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七八八”在口语中用得很广,意思是零零碎碎,各式各样。本来“七”指柴、米、油、盐、酱、醋、茶,所谓“开门七件事”;“八”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前者是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的代表,后者是人们日常的精神生活内容,两者加在一起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全部。
七七八八·四时八节
“七七八八”在口语中用得很广,意思是零零碎碎,各式各样。本来“七”指柴、米、油、盐、酱、醋、茶,所谓“开门七件事”;“八”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前者是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的代表,后者是人们日常的精神生活内容,两者加在一起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全部。人们日常交流讲的无非是这“七”与“八”,或者说七呀七,八呀八。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9章:“他于是就七七八八给润叶说了老半天,除过关于将来生育方面的困难外,他主要阐述了这门亲事的好处。”在益阳人的口语中,“七七八八”还被说成“七里八里”“七咧八咧”,甚至说成“几七几八”。
“二四八月乱穿衣”,南方都这样讲。显然这三个月份指的是农历的。这三个月都处于季节变化的节点,晴、阴、雨的气温变化较频繁,且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穿出来的衣服显现乱象,是正常的。
还有一词“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合起来泛指一年中的各个节气。
《周髀算经》卷下:“凡为八节二十四气。” 赵爽注:“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
唐·杜甫《短歌行·赠四兄》诗:“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与此诗相应,益阳人讲到“四时八节”时往往后面跟着讲亲戚间的人情来往、礼信。如“四时八节,亲戚间的来往礼信是必须的,不留两个钱何搞要得咧。”
“五黄六月”亦作“五荒六月”,就是指农历的五、六月。五、六月南方农村水稻正处于成熟收割之前。说“黄”是从稻子的颜色来的;说“荒”是说水稻收获的前夕,正是农民生活最困难、最荒的时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只为五黄六月,无人使唤,父母又年老,所以亲身来送……”
张三李四·不三不四
“张三李四,王五赵六”,都是假拟的人名,连在一起说,泛指某人、某些人。如宋·王安石《拟寒山拾得》诗中就有“张三裤口窄,李四帽檐长”之句。
有人将“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坐实为杭州的“四姓十八家”。说在元兵攻下南宋首都杭州后屠城。经过几天杀掳后,元人到吴山上瞭望,整个杭州城只有西面还剩下十八户人家冒炊烟。这十八家:张姓三家,李姓四家,王姓五家,赵姓六家。
其实,“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之说应是产生于宋朝。因为张、李、王皆是超级大姓,而“赵”只有在宋(国姓)才有可能与前三姓并列。至于坐实为“杭州十八家”则是民间演义,不说北宋的王安石已经这样说了,就是一个那么大的杭州仅剩十八家,且正巧是这四姓,也不合常理。
“不三不四”,意为不像这也不像那,即不像样子,不伦不类。往往形容行为不正派或不像样子。语出明·施耐庵《水浒传》:(鲁智深)“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不三不四”概念最早起源于古代的《易经》。《易经》的每个卦都分6个爻,俗称6爻卦。六爻每两爻一组配三才(天、地、人),即初爻与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与六爻为天。而“不三不四”,就是指“不是人”的意思。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陈灵公口中还在那里不三不四,耍笑弄酒。”
既然“不三不四”是不像样子,那么像样子的人就是可交之友了。因此,说朋友是“朋友三四”。而且,人际交往中,有“我”有“你”才可以交谈,加上“他”成“三”才谓之多,再加一个成“四”才有气氛,才像个圈子。
有个词“弟四三哥”,指像兄弟一样的朋友关系。词的构成是“弟哥”+“四三”,也就是兄弟+朋友(三四)。如“我们弟四三哥,不得计较的,你只管放心。”“弟四三哥,你就不要再客气哒。”
还有一词“五猫六盗”,也是指“不三不四”之辈。如“你怎么尽交些五猫六盗咯?!”“猫”应是“毛”的漫读。当年太平军被称为“长毛”“毛贼”;“盗”指强盗,与“五毛六盗”有染,就是与匪类相交,情形比“不三不四”者更为严重。只是后来这个词用得与“不三不四”几乎同义了。
这样,另一个词“说三道四”的含义就清楚了。原义就是议论人,后来才有不负责任的胡乱议论的意思,并且所议也不只是指人,还可以包括事。
来源:益阳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1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468331054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说三道四是什么意思(说三道四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说三道四是什么意思(说三道四的).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