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试法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3-03-02 17:55:00 阅读: 评论:0

洗衣机零件-母鸡教案

以身试法的意思
2023年3月2日发(作者:婴儿呛奶怎么办)

-1-

阅读理解测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1、第一种题型:词语替换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替换句中划线的部分,尽量使句子的意思保持不变。

例题:送货上门当然是促销的一个好办法,但如果我们送上门去的不是优质品,甚至是假冒货,又怎

能受到客户的欢迎呢?

a、垂青;b、青睐;c、表扬;d、好感

解答:用“青睐”替换“欢迎”,最能保持句子的原意。

2、.第二种题型:选词填空。

从所给的四个词或四组词中选出一个或一组来填入句中的空格内,从而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

例题:旅游胜地名泉多,但“天下第一泉”就有四处。而《神州名泉》一书列为天下第一的名泉竟达十

处。到底谁是第一,恐怕陆羽再世,也会感到_____的。

a、苦恼;b、怅惘;c、劳神;d、难断

解答:“苦恼”是指痛苦烦恼;“怅惘”是指惆怅迷惘;“劳神”则是指精神上的疲劳,因事件难以处理而感

到烦恼;“难断”是指难以作出判断。此题中只有“难断”使原文意思表达得最准确。

例题:对盗伐林木者要严肃查处,如果姑息肇事者,少数人得不到惩处,就会使更多的人_____,最

终使国家资源蒙受损失。

a、以身试法,肆无忌惮,群起效尤

b、肆无忌惮,以身试法,群起效尤

c、肆无忌惮,群起效尤,以身度法

d、群起效尤,以身试法,肆无忌惮

解答:只有选项c才能使原文意思表达得最准确、最连贯,故正确答案为c。

这两种题型主要考察应试者对词义的辨析,而被辨析的词主要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造成了辨析

词义的困难。

-2-

3、第三种题型:语句表达。

这种题型注重考查应试人员对于语气、词序、语法结构等在言语表达中的作用的理解程度。具体的形

式有多种,这里仅举五种。

(1)第一种形式: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没有或有歧义的一句。

例题:下列四句话中有一句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请把这个有歧义的句子找出来

()

a、他父亲最近到云南去考察工作。

b、新来的老张的助手登台唱了一首歌。

c、房管所的门外停着一辆大卡车。

d、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一辆接着一辆驰过。

解答:选项b有歧义。从“新来的老张的助手”中不知道“新来的”是修饰“老张”还是修饰“助手”的,

故正确答案为b。

(2)第二种形式: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有或没有语病的一句。

例题:从给出的几句话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a、阅读理解与否,是衡量阅读能力好坏的重要标志。

b、阅读与理解,是衡量阅读能力好坏的重要标志。

c、阅读是否理解,是衡量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

d、阅读能力好坏的标志是理解。

解答: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皆有搭配不当的毛病。

(3)第三种形式:从所给的几句话中选出缺少必要成分或有多余成分的一句。

例题:下面四句话中有一句缺一个必不可少的“的”,请找出这一句:

a、驰名中外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解决了岷江泛滥问题,使受益农田达三百多万亩。

b、《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介绍了她的事迹,她被武汉大学授予“模范教师”称号。

c、二战后,二十多年,慕尼黑一些古建筑上依然可以看见战争痕迹。

d、北京西山碧云寺是由明朝的大太监刘瑾出资兴建,他想把碧云寺附近作为自己死后的墓地。

-3-

解答:选项d“出资兴建”后缺少的一个“的”,“是……”无着落,其他三句不缺少“的”,故正确答

案为d。

(4)第四种形式:从所给的几句话中选出写得最连贯、最顺的一句。

例题:下列各句,哪一句写得最连贯

a、确定合理的目标成本和对产品的设计和功能进行必要的分析是加强成本事前控制的关键。

b、加强成本事前控制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目标成本,是对产品的设计和功能进行分析。

c、确定合理的目标成本、分析产品的设计和功能是加强成本事前控制的关键。

d、确定合理的目标成本和分析产品设计和功能是加强成本事前控制的关键。

解答:选项a、b、d虽然没有语病,但句子成分之间衔接不紧,显得冗长、拖沓,而句子c

则显得连贯、得体,故正确答案为c。

(5)第五种形式:对长句的意思进行准确的理解。

即先给你一个复杂的长句,然后针对长句提出一个问题,提供四个选项,要求你根据长句的意

思对这一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选择出正确答案。这一方式主要考查应试者对长句语意的理解和语言的组

