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哪个)

更新时间:2023-03-02 19:14:37 阅读: 评论:0

文/浮世绘t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佛经

莫言在2012年凭借《生死疲劳》这部小说获得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

他说:为了写这部书,他弃电脑而回归到稿纸写作,使用一次性的软笔,一鼓作气,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连续拼了一个半月便宣告完工,并自诩其从手写的动作中,得到很大的乐趣和成就感。

他强调,这个故事在他心里已经琢磨了几十年,这次只是时机成熟,终于决定一股脑把它写下来,他用43天时间一气呵成写完了这部书。

而我用4-5天时间,见缝插针不间断地阅读完了这本书,酣畅淋漓,感觉非常过瘾。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本书中,莫言以动物的视角,俏皮的语言和鬼才般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名叫西门闹的地主,如何从一个地主变成了一个死鬼,历经六道轮回,投胎转世,当了驴、牛、猪、狗、猴的沉重故事。

在本书中,莫言以其特有的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人在极度痛苦时笑出声来,获得内心深处的解脱。

莫言透露:“诺奖的评委主要是因为读完了《生死疲劳》,才把这个奖授给了我。”

莫言创作《生死疲劳》之来龙去脉,采用六道轮回,演绎50年宏大历史背景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正是因为这项荣誉的加持,莫言的作品得以推向全世界,吸引了全世界大批的读者拜读其作品。

《生死疲劳》作为莫言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依然没有离开他最热爱的那片热土——高密东北乡。

莫言说:《生死疲劳》只写了43天,但其实这个故事在我的脑子里已经存在了43年,苦于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结构。

直到有一次,莫言去参观一个寺庙时,当他看到墙上六道轮回的壁画时,突然一下子来了灵感。

他仅用43天,一气呵成,完成了这本长达50万字的小说。

莫言虽然一生创作的作品众多,但他说:假如他只有两本书得以流传,《生死疲劳》肯定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莫言本人对这本书是多么看重了。

诺奖评委也是看完了这本书后才把奖项授予他,足见这部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这篇小说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

五十年间西门闹经历六次转世,一世为驴,二世为牛,三世为猪,四世为狗,五世为猴,最终降生为人。

在这六世里,他目睹蓝脸一家三代经历人生的生死疲劳,世事变迁。

他们爱就爱到底,恨就恨到底,搅就搅到底,干就干到底,有极致的痛苦,也有彻底的放纵,更有不灭的热情与希望。

小说始终围绕着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之间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影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顽强、乐观、坚韧不拔的精神。

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曾说,自己的写作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

在《生死疲劳》中,我们见识了这种叙事方法,叙事者成了驴、牛、猪、狗、猴,以这样的叙事角度,让叙事者有了上天入地的本领,还显得非常从容不迫,也使故事的拓展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在穿插故事的叙事中,莫言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作家莫言”、大头“蓝千岁”,让人道、畜道、神道相互交织在一起,避免以单一视角看问题。因此,可以说,莫言采用六道轮回这样一个叙事结构也是对这部小说写作的需求所致。

《生死疲劳》这部小说,从浅层次看,写的是农民近五十年来与土地的关系,其实,作者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在这个社会进程中人们的价值选择、命运性格,以及他们对于选择和命运本身的思考等。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蓝脸和洪泰岳这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其中,蓝脸是个很顽固的人,他不想加入人民公社,而洪泰岳正相反,他热切地捍卫人民公社,他俩的个性都很自我、极端。

虽然他们对峙了近五十年,历史验证,蓝脸的个性是有价值的,洪泰岳的个性是没有价值的。

但是当他们共同依赖的土地要被子孙们出卖时,他们都禁不住出离愤怒了。

在小说中,莫言正是通过这种对峙与愤怒,来呈现历史、反思历史,不断地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切换,从而实现这种宏大的叙事方式。

在一次座谈会上,莫言曾谈到创作这部小说的动机时说过:

从80年代以来开始的新文学里,大部分是写农村题材的,大多数停留在农村的落后,经济的崩溃和农村人的变化等方面,没有一部从50 年代初到2000年这段时期相对完整的小说。所以我想写这样一部相对完整的能够概括出农村核心问题的小说,这种想法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渐成熟了。

莫言不愧是诺奖获得者,他想到并且也做到了,倾尽心力,写出了这样一部巨著,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奖的作家。

一切来自土地的都终将回归土地

《生死疲劳》这部小说叙事时间横跨50年,详细地叙述了三代人的兜兜转转、起起伏伏,其中,有魔幻的想象,也有残酷的现实,这些故事来自于土地,最终所有人都被埋进了蓝脸珍惜了一辈子的一亩六分地。

透过纷纷扰扰的五十年,我们看到蓝解放这样的倔强顽童,看到了洪泰岳这样的愚忠信仰,也看到了西门金龙散发着腐臭,看见了其他人也被时代所裹挟着。

历史滚滚洪流,浩浩荡荡,勇往直前。

天下大势,顺者昌,逆者亡。

《佛经》中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书名《生死疲劳》取自佛经,莫言的写作风格被评价为“魔幻现实主义”,其重点并非是魔幻,而是现实。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时代背景下的现实,还有莫言对这段历史的思考和总结。

土地是人类的母亲,“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

土地是千千万万农民的衣食父母,他们对土地有着永不磨灭的深厚情感,正如儿子依恋着母亲一般。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此刻,总有这样或那样,比如“土地过度开发”等事情牵扯到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问题,作者对这样的行为表达了自己无奈、愤怒等复杂的心情,他希望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一切来自土地的都终将回归土地。

土地是深沉的,静静地注视着发生在其身上的五十年人间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

“人畜其实同理,轮回何须六道?”这就是莫言所说的,人与动物其实并无区别,在土地看来,也是如此,所以一切来自土地的都终将回归土地。

写在文末:

莫言在写完《生死疲劳》后,曾说: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作的努力与牺牲。

余华曾说:能解释《活着》的只有《生死疲劳》,反之亦然。

《活着》里的主人公富贵和《生死疲劳》里的蓝脸,都是在命运的沉浮中看透生命的本质,坚定不移,任历史如何变革,只管坚守自己的一亩六分地,为了活着本身而活下去。

《生死疲劳》的背后,其实包含着莫言的农村情结。

他说:作为农村孩子,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教育,小学五年级辍学,但我20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

《生死疲劳》这本书是他与自己的农村情结和解,着重描绘农村生活的集大成之作。

他以自己的创作,构建了“山东高密县东北乡”这样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乡土世界。他每部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地都是从这里起步的。

在《生死疲劳》中,近五十年的乡村生活剪影,而且应用佛教中的轮回思想,也是当时农村生活的真实状况。

莫言1976年离家去参军,在他离开农村之前,他已经在高密县东北乡的农村生活了近20年。

在长达20年的生活中,他记忆中最难忘的是饥饿、母亲的叹息和各种鬼神故事。

莫言在其小说中描述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故事,对社会、人生的种种看法,都和童年、大自然、母亲、故乡情节密切相连。

所以,当我们看《生死疲劳》时,对于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就不会感到那么奇怪了。

他写的,其实就是他的所见所闻所思而已。

-END-

作者介绍:@浮世绘t,热爱生活,专注读书,每天分享情感故事,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等,愿为您分忧解难,让您感受人世间的温暖与美好,欢迎关注。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严禁抄袭,违者必究!欢迎点赞、评论、留言、转发。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2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556771126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哪个).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哪个).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诺贝尔   文学奖   作品   是哪个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