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集都是做的动漫(每集都是做的动漫软件)

更新时间:2023-03-02 19:51:33 阅读: 评论:0

10月29日,电影《独行月球》以最终31.03亿元票房的成绩从影院下映。同一天,作为《独行月球》IP延续的动画版也在网络平台播放完结。

《独行月球》动画版采用了“泡面番”(时长大概为泡一碗泡面的时间)形式,每集3分钟左右,共12集。动画由开心麻花影业出品,分子互动旗下的非人哉工作室承制,姚京川导演,电影版导演张吃鱼担任监制。相比电影,动画版更接近于原作的风格,创作初衷就是奔着一个好玩的故事,纯粹做一个喜剧去的,所以创作上也更自由。

动画《独行月球》海报。

《独行月球》动画版是纯手绘二维动画,制作难度异常高,团队在画面风格上选择了非常规的道路,没有选择流水线,虽然画风看起来“糙”,但无论是制作难度还是成本,都比流水线动画高很多。新京报专访《独行月球》动画导演姚京川、监制张吃鱼,以及分子互动CEO徐博、执行制片人徐珊,聊聊《独行月球》动画第一季是如何诞生的。

两位二次元迷从电影到动画的默契

在刚筹备电影《独行月球》时,张吃鱼导演就想着如何实现IP化。一开始其实不是想做成动画,而是想凭借电影优秀的美术置景条件,再套拍一部与《独行月球》有关的,类似第一人称视角的短剧,比如10年前“月盾计划”刚建成时发生的故事。

动画截图,“月盾计划”形成之初。

结果,电影开机后,张吃鱼导演和工作人员每天凌晨一两点收工,回去还得开会,早上8点又要开工,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根本没有精力再去套拍。直到电影快杀青的时候,张吃鱼决定,干脆再做一部动画吧。

《独行月球》动画第一季的导演姚京川毕业于中戏电影电视系,毕业后做过一些网剧的制片和项目开发。2019年,机缘巧合之下,24岁的他进入到电影《独行月球》项目中,协助张吃鱼一起为电影做分镜和前期预演。因为电影涉及大量视效,要提前做PriViz(三维预演),相当于在3D软件里把电影先拍一遍,这个工程其实就类似于三维动画的制作过程。

张吃鱼导演在姚京川做分镜过程中,发现他特别擅长做这件事,做动画更能发挥他的特点,并且两人都喜欢动漫,都是资深的二次元迷,有着共同的审美趣味。电影《独行月球》中,很多视听语言的设计都有偏动漫化的表达。经过两年在电影中的磨合,两人在镜头的沟通上已经默契十足。所以,当《独行月球》决定制作动画的时候,导演的担子自然就落在了姚京川身上。

沈腾饰演的真人电影版主角和动画里的主角形象。

张吃鱼和姚京川之前都没有涉猎过动画制作,但对于导演姚京川来说,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讲故事,只是载体不一样。无论是电影还是动画,有一个阶段都是分镜头脚本。在姚京川看来,从电影到动画,虽然是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其实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一个是拍出来,一个是画出来。

不同定位决定了动画比电影好笑

这是姚京川第一次做动画,也是开心麻花第一次尝试动画形式。作为动漫迷的姚京川,之前看过不少日漫和国漫,考虑到原著前半部分偏单元故事的呈现方式,他曾考虑将动画做成每集5分钟时长。动画版承制方分子互动那边建议可以先拿3分钟试试水,“分子互动在短篇幅二维动画领域拥有十分成熟的经验,所以肯定是要听取专业团队的建议”,姚京川说。

《独行月球》动画版共12集,每集3分钟,属于“泡面番”。之所以采用“泡面番”的形式,作为动画监制的张吃鱼说,这与原著漫画的形式有关。赵石的原著漫画属于条漫(长条形画面呈现的漫画),每周画一话,根据读者反馈再画下一话,这种周更漫画,就特别适合制作成几分钟的“泡面番”。

姚京川说,《独行月球》原著漫画虽然是个喜剧,但底子是很厚重的。主人公独孤月孤身在月球之上,虽然表面上每天玩玩闹闹,但他时刻被孤独和死亡所笼罩。动画版3分钟的体量决定了表达的内容有限,因此动画版创作的初衷,就决定纯粹地做一个喜剧,讲一个好玩的故事,让大家都开开心心的。“大家平时工作就挺累的,压力也挺大,抽点时间随手点开一看,能笑一笑就挺好”,姚京川说。

