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认为水是世间至利之器也是天下至柔之物,生活的最高境界应如水一般,以不变应万变,以不争对争世。
”
短暂的快乐易得,长久的幸福难寻。生命的溪流不需要多么澎湃,只有静静地流淌,静静地接纳,静静地蓄力,才能到达远方。
细水长流的生活,就如曾国藩所说“刚柔互用,不可偏废”,细水长流间,是智慧的积淀,是得失的坦然,是松弛有度的生活态度。
细水长流,是积淀
曾国藩并非年少成名之人,其出将入相之路一波三折。初遇挫折之时,曾国藩并未与困难硬碰硬,而是跟随困难的脚步,慢下来。
既然困难拖住了我的脚步,那不妨就在此处给自己造一间屋。曾国藩钻研儒学,研读老庄,在困难面前避其锋芒,沉下身子,“以禹墨为体,以老庄为用”。
能屈能伸方为君子之道,得势便一朝风云际会化龙腾飞,失势时便潜游浅底。
跌倒的时候,正是上天要你休息的时候,积蓄力量,当你再爬起来时,才能走的更远。烟花好看,却不持久,惟绿叶长青
细水长流的生命,是安静且持久的。对待生活别急躁,提醒自己慢慢来。
细水长流,是坦然
得失如明月,命中终有时。得与失、成与败就像阴晴的天气,天气总会变化,人生不可能总是得也不会总是失。
细水长流的生活,是一种看淡生活的坦然。见惯世事,便不再为生命中的一点雨滴流泪哭泣。有过便是永远,不必执着于全部,舔到生活的蜜糖便觉幸福,又何必强求把糖装进自己的口袋呢。
曾国藩并不是个百战百胜的完人,他在战场上的失败不胜其数。他也像个普通人一样,狂爱成功,惧怕失败,面对胜利他喜不自胜,可在失败面前他也曾选择投湖轻生。
渐渐地看淡了得失,也就修成了半个圣人。失去没什么可怕的,正如吃饭喝水,得到也没什么骄傲的,说不定明天就要飞走。
生活要细水长流,淡淡的悲,静静的喜,不论成功与失败都是天赐的礼物。
细水长流,是松弛有度
细水长流的生活,就是学会调节自己的身体与情绪。人生要想走得远,首先要学会自己拯救自己。就像一根橡皮筋,有松有紧,使用寿命才会长。
古人云“过犹不及”,有位作家曾说“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可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作为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
生活要细水长流,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身外之物多累,不需要的可以适当抛弃。
曾国藩攻破天京城后,在捷报中将官文的名字放在首位,后又解散了湘军,正是因为他的这些举动,才使得他在官场中走的长远。
生活需要细水长流,生命需要松弛有度。“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一盆水泼出去不能击破石头,滴水却能穿石。人生路上没必要逼迫自己太紧,一次性把力气用光,人生是场漫长的马拉松,拼的不是爆发力,而是忍耐力。
生活像一条大河,流的最远反而不是波澜起伏的那个,“笑到最后的笑得最好”,最好的生活,恰恰是细水长流。
本文来源: 品读曾国藩
延伸
阅读一
曾国藩:这3件事,决定了人和人的差距
1、格局
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
有人买了件衣服,回家之后跟朋友显摆,发现自己多花了10块,于是耿耿于怀。这人的格局就值20元钱了。
乞丐在街上乞讨,对路上有稳定工作的人毫无感觉,却嫉妒比自己乞讨得多的乞丐,这人估计一直就是个乞丐了。
庭院里长不出参天树,如果一个人的格局不够大,那往往很难成事。
所谓格局,就是一个人的眼光、胸襟、气度、胆识。
国学大师钱穆曾经游览一座古刹,看到一个小沙弥,在一棵近五百年的古松旁种夹竹桃。
他感慨道:“以前僧人种松树的时候,就已经想到寺院百年以后的发展了;今天,小沙尼在这里种花,他的眼光仅仅是看到明年啊!”
