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本我经常翻看、抄录的经典。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论语》成了中国社会的“圣经”,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个人的接人待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规范之中。通过《论语》去聆听人生哲学和处事方略。
今天主要聊一聊《论语·学而篇》,这一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仅有16句,可这言简意赅的对话却告诉我们,需要学什么,怎样去学;孝悌的意义;要善于自我反省;学习做人的途径;态度决定修为;圣贤的风采和境界;为什么要强调制度;怎样才算是好学;追求更高境界;了解别人也很重要,在这几个问题上给予我们解答和开示。
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篇第一段,概括而平易地表达了孔子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所有人人生的三个要务:人要学习,以致终身学习,以学为快事;人要交友处世,以人和为乐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于外。
细读《论语》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所说的“学问”既不是指文学水平的高超,也不是指知识渊博,而是指做人做事的学问——做人到位,做事正确。做人做事的学问不是在书斋里形成的,也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做事、交友、为政、经商、治家乃至穿衣吃饭、打扫卫生等这些具体的社会活动中养成的。这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学文的获得,既需要上述的实践,更需要不断地反思,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改正错误与不足,提高修养。这种人格的培养,是一种行为的习得。没有持之以恒的反复磨砺,是很难形成的。
真正做学问的人,活着的时候,很可能没有一个人了解他。不要说圣贤,就是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常常感叹,了解自己的人太少了。可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于是,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然而这样的知己很难得,有时可能一辈子也碰不到一个。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怎么办呢?“
”当以人和为乐事,“人不知而不愠”才是为人为学的最高境界。一个道德学问精深的君子,通常会反思自己,问自己为什么会遭遇困境,自己哪些地方没做好,该如何改进等。所以,人的一生,关键是自知自立。自己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不在乎外人如何评价。不断地修为自己,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读经典就是这样,每次都能有不同的感悟,让人爱不释手。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1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394041076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语 读后感(论语读后感300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语 读后感(论语读后感300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