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2月月底,世界最大的运输机安-225于基辅附近的戈斯托梅利机场被炮火炸毁。根据俄罗斯《第一频道》在3月初发布的现场图片,停放在机库的安-225已经面目全非,前部机舱与驾驶室被大火烧得完全脱落,右侧机翼与发动机也彻底被烧毁,只有后段机舱在大火中幸存。名为“梦想”,曾承载苏联航天理想的安-225运输机,已经无法再回到蓝天。
(被毁的安-225)
但近日德国《图片报》等西方媒体报道称,安东诺夫设计局重建安-225的工作已经开始,目前已完成了30%的进度。安东诺夫设计局随后在推特上给予了回复,称“完成30%进度”的说法不属实,但对安-225的重建给予了肯定答复,称“相关设计工作已在进行中”。虽然安东诺夫设计局给出的答复底气十足,但重建安-225的难度说是“难于上青天”也不为过。
安-225的设计工作最早开始于1987年,1986年苏联中央委员会通过了第132-51号决议,确定了下一代多用途航天飞机的发展规划,其中就包括“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由于“暴风雪”号过大的尺寸和重量,苏联当局在尝试了多种运输方案后,发现都存在难以克服的重大缺陷,在经过一系列的论证后,最终决定采用安-124运输机背负“暴风雪”号的运输方式。
(背负“暴风雪”号的安-225)
但曾经世界第二大的安-124在背负“暴风雪”号后,仍然会因宽度不够导致与垂尾产生气流扰动,威胁飞行安全,同年苏联中央委员会通过了第587-132号决议,研制代号为402的新型运输机以运输“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最终安东诺夫设计局选择了以安-124为基础的方案,也就是后来的安-225。
(被遗弃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安-225的研发建造可以说是倾尽苏联航空工业之全力,十几家航空相关的设计局与团队参与了设计工作,数十万科研人员、工人、试飞员和军队参与了制造工作。安-225是苏联航空工业的集大成之作,也只有在完善的工业体系下才能创造出这样独一无二的航空奇迹。
如今的乌克兰虽然还拥有安东诺夫设计局、伊夫琴科、马达西奇这样的老牌航空设计局和制造商,但与苏联时期已不能同日而语。苏联解体后,在经济衰退和意识形态西化的影响下,过去的设计局和生产厂家规模不断减小、核心科研人员外流,乌克兰也没有足够的订单来养活苏联留下的航空工业体系,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各大设计局的能力越来越差。
曾经设计出安-225的安东诺夫设计局,在苏联解体后连安-70战术运输机都不能独立完成,只能与俄罗斯联合开发;马达西奇公司的业务也只集中在小推力涡扇、涡桨、涡轴发动机上,早已丧失了大修重造安-225的D-18T发动机的能力。
(曾经的“动力沙皇”马达西奇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采)
但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年5月份马达西奇公司的生产车间被俄军的“口径”巡航导弹炸毁,车间内的大量生产设备都被摧毁,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生产,没有了“动力沙皇”,安-225的重建更加遥遥无期。
(安-225基本没有重建的可能性)
摆在乌克兰面前的,还有更加现实的成本问题。乌克兰先前表示,修复被毁的安-225需要花费超过30亿美元以及5年以上的时间。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前,乌克兰的军费大致在60亿美元上下,2022年1至9月的军费开支为207亿美元,修复安-225的花费等于平时一半的军费,今年乌克兰9个月军费开支的15%;在战争背景下,花费如此多的经费去修复对战争没有帮助的安-225的可能性为零,即便战争结束后,千疮百孔的乌克兰首先要面对的是巨量的债务和艰难的民生问题,想重建安-225也是心有余但力不足。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乌克兰重建安-225都不具备足够的条件,代表着人类对航空航天美好愿望的“梦想”也只能止步于此了。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2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567021082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安225巨型运输机(安225巨型运输机怎么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安225巨型运输机(安225巨型运输机怎么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