下棋的时候,真正的高手都要往后看几步,提前想到对手可能落子的地方,并找到应对的办法。而所谓的臭棋篓子,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一个人看得够远,才能走得够远。
谋大事者必要布大局,对于人生这盘棋来说,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
大格局,就是有足够大的视角去审视人生,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有大格局才能成大事。
2、努力
曾国藩曾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他天分不高,却能创立湘军、平定叛乱、开办洋务,靠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努力。
他年轻的时候立志向学,每日读书不缀,后来行军打仗,哪怕在行军的帐篷里,他每天也都会抽时间来看书。
心理学上有个10000小时定律,意思是说,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
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并不是他们的天赋远超常人,只是因为他付出了持之以恒的努力。
努力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人忙忙碌碌,去努力地达成一个目标,那才意味着这个生命是健康的。
浑浑噩噩,懒懒散散,最终导致的只有碌碌无为。
命,是失败者的借口;运,是成功者的谦词。所有的幸运背后,都是持之以恒的努力。
西方的工业浪潮席卷大清王朝,曾国藩对西方的物理化学一窍不懂,对开办工厂更是毫无经验,却硬生生的从无到有,一点点请教,一点点学习,从无到有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
所谓努力,就是不断充实丰富自己,使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优秀一点。
只要稳得住,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世界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努力的人。
3、品德
《左传》里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在古人的三不朽中,立德是第一位的。
李鸿章曾经带着三个人去见曾国藩,碰巧曾国藩出去散步,李鸿章便让三人在门口等候。
曾国藩回来时,看到门口的三个人,他打量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进去。
李鸿章问老师对三人的评价,曾国藩回答道:“左侧之人可用,但只可小用:右侧之人万万不可用;中间之人可用,且可大用。”
李鸿章不解,问他原因。
曾国藩说:“左侧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再看他一眼,他就把眼皮顺了下来,不敢再与我对眼神了。这说明他心地比较善良,但是气魄不够展开,所以可用,但只可小用。右侧这个人,在我看他的时候,他不敢看我,当我不看他的时候,他又偷偷地看我,很明显这个人心术不正,所以万万不可用。”
德行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古人说“德才兼备,以德为首”,一个人的能力不强可以后天学习,一个品德不好却很难弥补。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身边的人有才无德,是一种威胁,没有德行,能力越大危害就越大。这样的人,只能让人敬而远之。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古代,一个人要先修好自己的品德,才能学习文化知识。
人品,才是一个人的最高学历,也是个人能力施展的基础。
一个人若是格局够大,人品又好,还肯努力,这样的人,取得非凡的成就,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本文来源:品读曾国藩 儒风大家
延伸
阅读二
曾国藩:心有所往,心有所止
心有所往:精进
人无志不立。王阳明说:“不负男儿过一生。”说得俗套点,就是人应该是有追求的,人有追求自我完善的本性,心中都有所向往的理想人格。
若只是停留在心中偶尔向往,而没有下功夫去修身的话,自我完善只能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指饭说饱。
青年时期的曾国藩才智不过中等,自认为有浮躁无恒、脾气火爆、浮伪不诚的毛病,于是立志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时警醒,日日精进。
此后,曾国藩毕生追求克己修心,追求专一与踏实。比如看书,在一本书没有看完之前绝不看第二本,在一章没有理解之前绝不进入下一章。在学业上贵在有恒心,不要贪多,只要不断坚持下去自然有所成就。
曾国藩又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的人。每天都会静坐一刻,来反思自己的一天的所作所为,把做的不好的地方记录下来,然后修订成册,不断告诫自己应该如何为人处世。
在他给家人的书信中,在那些琐碎的家长里短之间,曾国藩总不忘告诫家人应当如何谋正道,修正业,立正德。即使在戎马军营之中,每天面对生死未卜,他依然没有忘记修业与功课。
心有所止:敬畏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最终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曾国藩说:“恐惧者,修身之本。事前而恐惧,则畏,畏可以免祸。事后而恐惧,则悔,悔则可以改过。夫知者以畏消悔,愚者无所畏而不知悔。故知者保身,愚者杀身。大哉所谓恐惧也!”
知敬畏,才可以修身,临事知惧,才会小心翼翼,把事情尽力做好;事后知悔,才会反省改过,努力提高自己。知敬畏可以少受辱,免灾祸,退可保身,进可成事。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他的一生始终常怀敬畏之心,坚守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中度过,最终一路平步青云,大业辉煌,成就了自我。
本文来源:儒释道文化精髓
延伸
阅读三
曾国藩:真正的消灾祈福,是修身改过
真正的消灾祈福,是修身改过
老话说:“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
福与祸是每个人生命中堆积的木柴,木柴平时隐身不显,一旦遇上星星火光,便燃起烈焰,每个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就是火种。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禅语中说“佛是过去人,人是未来佛”,求人不如求己,祈祷不如努力,真正的消灾祈福是修身改过。
改过就是消灾
佛法中有句话“法器难得”,人自身就好比一个法器。每个人都像一个杯子,杯子干净,装进杯子里的东西才能不受污染,更好的发挥作用。
要想消除外界灾祸,首要的是要改掉自身错误,我们都知道内因是主,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祸患的发生也是因为自身存在的问题给了外在条件可乘之机。
《了凡四训》中说“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论语》中也有“过而不改,是为过矣”的名言。
要想真正消除灾祸,首先要改掉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人最大的智慧,就是洞悉本身的弱点,只有改掉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堵死灾祸的入口。
曾国藩早年也是庸人一个,得理不饶人言语尖酸,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这也为他的仕途埋下了隐患。在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曾国藩只用了一步,就从庸人走到了圣人,那就是改过。
