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追溯本源

更新时间:2023-03-02 19:07:36 阅读: 评论:0

国外爱情电影-在各方面

追溯本源
2023年3月2日发(作者:青蛙跳荷叶)

第一章围棋起源

关于围棋的起源,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其实不止是围棋,任何一项科目的起源,

都是令人十分头痛的问题,比如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文字的起源……而围棋的起源又是

如此的远古,文字记载非常稀缺,要追溯本源自然难度不小。

借助考古的力量更是遥不可及了,因为考古只能给予旁证,不能确定来源。

既然如此,我们便不必为这个问题来伤脑筋了,大可放松心情,知其大概即可,考证的问

题,还是有待来者进行解决吧。

作为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之一的围棋,跟所有具备某些神秘特征的艺术一样,关于

她的起源自然从神话版本开始。目前比较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是“尧造围棋”。关于“尧造围

棋”的记载,能考证到的文字有战国时的文献《世本》:“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西晋张华

《博物志》:“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巧合的是,

这里记载围棋起源的两本著作本身都存在着众多需要考证的因素在内,实在无从确定其可信度。

从这里的文字记载来看围棋一开始便作为“教”的工具、具备开智功能为大家所接受。

还是来直接寻找古籍中有着围棋的确切记载的内容吧。

据春秋时期的《左传》记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

‘……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隅,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

不免矣。……’”

这里包含了众所周知的一个成语“举棋不定”。文中的“弈者”指的是下围棋的人,在古

代“弈”专指围棋,许慎《说文解字》就有解释:“弈,围棋也,从丌,亦声。”。《左传》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48年,这里记载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59年。具体的故事内容,大家可以

去翻看一下《左传》。可以说明的是,在据今二千五百年前,围棋已经为大家所相互熟悉的事

物了。值得一提的是,《左传》中有关围棋的记载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一个简单的推论,围棋的形成与发展再到为大众所熟知,必然需要一个

相对漫长的时期,也就是说,围棋的起源要在这个时间点上溯若干年,也许是500年,也许是

1000年,这正是需要有心人来考证的事情。

同在春秋时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为后人留下了有关围棋的记载,

《论语》有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亦有博弈者乎?”“博弈”即围棋,圣人在授徒之

时亦自然以棋入理,可见当时围棋已经在社会上是人所共知的事务了。

这便是时至今日,我们所能追溯到的一个时间点,即在春秋时代,关于围棋的记载已经进

入古代的史册、典籍。要再往前进行探测,则求助于文字外的考古了。

虽然不能找到确切的证据,但尧造围棋的传说,已为大家所接受,《大英百科全书》

(EncyclopaediaBIitannica)便根据这一传说认为围棋诞生于公元前2306年左右,《美国百

科全书》(EncyclopaediaAmericana)则将围棋的诞生定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年代之准确令

人吃惊,但起源时间仍是一个含糊不清的问题。

在“尧造围棋”外,关于围棋起源的传说,仍有不同的版本。如宋罗泌《路史-后记》载

“帝尧陶唐氏,初娶富宜氏,曰女皇,生朱骜狠、娟克。兄弟嚣张讼,嫚游而朋淫、帝悲之,

为制弈棋,以闲其情。”如明《潜确类书》载:“乌曹作赌博、围棋。”等版本。但除此外似

乎都无从考究,或语焉不详,或意有其他,均难以采信。另有唐人皮日休著作《原奔》认为:

“奕之始作,必起自战国,有害诈争伪之道,当纵横者流之作矣。”则是从个人所想出发,有

妄加推断的嫌疑了。

另有日本松井明夫所著《围棋三百年史》提到:“围棋与象棋有它们的共同的祖先,就是

中亚细亚的一种‘盘戏’。它流传于西方成为国际象棋,流传于东方而受到中国天文及其他科

学的影响,改良成为十六道的围棋。”这一观点亦不足以采信。首先,从围棋与国象的规则来

看,二者根本思维方式不同;其次,从发源年代来看,围棋广为流传的春秋时代,尚未与亚细

亚地区有何交往,流传一说便更是无从谈起了。

通过最早的文字记载可知围棋起源于春秋中叶之前的中国。

2:汉前至汉

(1):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围棋已成为一种游戏在社会上流行。春秋战国的文献上,屡次出现围棋的记载。

