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镜头:皇帝可能正在欣赏歌舞,太监拿着一份公文急急忙忙的跑过来,并且表示“刚刚送来的六百里加急。”那么,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六百里加急是什么意思。其实六百里加急仅仅是一个说法,意思是有十万火急的公文需要立刻交给皇帝。那么,到底什么情况下,才能动用六百里加急呢?其实,一般牵扯到六百里加急基本上都是军国大事。
在中国古代社会,没有什么电报和其他通信手段。如果发生外地入侵的情况,经常会点燃烽火。在汉朝时期,就出现了大量的烽火台。一旦匈奴部队南下,守卫长城的官兵们就会点燃烽火,这是为了给内地告警。烽火虽然起到了告警的作用,但是对方部队的兵力、行进方向是无法获知的。因此,很多情况还是需要书面呈报。很多人肯定会想到信鸽,其实信鸽也有一些问题。信鸽的体积比较小,只能携带很轻的东西。
在电视剧中,信鸽往往携带的信件都只有几个字。而且信鸽也会出现迷航的情况,这样一来就什么也得不到。在重大问题上,朝廷还是喜欢公文往来。在公文中能够把事情讲的非常清楚,甚至可以呈报对问题的看法。但是如何把公文快速传达,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说,大家都听说过的驿站出现了。在古代社会里,每隔几十里就会有一个驿站。驿站里有快马和驿卒,这是为了替换已经精疲力尽的骏马和通信骑兵。
在古代社会中,对于公文传递的速度,也有明确的规定。如果是一般的公文,不是特别的急迫,一天走一百多里就可以了。不要小看快马的速度,那种擅长奔跑的快马,一个小时跑几十里没有问题。通常情况下,通信骑兵不会全速前进。但是如果是十万火急的公文,这就需要全速传递。当年,安禄山造反之后,唐朝就动用了六百里加急。如果骑手和战马已经疲惫,那就换人换马,但是公文需要昼夜不停的传递。
按照这个速度传递,一天确实能跑600多里。当然,并不是紧急公文才动用六百里加急。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就动用六百里加急从岭南为自己的爱妃运荔枝。一般来说,只有外地入侵或者内部叛乱等军国大事,才会动用六百里加急。在清朝末期的历史上,慈禧太后身边的安德海,耀武扬威的下江南采购。但是在山东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擒拿,同治皇帝命令斩杀安德海。为了防止慈禧太后救人,同治皇帝动用了八百里加急。
其实驿站制度中,根本没有八百里加急。这是为了赶时间,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快速传递。由于传递的速度比六百里加急还快,所以被俗称为八百里加急。到了清朝的末期,随着国门的开放,电报等现代通讯设备开始进入清朝军队。比如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消息,李鸿章没过多久就知道了。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全国各地的驿站开始逐步撤销。当然,通讯系统普及需要时间。在抗战时期,李云龙与师部联系仍需要通讯兵传信。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1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466501053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十万火急的意思(十万火急的意思和造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十万火急的意思(十万火急的意思和造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