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详细)

更新时间:2023-03-02 19:13:47 阅读: 评论:0

作者:许世宏

国家发展到今天,出行的方便,通信的便捷,电器的普及,生活的便利,甚至一部手机就可搞定。

人们在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一切文明成果时,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一出生就拥有的一切便利,对我们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来讲,那是当年想都不敢想的梦啊!

但你不能忘记,我们中国特别是广大乡村的现代文明是从哪里起步的。今天人们普遍享受的一切,并不是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

我们这些与共和国几乎同龄,或者说差不多与共和国同步走过来的人,有必要、有责任、也有义务,告诉他们——

一、咋吹不灭呢?

——第一次家里有了电灯

我在太行山的农村老家,从出生直至上小学期间,从来没有见过电灯啥模样。只是在小学语文课文《工人新村》里,看到过这样的描述:解放后,工人师傅搬进了工人新村,一拉开关,电灯亮了;一拧水龙头,自来水流出来了。——这就是“共产主义”啊!真让人羡慕。

那时候,家里照明靠的是一盏煤油灯。这是用一个旧墨水瓶,把瓶盖上钻个小孔,用薄铁皮卷个小筒,插上纸卷或棉花捻子直达瓶底,倒上点儿煤油,买不起煤油的倒上点儿自家产的棉花籽油之类,油就顺着捻子渗了上去。用火点着,灯就亮了。那点儿光充其量就是个意思,朦朦胧胧,干细活是根本不行的,但同学们上晚自习,就靠这个灯,就借这点儿光。

那时,同学们家里都很穷,为了省点儿油是不惜牺牲视力的。所以,大家不是比谁的灯捻子长,谁的灯光更明亮,而是比谁的灯捻子短,谁的灯光更小,生怕邻座借了光。但奇怪的是,竟没人日后影响了视力。直到高中毕业,也无人戴眼镜,我入伍时检查视力仍是1.5。

大约在我十一二岁那年,一天,我家的后墙上凿了一个孔,从墙外伸进两根电线,连上灯座、灯泡,霎时屋里通亮。虽然灯泡只有15w,但对于点惯了煤油灯、不足20平米的房子来说,够亮了!那种欣喜,写在了母亲及每个家庭成员的脸上——我家也有电灯了!尽管此时离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电灯已近百年,离新中国成立也有近20年了,但在当年的中国乡村绝对是一大新闻。

当然,由于供电时有时无,家里照明也不全指望电灯,更多的还是煤油灯。也由于用电要收电费,虽然只有几毛钱,但那也是钱啊,对农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家里的电灯只有在非用不可的时候才会点亮。

不管怎么说,我们村的电灯比邻村,特别是山后的小村早了好些年,这也是当时值得炫耀的事。当然,对于这一新生事物也闹出了不少笑话。有的老太太灭灯不知拉开关,使劲用嘴巴吹,还纳闷:咋吹不灭呢?

直到1972年我上了高中,晚上自习用上了电棒(日光灯),教室里亮如白昼,好幸福啊!

今天,各种灯具琳琅满目,各种照明器材目不暇接,但总没有第一次家里有了电灯时,那种惊喜的感受了!

二、噢,照到天上了!

——第一次用上手电筒

手电筒作为一种手持照明器,是由俄裔美国人康拉德•休伯特发明于19世纪末期。

作为最廉价、最普通的日常电器,手电筒已发展到好多代。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老家,家有手电筒的却寥寥无几。

一方面,它是庄户人家的期盼。在那没有电灯、路灯的农村,漆黑的夜晚拥有一只手电筒照明是多么适用!它亮度大,聚光强,照的远,且不受风雨影响,非常方便。另一方面,它又是当年庄户人家的奢望。虽一次性投入不大,仅需1-2元,但也是一个劳动力好几天的收入。更养不起,因手电筒需要电池,还需不断更新,所以村里人有手电筒的并不多。

大概在1971年,二姐夫作为彩礼送给家里一只手电筒,塑料壳的。我如获至宝,迫不及待等到夜幕降临,把手电光照向天空,一道光柱直达天庭;照向远方,几十米外清清楚楚;照向砖墙,墙缝里面的小生物受到惊吓,上下乱窜。我好不得意,也引起不少小朋友羡慕的眼光。