(2):西汉时期

到了西汉时期,围棋传便全国,但由于统治者不重视围棋,舆论也不看好,围棋发展缓慢。

(3):东汉时期

到东汉时期,围棋的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开端。出现了班固(〈弈旨〉)、李尤(〈围棋铭〉)、

黄宪(〈机论〉)、马融(〈围棋赋〉)等一批围棋理论的奠基者,使围棋逐渐为士大夫所重视。

东汉王朝的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动荡时期,文化思想活跃起来,围棋活动发展迅猛。

3:魏晋时期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魏、吴两国盛行围棋。魏以曹氏家族、"建安七子"为代表,曹操围棋水平也是

可以和高手相媲美。东吴围棋风靡一时,名手辈出,也就出现了对局的记录,这就是围棋史上

有名的"吴图"。

(2):西晋时期:

西晋时期,围棋全面兴旺。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好弈,为围棋的发展创造了良好

的条件。

(3):东晋时期:

东晋时期,棋风昌盛,逐步理论化,出现了王导、王恬、江彪等弈坛高手。此阶段最出名

的品棋专家是范汪,曾与人合注《棋品》五卷,反映了西晋弈风的迅速发展(《新唐书.艺文

志》著录)。

4:南北朝

(1):南朝

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朝围棋的黄金时代实际上仅仅出现在宋、齐、梁

三朝,尤以宋文帝、宋明帝、齐高帝、齐武帝、梁武帝在位时期为最盛,并具有九大标志:

(1)南朝帝王尽管棋艺高低悬殊,但他们比魏晋帝王更热衷、更着力地倡导围棋;

(2)围棋州邑的建立,皇家品棋活动的兴起,"逸品"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棋品制度进入了

崭新的发展时期;

(3)围棋人口激增;

(4)高品棋手已形成了独特鲜明的个性与风格;

(5)围棋专著的问世在数量上超过前代;

(6)形成了"天下唯有文义棋书"的社会风尚;

(7)南朝士人的围棋活动和棋品等级,特为当代史家载入史册;

(8)出现了南北棋艺双向交流的局面;

(9)围棋文化向周边国家辐射,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朝鲜和日本。

(2):北朝

北朝帝王出身胡族,文化主流是儒教,儒家传统将娱乐之好规范在饮宴、琴书、射御之间,

认为博弈有废事、赌博之嫌,尊道卑艺的观念限制了围棋的发展。

5:隋唐

(1):隋朝

隋朝的统一,恢复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尊道卑艺的观念限制了围棋的发展。因此隋朝

