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下午,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闭幕式在长沙举行。
35个专项活动、110余位院士、“入湘行动”26个科技服务团……让这次科协年会看点十足。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说,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突出关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
什么是科协年会上多次强调的“科学家精神”?
帐篷顶上写着鼓劲的话
“我们工作的区域风沙肆虐,常年酷暑寒冬。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很早就踏入,那个时候只有一顶单帐篷。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完成了最艰苦的、最初的地质调查工作,他们的精神也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陈亮,在本届科协年会闭幕式上作了题为《在戈壁无人区燃烧青春,推动核工业产业链最终闭环》的演讲。
高水平放射性废物(简称“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是关系到核工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战略性课题。在中国,有这样一个被称为“北山人”的科研团队,他们扎根戈壁,始终将安全处置我国高放废物作为团队的初心和使命。2011年,陈亮辞去法国的教职回国,走进北山,成为团队的一员。
“十几年间,我们承担了十几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涉及方方面面。”已成长为现场总指挥的陈亮,在戈壁无人区带领以80后和90后为主的科研团队,建成了北山坑探设施,完成了十余项大型现场实验,并掌握地下实验室建造所需要的关键技术体系。
还有个令人深刻的细节是,他说在营地旁边最高山顶上,信号时有时无,有人就立起一个1米高的桩子,下班后,大家轮流站在桩子上,问一问家里的情况。说完,现场掌声一片。
△陈亮现场展示“电话桩”。
陈亮在整理北山图片时,发现有顶帐篷上有很多小字,他把它放大了,上面写着:万年大计、质量第一。战高温斗干旱,比安全、比团结、比奉献。“我想,这也是我们北山精神最早的由来。”如何诠释科学家精神,陈亮说,要做对国家有用的科研,专注做好这一件事。
27岁“杠”上数智安全
“希望通过我们的技术,通过数智来守护城市安全。”
——湖南苏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邓意麒,在闭幕式上作了题为《从“看见”到“看懂”,人工智能赋能下的科创高地》的演讲。
△邓意麒。
5年前,27岁的邓意麒从国外回到家乡长沙,与5个小伙伴入驻长沙中电软件园创业孵化器,创办了苏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虽小,梦想很大。“我们的目标就是用数智守护公共安全,让下一代网络下的核心底层技术有中国人的身影。”邓意麒说。
苏科智能选择的一项应用场景是小样本物品超分图像结构化分析,即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去服务和保障公共安全。“如同给安检系统装上‘眼睛’,通过对过检物品的‘扫描’,识别出违禁品。”邓意麒说,这其实是个大难题,困扰公共安全领域40余年。
为帮助安检人员更方便快捷地“活捉”危险物品,邓意麒的技术攻关团队研发了一把“虚拟尺子”。而要获得“虚拟尺子”运行时真实的评估结果,技术团队必须等到所有航班和地铁都停运,深夜进入各个机场、地铁和物流中心,打开机器开始一天的数据核验工作。
凭着一股年轻人独有的闯劲,邓意麒也挑起更多担子。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团队完成了第一代全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的研发,在应急、安全等领域PK掉了德国史密斯海曼、科大讯飞等独角兽。
追求卓越的技术创新,正是科学家精神的有力体现。现在苏科智能已成为湖南省级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和公共安全领域的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将为更多关键枢纽提供数智安全服务。
12年成长为“驯龙高手”
“我将传承弘扬开路先锋精神,肩负起属于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使命担当。”
——中国中铁隧道局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盾构主司机、隧道工高级技师母永奇,在闭幕式上作了题为《奋斗书写青春拼搏成就梦想》的演讲。
幽深隧道里,盾构机发出轰鸣,即使两个人面对面说话,也听不见对方任何声音。
△母永奇。
母永奇是一名有着12年驾龄的“老司机”,作为“大国重器”盾构机主司机,他驾驶“钢铁巨龙”穿梭在隧道建设第一线,以过硬技术“遁地穿山、穿江过海”。
盾构机是当前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领域的主流高新装备,拥有多达5万个零部件,30余个子系统于一身……面对这一高新复杂的装备,对于才20多岁就入行的母永奇来说,“有的是时间,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四年……不信就搞不定它”。
在工地3700多个日夜里,幽深的隧道中,不足3平方米的控制室里,面对高温、粉尘、潮湿和噪声,他每天“入地”10个小时。12年中,他累计翻阅过100余万字的技术资料,逐步掌握了盾构施工各项技术要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盾构主司机。
无尽黑暗的隧道里,依稀闪烁的设备灯光,夹杂泥土、机械等多重味道,母永奇戴好安全帽,盯着屏幕上一项项数据,一毫米一毫米矫正盾构机的前进方向……
回忆起外祖父,他有些动容。“我的外祖父是一名修建老成昆铁路的铁道兵,在施工中奉献了年轻的生命。”他说,外祖父虽然早已离世,但成昆铁路的精神却在家族里不断传承,成为家风。
隧道路长,不敢懈怠。这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向大家讲述他认为的“科学家精神”——我更加坚定了扎根一线,用自己的青春正能量助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理想。
什么是“科学家精神”?答案在这些有勇有韧的中国青年故事里。
潇湘晨报记者李琼皓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1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448871048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300字左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中国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300字左右).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