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国时代,是相对于元中国时代而言的,特指6000 年前至4300 年前“胚胎中国”的形成时期,也就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形成时期。文化中国是指中国各主要史前文化区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密切交流而形成的对后世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文化共同体,其核心精神就是大家所共同认可并奉为圭臬的龙文化、历法文化、敬天祭祖文化和玉文化等。
从文献记载看,前中国时代大致在黄帝、颛顼、帝喾、帝挚时期。黄帝族群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仰韶文化东庄类型和继之而起的西阴文化(也称庙底沟文化),时间大概在距今6200~5300年,活动大本营在晋南、豫西和关中所在的黄河三角洲。黄帝族群发展的巅峰时期在距今6000~5300年这个阶段,具体表形式就是,西阴文化绘有菊花和玫瑰花图案的彩陶,像一面旗帜,从黄河三角洲这一西阴文化核心地区向周围强力辐射,使得整个黄河中上游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面貌都打上了西阴文化的烙印,达到了空前的一致,从而确立了其在族群语言和心理上的基本底色,实际上是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整合,奠定了中国“多元一体”文明的基本格局。
河南庙底沟遗址出土的西阴文化花纹彩陶钵
涿鹿之战发生在距今6000年左右,波及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但主战场在今河北涿鹿一带和今山西运城盐池附近。黄帝和蚩尤都是炎帝族群的分支,前者是从渭河流域迁徙至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后者是从从渭河流域迁徙至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炎帝族群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半坡文化,时间大概为距今6700~6000年,活动范围在渭水流域。蚩尤部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后岗一期文化,时间大概为距今6500~6000年。三者都属于仰韶文化系统,所以从根本上说,涿鹿之战是华夏族群的兄弟内斗。
半坡聚落微缩景观复原
距今6500~6000年这个时间段内,后岗一期文化所代表的蚩尤族群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她向东迫使活动在山东地区的北辛文化变身为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大汶口文化正是少昊东夷族群的文化遗存;向北,翻越燕山进入西辽河流域,促使当地土著文化一变而为后岗期红山文化;向南,更使得豫中地区变成了它的一个地方类型;而在西边,蚩尤族群返身在多个地区同半坡文化所代表的炎帝势力展开角逐,并在内蒙古中南部、晋中和冀西北地区力压对方而占据优势。
濮阳西水坡大墓:墓主人随葬蚌塑龙虎
涿鹿之战,炎黄一方取得胜利,战败后的蚩尤残部分裂为四部分,一部分逃亡长江中游,在江汉平原落脚后,融合当地土著,形成了苗蛮集团,进而发展为具有初国性质的三苗古国。其文化遗存就是覆盖在这一地域及其周围的边畈四期—油子岭—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系统,时间大概为距今6000~4200年;一部分逃亡长江下游,在皖北地区、里下河平原、宁镇地区、皖江流域和环太湖地区,和当地文化融合后,形成了北阴阳、薛家岗、东山村、崧泽等以玉文化为特征的考古学文化系统,时间大概为距今6000~5300年;一部分留在当地,成为黄帝族群辖下的顺民百姓;还有一部分是留在山东境内的九黎部族,后来成为以少昊为首的东夷联盟集团的一个成员。
5500年前,来自东夷族群的颛顼部族,取代少昊成为东夷族群联盟新的盟主。海岱地区的九黎部族趁新旧交替之际揭竿而起,后在颛顼势力的打击下,逃亡至安徽东南巢湖流域,在此落脚,建立了凌家滩“古国”。
颛顼之都大汶口遗址
5300年前,颛顼趁黄帝“古国”走向衰落之际,发动“绝地天通”运动,开始往西、南两个方向扩张。在西面,颛顼势力全面渗透至中原地区,并扶持祝融建立了半殖民地式的祝融政权。同一时期,苗蛮集团也扩张至此,中原大地沦为这两个殖民者的半殖民地和准半殖民地,盛极一时的黄帝时代结束。颛顼继黄帝成为东夷华夏联盟集团的盟主。颛顼时代到来。颛顼东夷族群的文化遗存就是大汶口文化中期,时间大致为距今5500~5000年;祝融政权的文化遗存就是以郑州西山古城遗址为核心的秦王寨文化,时间为距今5300~4800年。
颛顼东夷族群对中原的“入侵”,导致中原地区上演群雄并起一幕。豫北冀南地区的共工部族,本是蚩尤后裔,彼时率先发动“叛乱”,向颛顼及其傀儡祝融政权发起挑战。共工部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大司空文化,距今大致为距今5500~5000年。与此同时,在豫中地区,打着黄帝旗号的伪黄帝政权也纷纷而出,如以“北斗九星”遗迹为标识的巩义双槐树遗址、荥阳青台遗址等,他们实际都是名为轩辕、有熊等的黄帝后裔“古国”。而在黄帝部族原来活动的核心地区——晋南、豫西和关中,西阴文化势力改头换面以后,以西王村文化面目一夜崛起。中原地区由此进入长达500年的史前“战国时代”。
双槐树遗址所出用九个陶罐联接起来的“北斗九星”遗迹图
还有不少黄帝“后裔”因不堪忍受战乱和被奴役的折磨,纷纷向西北逃至甘青地区,在那里接受当地文化影响,形成了一支势力庞大、具有西阴彩陶文化鲜明特色的马家窑文化群体。