合、表达能力。解这样的题要用紧缩法,先把主干成份分析出来,再对各个长定语进行分析。在这种题型

中,往往使用多重否定扰乱应试者的判断(如上例),只要利用“否否得肯”的规律,对长句子的各种成份尤其

是定语进行分析,应试者也不难得出正确结论。

例题: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

场的指示的禁令。地方法院究竟允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a、允许b、不允许c、同允许和不允许无关d、对允许和不允许不置可否

解答:此题的正确答案是b,即地方法院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4、第四种题型:阅读理解。

这种题型重点查考生对文字材料的准确理解和归纳、分析、提炼的能力。阅读理解是言语理解与表达

测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近年考试来看,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有完

整、准确的理解,并能找出材料的主题。因为后面的问题的设计往往与主题有关。同时,也要注意句中的

关键词,有些问题的设计是与关键词有关的,用以考察考生阅读的细致性、准确性。阅读理解一般有两种

-4-

类型。

(1)第一种形式:材料与观点

这一种类型是提供一段陈述事实的话,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考生从供选择的四个答案中

选出一个来完成这一陈述。这种类型的题目在考试中又有两种情况。

1、要求考生找出这段话所支持了论点或观点。

例题:钢铁被用来建造桥梁、摩天大楼、地铁、轮船、铁路和汽车等,被用来制造几乎所有的机械,

还被用来制造包括农民的长柄大镰刀和妇女缝衣针在内的成千上万的小物品。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

论点,即钢铁

a、是一种丰富的金属

b、具有许多不同的用途

c、是所有金属中最坚固的

d、是唯一用于建造摩天大楼和桥梁的物质

解答:答案为b。对这段话后面问题的正确回答,要求考生能够完整、准确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并概括出这段话的主题,即“要证明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这段话支持的论点。

2、要求考生找出这段话后四个句子中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的一句。

例题:有一对夫妻,他们有一个儿子。一天,来了一个陌生人,他说他认识这对夫妻,还说他认识

这对夫妻的儿子。最能准确地复述这段话的意思的是

a、新来的人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

b、新来的陌生人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

c、新来的陌生人认识这对夫妻和他的儿子

d、新来的陌生人自称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

解答:答案为d。要求考生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尤其要注意其中的一些关

键词。

(2)第二种形式:文章阅读

着重考察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能力,一般给出600字左右的综合性资料。要求考生对语句一般

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在干扰因素

-5-

较多的情况下,比较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一般是从资料中挑选若干句子考察词语,挑选若干句子

考察语句表达,依据给出的资料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

例题:哈勃望远镜是美国航天局联合制造的,长13米,重达12吨。它于1990年4月24日由美国“发

现”号航天飞机带入太空,在25日被施放到613公里高的空间轨道,开始了为期15年探索宇宙奥秘的使

命。1990年5月20日,哈勃太空望远镜首次睁开了它的电眼观察宇宙。它的对焦精度设计制造为0.007

弧秒,也就是说相当于在965公里之外对准一个直径0.03米的目标。它升空两个月以后,科学家发现望2.

远镜的米主镜的精密度长大约为一根头发丝的41/50140,使进入望远镜的光线不能全部聚焦,造成成象模

糊。原先预期它能辨别亿光年的物体。但是由于主镜的缺陷,只能清楚地显示40亿光年的物体。另一个大

问题是太阳能电池板颤抖。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轨道运行周期为97分钟,即每隔97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击,

一天之内日出日没15次,哈勃望远镜24小时要进出地球阴影区15次,科学家发现,哈勃望远镜每次进

出地球阴影都不断产生剧烈振动,是由于其金属支架在地球阴影内外的温差幅度为150℃——50℃情况下,

反复热胀冷缩所致。进入地球阴影区时,振动持续6分钟左右;飞出阴影区时,振动约持续20分钟,这

个时段出现的颠簸,造成图像失真,严重地影响了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宇宙遥远天体这一主要任务的完成。