改掉自己身上存在的,已经为自己招祸或将来有可能为自己招祸的问题缺点,“既而自窥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先生之言,盖对症下药也。务当力求主静,使神明如日之升也”。
静下心来,改言语,改脾气,正是因为此时的改过才为曾国藩以后的人生积累了人脉,无形中消除了将来可能遇到的障碍。
生活中遇到难事、坏事,不要抱怨,要总结分析,凡事有果必有因,搞清楚弄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自己存在哪些问题。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要积极改正,争取下次不会被同一件问题绊倒。
修身就是积福
福气不是求来的,是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好运与福气的背后,都藏着看不见的努力。
佛陀说,佛法犹如昙花,在等待纯洁有追求的人。福气也犹如甘露,在等待修身立德之人。
修身立德,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的内心。修身不仅包括丰富内在、增加处世的智慧,还包括以平常心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以善心对待他人,以阳光的态度对待世界,世界与他人才能回你以善心与阳光,这才是积福。
修身行善,必有后福。只有头脑充实起来,内在有东西才能遇事不慌。只有懂得了处世待人道理,才能真正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积福。
曾国藩有修身十二法,这也是他人生成功的秘诀。在京期间师从唐鉴,父丧期间,研读老子,不断以理以书修身,将书中的道理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与自己融为一身。
曾国藩的修身之路虽漫长,但很有价值。在修身途中,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遇事让三分,天空海阔;心田留一点,子种心耕”,也正是因为这些道理,鼓励支撑曾国藩走下去,最终成为半个圣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凡人虽不需要平天下,但修身可以养性可以积福。生活中多读书,常领悟,怀善心,存善念,最好的积福就是有个好心态,有个好身体,有个好脑袋。
清人陈鸿寿有副对联“课子课孙先课己,成仙成佛且成人”,要想子孙优秀,自己先要以身作则;求仙求神不如修身改过。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求仙求神,祈祷好运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消灾祈福,在于修身改过。心中有佛的良善之人,即使不拜佛求仙也会受到天道庇佑,作恶多端的歹毒之人,即使身处庙门也不会有神灵护卫。要想消灾积福,先要改过修身。
本文来源:品读曾国藩
延伸
阅读四
曾国藩:反求诸己,先从这个字开始
俗语常说,人要有傲骨,但不能要傲气。傲气日盛,便会盛气凌人。古今因恃才傲物而给自己招来大祸的例子比比皆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祢衡、杨修,皆因盛气凌人,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因此,不管你在什么位置,何种场合,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正如曾国藩所言: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这里的长傲,指的是就是那些长期盛气凌人的人,曾国藩认为,长傲和多言是导致失败的两大因素之一。
俗话说,德有邻,必不孤。长傲之人目空一切,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这必然会影响到人际关系。实际上,无论你生活在哪个时代,人脉都是你最宝贵的财富。人脉广则事事顺利,人脉少则寸步难行。无论你是为官从政,做事经商,都要注意戒骄戒躁。曾国藩多次要弟弟们戒傲,他在家书中曾这样写道:
四位老弟足下:
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已,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大意是说,我常常看到身边才华横溢的人才,都不免恃才傲物,总是认为别人不如自己。见了考取举人的文章便说人家的文章不通,见了考取进士的文章也说人家的文章不通。还埋怨主持考试的考官,还没入学就挑剔起学院来了。坦率地说,这些怨天尤人的人本身诗文也不怎么样,而且还有些不堪入目的地方。这些人,从不拿衡量别人的尺度衡量自己,自己不行,不懂得自省,还骂这个骂那个。这样目空一切又不自知,只能助长自己的傲气,自然不能进步,所以潦倒一生,没有一丝一毫的长进。
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告诫弟弟国华和国荃要戒傲,六弟曾国华,人很聪明,就是小聪明有点多,考试失败了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从外部找原因。这也是曾国藩觉得自己这个弟弟和北京里面的那些人相似的地方,他担心自己的弟弟这样恃才傲物下去,结果就是一事无成,浪费人生最宝贵的大好时光。曾国藩看出六弟才高气傲的性情,深以为忧。这不能不说曾国藩阅人之深、识人之明,后来曾国华不幸死于三河之役,这恐怕与他在性情上的傲不无关系。在六弟国华不幸去后,他引用谚语:“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不厌其烦地告诫弟弟们一定要教育好子侄,戒除骄气傲气,以免蹈袭覆辙。
晚年的曾国藩在总结为人之道时,把傲慢与多言看作是前世卿大夫兴衰及官场所以致祸的根本原因,为官傲慢,轻则会导致丢官去职,重则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为官一定要戒除傲慢的毛病。官场如此,职场其实也是如此,虽然一般不会有杀身之祸,但是没什么长进,白混职场多年,一生潦倒也是一个悲剧。
曾国藩自己也一直在践行这个道理。他从不贪恋权位,邀功请赏,以免助长自己的傲气。咸丰十年六月,曾国藩已经做到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了,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多次上疏奏,请皇帝减少自己的职权,或另派朝廷另派大臣来江南协助他。
老子曾说过:强梁者不得其死。当一个人处在事业的巅峰时,一定要更懂得感恩,谦虚低调,眼中要容得下他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与支持。如果恃才傲物,看不起别人,把成绩和功劳都归功于自己,总有一天会自吞苦果。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什么是道,道即人性,即人心。没人喜欢和盛气凌人的人交往共事,这就是人心。所以,别把自己置于高出,高处不胜寒,学会谦卑和低调,有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好处,何必假装风光呢!
本文来源:品读曾国藩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1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478061056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细水长流的意思(细水长流的意思是什么生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细水长流的意思(细水长流的意思是什么生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