在南面,颛顼势力扩张至淮河沿岸,直接导演了凌家滩文化的覆亡。凌家滩人南下太湖流域,联合崧泽人——他们都有着蚩尤九黎族群后裔的文化背景,快速形成了后来赫赫有名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崛起的同时,分布在宁绍平原、前后绵延长达1700年之久的河姆渡文化也踉跄地走向她的末日。
凌家滩07M23号大墓随葬品多达330 件,其中玉器就有200件
新兴的良渚文化吸取了来自东西南北各地先进文化因素,很快走向强大。颛顼惴惴不安,于是加快南下的步伐,并进一步拓宽了征伐的纵深范围。良渚人北上强势反击,一路高歌,跨过长江,越过淮河,占领了原属于颛顼东夷势力传统领地的苏北和皖北等地,并利用“和平演变”的方式将其诸多的文化因素渗透到东夷腹地汶泗流域。颛顼被动挨打,步步退缩,毫无还手之力。
良渚文化标志性器物“玉琮王”
颛顼在南面受到良渚人的压制,在中原地区又陷入中原群雄和苗蛮集团同他抢夺地盘的的泥淖中,腹背受敌,四面楚歌,逐渐走向衰败。
“玉琮王”上刻画的神人兽面像
作为少昊后裔的帝喾部族一直就生活在其祖先发祥地鲁东南一带,当少昊势力趋于没落而颛顼族群崛起时,帝喾部族只是蜷缩在这个偏僻的地方,一面冷眼旁观,一面养精蓄锐。颛顼晚期,“政权”岌岌可危,尤其是在良渚文化势力所向披靡、步步紧逼海岱地区,苏北的东夷同胞纷纷逃亡至鲁东南地区时,帝喾抓住机会,适时崛起,成功取代颛顼,从而导致大汶口文化由中期过渡到晚期,史前中国由此跨入帝喾时代。时为距今5000年前。
帝喾面对危局,从容不迫。他打出的第一套组合拳是西进中原,接收原来颛顼的地盘和势力,同祝融组成联军,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蜷缩在太行山以东的共工部族发动攻击。不想兵败失利,帝喾一怒之下处斩了前锋大将祝融,重新任命祝融之弟吴回履火正之职,成为新一代的祝融。帝喾吸取教训,和新一代祝融再次组成联军,对共工部族发动全面攻击,共工部族抵挡不住,转身逃亡太行山内。帝喾获得全面的胜利,一举扭转了中原危局,重新占据主动位置。
辉县共城城址
但踌躇满志的帝喾在打败共工,试图在中原地区建立自己的统治秩序时,还不能不面对另一个极其难缠的对手——屈家岭文化苗蛮集团。苗蛮集团大举北上,始于颛顼中晚期,盛于帝喾晚期。苗蛮集团先是东进至今豫西南,然后在此北上郑洛地区,再进入晋南、关中地区。他们甚至还从豫西南或豫中地区将其势力直接渗透到了东夷集团传统腹地汶泗流域一带。可以说,帝喾自始至终都未能解决苗蛮集团这个心腹大患,双方逐鹿于中原,冲突、纠缠乃至战争时有发生。
屈家岭文化部分彩陶纺轮图案
但彼时就总的文化阵营发展态势而言,帝喾势力无疑居于强势地位。正是由于帝喾势力西进的强烈影响,晋南、豫西和关中地区在距今4800年时,一改仰韶晚期群雄割据的纷乱局面而变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大汶口晚期文化和苗蛮屈家岭文化三足鼎立之局势。
庙底沟二期文化是一支继承了西阴文化基因,并整合了东方大汶口、南方屈家岭和良渚等文化因素的新型考古学文化,覆盖地区同西阴文化核心区域重合,其主人正是后来大放异彩的夏族先人。
与向西在中原地区受阻于苗蛮集团和先夏族人不同的是,帝喾势力在南下时却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此前盘踞在苏北、皖北和江淮大部分地区的良渚文化势力基本上被帝喾势力“赶尽杀绝”,这一区域成为帝喾势力南下攻击良渚人的根据地和桥头堡。帝喾势力还采取平和的殖民输出形式,将其传统文化输入了良渚文化腹地。
但良渚人并没有因帝喾势力的高压而改变他们的的文明进程,他们从距今5100年前起就开始了权利之都的建设,并在600年后建成了今天闻名世界的良渚古城,成为东亚大陆第一古国,傲然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良渚古城地理位置示意图
帝喾族群虽然成功遏制住了南方良渚九黎势力的攻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优胜地位,但来自江汉平原的苗蛮集团却加紧了对西边中原地区的势力范围抢夺。帝喾族群面对苗蛮集团的猖狂进攻还在束手无策的时候,一场由黄河改道引发的巨大洪灾成了压垮帝喾“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距今1万至4600年以前,黄河是从河北平原流经“黄渤海平原”进入渤海湾的,至距今4600年时,一场史无前例的特大暴雨,导致黄河改道走淮北平原入海。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沿黄河改道两侧一二百公里以内几乎全部被洪水淹没,甚至连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汶泗流域也遭到了洪水不同程度的冲击,数以万计的居民死于非命,只有极少数侥幸得以逃生。帝喾集团的在豫东—郑洛地区与泰沂地区的联系被拦腰切断,帝喾“政权”命悬一线,只剩奄奄一息。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河道走势图
也就在这个时候,生活于鲁东南日照一带、属于帝喾嫡系的挚、尧两族适时崛起,挚由于实力更为雄厚,取代帝喾成为东夷联盟集团新的领袖,而尧只是其中一个势力比较强大的联盟成员。帝挚的都城就是今日照东港区两城镇城址,尧的初都是今日照岚山区尧王城城址。
两城镇城址
由于黄河改道引发的洪灾导致大量难民逃向鲁东南,该地区的生存资源受到人口增多的威胁。为了争夺土地等人类必须的生存资源,尧部族同以太阳为图腾的10个兄弟部落发生了战争,尧虽然取得了胜利,却无形之中成为帝挚东夷部落联盟集团的公敌。尧部族四面受敌,举步维艰。