1993年12月2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宇宙员,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中心升入太空,执行对

哈勃望远镜进行在轨维修的任务。

1、对哈勃望远镜是什么物体,判断对的是()

a、它是安装在“发现”号航天飞机上的天文望远镜。

b、它是由“发现”号航天飞机指挥运行的宇宙探测器。

c、它是由美国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联合制造的天文望远镜。

d、它是在近地球轨道上运行的观测宇宙天体的天文仪器。

2、不属于哈勃望远镜设计制造预期功能的是()

a、对焦精度为0.007弧秒

b、主镜精密度差大约为一根头发丝的1/50。

c、能辨别距地球140亿光年的宇宙物体。

d、平均每天绕地球运行近15圈。

3、“是由于其金属支架……”一句中的“其”指代的是()

a、哈勃望远镜

-6-

b、望远镜的主镜头

c、太阳能电池板

d、航天器上的照相机

4、对哈勃望远镜上产生故障的原因,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a、主镜头有误差,不符合预定规格

b、太阳能电池组的控制板结构有缺陷

c、每次进出地球阴影时都反复热胀冷缩

d、其他某些仪器中还有小问题

解答:答案为:1、d2、b3、c4、c。

解题技巧:回答这类题目时,必须先通读全文一遍,基本掌握了原文大意之后,再看题目。有些题目

的答案一目了然,有些则需要透过题意加以分析才能得出答案。一般来说,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时,必须把

文中涉及该题的内容再扫瞄一次,以确定判断是否正确。

下面我们就文章阅读理解应当注意一些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

1、理解词语的含义

文章阅读中的理解词语含义,主要是指为解决阅读过程中的语言困难而弄懂词语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

它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明显的,其含义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具体的文字;一种是隐晦的,虽然在语境中

有具体的内容,但作者并没有把它用文字明确标示出来,需要考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归纳分析,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在考试公务员中前者居多。

例题: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

捉到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翰宇

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

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

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

-7-

a、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c、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整的次数。

解答:选择c。此题检测考生对数量词所指范围的理解程度。原文讲他们寻找的结果是“捕捉到了37

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而不是向这些讯号调查,因此a项不对。原文称他们对北半球天空的全

部区域“分别进行”调查,而不是“分片调查”,所以b也不对。d项中的“时间的长短”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

内容。原句的含义是:用波长21厘米的电波进行了三次调查,用波长10.5厘米的电波进行了两次调查。

故选择c项。

2、把握关键语句

对关键语句的把握是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准确理解文章内涵的重要环节。一般是指表明文章主旨的句

子,在结构上起衔接、照应作用的句子,在句意上比较隐晦难懂的句子等。理解它们的含义,仍然离不开

具体语境条件。

例题:据美国k大学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利用能随时降解普通有机物

质(例如纸和木屑)和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包括塑料垃圾袋、用后即丢的尿布、饮料瓶等在内的大多

数产品并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研究人员指出,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一些生产厂家

说,这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了变化,则是可能生物降解的,它们一旦与其它物质混合,便会自然消失

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长。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

上述标准。文中“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a、“生物降解”不是一个科学的术语

b、“生物降解”这个说法名不符实

c、“生物降解”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d、“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运用有语法错误

-8-

解答:选择b。结合具体语境可知,这句话是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为了说明这句话,下文先介绍了

厂家的说法,又谈了研究人员的看法及试验结果。试验表明厂家的宣传与实际情况不符,即句不符实。原

文并没有否定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科学性,倒数第二句话还对这类物质的特点作了分析;原文也没有否定

“生物降解”的现实性,开头强调并不能真正生物降解的塑料是“大多数”,结尾讲“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的“每

个产品”是“经他们试验”的产品,并不是所有产品。所以a、c有误。d是明显的干扰项。

3、概括具体内容

概括具体内容,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练与升华。在抽象概括过程中,

要做到内容完整而不片面、语言恰当而不偏颇、文字简明而不拖沓。

例题: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

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生存的根据,史载匈奴失

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解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