但村民最见不得有人显摆露富。一次到邻村看电影,大家都借着月光摸索前行,我拿着手电筒大步流星,不小心手电光照到了别人脸上,立刻遭来一声呵斥:“圪谝(晋东南地区方言,炫耀的意思)什么!”顿时,再不敢张狂。

不到一二十天,手电筒因电池耗尽不再发光,又舍不得花几毛钱再买两节电池,崭新的手电筒遂成了摆设。一天,有人偷偷窜到村里,在村中大庙前悄悄地兜售他的“电池更新粉”。因“文革”限制和打击一切个人经商行为,他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走村串户销售自己的“小发明”,赚一把就走。他声称把废旧电池上方钻一个小孔,把他发明的少许粉末兑点水灌进去,电池就可重新使用。恰好本家兄长许老师在旁,他是高中毕业,懂得物理化学,就诘问此人什么原理?谁知人家一看是文化人,早有准备,说了一大堆化学反应原理,竟把许老师说服了,遂给大家拍了板:可以买!这样,两毛钱一小袋的粉剂,就被不少围观村民买了。那人装起收到的几元钱,迅速离去。

事后,等我们按照他的方法鼓捣了一番,装到手电筒里,灯泡还是不亮,显然上当受骗了。现在想起那个年代的那个事,只有一声苦笑了。

现在,手电筒已发展到第4代。采用了LED灯泡和内置开放式可编程智能控制芯片,亮度更大,功耗更少,体积更小,专业性更强。但除专业人士外,很少有人购买了。

退休了,常回老家居住,突然感到那时作为奢侈品的手电筒竟无什么用场了。天一擦黑,不但屋里、院里灯光通明,街上、路上、胡同里也都有路灯照明,体育场的灯也亮到很晚,基本不需要手电筒照明了。如真需要,只要打开手机中的手电筒设置就可以了。

普通手电筒要退出历史了?

三、里面有人吗?

——第一次拥有收音机

我从小就喜欢听新闻广播。那是因为毛主席有号召,全国人民都要“关心国家大事”。也由于山区交通不便,百姓生活拮据,看报纸杂志非常困难,听广播则成了农村人获取信息最便宜、最便捷的首选。

但我在本村上小学期间,全村竟没有一个高音喇叭播放新闻,也不记得谁家有收音机。记得后来学校里短时期出现过一个小喇叭,戴手表的老师听到喇叭匣子里播出“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x点整”时,纷纷跑来拨针对表。

1970年,在阳泉无线电厂工作的本村人杨满喜,给我们第三生产队住户每家发了个小纸喇叭,价值2毛钱,可能只有一个播放元件,轻飘飘的,音量也很小,不久就坏了,但也着实让我们高兴了一段时间。后来,邻居延老师自装了一台矿石收音机,前院田兴邦叔叔搞了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只要拿出来,我们就围上前去,贪婪地收听着它发出的每一个音符。

那时,小朋友们都很好奇——匣子里没有人,咋就能听到人的声音呢?我还做过一个梦,梦见收音机里有好多小人人在唱歌跳舞。

拥有一台自己的收音机,能每天与新闻为伴,遂成了一个山村青年的一个期盼、一块心病。

1975年冬天,我把积攒的十几元钱郑重地交给了在长治市工作的大姐夫,让他设法买个收音机。1976年春节,也就是我入伍前不到一个月,终于收到了他带回来的一个小收音机。忘记了是什么牌子,但可以放到口袋里边走路边收听。虽说农村广播信号差,收不了几个台,但只要能收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有新闻、有样板戏、有音乐就行。

这是我有生以来买的第一件高档电器用品,止不住在大街上向小伙伴们炫耀一番。当然,买了收音机还要不断投资,因为两节5号电池用不了多长时间。遗憾的是这个收音机没用几天,我就因入伍把它留到了家里。后因家里“伺候”不起,也就不了了之了。

入伍后连队有喇叭,可以收听新闻广播,但只有干部才拥有自己的收音机。等到我也当了干部,几乎每天都离不开收音机,枕头边、办公桌上总有一台收音机相伴。每天收听中央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后来增加的《国防时空》,是我多年雷打不动的习惯。当然,我的收音机也换了好几代,直到被手机上中央广播电台的“云听”所代替。

