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的意思(求仁得仁的意思和造句)

更新时间:2023-03-02 17:21:49 阅读: 评论:0

司马迁的《史记》将伯夷、叔齐两个人的事迹列在列传第一,同时大量引用孔子的话,这里大有深意,等一下会说到。

伯夷、叔齐做了什么事情,他们何德何能被列为列传第一篇呢?我们先来了解这两位是何方神圣。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儿子,叔齐被孤竹君定为继任者,结果他不想当这个国君就将位置让给伯夷,自己跑了。伯夷则觉得父亲既然选叔齐当国君,自己再接任国君,那显然违背父亲的命令,这是不孝。所以伯夷他跑。

这里提出两个重要的价值观:让贤和孝道。

两个人都逃跑,然后就碰在一起,哥俩一见面,一商量决定去周的地盘。理由是西伯姬昌对待老人很好,这是一个理想国度。

古代的信息是很滞后的,等他们千辛万苦从东海之滨跑到周的地盘,此时西伯姬昌已经去世,恰好遇到周武王带着姜子牙去讨伐商。

伯夷、叔齐很吃惊,这和印象中完全不一样,这根本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国度,就拦住周武王的马问了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孝: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父亲死了,还没有下葬就动武,这算不算孝?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忠: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西伯是商的下属,以下犯上,这算不算忠。

这两个问题到西汉的时候都是大难题。

西汉景帝时期黄生与辕固生的争议中,黄生就提出这个问题:

黄生曰:"冠虽敝,必加於首;履虽新,必关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史记·儒林列传》

这个问题周朝给出的解释是代天伐之,以有道伐无道。汉景帝给出的解释是:"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

有道伐无道,谁能认定你就是有道呢?这还不是胜利者说了算,那不是变成胜利者就是有道了?

伯夷、叔齐这两哥们这一劝就让武王手下人大怒,出兵遇到这种说法自然不可原谅,幸好有姜子牙在,这哥们没有被杀。

当姜子牙命人将他们扶到旁边时,他们的心就碎了,因为他们的理想国度破灭了。怎么办?

他们对周武王的行为耻之,决定以不食周朝的粮食作为抗议。他们选择隐居首阳山,采野薇为食,最终营养不良饥饿而死。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適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这是他们死前的歌,表达他们的态度。他们认为这种以暴制暴不是主流方法,神农、虞、夏的时代才是他们追求的理想国度,现在这样的时代没有了,要去哪里?只有死,这就是命运的不济,生不逢时啊。

孔子对他们的评价是求仁而得仁。这句“求仁而得仁”到了《史记》中就变成求仁得仁,意思是一样的。

很多人将“求仁得仁”挂在嘴边,却习惯性将后面3个字忽略了,这三个字才是最关键的,能帮人解惑。

孔子是什么情况下作出评价的呢?

这个记载在《论语述而篇》中。

弟子在讨论孔子会不会帮助卫国,子贡试探性地问孔子伯夷和叔齐这是两个怎么样的人。

孔子说:古之贤人也。

子贡说他们怨恨当时的情况吗?

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又何怨?"才是最关键的3个字,求仁这种价值观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说"又何怨"才是最关键呢?

我们都知道人应该做好人,但是追求做好人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候做好人好像会吃亏?有时做好事并没有好报,所以心生疑惑之心。

这种事情多吗?知常容在网上闲逛时发现这种现象挺多的。

伯夷、叔齐这两个人的结局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是挺惨的,最后活活饿死,这是人间之一种苦难,这是善终吗?

应该不算。

孔子这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的意思就是伯夷、叔齐追求他们心中的仁,这个仁已经得到了, 至于失去了什么,那根本不重要,得到最在意的,那当然没有怨恨了。

这句话如果深挖下去,你就能感觉到道家与儒家的区别。道家讲究的是融合,与天地,社会万物相融,没有为道而牺牲这种说法,因为万物从道而来,道是永恒不变,何需捍卫?

儒家的“道”需要捍卫,孔子说应该追求仁义,这就是追求的目标,追求仁义的时候会不会失去什么?

答案是肯定的。

只要我们得到仁义,至于其他的失去根本不足挂齿,到了孟子这里才会出现这样的观点: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

这段话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舍身取义"。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贵重的,如果为了义,我们舍去生命也可以。我们会有怨言吗?没有,因为我们得到了义,这是最珍贵的东西,跟义相比其他东西就不重要了。

那回过头去看,我们做好人,肯定也会失去一些什么,那我们会抱怨吗?

如果会抱怨,那就需要反思我们是在追求做一个好人,还是在追求通过做好人想得到什么呢?有些人经常说老实人最吃亏,那我们是在追求做一个老实人,还是在追求通过做老实人而不要让自己吃亏呢?

当你真弄明白“求仁而得仁”后面那三个字:又何怨?很多困惑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怎么还会困惑呢?

司马迁将其列为《史记》列传第一,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自我激励和表达。他为李陵说话最后变成宦官,心中可曾后悔自己做错?他为完成《史记》而忍受这种耻辱,心中可曾有怨言?

稍有怨恨,只怕也撑不下去,完成不了。再比如现在很火的动画片《姜子牙》,他不斩九尾和最后斩断天梯,心中可有怨?稍有怨,能做出如此选择吗?

每一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追求付出一切,虽然每一个人的追求不同,有些人追求仁义,有些人追求守护家人,有些人追求守护天下,还有些人。。。。。。但怕就怕人的贪心,这个想要,那个也想要,反而忘记自己追求什么。这世间很难找到只有得到而没有失去的东西,哪怕你不以仁义为目标,只以名利为目标,同样也会失去很多,这才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当然必须加一句一个人以名利为追求目标不是主流价值观,应该抵制。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2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489091059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求仁得仁的意思(求仁得仁的意思和造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求仁得仁的意思(求仁得仁的意思和造句).pdf

标签:求仁得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