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贞不什么

更新时间:2023-03-02 18:17:35 阅读: 评论:0

抱膝灯前影伴身-择偶观

什么贞不什么
2023年3月2日发(作者:粘贴画)

浅论孔子“君子贞而不谅”

摘要:“君子贞而不谅”语出自《论语卫灵公》一章,属于孔子所认为最典

型、最理想的人格——“君子”这个概念范畴的一个表现方面。对“谅”,朱熹

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为“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①,后人多认可这一观点。

然而对“贞”,历来研究者多有质疑,大多释为“大信”、“忠道”之义。本文认

为,“贞”于此实作动词,为“验证其正确性、真理性”之意。“君子贞而不谅”

亦即指君子不会固守于小信,而是通过一些实践等方法验证其正确性、真理性后

才可从信。

关键词:《论语卫灵公》;贞而不谅;验证真理性

“贞而不谅”是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一章中提出的:“君子贞而不谅。”

简简几个字,是论语篇中最短的一篇。然而对于“贞”和“谅”的具体含义,历

代研究者可谓见人见智,众说纷纭,以致在学术界颇有争议。

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引《伪孔注》:“贞,正也;谅,信也。君子之人,正

其道耳,言不必小信。”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

非而必于信。”③孔颖达《五经正义》曰:“贞,正。谅,信也。君子之人,正其

道耳,言不必小信。”④刘宝楠《论语正义》曰:“此章贵正道而轻小信也。贞,

正也。谅,信也。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小信。”⑤

案昭七年《左传》云:“子产为丰施归州田于韩宣子,曰:‘日君以夫公孙段

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今无禄早世,不获久享君德。其子弗敢有,不敢以闻

于君,私致诸子。’宣子辞。子产曰:‘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

施将惧不能任其先人之禄,其况能任大国之赐?纵吾子为政而可。后之人若属有

疆场之言,敝邑获戾,而丰氏受其大讨。吾子取州,是免敝邑于戾,而建置丰氏

也。敢以为请。’”杜注云:《传》言子产贞而不谅。言段受晋邑,卒而归之,是

正也。知宣子欲之,而言畏惧后祸,是不信,故杜氏引此文为注也。——《十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3。168页

②[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3。168页

④[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⑤[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三经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①

另外,近代研究者在古代研究者基础上亦有相同或不同的解释:

杨伯峻《论语译注》:“君子讲大信,却不讲小信。贞,《贾子道术》篇云:

言行抱一谓之贞。故此做‘大信’讲。”②

钱穆《论语新解》:“君子只固守正道,而不拘执于小信。贞者,存于己而不

变。谅者,求信于人。贞自可信,不待谅也。孔子尝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义之与比。义之与比,贞也。言必信,行必果,则匹夫匹妇之为谅也。”③