最难忘的是1985年2月2日,正在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学习的我,禁不住同学们的怂恿——“要买就买个高档的,十年八年不过时”——一咬牙拿出半年多的工资,626元买了一台当时很时髦的双卡收录机,声称是日本进口原件,扬州无线电厂组装,立体声。当日的日记中我写道:

声音效果是蛮好的,当然价格也是蛮好的。

有的同学称我是“高消费的带头人”,因当时社会上正提倡所谓“现代人的品质”,叫“能挣会花”。实际上心里也在犯嘀咕,心疼钱,但也想开了,还钱总比攒钱容易嘛!

谁知没过几天,2月10日,期终考试结束回到宿舍,刚一打开收录机,就闻到一股焦糊味,并冒出一股青烟,刚买的收录机声音哑了,显然是质量问题!但拿到“大桥商场”要求退货或更换,人家坚决不肯,只答应修理。结果,好几天没等回修理员,也可能根本就没有修理员。眼看寒假返家在即,车票已买好,真急死人了!只好让懂收音机的同学郭培根打开看了看,原来两个整流二极管烧坏了。没法跟商店再生气了,只能买回零件配上,收录机终于又响了。为了这个高档消费品折腾了好几天,高价买回了个次品,心里很是窝火,本来消瘦的身材又瘦了一圈,还不敢把实情告诉家里。

2月14日晚9时,拖着一身疲惫从南京回到了山西家中,洗了把脸,就赶忙打开收录机。音乐响起,我那可爱的小旸旸随着音乐跳了起来,一切劳累、焦虑、不快,也就一风吹散了。

1988年8月,在国家物价改革引发的市场动荡中,我也抢购了一台新浪牌收录机,价格598元。1994年3月在北京军区机关工作时,又赶时髦花了4720元的巨款,买了一台松下HD100型收录机,还可放录像带,但没过几天,录像带就被光碟代替了,高价收录机也只能当作文物“供”起来了。

四、先打上钢印!

——第一次买了辆自行车

入伍前,全村竟无一辆自行车。一是普遍贫困无钱购买,二是有钱无劵也买不到。因物资短缺,在国家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前,重要商品是需要上面配发的工业劵的,而这些劵一般只配给城市居民,农民是享受不到的。

一直到入伍后,才看到连队给养员配备了一辆加重自行车,可以到县城采购一些农副产品,也用来接送官兵探亲和家属来队。直到1977年在团报道组工作期间,我才用上了团里给报道组配备的一辆自行车。

这辆车使用率极高,到县城火车站、汽车站接送上级来人,机关干部出差、战友探亲,以及家属来队都要靠它。记得我用它去接过军宣传处的陈干事,他个头高,块头大,压得自行车吱吱作响。我母亲1978年正月来看我时,也是我骑着这辆车去接的。也就是在团报道组,我真正学会了驾驭自行车之道。当年,我从临汾骑车返回襄汾营区的公路上,前后无车时,我可以松开把行驶几里路。此车由于不堪重负,经常伤痕累累,虽然没有达到“除了车铃不响哪里都响”的地步,但大修小修无数次。不过,由于它的不可替代性,经大家精心维护,当我离开时,仍能负重前行。

1979年夏天,我在北京军区步兵学校放暑假回乡时,下了公共汽车,找到正帮母亲站柜台(当售货员)的未婚妻秦爱华时,她把自家的崭新自行车让我骑回了家。这可是值得炫耀的事!很快,村里人都知道我骑媳妇的自行车回家了,也就有人来借用,不借还怕惹人,只好千叮嘱万交代“千万别碰着磕着摔坏了”。

1987年9月19日,我在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毕业后到187师报到,乡友、营房科的刘新社助理员送给我一张自行车券,我好高兴,赶忙拿出235元,到榆次市的商店买了一辆天津名牌“飞鸽”26寸自行车。刘新社又嘱:“快打上钢印!”我赶忙骑到市公安局,让工作人员在自行车脚蹬处打上钢印号码,说明“来路合法,谨防失盗”。