动画版的创作初衷是奔着一个好玩的故事去的。

《独行月球》动画上线之后,有不少网友评论:动画比电影好笑。作为参与了两部作品的张吃鱼来说,他接受网友的评论,因为他知道这涉及两部作品不同定位。动画泡面番的形式,决定了创作者所有的精力都必须使在让观众觉得好笑上面。但他在拍摄电影《独行月球》时,在创作之初,就已经打定主意,希望观众在电影中,不仅仅获得笑声,还有热血、很燃的部分,比如独孤月掉头回去救金刚鼠,袋鼠拉车等很浪漫的桥段,让观众获得更多不同的体验。“这就要求我每场戏不能完全奔着好笑去,我计划的是要把喜感的东西往后推一推”。张吃鱼说。

动画更忠于原著,创作也更自由

在改编电影时,因为漫画和电影两个载体相差太大,张吃鱼不得不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等到做动画时,张吃鱼在改编上的原则是:能不改就不改。作为原作漫画的粉丝,张吃鱼和姚京川都希望动画在改编上,越尊重原作越好。

姚京川说,因为动画版创作的初衷就是做一个好玩的东西给大家看,时长原因较难兼顾深刻的表达。动画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走向基本都是照着原作来的,改编的着力点都集中在将原著情节进行筛选丰富以及本土化处理上。在姚京川看来,原作动漫已经很优秀了,没必要刻意为了改而改动。

动画中,袋鼠第一次出场,在全球直播中说出“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的那场戏,和电影版在镜头处理上非常相似。导演姚京川表示,这其实是综合了很多想法,原著中也有这个情节。不管是在电影,动画还是漫画中,这都是很关键的一场戏。

袋鼠第一次出场,动画和真人电影对比。

姚京川记得,在拍电影时,这场戏的镜头无论从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打磨了很久。最后跟剪辑指导定这段戏的节奏时,改了至少有七八个版本,“现在这个结果已经是我们试了N版之后的一个最优解了”。所以,在动画里也基本沿用了这种剪辑方式,但跟电影还是会稍有不同。

动画更忠于原作漫画,在创作空间上是不是没有电影大?姚京川给出了不同答案。他在跟张吃鱼做动画分镜的时候还挺嗨的,感觉真的是没有限制。

在他看来,动画在创作自由度上反而比电影要大很多。一方面是因为电影要考虑覆盖更多元的观众,从而在内容表达上会有更多的考量和取舍,另一个原因就是电影是真人实拍,有着画面风格上规则的限制。例如人物的表演、镜头的透视关系、镜头设计的尺度等。但在动画中可以随意打破这种限制,一个现实镜头拍不出来的透视,在动漫中能以及其夸张的形式呈现出来,它的冲击力就会比电影强得多。

“为什么很多日漫口碑特别好,但是改出来的是真人电影,观感特别糟糕,就是因为很多情绪用真人来演绎,达不到动画中那种极致的程度。很多动画中的动作、表情,真人是很难表现出来的”。姚京川说。

在电影中,一些情绪的呈现由演员的表演风格来决定。但是在动画中,人物的形象没有固定的限制。虽然动画中人物也有一个基本形象,但根据故事情、叙事风格和当时的节奏,可以随意改变人物的形象。比如,独孤月在动画中的形象经常会改变,当他犯傻的时候,就会变成那种瞠目结舌的大嘴形象,如果他特别“油腻”的时候,就用动漫《凡尔赛玫瑰》的那种画风,眼睛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创作空间一下就比电影大得多了。

独孤月在动画中的形象经常会改变。

动画版中,独孤月还有一个包公的形象,额头上有个月牙。这其实是张吃鱼在改编电影剧本时候的创意。当时他觉得这个点子太飞了,放在大银幕上不太合适,这个包袱更适合用动画的方式来呈现。

动画实现了真人电影没能进行的创意。

纯手绘二维动画,比想象中难

分子互动是《独行月球》动画版的承制方,主要负责整个动画在美术和表演风格上的呈现。分子互动的执行制片人徐珊说,团队专门拿出一个时间和各个合作方确定动画的整体美术呈现和大概基调,磨合出双方都觉得合适的风格。

在确定动画的表演风格时,分子互动的团队先是看完了漫画原作,然后和动画导演姚京川、监制张吃鱼,还有分镜师一起聊,在表演上先为角色做了一个一分钟不到的测试,角色的表情动作、肢体,呈现出来的节奏感,抛出的包袱应该什么样,都在这一分钟内体现,达成共识之后表演风格就定了。

在确定美术风格时,比如独孤月这个角色需要有个人设标准,就要做出概念图、人设的四视图,还有表情管理标准。他的笑、悲伤应该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都会出一个标准,这样后面的制作才有迹可循。在整体美术风格呈现上,美术会出很多版人物和场景的效果图,再和开心麻花沟通调整,达到最终想要的效果。