李泽厚《论语今读》:“孔子坚持正义而不固守小信。”④

黄克剑《论语疏解》:“贞,方正而诚信;谅,小信,由固执于一时小信而置

大义于不顾。亦即:君子诚信而方正,不至于又固执于小信而置大义于不顾。”⑤

王向荣《论语二十讲》:“贞而”章,说明君子所守之正。贞与谅在应事上说,

皆有固守意,分别在正不正之间,相似而实不同。⑥

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多数学者释“贞”为“方正、忠道、大信”等意,似没

有尽作者本意,多有不妥,窃不敢苟同。本文通过分析考证认为,“贞”实为动

词,为“验证其正确性、真理性”之意。“君子贞而不谅”亦即指君子不会固守

于小信,而是通过一些实践等方法验证其正确性、真理性后才取其可信。

一、从“贞”字义来讲

首先,从“贞”字字义来讲。段玉裁(注)《说文解字》:“贞,卜问也。

从卜,贝以为贽。会意。一说是鼎省声,非贝字也。许说从贝。故鼎下曰贞省声。

京说古文以贝为鼎(甲骨文作“鼎”,后省改为“贝”)。故云从卜鼎声也。陟盈

切。十一部。鼎本是食器,这里表火具,即用火具而卜。”⑦

这样来看,“贞”字的本义,是“占卜”,又作“卜问”。常见于古代卜辞中,

在殷墟卜辞中是一句独立的命辞套语。本来这和动词词性的“验证真理性”毫无

关联,然而细观考究《周礼·春官·大卜》:“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则眡高

作龟。大祭祀,则眡高命龟。凡小事,莅卜。国大迁、大师,则贞龟。凡旅,陈

①何晏注,邢昺疏.《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70页

③钱穆.论语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395页

④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2007.278页

⑤黄克剑.论语疏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46页

⑥王向荣.论语二十一讲[M]上海:上海图书馆馆藏

⑦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龟。凡丧事,命龟。”郑司农注:“贞,问也,国家有大疑,问于蓍龟。”“季冬,

陈玉,以贞来岁之恶。”《周礼·春官·天府》。郑玄注:“问事之正曰贞。”①这

两句中的郑注皆有“有疑而问其事以取其正(信)”之意,延伸而来,亦即指通

过一些方法验证某个事物的可能性、存在性、正确性及其真理性,这是合理的。

其次,从与“谅”的对比来看。“谅”本义即为诚信。“谅,信也。”《说

文解字》②“众信曰谅”。继而引申为固执、坚持己见之义。根据“谅”字在古

代的多数用法以及在本篇中的理解取朱熹的注解为“不择是非而必于信”当是确

切无疑的。那这样来讲,所谓“贞而不谅”,“贞”与“谅”必然是相对的。“谅”

即为“不择是非而必于信”,则显而易见,“贞”应为“择是非而后取其可信”

之意。当然也就是说,“贞”应为“通过验证判断其真理性方可决定信与否”之

意。

二、“君子贞而不谅”在《论语》中的表现:

首先,对“匹夫匹妇之为谅”的讥讽

“君子贞而不谅”之类的思想在《论语》中时有流露。孔子对“匹夫匹妇之

谅”的否定与讥刺既是最为典型的一例。

据《左传》庄公八年、九年的记载: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是齐襄公的弟弟。

襄公无道,鲍叔牙预见将发生动乱,事奉公子小白逃亡莒国。后公孙无知杀襄公

自立,齐国动乱,管仲、召忽事奉公子纠逃亡鲁国。齐人杀死无知,齐国无主。

鲁庄公派人攻打齐国,并护送公子纠回国即位。而小白从莒国先回到齐国,自立

为君,是为齐桓公。于是伐鲁,逼迫鲁国杀了公子纠,召忽因此自杀,管仲被囚。

后来经鲍叔牙推荐,被桓公任用为相。召忽恪守臣道,信守诺言,为主人殉难。

但管仲却没有这样做,反而成为桓公的臣属。因而古代人们,包括孔子弟子子贡

和子路即对管仲的评价产生质疑:

子贡曰:“管仲非其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路:“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论语宪

问》③

然而孔子不仅没有对他们的质疑表示认可,对子贡的回答反而是:“管仲相

①孙希旦.礼记集解[M].上海:中华书局.1989.

②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

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对子路亦说:“桓

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①

很明显,在包括孔子弟子等的一些人眼里,认为管仲失职、失信、失忠于公

子纠,似乎只有管仲随君从死才是正当的、守信的,而其他方式则一概归为“苟

且丛生”,是为当时浓厚的伦理与忠君观念下的人们所不允许的。按此逻辑来讲,

古人,尤其是当为为君效命的国家之臣,其“死”似乎不单单是生理上生命的结

束,更是被披上了一层政治和道德外衣。让个体生命的死亡和国家政治挂钩,和

忠君、诚信挂钩。可以说,我们敬佩这种为君为国甘愿牺牲的行为和精神,然而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这却是不能容忍的。同样,对以提倡“仁学”、“仁政”,

宣扬“仁者爱人”,推崇人的价值和尊严、痛恨对人的“贱视”的孔子更是所极

力反对的。“伤人乎?不问马。”以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②等等之说,

即最充分体现了在孔子那里“人”和“生命”的至贵至高性。

所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论语里仁》③对

待弟子的疑问,孔子的回答显然不仅没有对管仲做任何批评,反而高度肯定了管

仲“一匡天下”以及开拓华夏文明的功绩,并且断然否定了那种“贵信从死”、

“死守臣道”的所谓的“忠信”,更讥之为近乎“匹夫匹妇之谅”是愚昧的,也

是微不足道和毫无意义的。“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④在当时封建时代纷乱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的这种“仁民、仁政”思想可谓是难