胁,也必须守住阴山这个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的心脏地带。

对上文主旨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阐明阴山以南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的跳板

b、阐明阴山以南沃野对游牧与汉族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c、阐明历史上游民族与汉族激烈矛盾的由来与发展

d、阐明阴山以南沃野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解答:分析备选答案可以看出:c项内容有偏差:a项只讲游牧民族,不全面;b项虽然内容概括全面,但

仍是就事论事,并不是这段文字的主旨;d项是正确答案,比b项更具有概括性。

4、辨别筛选信息

阅读的主要目的的是从书面语中汲取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所以,阅读

理解不仅仅是对某一个词语或句子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大量信息的正确理解。

例题: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

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流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

-9-

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

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强大电波。每次探测

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

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

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讯号物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

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两位学者说,37个讯号“可能来自地球外文明“,他们的依据是

(1)讯号的波长是宇宙间极为普通的

(2)大多数电波讯号沿着银河系分布

(3)每次探寻的时间约为200——400天

(4)在庞大的观察资料中这些讯号十分强大

(5)捕捉到的讯号是离地球最近的

a、(1)(3)b(3)(5)c、(2)(4)(5)d、(1)(2)(4)

解答:选择d。(1)句强调地球外文明很有可能用波长21厘米的极为普通的电波向其他星体发出讯

号;(2)句强调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它们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4)句强调讯号十分强

大,这有可能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其它(3)(5)的内容与试题的内容无关。

5、分析作者观点

作者的观点,就是记叙文中的主题、议论文中的论点、说明文中的事物特征。在公务员考试中,文章

阅读主要是说明文阅读,因此,全面准确地把握所说明事物的特征,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方面。

例题:在“基本粒子”的大家族中,有一种叫中微子。它那穿山过海,敢于与光速较量的神奇本领和不

费吹灰之力穿过地球的拿手好戏,极大地触发了科学家们应用研究的灵感。于是,中微子通信的设想脱颖

而出了。这是一种采用中微子束代替电磁波信息的无线通信方式。它可以冲破电磁通信不可逾越的水下和

地下这两个禁区,实现全球无线通信;它保密性好,传递信息快,不受外界干扰,对人体无害。这些优点

是其他通信方式无法比拟的。中微子通信过程和微波通信相似,有发射和接收装置。通信时,发射端首先

用高能质子加速器,将质子加速到几千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然后去轰击一块金属靶子。此时,靶子的背面

就会产生许多“短命”的介子,这些介子一边运动,一边发生衰变,从而变成中微子和μ子。再让它们共同

穿过钢板,这时μ子被钢板阻挡并衰变了,剩下的就是纯净的中微子束。然后,再用信号对它进行调制,

-10-

接着通过磁场控制载有信息的中微子束,使之按人的旨意朝一定方向传向目标。接收端是一个贮有近亿吨

水的大水箱,箱内的光探测器星罗棋布。当发射来的中微子束在水中传过时,就会与原子核中的中子发生

核反应而生成μ子,μ子在水中高速前进,受到核的减带作用放出光子,这些光子进而被水中的光探测器

接收了,即可把原来中微子束所携带的信息解调出来,从而达到通信的目的。

1、从原文意思来看,下列对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通信所作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它们的通信过程、传递路线和装置是基本相同的

b、中微子穿透力强,金属板对它不会产生阻碍

c、中微子能冲破水下和地下两大禁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通信方式。

d、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通信都是用光来传输信息的

2、下列对中微子通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调器是用来还原信息的装置

b、中微子通信的始端和终端都利用了核物理原理及其技术

c、经过磁场之后的中微子才成为束状并具有定向性

d、中微子通信利用了基本粒子的其些物性,是一种采用高新技术的无线通信方式。

解答:1、b2、c

解题技巧:做这类题需要将备选项中的内容与原文逐一对应,淘汰错误的,选择正确的。如果是选择

不正确的一项,则做法恰好与前者相反。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题:a项错误,虽然第二自然段从开头讲中微子和微波通信过程相似,但这是从都

有发射和接收装置角度讲的。中微子可以冲破电磁波通信不可逾越的水下和地下禁区,二者传递路线不同;

