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我国传承已久的岁时节日,也是饱含人文情感的民俗节日,在我国传统节日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除春节外,中秋节是最具“团圆”意蕴的传统节日,在我国中秋节有赏月、赏桂、吃月饼、观潮、玩花灯等习俗。中秋节起源于自古以来人们“月祭”的思想,是原始思维的产物,自我国周朝起逐渐向对自然的尊重转变,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除官方仪式以外,民间的中秋活动多与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相关,尤其在现代,中秋节作为团圆佳节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已经不可分割。但中秋节在出现之初并未具有“团圆”色彩,而是经过政治经济的发展和人文思想的转变才有了如今的人文意义。经过唐宋诗人的笔墨润色,“嫦娥”的形象从一个偷药的负面角色转变为被迫与丈夫分离的妻子,这种改变也极大程度增加了中秋的“团圆”情怀,使得中秋节成为海内外华人“天涯共此时”的团圆佳节。
中秋节的起源——从自然崇拜到独立节日
对于“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而对于中秋节的形成,基本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古人对月亮的崇拜与“月祭”仪式,周朝“月祭于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月神又被称为“西王母”。秦汉时期这种仪式仍是皇家重要制度之一,随后北魏、隋唐以至明清都有在秋分祭月的仪式。同样,祭月活动不只是对自然的崇拜,也与农耕社会下丰收的节气息息相关。
自汉朝开始,除官方以外也出现对“月”的关注,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就有了对“嫦娥奔月”“吴刚伐桂”这两个在后世与中秋节紧密相连的民间传说。魏晋时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文人雅士赏月饮酒、对月吟诗的记载也逐渐增多,但此时赏月的时间并没有“八月十五”这一具体节点,“中秋”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节日,而是代表秋季的第二个月份,即“仲秋”,在诗中也多用来表示“秋天过半”的意思。
魏晋赏月的风俗到了唐代愈发兴盛,唐代的文人阶级对于“月亮”的崇拜和欣赏更是体现在诸多诗词之中。而对于中秋节具体的起源,基本上也是从唐代开始,主要是认为唐代中秋玩月诗众多,因此唐代文人已把八月十五看做一个有一定意义的独立日期。
而中秋节真正作为一个节日被大众百姓所重视是在宋代的时候,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赏月”这一风俗增添了许多娱乐活动,中秋时节的娱乐习俗自上而下建立起来。至南宋时期,宋宁宗赵扩颁布假宁令,文武百官休假一天,至此,“中秋节”才作为一个独立的节日,并在时代的更替中一直延续至今。
嫦娥的“改变”——文人墨客的再创造
关于“嫦娥奔月”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由此可见,“嫦娥”作为一个角色,一开始出现在文学著作中的身份其实不算光彩,在这个神话传说中,嫦娥的丈夫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了一颗不死灵药,但却被他的妻子嫦娥偷走了,嫦娥吃了灵药后,飞去了月宫变成了一只蟾蜍。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在秦汉时期,人们已经开始追求对“永生”的渴望,所以才会有嫦娥此类宁愿偷取仙丹违背天意抛弃丈夫也要成仙飞升以追求永生的角色。除此之外,“月”在人们心中也不全是先秦时期那样威严了,凡人通过神仙和灵药的帮助也可以登上月亮;“月”也不再是神秘的面孔,人甚至可以在月亮上像在陆地上一样的生活。
自汉代以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不断被人们增添自己的理解,但是对于传说最根本的改编是来自唐宋文人群体的。对嫦娥形象的改写起源自唐朝文人阶层,而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数李商隐的《嫦娥》,一句“嫦娥应悔偷灵药”将嫦娥从“偷药”的负面形象转化成如今人们所熟知的与丈夫分离的可怜妻子。这种对嫦娥形象的二次改变同样也出现在白居易的诗中,白居易在《东城桂三首》中写道“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借天宫上种的桂树表达嫦娥在天宫的孤独。唐代诗人常用嫦娥来借代自身的境遇,宋代的文人阶层也跟随此基调,如苏轼著名的《水调歌头》就是借用嫦娥的分离之苦来表达对人们的祝福。而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更是将嫦娥、玉兔、蟾蜍、广寒宫等巧妙地编织进诗里,以反问的形式诉说着嫦娥对家乡的思念,也烘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通过唐宋诗人的笔墨点缀,嫦娥的人文形象发生了改变,影响深远。
花好月圆人长久——中秋节的人文情怀
嫦娥形象的改变,同样也影响了中秋节的人文情怀。正是后续诗人们对嫦娥形象的改写,使得原本“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变得悲凉,与中秋节“团圆”的情怀恰恰相反,和中秋节紧密相关的传说“嫦娥奔月”则是代表着分离与孤独。嫦娥从“偷药贼”变成远在月宫孤独的妻子,这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转变,而嫦娥也因此能被世人谅解以及怜悯。在这个过程中,中秋节关于宗教祭祀的神秘基调被逐渐淡化,随之取代的则是世人普遍怜悯的神话故事。事实来讲,分离和孤独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状态,也因此,团圆对人们来说更加珍贵;所以“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才能广为传颂,也因此,中秋节“团圆”的人文意义逐渐成为其最重要的意义。
唐朝时期,中秋多是文人阶层的娱乐,在这种情况下的中秋是高雅的,是清冷的。而中秋从宋朝起则变成了有假期的节日,北宋时期的中秋多为轻松娱乐,到南宋时期才逐渐有了思念家人期盼团圆的氛围,特别是在靖康之战和南宋灭亡后,“团圆”的思想在中秋节中更加凸显,并延续至明清成为中秋节的核心情怀。时至今日,现代经济取代了小农经济,农耕文明已再不是社会的主基调,中秋在农耕方面的作用已经逐渐减小,同样,随着科技的普及和发展,人们也不再需要古老的祭祀仪式,中秋节其他方面的意义逐渐被人文意义所取代。现如今,中秋节的核心思想依旧是“团圆”,但因为国家的发展和富强,中华儿女逐渐走出中国,前往海内外各个地方,所以中秋节也是身在海外的游子们表达思念的时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因“团圆”的人文情怀,中秋节也成为全球华人心中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来源: 南京日报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1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372751027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秋节故事儿童简单的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秋节故事儿童简单的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