的弈坛一片沉闷。但此时十九道棋盘已确定了主导地位,取代了十七道棋盘。

(2):唐朝

初唐时,围棋活动由宫廷发起向民间传播,使对弈不仅仅是士族垄断的活动。盛唐时期,

唐玄宗大力倡导围棋,创立了翰林棋待诏(待命供奉内廷的人)制度,这是我国围棋走向专业

化、职业化的标志。盛唐国手以王积薪成就最大。围棋步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

6:五代

(1):五代时期

唐朝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人称五代。战火不断,围棋水准

大大下降。

(2):十国时期

十国时期,处于割据阶段,各国围棋水准不同,虽有佼佼者,但终因势小而不成气候,棋

史有名的有南唐中主李璟父子,吴越的钱氏家族。

7:宋

(1):宋代

宋太宗亲自创制棋势,还搜罗了大批围棋高手养于宫廷。使宋代一开始就从高起点起步,

进入昌盛阶段。到宋哲宗时期,职业国手十分活跃,职业围棋迎来了有一次发展高潮。这时出

现了国手刘仲甫。他是我国棋史上继盛唐王积薪之后的又一个界标式的人物。至宋徽宗时期,

宫廷弈坛的女弈发展呈现高潮。南宋亦重围棋,但因嬉误政,朝廷腐败。至晚宋时期,围棋活

动最值得表出的是士弈,以江湖游士为主体,最杰出的人物当属刘克庄。

8:辽金元

(1):元

元朝是我国围棋的衰退时期,但是元代围棋的普及程度却不逊于南宋,尤其是知识分子的

戏弈相当流行。元文宗是元代最著名的好弈之帝。在元文宗的倡导下,朝弈曾盛极一时。

元代围棋发展中最大的成果是〈玄玄棋经〉一书的编纂问世。〈玄玄棋经〉是江西庐陵围

棋高手严德甫于晏天章合作的杰出成果。〈玄玄棋经〉堪称是我国古代综合型棋艺著作的光辉

典范。

9:明

(1):明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文弈之风衰退。但宫廷棋坛却呈现另一番景象,朱元璋好弈,相传是

下模仿棋的鼻祖。

自明成祖永乐年间,棋类运动又重新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永、宣时期的有记载的高手

如:钱允升、唐理、张应宿、朱雄。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明代围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职业围棋出现了良

好兴盛势头,并出现了历史的突破,由御前走向社会。代表人物:赵涓、赵九成、范洪。

弘治、正德年间以李东阳、杨一清为代表的士大夫围棋之风盛起,不但掀起了仕宦阶层的

围棋热潮,而且也开动了明代后期名公巨卿纷纷游扬弈道的全新格局。他们还直接促成了明中

叶围棋流派的形成。京师派的崛起自是京中士弈浪潮推动的必然结果。我国士大夫围棋实际形

成了京派和苏派两大阵营,共同开创了弈坛的振兴局面。以古越文化为先肇的徽州,其弈坛在

明形成新安派(亦称徽州派),其开代祖师是汪曙。

明清之交,弈坛最负盛名的当属过百龄。过百龄以创新的着法,结束了旧式套路的时代,

为围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10:清

(1)清:

清初围棋呈现群雄争霸局面,出现了一大批知名棋手,如周懒宁、周东侯、汪汉年、黄龙

士。康熙初黄龙士成名之后,弈坛杰出人物是黄龙士和徐星友,人称"黄徐时代"。

围棋继"黄徐时代"之后,便进入了四大家时代。四大家活跃与康熙后期至乾隆年间,从技

术上说,中国围棋已经攀登上了座子时代的最高峰。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定

庵)四大家在中国围棋史上享有无比崇高的地位。

范、施创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棋艺高峰,两人并称为"棋圣"。从此清朝棋道也走向没落。

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围棋运动进入低潮。晚清棋界最杰出的代表是周小松、陈子仙。两

人卒后,清末棋坛彻底衰落。

对于围棋的起源,既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也无详细的故事流传。而当今围棋泰斗吴清源先

生的理解则颇为有趣,他曾经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先生谈到过这方面的内容,这位

爱好围棋的文学家将吴先生的谈话内容录入了《川端康成全集》第25卷,这里录其大概:

“有一次,尧到地方上去视察政情,遇见了一位叫伊蒲子的老人。……他与伊蒲子商谈。继承

自己的按说应是儿子丹朱,但丹朱不是治天下的大器,他一直为此而忧虑。伊蒲子给了尧一首

诗:‘原诗已忘记了,大意是说如此这般的地方隐居着一位了不起的人。把你的两个女儿嫁给

那个人吧!那个人是应当继承你的人。尧一回到都城,马上派人去找,找到了所说的那个农夫。

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这个农夫,此人就是后来的圣君舜……尧不是把围棋这一游戏的工具给儿子,

