的佛像石雕,等等。各民族之所以能产生雕塑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敬畏与歌颂。

非洲木雕

雕塑和绘画历来被看作是一对亲姐妹,它们究竟谁最先出世,现在连专家也很难考证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因为图腾崇拜而出生。

原始人因为崇拜各种飞禽走兽,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用石头、骨头、木头、泥块等物质,雕刻出它们的模样,或者,在树皮、地面、石块、龟壳等平面画出它们的形象,作为本族的象征,逐渐地,这种做法就发展成了图腾崇拜,雕刻和绘画艺术手法也随之诞生。

时间来到公元前12世纪——2世纪,在这1000年里,欧洲属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人依靠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自由精神,把雕塑艺术发展到一个高峰,为以后的雕塑艺术走向另外的高峰打下了坚实基础。

古希腊时期,欧洲腹地爱琴海周边有大大小小200多个城邦,这些城邦都实行老百姓当家作主的自由政体,城邦的国王只是作为管理者为老百姓服务,每个城邦之间可以频繁交流,可以自由讨论政治、艺术、哲学和科学,思想上的自由度非常高,文化氛围既浓厚又宽松,因此,诞生了诸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第欧根尼,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大师,以及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和欧几里得等数学巨匠,还有荷马与赫西俄德等诗坛娇子,当然,也诞生了菲狄亚斯,米隆,波利克里托斯,阿历山德罗斯等雕塑大师。

东方佛像石雕

在各个雕塑大师不断探索下,他们试验了多种雕塑材料的性能,最终找到了适合雕塑的好材料大理石。

大理石因为质感细腻、润泽,硬度偏软,又具有半透明的特性,在雕刻比较复杂的细节时,不至于引起崩裂,所以,从古至今,一直是雕刻艺术家的最爱。

阿格桑德罗斯父子的《拉奥孔》,米隆的《掷铁饼者》,阿历山德罗斯的《断臂维纳斯》,菲狄亚斯的《雅典娜神像》无疑是古希腊时期四件最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

在审美理想上,这些雕塑作品崇尚“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古希腊人认为,在美学内涵上,越是单纯的东西越是高贵,在艺术表现力上,越是静穆而理性的情感,就越是能催生超强的精神忍受力,一旦爆发,足以震撼人心。

因此,在《拉奥孔》、《掷铁饼者》等作品中,可以看到,男性的躯体都是裸体或半裸,是因为古希腊人认为人体是世界上最美的形体,象征着英雄主义情结的男子汉气概,代表着力量,阳刚,健康和高贵。

米隆《掷铁饼者》

同时,这些男人体都是扭曲的造型,如同在凝聚力量,蓄势待发,体现着男性顽强的忍受力和意志力。

古希腊人确立了雕塑艺术的审美标准后,很快把雕塑艺术推向了第一个高峰。古罗马时期和中世纪时期,在这1300多年间,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雕塑艺术几乎没有得到较大发展,甚至还不如古希腊时期。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从意大利逐渐蔓延到全欧洲,欧洲迎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促使雕塑艺术迎来了第二个高峰,其标志是以意大利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为代表。

为了创作出跟整个时代精神相匹配的作品,米开朗基罗依靠高超的技巧和饱满的激情,在作品整体格调上,追求气势和情感的统一,善于营造博大、恢宏、刚健、唯美的特征。在细节方面,则追求精致入微,通过静中有动的造型感,来赞扬人体的健美,歌颂人性的崇高。

这些审美特征在他的代表作《大卫》、《摩西》、《被缚的奴隶》、《昼、夜、晨、幕》等作品里都有完美体现。

米开朗基罗《摩西》

米开朗基罗之后300多年,西方雕塑艺术又迎来第三个高峰,伟大的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成为此时期的主角。

罗丹虽然出生在艺术之都大巴黎,自小喜爱艺术,但由于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迟迟无法进入艺术院校学习。后来,在姐姐玛丽的强烈支持下,他才有幸进入巴黎工艺美术学校接受艺术教育。姐姐为了供养罗丹学习,甚至身兼数职,每天早出晚归,挣来的钱才可以勉强支付起学费,就这样,姐姐用两年的青春,换回了罗丹在巴黎工艺美术学校学习两年的时间,因此,姐姐成为罗丹一生最敬爱的人。

在14岁左右进入巴黎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期间,罗丹一手学习雕塑一手学习油画,但他内心还是喜欢油画,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学习油画上。由于经常买不起颜料和画布,在16岁那一年,罗丹忍痛割爱,做出不再学习油画的决定,从此专心学习雕塑。正是这项决定,让世界上少了一名画家,却多了一位雕塑大师。

罗丹《手》

命运并没有垂青像罗丹这样的穷人,从1857年——1860年,罗丹连续三次报考那个象征学院派的最高美术殿堂——巴黎美术学院,还是在他的启蒙老师荷拉斯·勒考克的推荐下报考的。然而,罗丹的热情连续被泼了三次凉水,让他凉透了心。

前两次他都名落孙山,在第三次考试时,那个考官发现又是他时,就直接在他的试卷旁边写上了“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系浪费。”

面对这样的热嘲冷讽,可想而知,学院派的大门永远为他关上了,他只有通过自学来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巴黎美术学院竟然拒绝了一名未来的雕塑大师的入学,这是怎样的一种讽刺?

