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张之洞(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更新时间:2023-03-02 19:32:53 阅读: 评论:0

作者:金满楼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谈判而处处受挫,心急如焚的张之洞为此“三次电奏,力阻和议”,并主张与日本彻底决裂,重新再战。

马关条约签定后,张之洞痛斥李鸿章妥协卖国,竟而要求清廷对其“明正典刑,以谢天下”。对此,李鸿章暂隐忍不发。

庚子年后,张之洞再次对李鸿章的议和大加指斥,后者正在重病待亡中,其怒起而回敬称:“香涛做官数十年,犹是书生之见也。”谓其不谙大局。

张之洞听后勃然大怒,随后回电讥讽:“少荃议和两三次,乃以前辈自居乎?”时人目为天然对偶。

同为少年得志,但与早年驰骋疆场的李鸿章相比,后起者张之洞走得更平更顺。

从其幼年开始,张之洞即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禀赋,其博闻多识,文才出众,14岁中秀才,16岁又在顺天府乡试中一举夺得“解元”(即举人第一名),天资之高,可想而知。

同治二年(1863年)会试中,慈禧太后钦点其为探花郎,一时声名鹊起,并进而成为清流党中的中坚人物。

京中为官十余年后,张之洞被外放为山西巡抚;3年后,因中法战争爆发而调任两广总督。尽管之前未尝与闻军事,但张之洞在这次战争中仍展现了很强的识人用人之才。

在此期间,张之洞先后举荐刘永福、唐景崧、冯子材等将,并由广东提供大批军饷粮械供给前线,最终清军在镇南关与临洮大败法军,取得晚清对外战争中一场难得的胜利。

甲午战后,张之洞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其在军事上总结败因时认为,中国军队在剿灭太平军、捻军后,一度军威颇振,但这次却以惨败而告终,其原因是:

发、捻虽然猛悍但终究是流寇,这与日本近代陆军完全是两个概念。

日本军队效法西洋,训练有素,饷厚械精,在参谋、后勤乃至侦探各方面无不周备;而我军却是仓卒召募,心不齐、械不足,又无充分训练,以致溃败千里;

加上近年以来,师老兵疲,昔日猛将大多步入高龄,暮气已深,几无复起之可能性。

因此,国内军队要想重振军威,除效法西洋之外,别无他途。

这一次,张之洞的看法倒是与清廷中枢的观点不谋而合。

甲午年后,清廷开始尝试编练新军,其中有两支最为出名,其一是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即“小站练兵”,也就是后来北洋军的发源);另外一支就是张之洞的江南“自强军”。

在张之洞看来,“陆军以德国为第一,德国营制,每一军必兼有步队、炮队、马队、工程队,数种合之,始成一军”。

由此,自强军也是参照德国军制编练而成,其全军分步、骑、炮、工程兵共11营,其中设步兵8营,每营250人;马队2营,每营180人;炮兵2营,每营200人;工程兵1营100人,全军共计2580人。

从编制上看,自强军实际上是介于湘军营建制(每营500人)及德军的连建制之间,其近代化色彩稍逊于新建陆军。

自强军建立不久,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其军由刘坤一续办。1901年,自强军调往山东,划归袁世凯节制操练,成为了北洋军的一部分。

回湖广后,张之洞以随带的五百护军(原自强军的一部分)为基础,继续以西法编练新军。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湖北新军陆续编成陆军第八镇和暂编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即甲午年后弃海登岸的黎元洪),兵力约一万六千人。

由于编练较早,湖北新军的规模及战斗力在全国新军中大概仅次于袁世凯的北洋新军。

历史的吊诡往往在于,清廷编练新军本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统治,但最终的结果却走向了反面。

辛亥年中,也正是张之洞创建的这支湖北新军首先吹响了革命的号角,并最终埋葬了延续260余年的大清王朝。

这一点,恐怕是张之洞所没有想到的吧。在此之前,张之洞于1907年上调为军机大臣,并于两年后在京去世。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2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567721082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鸿章张之洞(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鸿章张之洞(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pdf

标签:张之洞   左宗棠   李鸿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