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美劳动者(致敬最美劳动者文案)

更新时间:2023-03-02 15:15:01 阅读: 评论:0

五一劳动节

劳动创造世界,艺术源于生活。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无数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彰显了伟岸风采,在点滴的劳动中展现了时代担当。劳动者的美好形象总是动人心弦,其中,女性在劳动中更是巾帼不让须眉,为创造美好家园贡献了重要力量,让我们向每一位平凡又伟大的劳动者致敬!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女性在我国经济社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艺术家们借助年画、油画等艺术表现手法,创作了许多带有宣传性质的劳动妇女图像,展现了劳动者的美好形象。

唐小禾 程犁 《收获》 78cm×110cm

水粉 1974年

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提到“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即文艺要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面貌。考虑到中国传统年画本身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且制作成本较低、易于传播,于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开展了“新年画运动”,鼓励画家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年画,建构起能够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图式符号。仅1949年至1950年间,就有412种新年画出版,发行量更是达到七百万份之多。1951年至1957年,新年画发行数量基本满足了社会需求,能够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1949年11月23日,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其中提出“在年画中应当着重表现劳动人民新的、愉快的斗争的生活和他们英勇健康的形象”的观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和社会需要美术界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期待的健康、丰满、有力量和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而年画与普通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年画中塑造人物形象符号更能直观影响广大群众。

徐甫堡 《女拖拉机手》

版画 1962年

1949年,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动员女性积极参与生产,认为“妇女只有积极参加生产,才能提高并巩固妇女的地位,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人民的生活,更有效地支援人民解放战争,解除封建束缚”。在这一时代要求和国家、社会的支持下,女性开始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出现,展现出健康、爽朗、质朴和勤劳的精神风貌。这些特定时代下的劳动女性特质开始体现在作为宣传图像的年画中,成为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发展和国家政策脉络的重要一环。

年画是一种每年都要去旧贴新的纸质美术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上能够保存下来的非常稀少。目前留存下来的有关劳动妇女形象的年画作品往往色彩鲜艳,以描绘多人群体为主。这些画面中的劳动妇女共同劳动、有说有笑,表现出团结一致的热烈场面,彰显出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代表性作品有20世纪50年代魏紫熙创作的《春积一车肥,秋收万担粮》、周沧米创作的《妇女生产突击连》、陆泽之创作的《茧子丰收》、李长白创作的《收获》、张大昕创作的《牧羊姑娘》、李慕白创作的《果园的秋天》等。

梁永泰 《新舵手》

版画 1956年

其中,陆泽之创作的《茧子丰收》描述了农业合作社女社员经过几个月养蚕的辛劳,在发现蚕结了茧子后开始愉快收拾茧子的场景。她们满怀期待与喜悦,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农业合作社增加收入。

在张大昕创作的《牧羊姑娘》中,肥壮的羊群漫步于辽阔无边的草原上,几位少数民族的牧羊姑娘似乎正在称赞羊毛的质量好。张大昕在这里借助牧羊姑娘的赞赏,肯定了当时畜牧合作化政策的优越性。

《茧子丰收》与《牧羊姑娘》的构图较为相似,画面远景处都是一望无际的土地或者草原,近景处则是快乐劳动的女性。她们互相看着对方,笑容和眼神看起来标准且程式化。此类劳动妇女题材的年画在劳动场景中建立起集体关系,呈现出一种标准且复制性很强的类型化图式。

梁世雄 《归渔》 150cm×86cm

纸本设色 1959年

年画作为宣传画的一种常见形式,运用了大量的视觉文化象征元素,如在农村中的劳动场景往往与劳动互助、生产合作、展示先进工作经验和新农具等相关,虽然刻画的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但处处体现出女性与时代的互文。继对新年画工作发出指示后,为了推动“新年画运动”的发展,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从1950年开始颁发新年画创作奖金,吸引了众多画家参与新年画创作。蔡若虹在1959年总结道:“十年以来,美术创作在表现劳动人民的新的精神面貌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除了在摄影镜头和年画中呈现劳动妇女形象图式,油画中对劳动妇女的描绘也较为常见。这类作品的构图方式通常是向心环状和纪念碑式。王文彬1962年创作的油画《夯歌》便属于向心环状构图方式。夯歌属于劳动号子的范畴。劳动妇女打夯之时所唱之歌在《淮南子·道应训》中有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王文彬在山东沂蒙山区写生时看到了妇女唱着民歌打夯,很受感动。他曾说:“我参加到兴修水库的劳动之中,工地上到处洋溢着欢腾的歌声。那些打夯的妇女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恰似一簇簇鲜花怒放的群像。过去大门不出的闺秀,今日成了劳动能手。她们的豪情使我振奋,感到一股强烈的时代精神!我决定用民歌的抒情性画面,去表现这一强烈的感受。”

王文彬 《夯歌》 156cm×320cm

布面油画 1962年 中央美术学院藏

于是,他用画笔将这一动人场景描绘了下来。画面中,五位女子正在面露喜悦地打夯。她们的动作极具张力,其中四位女子将一位双手举夯的红衣姑娘围绕在中心,整个画面呈现为环形和倾斜状构图,仰视的角度显示出劳动妇女形象之高大。同时,画面极具动感,观者甚至可以听到富有节奏感的歌声。在王文彬看来,《夯歌》的构图应有大时代的气魄,具有纪念性壁画的形式感。打夯作为特定的劳动形式,在王文彬的画中成为承载女性劳动的某种视觉符号,传递出当时妇女积极劳作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王霞 《海岛姑娘》 175cm×87cm

布面油画 1961年 中国美术馆藏

王霞的《海岛姑娘》为纪念碑式肖像。画家作画时用去性别化的方式建构起“铁姑娘”的艺术形象。画面中,短发、粗腰、皮肤黝黑的海岛姑娘穿着工作服和胶靴,肩上扛着杠棒,目光坚定地直视前方。在这幅作品中,传统女性特质被有意弱化,凸显传统男性气质、体现阳刚之美成为塑造劳动女性的某种规范,仿佛这样才更能彰显“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气势。此外,作品中的黑色、褐色、黄色和蓝色共同构成强烈的色彩关系,人物几乎占据整个画面,如同一座纪念碑性质的雕塑。

朱乃正 《金色的季节》 156cm×162cm

布面油画 1962—1963年 中国美术馆藏

呈现出类似构图的作品还有朱乃正的《金色的季节》。该作描绘的是两个青海藏族妇女扬青稞的劳动场景,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也是占据了整个画面,给人以高大、顶天立地的视觉感受,仿佛是历史题材绘画中的英雄形象。

本文节选自《中国美术》2022年第2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劳动妇女”题材作品的图像经验与理想建构》

《中国美术》2022年4月第2期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1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413011082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致敬最美劳动者(致敬最美劳动者文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致敬最美劳动者(致敬最美劳动者文案).pdf

标签:最美   劳动者   文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