从通信装置看,也存在着明显差异。b项正确,因为中微子与μ子共同穿过钢板后,μ子被阻挡并衰变。

剩下的是纯净的中微子束。c项错误,中微子通信现在只是一种设想,并不是“目前”的通信方式。d项的错

误在于混淆了中微子的光波和电磁波的电波这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再看第二题:c项是不正确的,因为

经过磁场之前的中微子已成为束状,原文的第二自然段称,“再让它们共同穿过钢板……剩下的就是纯净的

中微子束”。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类试题主要是在原文和备选答案之间通过比较来选择或排除,考生

要有较快的阅读速度,更要有阅读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能够迅速抓住关键词语,分辨原文与备选答案之间

的细微差异。要具备上述能力,就要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并注意在阅读训练中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11-

二、解题方法(重点讲述对综合性资料的分析)

因为从一篇综合性资料中可以抽取若干句子考察词语和语句,所以对于考察词语的问题首先要准确理

解整个句子的意义。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其确切含义,只有依靠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把

词义理解准确、透彻。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同时对于任何语句,

考生的语感很重要,答题时要注意语感,注重语句表达的准确性。其次要熟悉基本的语法知识,依靠语法

知识对句子进行分析,重点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恰当,次序是否合理,定语修饰的主体是否

明确等等。同时,综合性的资料可以对考生理解整体段落的能力进行考察,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必须对给出

材料有完整、准确的理解,要从总体上把握材料的主题;其次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或关键词;第三要

对文章的引申含义进行分析和深加工;第四要看选项与原文的意思是否一致。

三、最直观最简单的办法—没有办法的办法: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包括后面讲述的逻辑推理)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其他部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言

语理解与表达题目存在备选项长度上的不等性。这种长度上的不等性可以为考生在不能很好确定哪一个是

正确选项时提供选择的依据:分析以往的考卷可以看出,长的选项是正确选项的可能性有80%,因为命题

人员在命题时,要充分保证正确答案没有歧义、没有异议,而要消除歧义和异议,表述正确,就需要有较

多的文字作保证。所以考生在作答很难的阅读理解题目时,可以考虑这一策略,不过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例题: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的教育态度与教育行为必须在少年心中引起积极的情绪反应。它没有固定

的模式,几乎包括所有的教育手段,也包含着严格的纪律甚至惩罚。它也不完全等同于爱的教育,而是具

有明显的操作性。这段话主要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情感教育

a、是一种以教育者的情绪感染的主要形式的教育。

b、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c、是对少年所施行的一种教育。

d、是“严”与“爱”相结合的教育。

解析:正确答案就是a。

-12-

解题技巧总结:

1、注重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阅读理解的困难之一,主要表现为对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正确理解。它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意义

明显的,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解释;另一种情况是意义隐晦的词语,虽然在语言环境中有具体的内容,但

作者并没有把它用文字明确地表示出来,需要应试者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归纳和分析,用自

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针对文章中关键词语出题的基本形式,是词语替换和选词填空,即原有的两种基本题型。另外,还有

可能直接让考生判别关键词的准确含义或挑出用得不当的词语。在解答这些题时,考生应把握以下两点:

(1)首先要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其确切含义,只有依靠具

体的语言环境,才能把词义理解准确、透彻。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把选项中的词代入句中,默念一遍,找语感。

2、注重对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

关键语句是指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在意义或结构上起衔接、照应的作用。要理解它们的含义,

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在应付针对关键语句命制的试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熟悉基本的语法知识,依靠语法知识对句子进行分析,重点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恰

当,次序是否合理,定语修饰的主体是否明确等等。

(2)要依赖于语感,注重语意表达的准确性。

3、对片段或文章的概括理解能力

概括文章的内容,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炼与升华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要做到内容完整而不片面、语言恰当而不偏颇、文字简明而不拖沓。当然,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从书

面语言中吸取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因此,阅读理解不仅仅是对某一个词语

或语句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大量重要信息进行筛选,以便作出正确的理解。

4、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考生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这个目标:

(1)首先应对整篇文章有完整、准确的理解,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

(2)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或关键词,它们有时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也会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或中间;

(3)要对文章的引申含义进行分析和深加工;

(4)从选项与原文在意思上是否一致入手。

本文发布于:2023-03-02 17:5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509001065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以身试法的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以身试法的意思.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