21岁那年,罗丹最敬爱的姐姐玛丽在修道院去世,痛苦使他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他毅然而然进入了姐姐曾经生活过的修道院,做了一名神父。在修道院,罗丹常常睹物伤情,回想起跟姐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压抑和悲痛向潮水一样向他涌来。

罗丹22岁时的样貌

为了转移悲痛心情,某一天,罗丹找出一块木头,只要有空,就一刀一刀地雕刻,最终按照姐姐的形象,雕刻出一个女神一样的美人,修道院院长埃玛尔看到后大吃一惊,拥有如此才华的罗丹怎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

经过沟通,埃玛尔了解到罗丹的所有苦衷,他就极力劝告罗丹还俗,不要把艺术才华埋没在修道院,要用艺术才华向上帝致敬,上帝会保佑他过上幸福的生活。

几天后,罗丹终于想通了,重新回到了启蒙老师荷拉斯·勒考克身边,并发誓要用艺术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年,他23岁。

通过老师的牵线搭桥,罗丹逐渐认识了不少同行,眼界也随之开阔,更重要的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洗礼,他似乎渐渐走出了姐姐去世的悲痛,从23岁到33岁,罗丹度过了一个还算充实而快乐的十年。这十年,也是他对雕塑艺术深刻认识的十年。

《思想者》

1875年,35岁的罗丹访问意大利,终于有幸站在了偶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面前,《大卫》近乎完美的造型,以及饱满的阳刚美,给罗丹的心理产生的冲击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他只觉得,要尽快创作出一幅作品,向偶像致敬,向法兰西人民证明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向那些傲慢的学院派艺术家发出强有力的挑战。

这个时候,《思想者》开始在罗丹心里酝酿了。

世上许多事情仿佛是注定的,注定要等待一个有缘人来完成它。1880年,法国的标志性建筑“法国工艺美术馆”开始大刀阔斧地建造,美术馆的青铜大门需要一组雕塑作品做装饰,要求采用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方式,来反映欧洲的人文思想和历史文化。

许多知名艺术家面对这样重大的任务,都有些望而却步,唯有40岁的罗丹,勇敢地接受了这项重大任务,他明白,他的成败在此一举,若成功,他必将流芳百世,若失败,他注定遗臭万年。

但丁正在创作神曲

接受任务后,罗丹开始研读欧洲的经典著作,从《荷马史诗》到但丁的《神曲》,再到莎士比亚的诗歌与戏剧,再到同时代大诗人歌德的《浮士德》,书中一个个坚贞不屈的灵魂,在面对生活的苦难和命运的摆布时,从没有认输,而是表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进行抗争,最终涅槃成功。

这不正是人类共有的信仰吗?尤其在读完文学泰斗但丁的《神曲》后,罗丹心中燃起了炽热的激情,一种强大的力量牵引着他蠢蠢欲动。他决定以《神曲》为原型,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创作出一组雕塑作品,来表达人类的共同信仰。每个作品既独立存在,又是整体的一部分,表达一个局部的故事和情节。

如果说地狱是人类的诱惑和磨难,那么,只有经过无数次的洗礼与忏悔后,灵魂最终才可以升上光明的天堂。

很快,罗丹为这组雕塑作品想好了名字,叫作《地狱之门》,灵感来自《神曲》,而《思想者》是这组作品的核心,旨在通过它,表达一种永不磨灭的自由精神和反抗意识。

罗丹《地狱之门》

创作《思想者》时,罗丹是以大诗人但丁为原型,因为在罗丹看来,但丁是一位思想的巨人,精神的伟人,但丁的思想光芒和精神能量会驱除人类所有困惑,是引导人类走向光明和幸福的基石。

因此,在最初,《思想者》被命名为《诗人》,后来,又取名《思想者·诗人》,再后来,为了叫着顺口,传播方便,人们直接以《思想者》称呼它,最终让它的名称定型。

也许是创作激情过于高涨,罗丹带领两名学生,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仅仅半年时间就以青铜材质创作完成了近2米高的《思想者》,为世人献上了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臻品。

然而,《地狱之门》这项工程过于浩大,即使罗丹和两名弟子夜以继日地加班,在1917年直到他去世时,整整37年,他们也没有完成。但一件《思想者》,足以让罗丹跻身到最伟大的雕塑家之列。

西方文化界对罗丹这样定位,罗丹是欧洲雕塑领域的但丁。这短短一句话足够让罗丹的名字跟《思想者》一样,在时光长河里褶褶生辉。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2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607451093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掷铁饼者作者(雕塑作品掷铁饼者作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掷铁饼者作者(雕塑作品掷铁饼者作者).pdf

标签:作者   雕塑   作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