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专栏】
新学期,新希望
原创作者|沧海(天津五中)
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中写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新春伊始,对于所有人来说最公平的就是都拥有新的希望。
然而有些人,即便春天来了,也很难看到希望。他们就是广大的中小学生,确切地说是中小学生中广大的“差生”。为什么“差生”是广大的?因为从一些统计数据来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最后考大学,能上一本的,比例最高的北京也不到五分之一。而只是考上“一本”,对广大的“鸡娃”家长来说,也不是多满意的结果,他们还想着“211”“985”“双一流”。所以,“差生”必定是广大的。
这广大的差生为什么很难看到希望?看看2021年春晚金霏和陈曦合说的相声《如此家长》就能感受到。一句话,广大的差生“太难了”。让孩子们“难”的不是教育本身,是各种各样打着教育旗号的“反教育”。教育本来是天使,是来点化孩子、拯救孩子的,但是戴着教育面具的形形色色的魔鬼降临了。
《三打白骨精》,老少皆知。如果说孩子是要去西天取经的唐僧,教育是手拿金箍棒的孙悟空,那“反教育”就是一日三变的白骨精。家长呢?大部分是猪八戒,要么对年轻漂亮的“少女”动心了,要么被淳朴善良的“老妇”“老翁”感动了,最终站在了孙悟空的对立面。有能像沙和尚一样立场居中的,就算很不错了。
如果教育是孙悟空,那教师就得有火眼金睛。遗憾的是好多教师也成了猪八戒。我认识一些“收底儿”校的教师。他们和我说起他们的学生时,满是鄙夷不屑。他们每接手一拨儿新生,首先会告诉孩子们,在这个学校必须考到年级前几名,三年后才有希望考上更好的学校。用意是好的,激励学生奋发图强、拼搏进取。但是教师如果总拿那个微乎其微的比例来“鞭策”学生,就等于在“吊打”学生了。因为就学习成绩来说,用不了几次考试,“忠义堂”的座次就排定了,“封神榜”的名单也隐现了,“黑马”是极少的。之后的以“鞭策”为名义的每一次“吊打”都是在摧毁孩子们心中本有的希望。是的,孩子们本来是有希望的。泰戈尔说过:“要学孩子们,他们从不怀疑未来的希望。”
我也认识一些“拔尖儿”校的教师。当然“收底儿”是绝对的,“拔尖儿”总是相对的。他们也不满意自己的学生,觉得和全市前几所学校的学生比差远了。即便教的真的是全市前几所学校的学生,哪怕是其中的“尖刀班”,依然会有教师说“和上一届比差远了”,仿佛真的就是九斤老太说的“一代不如一代”。能考进“拔尖儿”校的学生目标自然不会太低,但是他们的教师依然会用比例不大的更高的目标“鞭策”他们。“拔尖儿”校的学生或许不会轻易放弃“希望”,但有成就感的也是极少数。看看每天上学路上那些稚嫩而木然的面庞,我们就明白了。
纪伯伦说:“在人的幻想和成就中间有一段空间,只能靠希望来通过。”尼采说:“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所有的孩子最初都是有“幻想”的,也有走向“成就”的希望,但是随着接受“教育”,能让他们感受到“兴奋”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最终感受到的是挫败感,而不是成就感。
给学生一些希望,或者说不摧毁学生的希望,有那么难吗?如果能做到以下“三变”,就不难了。
观念要转变。要知道,人才是在人群中产生的。中小学教育首先要培养能独立生存、有健全人格、会学习思考的“合格”人。
手段要改变。教师在评价、鞭策学生时,如果能把“枪口抬高一厘米”,将会有一大批学生“获得新生”。
策略要权变。对于一些对自己不抱希望的学生,教师要激励他们“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家长在“鸡娃”,教师不能再“击”娃了,要“激”娃。让学生心存希望,能感受到“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这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为沧海老师原创投稿,首发其个人微信公众号“站着教书”,校长传媒获得授权发布)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1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428341042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新学期新希望作文(新学期新希望作文200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新学期新希望作文(新学期新希望作文200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