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爷爷植树》是最新选入二年级部编语文课本的文章,文章通过对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亲手栽种柏树苗时动作、神态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邓小平爷爷与人民心连心,做事严肃、认真的态度,也表达了邓小平爷爷一心建设国美好家园的希望。
此篇课文因为是新选入教材的文章,因此可用资料比较少,小徐老师分析起来也比较谨慎,但此篇文章在写人叙事和主题挖掘上很有借鉴意义,今天小徐老师就来分析一下本课。
一、易读错字:
“邓”:声母“d”,区分“b”,韵母“eng”不要写成“en”。
“龄”:韵母是”ing“,不要写成”in“。
“致和茁”:声母都是翘舌音“zh”,区分“z”。
“勃”:声母是“b”,区分“d”。
“挥”:韵母“ui”,区分“iu”。
“选和填”:两字都是三拼章节,不要漏写了中间的韵腹。
二、易写错字:
“植”:共12笔,“直”中间是3小横。
“休”:单人部加一“木”字,不要写成“体”。
“引”:共4笔,笔顺“横折、横、竖折折钩、竖”
“满”:左右结构,千万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三、形近字和同音字辨析:
“休和体”、“植和直”、“格和各”、“注和柱”、”息、溪和西“几组形近字或同音字一定要多组词多运用加以区分。
四、多音字:
“兴”字,读一声时,有“创办、建立”的意思,可组词“兴办、大兴土木”;有“旺盛、昌盛”的意思,可组词为“兴旺、兴盛”;有“流行,盛行”的意思,可组词为“新兴、时兴”;也有“发动”的意思,可组词为“兴师动众,兴兵”;还有表精神振奋,情绪饱满时,也读一声,组词“兴奋”等。
读四声时,表示对事物喜爱的情趣,可组词“兴趣、扫兴、兴头,兴致勃勃、高兴、兴冲冲”等。
“难”字,表示困难、不容易、不好时,读二声,可组词“困难、难受、难关、难办、难听”等,还有组“难道”时也读二声。当“灾害或祸患等不幸遭遇”时,读四声,可组词“灾难、受难、大难临头”等,当“质问、责问”讲时,也读四声,可组词为“问难、责难、非难”等。
五、重点积累词语
难忘、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格外、引人注目、兴致勃勃、休息、精心、仔细、满意、绿油油、笑容、笔直、美丽、风景等。
其中还要让孩子们多读课文,注意文章中一些好的词语搭配,比如“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精心地挑选、茁壮的柏树苗、绿油油的小柏树、笔直地站在那里、满意的笑容、美丽的风景”等。
六、词语拓展:
描写天气晴朗的四字词语:除了文中出现的”碧空如洗、万里万云“,还有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云淡风轻、碧空万里。
ABCC式词语:除文中出现的”兴致勃勃“,还有”金光闪闪、小心翼翼、白发苍苍、得意洋洋、可怜巴巴“等。
天坛公园一景
七、课文分析:
分析写人记事的文章,要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体会文章通过写事,运用哪些描写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读课文,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邓爷爷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怎样植树的?
2、邓爷爷栽好树后满意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邓小平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事,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来?
4、为什么说“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5、如果你去了天坛,看到邓爷爷种的柏树,会想到什么?
以上几个问题本着由简入难,由表及里的原则设置,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体会写人记事的文章刻画人物的手法,体会叙事的六要素和叙事的条理性。
小平树
其中着重引导孩子分析“邓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目的是引导孩子体会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重点句子分析如下:
1、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满是汗珠,仍不肯休息。
此句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从“兴致勃勃、满是汗珠、不肯休息”三个词语中可以看出邓爷爷是一个非常认真、执着的人。
2、邓爷爷精心地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此句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从“精心地挑选、小心地移入、仔细看看、连声说”等词上可以看出邓爷爷做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另外,文章最后一段说到”邓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其中”美丽的风景“喻意深刻,不仅指邓爷爷种的柏树已绿树成荫,风景优美,也指邓爷爷认真、执着,与人民心连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存,激励着我们健康成长,以邓爷爷为榜样,绿化祖国、建设祖国。
小朋友们你们学会了吗?加油!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1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458731096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兴土木的意思(大兴土木的意思解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兴土木的意思(大兴土木的意思解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