能可贵的,而后来战国时期孔子后继人儒家思想另一伟大代表人物孟子的“重民”

思想亦可以说是对孔子这一思想某种程度上的延续。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之倡

“君子贞而不谅”,反对“必于信”、“从君贵死”,以树立其对“贞”的实

际要求,既是出于其“仁”、“爱”哲学的必然,同时也透现出其“仁者爱人”

的价值诉求,体现了在道德操守上其理性的一面,不得不为后世所敬仰。

其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通过上文所提到的孔子对管仲未“从信而死”做法的高层次上肯定的评价,

不难发现,孔子固然重信,然而在春秋末期那个动荡多变的时代,孔子已然意识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到凡事“必于信”是有问题的、不可取的,同时“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

学而》亦说明对于“信”,孔子已开始有了自己的追求原则,而不是盲目固执地

凡事“必于信”。孔子在《论语子路》一篇中提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

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孔子认为,如果凡事不问是非曲直,在大事上糊涂,

只管自己言行“必信”、“必果”,则必然会陷于浅薄固执,而这亦恰恰是孔子所

最反感的:“恶果断而窒者。”《论语阳货》“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

我。”《论语子罕》同时,这也即是孔子所提出“君子贞而不谅”最直接的原因。

为纠正“必于信”的弊端,孔子提出了“好学”的建议。所谓“好学”一词,

首先出现在《论语学而》一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

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①而在《论语阳货》一篇,孔子

开始把“诚信”和“好学”联系到了一起:

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

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心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

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②

这段文章即是孔子对“好学”重视最为典型的描述。其中提到:“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即是在强调“好学”对“好信”的重要性。而结合《论语》篇章,

在孔子眼里,“好学”对“好信”的重要性大致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是“好学”能使人明白道理,排疑解惑,辨明是非,择善而从。孔子是

极其重视学习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孔子眼

里,知识由学习而获得,道理由学习而把握。所谓“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

虑以下人。《论语颜渊》“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君

子可以而且也应该做到“好学”,而一旦通过好学把握了真理(亦即“闻道”),

就可以分辨是非,明白取舍,能够采取正确而合适的行为。所谓“知者不惑”

《论语子罕》亦是这个道理,好学而明理,明理则使好信有是非可循,从而保

证“好信”坚持正确的方向。

其二则是“好学”可以提供一种理性的、辩证的、批判的思维方式。在孔子

看来,学习本身即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

语为政》学与思互相促进与融合,目的即是在学习中应懂得思考,避免思维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化和走向极端而做出错误判断或误入歧途。另有“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

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则是说要广泛的阅读历史文献,同时也要时时

用礼要求自己,这样才可以避免离经叛道。①孔子强调通过学习来培养这种批判

意识,同时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种批判的、理性的处世哲学。如同孔子所追

求和要求的:“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也正是在

这种辨证、批判的思维模式下,孔子顺应提出“君子贞而不谅”。因此可以说,

君子贞而不谅思想不仅是他的一种“仁者爱人”的价值观,更是他的理性、批判

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的体现。

从表面上来看,“君子贞而不谅”似乎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中的“忠君”、

“忠信”思想相抵触,但由上文我们会发现,这里的“贞”实则在强调一种寻求

真理性的过程。“君子贞而不谅”并不是孔子否定诚信,而是否定“不择是非而

必于信”,要求人们从一种人性的、理性的、批判的思维方式来从“信”。这个

观点不仅对当时,一直到现在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3。168页

[2][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何晏注,邢昺疏.《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70页.

[6]钱穆.论语新解[M].成都:巴蜀书社.1985.395页.

[7]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2007.278页.

[8]黄克剑.论语疏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46页.

[9]王向荣.论语二十一讲[M]上海:上海图书馆馆藏.

[10]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孙希旦.礼记集解[M].上海:中华书局.1989.

本文发布于:2023-03-02 18:17: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522551115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什么贞不什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什么贞不什么.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