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度是什么意思(圣经中的国度是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3-03-02 18:43:45 阅读: 评论:0

现在对于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来说,“中国”是通用名称,这里面“国”表示“国家”,而“中”则是“中华”的简称,但实际上如果要较真的话,“中国”和“中华”的含义并不完全一样。那么,我们的国号又是从何而来,“中国”又是什么含义?

除开“汉”与“唐”两个强大朝代不算,如果用一个字来称呼我们这个民族和文明,通称有三种选择:中、华、夏。现在这三者一般是形成一个“双字词”,比如:中华,华夏,中夏(这个词用的不多,但确实有)。不过它们的来源实际并不一样。

可能大家认为“夏”应该是最古老的称呼,毕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就是“夏朝”嘛,但夏朝的问题实际比较复杂:商朝之前,中国的确已经有较为发达的文明,但这个文明是不是夏朝呢?这个目前还没有较为直接的考古证据,从商朝流传的文字中没有发现夏朝的痕迹,到了周朝,才有“夏朝”的说法存在。

目前为止,对“夏”最古老的记载还是来自于周朝,而且“夏”经常与“华”同用,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名称频繁出现。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那“华”和“夏”究竟是何意呢?先说“夏”吧,司马迁解释“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而“夏”后来也成为中原部族的代称。而“夏”在上古的本意,现在可能很难考证,至少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当然后人有人理解为“大国”,也有人理解为“高雅”。

周人自称为夏人后裔,因而把分封的诸侯也称为“夏”(即有夏)。原商朝朝歌地区则称为“东夏”。这样由夏商周三个古代部族加上入居中原的其他部族形成了一个新的部族共同体的雏形,称为“夏”。

那“华”本来又究竟是何意,这问题还真的很有意思,实际上在目前周朝的文献中,“华”与“夏”是可以相互通用的,“华”就是“夏”而“夏”就是“华”,比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和“夏”实际是同一个含义。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学者推测这应该是读音问题,“华”字的古音和“夏”字的古音很相近,上古中原人在说话的时候习惯增用一个读音相近的字表示强调或者庄重,于是“华夏”一词就出现了,后渐渐变成“华”和“夏”两字同义。

当然,后世喜好更美好一些的解释,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表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西周时期,中国虽然还没形成一个强大统一的封建国度,但中原诸国的文明共同体意识已经形成,在中原诸国心中,它们显然比南方一些部落和北方优劣民族要优越,于是就出现“诸华”,“诸夏”的泛称。

先秦时代,华夏仅为周王朝的代称,同时凡遵周礼、守义之诸侯国人,也称为华人、夏人,通称为诸华、诸夏,不遵守周礼、不尊重周天子、非周“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则被视为“蛮夷戎狄”,纵使是周王族的吴国,因为不守周礼及称王的举动,一样被视为“蛮夷戎狄”。

那现在我们用的“中国”呢?实际上就目前的证据来说,“中国”一词出现的比“华夏”还要早,不过本意不太一样。

“国”在周朝以前是各部落盟的封号,经过演变至周朝时则是成为卫戍王朝的诸侯国名称。目前所发现“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早期成王时代(公元前1038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其铭文记载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并营建东都成周的史实,其涉及“中国”部分铭文为“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民。”

这其中的“中国”指为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其实“中”本来就只是一个方位词而已,在商代甲骨卜辞就有“中商”一词。周朝的政治伦理中,“天子”应该位于“天地之中”,是天下政治文化的中心,而四周的部落则分别被他们称为蛮、夷、戎、狄。

但是,周天子式微后,“中国”的权威就不止周室一家垄断了,各诸侯国开始自称都城为“中国”,这实际含义就是认为自己的国家能取代周天子政治核心的地位。如《孟子》记载了一次齐王的谈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此“中国”为齐国中部的意思,这句话是说,齐王打算邀请孟子到国中作客卿。

但是秦汉之后,中华大地不再是松散的诸侯列国共存体制,而是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夷狄部族和中原部族的不断融合,“中国”涵盖的地域和文化内涵也逐渐扩大,后来形成汉民族(汉代基本形成),所以“中国”就被统治者来自称辖境。历朝历代均如此。

注:古代越南也习惯自称“中国”,当然,越南以“中国”之姿态是针对其他东南亚国家的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史记》

而且,汉族地区以外的民族一旦入主中原,便以中国自居。“中国”一词逐渐演变成为正统的朝代的标志。五胡乱华,晋室偏安江南,晋人仍称中原为中国,比如“江左地促,不如中国。”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两方均有非我族类的意思。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临终时要子孙“善事中国”,此“中国”是指沙陀族在汉地北部建立的后唐。

五代有三代(后唐、后晋、后汉)虽是沙陀族建立的,但当时沙陀族已与汉族无异,被视为汉族,新旧《五代史》都把他们视为正统,而把南方汉族政权放在次要地位,只称梁、唐、晋、汉、周为中国,却不称南方立国的各汉族政权为中国,北宋的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年谱》言“十国皆非中国之有也”。当然,这里的非“中国”仅仅指的是他们非正统,只是地方割据政权而已,并没有将其分在中华之外,《新五代史》中十国放在“世家”中,而契丹、奚、吐谷浑、鞑靼、党项、突厥等外族则放在附录方面。

可以看出,此时的“中国”,既有政治含义(形容中华文明主体政权),也有单纯的地理含义(指中原)。

辽宋和金宋对峙时期,“中国”政治含义更显突出: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曾自称中国。这里的中国一词,与王朝的正统性紧密相连。北宋对海外也自称中国,而日本僧人奝然用隶书给宋太宗的文章中以中国称呼宋朝。但是,地理含义也没有丧失,南宋时,金人控制中原地区,《宋史·儒林六》陈亮在上孝宗书中说,不能“置中国于度外”要经营荆襄“争衡于中国”,其中的“中国”当然只是单纯指中原地区,而非指占据中原的金国为“中国”——这不就把“中国”当正统了嘛。

后元明清三朝,由于基本不存在对峙分裂问题,也都习惯用“中国”自称,至清朝前期,“中国”一词已经有着约三千年以上的使用历史,作为一种地域(指中原地区)或朝代正统的标志,与“外国”对等并称。而且国人也普遍接受。但历代政权从不曾将“中国”两字作为政权的直接名称,因为中国古代是有“国号”这么个概念的,直到1689年清朝与俄国签订的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中,首次将“中国”作为正式国家名称使用,与“俄罗斯”相对。

而这之后,中国渐渐成为正式国名了,晚清时候清廷在与外国交际往来或签订条约时,“中国”一词的使用非常普遍。许多官方正式文书上亦将“大清”与“中国”混合使用。

作者:云帆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2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538251074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国度是什么意思(圣经中的国度是什么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国度是什么意思(圣经中的国度是什么意思).pdf

标签:国度   圣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