而是把围棋作为研究天文的工具授给他、告诉他。你研究天文吧!做易及祭祀的工作吧!这也是

我的想像。围棋恐怕不是尧制作的,可能在那以前,便用作天文和易的工具,棋也写作弈,弈

与易及医,发音相同,与‘历’的发音近似。远古,重要的大事都用易进行占卜。在日本、古

代说是祭政一致。要去朝拜伊势神宫。一般认为、靠神论、神示来从事政治活动。中国的古代

也是祭政一致。不论是易或天文。都与神示呀天命呀有深切的关系。易有各种各样方法。烧龟

甲和兽骨观看形状,后来使用筮竹,我以为也会使用棋盘。是否使用黑白棋子表示阴阳。我不

太清楚……”这里的内容并非围棋起源的解释,引用部分内容只为大家能有所了解,在后来吴

清源先生接受日本某记者的采访时,也谈到了类似的内容,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关于围棋起源,大抵有如上的几种说法,一一介绍在此,可以说明一个不需要说明的问题,

即围棋的发源地在中国,此后相继传入朝鲜后日本。行事严谨的日本人曾于享保12年(1727)

正月29日,日本围棋四大门派掌门人签署了一张书状,说明:“围棋创自尧舜,由吉备公传

来”。

顺便再谈谈围棋文物的出土,这里主要列举一二以供参考。

1977年4月1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一座辽代古墓,墓内供桌下,有一高10厘米

边长40厘米的围棋方桌。桌上涂白漆,中间画有长宽各30厘米的棋盘,棋盘纵横13道。

1971年湖南湘阴发现一座唐代的古墓,墓内出土一件青瓷围棋盘,正方形,边长55厘米,

纵横15道。

1954年,河北望都(东汉属中山国)东汉墓出土一具石质围棋盘纵横道线。

1975年,山东邹县西晋刘宝墓出土一付围棋子,系用黑白卵石磨制而成,共计289子--

这是17道围棋所用的子数。

还有新疆某地的唐墓出土了19道棋盘,只见棋盘不见棋子。江苏丹阳出土了黑白棋子83

枚,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棋子50枚,却无棋盘。朱檀墓出土围棋实物,计有一副纵横各19

道的棋盘,黑子175枚,白子181枚……

2006年5月,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芬皇寺出土一块棋盘。出土时,砖质围棋盘碎成三块,

另有一小块缺失。棋盘长43厘米,宽42厘米,厚7.8厘米,盘面纵横各刻有15条线。据初

步考证,这个围棋盘是朝鲜半岛新罗时期(公元668年至935年)的文物。

另外,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的原始陶罐彩色图颇似现代的围棋盘。陶罐上绘有纵横各

十至十三道类似围棋盘的图案=。仰韶时期文化的彩陶上也有类似的图案。当然,图案只是关

联推想,说明那个时代萌芽围棋的可能性。

从文物发掘来看,围棋棋盘道数并非一开始就是19道,而是通过一段漫长的变迁由简入

繁而来的,但道数自何时开始确定为15道,何时确定为17道,何时确定为19道,目前亦无

详细记载。

关于围棋的起源,主要做了如上一个简单的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关于围棋起源

的一些专著。(作者:唐民)

附:关于“弈”的注释

“奕”和“弈”是两个同义的形声字,本义“下棋”。这个字在先秦古籍中多现,如:

“视君不如弈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夫弈之为数”(《孟子》);“使弈秋

海二人弈”(《孟子-告子上》)等。古今辞书都说它读“亦(yi)声”。如:《说文》曰:

“围棋也,从廾,亦声。论语曰不有博弈者乎。”

事实上,人们说“下棋”是“著棋”,没有人说“亦棋”的;人们也只说“妙著”,不说

“妙亦”的。但面对辞书造成既成局面,要辨证该字的正音当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我

们还是有证据说“弈”或“奕”,的确是读“著”的。……清咸丰帝“奕詝”,其八个兄弟名:

“奕纬”、“奕纲”、“奕继”、“奕誴”、“奕訢”、“奕譞”、“奕诒”、“奕譓”。他

的一些堂兄弟名如:“奕谆”、“奕謨”、“奕詳”、“奕勋”、“奕格”、“奕绘”、“奕

劻”。这些“奕”字也惟读“著”或其近音,方能符合人名从部落名的习惯。(朱学渊:关于

(《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中华书局)若干问题的注记

本文发布于:2023-03-02 19:07: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552561124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追溯本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追溯本源.pdf

上一篇:思念人的诗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追溯本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