1990年5月29日,我又用朋友送给我的两张工业券,到太原市一商店买了一辆上海“凤凰牌”28寸自行车。一家两辆,夫妻各有一辆,这绝对属于太原的“小康之家”了。

这两辆自行车,我又带到北京骑了多年,妻子上班、进城采购、郊区游玩都靠它。

1997年,我任武警总部机关处长之后,随着职务的不断提升,我有了一辆相对固定的工作用车,也就很少骑自行车了。记得2006年我任武警陕西省总队政治部主任时,一次与妻子到西安城墙上游玩,曾租了一辆自行车在城墙上绕行一周,全程13公里多,用时差不多一个小时,以后就再没有碰过自行车了。

现在,街道两旁到处都有扫码单车,用手机一扫,骑上就走,这在过去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啊!

五、全钢红针,好气派!

——我的第一块手表

世界上先有钟,后有表。

据考证,世界上第一座时钟,当属中国宋朝的水钟(水运仪象台),发明于1088年。

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机械钟表则大量生产于几百年前的欧美。1564年,德国发明了怀表,成为贵族男士的身份象征。300年后,西方出现了腕表。上世纪初,真正意义上的手表开始在全球流行。

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的农村老家,1500多口人的村庄,只记得村东的于鸿章老兄有一块不知名的手表。真不知道那时上学、去地、出远门,靠啥计时!印象中,父母亲那年冬天到太原看病时,家里燃起一炷香,香燃尽五更到,赶忙起身到10多里外的公路边等班车。

入伍后,穿四个兜的军官都有一块表,但价格不尽相同。最常见的是价值120元的上海全钢手表,最便宜的是钟山牌、聊城牌等地方产的半钢手表,价格30—60元。战士们特别是农村入伍的士兵,几乎没有带手表的。再说,当年入伍4年的士兵,一个月才有10元钱的津贴,除了买牙膏牙刷、洗衣皂、手纸等日常用品外,所剩无几,还要给自己或家里存俩钱,也就不存买表这个非分之想了。

有的战士入伍前就是大城市人,或本身就是挣薪金的职工,参军时都戴有手表,但到了部队后,都把手表悄悄地放到了储藏室里。——尽管连队并未严禁士兵戴手表,但步兵连队训练时摸爬滚打很辛苦,戴着手表肯定不方便。为保护手表不被损伤,会不自觉地减轻训练强度,或影响到动作的规范到位,这会让连、排长和战友们侧目的。所以,连队正课操练时,除了军官,还真没有人敢戴手表。士兵也只有提升为军官后,才敢光明正大的买块手表。

1980年2月,我从北京军区步兵学校毕业,提升为23级军官后,才开始琢磨买一块手表。这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为了实用,——对令行禁止的部队来讲,带兵人没有一块计时器是不可想象的。

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了一条缝,从港澳进了一批廉价电子手表。同学郭成社给我搞了一块,价格十多元,走得很准,但质量欠佳,也不上档次,时间不长就不跳字了。

未婚妻爱华知道了,托她母亲在城里买了块上海牌全钢机械表,120元,而且秒针头上有一红点。据说,这种全钢红针上海表,一盒(十块)里面才有一块。

我当然高兴了!戴着它结婚,戴着它上大学,戴着它工作,带着它从山西进了北京城。记得刚戴上手表时,我晚上睡觉也不愿摘掉,妻子说那样不好,我才改掉了这个毛病。

多年后我才换成电子石英手表,也就不用每天上发条了,方便了许多,但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

后来,我又戴过几百元的国产飞亚达手表,一直戴到表盘磨得发白。2006年,我换了一块几千元的RADO表,一直戴到退休。

但从没想到的是,真的有一天,手表不需要了!

今天,最离不开的就是手机。预定餐馆、外出打的、商店付款、生活交费、乘坐飞机高铁,一部手机都可搞定!计时就更不用说了,手机就是手表,而且毫秒不差,还有闹钟功能,有世界各地时间,有秒表,有计时器,功能很全。现在大街上的人,没有手机的极少,而戴手表的几乎看不到了。

社会发展就这么快!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2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556271079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详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讲一讲自己的第一次的感受详细).pdf

上一篇:美女臀部特写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自己的   详细   讲一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