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论语·里仁第四》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释
早上懂得(仁)道,晚上就算死也可以了。
参考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
“志士仁 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孟子·告子上》
引言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理解为:“早晨知“道”,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但仔细推敲,始终觉得这句古训,意犹未尽,道底什么样的道,值得一个让一个人甚至圣人去死亦无憾呢?
解析
语出孔圣人之口,必适用于圣人自身
古人重生而轻死,圣人亦不会轻言自身之死,更不会言众生之死,探寻“道”为何意,应从孔子的人生经历入手,参考孔子自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再从孔子经历
公元前496年,时局动荡,孔子55岁,遭鲁弃用,开始周游列国,四处游说,期间更被人称为“丧家犬”。但是他仍然坚持宣传仁政思想,道德理念,与弟子在外游历十多年。
孔子的道就是“仁”与“德”。但是孔子早已明白仁为何,德为何,但是让他,晚上,或者不久就死去,他会甘心吗?结合十多年的坚持宣传仁德思想,显然有些讲不通。
曰道
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来的,
«老子»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释义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老子”强名曰:“道”。
再参考《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将时间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选择称谓“道”。
传言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二人亦师亦友,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问礼详情已不可考,但我们可以推测,问礼过程中,老子必然向孔子讲述道,何者为道,道存于何处,孔子受到启迪,世间存道,仁德医院亦为道,以老子之言,佐证自身信仰的仁,德,礼,乐。让他更加坚定,仁德固存,谓为道,道之可行,此刻他是兴奋的。
在领悟过程中,他感叹道:朝闻(吾)道(存),夕死可矣!所以在游历的路上他坚持仁道,并将他对仁道的领悟,传给弟子,他相信仁,德固存,必会绽放!
人发现自己的理想与坚持,是真的能实现的,才会真的认为死而无憾吧!以上是我的理解,欢迎大家讨论。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1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477251056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朝闻道 夕死可矣(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是什么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朝闻道 夕死可矣(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是什么意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