尧王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从考古发掘情况观察,距今4600年前的那次黄河大范围的改道所造成的冲击波,大约持续了300年之久。4300年前,黄河局势稳定之后,尧为了寻得更大的生存空间,率领族人率先从鲁东南迁徙至鲁西菏泽一带,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由此北上经豫北地区进入河北平原到达顺平、唐县一带。之后,又从河北平原翻越太行山,取道滹沱河,进入晋中、太原地区,稍作休整后,又南下长驱直入临汾地区崇山陶寺一带,并轻而易举打败了在此繁衍生息的先夏族群中崇伯鲧一族。
同一时期,帝挚领导下的东夷集团各部族也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向西、向南,开始了一波大迁徙、大扩张狂潮。原来还是黄泛区的鲁西、豫东和皖北不但成为东夷集团势力迁居的目的地,更成为他们向外扩张的廊道和据点,由此导致史前中国格局的又一次剧变。
龙山文化先人夯筑城墙场景复原
从考古学揭示的场景看,山东龙山文化就是帝挚东夷集团所创造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其所到之处如秋风扫落叶般,不费吹灰之力就摧毁了当地传统土著势力,各地的文化性质和面貌为之陡然而变:向西南,龙山文化迫使江汉地区的屈家岭苗蛮文化一变而为湖北龙山文化——后改称青龙泉三期类型;向西,促使中原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变身为河南龙山文化——后改称王湾三期文化;龙山文化由此继续西下,迫使关中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变脸为陕西龙山文化,后改称客省庄二期文化——这是周族始祖后稷所创造的先周文化;向西北,龙山文化使得豫北、冀南地区成为河北龙山文化涧沟类型的天下。河北龙山文化涧沟类型是以商族始祖契为统领的先商文化遗存。
在东夷族群对外进行大扩张的时候,居于太湖流域的良渚古国正遭受着一场千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昔日经济发达、文化繁盛的良渚文化社会已经变成了漫无涯际的汪洋大海,良渚人的房屋被淹没,道路被冲毁,就连高耸巍峨的良渚古城也未能幸免于难。猝不及防的良渚民众,大多变成了滔滔洪水里上下翻滚的尸体,随波逐流……
数以万计的良渚人还在洪滔中苦苦挣扎的时候,盘踞在豫东、皖北一带的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势力乘机南下,给了良渚人最后致命一击。繁盛达1000之久的良渚古国文明,轰然倒下。
豫东永城王油坊遗址
良渚古国的覆亡昭示了一个旧时代——前中国时代的结束,而几乎与此同时,在北方晋南地区,尧部族把战败的崇伯鲧驱逐以后,代表尧时代到来的陶寺早期小城拔地而起,陶寺古国如东方的旭日一样冉冉升起——元中国时代姗姗走来。(完)
注:本文是李琳之《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一书内容概述。华夏民族始祖黄帝、颛顼、帝喾、帝挚、尧、舜等,都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族群或者这个族群领袖的统称和代号。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其中,黄帝属于华夏族群,而颛顼、帝喾、帝挚和尧都属于东夷族群。众所周知的涿鹿之战并不是发生在5000年前,而是发生在6000年前,我们熟知的黄帝时代也不是在5000年前,而是在距今6000~5300年这个时间段内。距今5300~4800年的中原大地是一个群雄并起、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
李琳之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9月
《前中国时代》主要通过考古学,并综合运用文献学、民俗学、地理学等,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距今6000~4300年前发生在在华夏大地上激荡风云的社会场景,揭示了这1700年黄帝、颛顼、帝喾、帝挚等各族群的真实历史影像及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梳理出了最早中国诞生之前“胚胎中国”清晰可辨的历史发展脉络,还原了中华文明孕育、起源、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整个历程。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国时代》《前中国时代》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商亡这三千年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李琳之著,研究出版社,2022年6月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2022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2022年7月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等推荐榜单。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2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588651135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史前文明(中国史前文明一览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史前文明(中国史前文明一览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