动画场景。

一般动画制作需要文字脚本,然后再做分镜。《独行月球》动画版有点特殊,因为工作习惯原因,姚京川没有出剧本,直接拿大纲做成分镜。“主要是跟吃鱼导演不需要磨合了,可以直接做分镜,后来分子互动那边发现这样也挺快,直接照着分镜做就完了”,姚京川说。

《独行月球》动画版是纯手绘二维动画,一张一张画出来的。姚京川本来以为二维动画是用一种软件,只画动作首尾帧,中间全部由电脑计算填充,结果发现不是这样的,依旧需要一帧一帧的画,“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得知了很多优秀二维动画背后的创作故事,对中国动画产业创作者们的敬意油然而生。很多前辈真是凭着对二维动画的一腔热爱,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让我们看到这么多优秀的二维动画作品”。

从纯技术角度来讲,《独行月球》这种“泡面番”的制作要比姚京川想象中难。“虽然只有3分钟,但它难在0到1的过程,1到99反而没那么麻烦。”,姚京川说,因为0到1涉及大量的创意,需要前期确定人设风格,来来回回沟通,找各种参考,这些都做好了,其实一集3分钟和一集20分钟,难度差不了多少。就好比设计衣服,设计师可能光设计的过程就要花3个月,但是制作生产的过程,一件和1000件,用的时间差不了多少。

动画从0到1涉及大量的创意。

在张吃鱼看来,2D动画另一个难度在于,它不像电影一样,哪里不合适还可以通过剪辑、特效技术去调整。因为动画全部是手绘,周期压得又比较紧张,基本不能返工。

因为张吃鱼和姚京川都没有动画制作经验,《独行月球》电影的制片人张莉找到了制作2D泡面番非常成熟的动画团队——分子互动。2021年12月,分子互动正式介入到《独行月球》动画版的制作中,动画监制张吃鱼只留了半年的制作周期,这个时间对于分子互动相对比较紧张,分子互动CEO徐博说,团队习惯多花一些时间去打磨一个作品,通常会预留时间长一些。好在这次合作比较顺利,“他们解决了剧本分镜的问题,这一块其实是相对比较耗时的地方”。

看着“糙”,反而是花了大钱的

《独行月球》动画版于9月10日在网络上线,监制张吃鱼说,这个时间节点是综合了很多因素的考量。张吃鱼希望动画能和电影形成一个配合,互为个体,但又构成《独行月球》的IP宇宙。

动画上线后,收获了观众不俗的口碑,豆瓣评分8.0分。对于有没有计划制作第二季动画,导演姚京川和监制张吃鱼均表示目前还不确定。其实,第二季的大纲之前已经创作了,但是否要把它付诸执行,还得看公司整个层面的决定。

《独行月球》动画收获不俗口碑。

从成本考虑,虽然是3分钟的“泡面番”,但它的成本却不低。当时动画做完之后,拿去各个平台谈合作,平台都表示这种3分钟时长的动画,收回成本就有些难。并且站在作品的角度,麻花还是希望能够将这次动画的尝试,让更多的观众看到这部诚意满满的作品,所以最终选择了全网同步上线。

徐博说,动画确实是挺贵的一个东西。市面上也有便宜一点的动画,但质量完全不一样,精度没那么高,可以批量生产的,成本就会低一些。像《独行月球》这种偏风格化,精度高的二维动画,单分钟成本就很高。

姚京川和张吃鱼都不太喜欢那种常规的国漫,画面特别精致,但缺少了作品独特的气质,觉得没意思,想来点特殊的。但特殊的就会面临一个问题——不是流水线,包括人设、风格都得一帧一帧找,做起来慢,比那种流水线的动画成本高不少。

这种特殊的动画,在画风上看着有点糙。有的网友会觉得奇怪:“一看就没花钱”。其实,反而这种独特的画风,是花了大钱的。

独特的画风,是花了大钱的。

徐博说,不是美术专业的观众,一般都会有这种印象,觉得有些动画的线条没有那么复杂,看着很简单。实际稍微专业一点,对二次元有审美的观众,他对你的制作精度、美术水平是非常敏感的,能直接看出来。

“比如,像我们的动画《非人哉》,可能看起来人物的脸都是白的,好像连颜色都没有,但专业一点的人能看出来,我们的制作精度、对漫画的还原,以及那种不连续粗细的风格,想要去还原是非常的困难的”。徐博说,看起来特别的画风,其实是作者的一种风格,这种风格是很重要的。

编辑 吴龙珍

校对 赵琳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2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578931132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每集都是做的动漫(每集都是做的动漫软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每集都是做的动漫(每集都是做的动漫软件).pdf

标签:都是   动漫   软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