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人生并不是一场轻松的享乐,而注定是一场沉重的负担。”这句话用来形容贝多芬的一生,恰如其分。想要了解贝多芬的一生,首推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传》。
罗曼·罗兰于1703年创作的《贝多芬传》。这本书并不像绝大多数的名人传记那样从当事人出生起,洋洋洒洒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字,充分调动以往的历史考证加上作者想象而去描述。相反,罗曼·罗兰用他简洁而生动的写作手法,向世人展示着的贝多芬是如何在命运的苦难里讴歌着欢乐,用隐忍和悲怆战胜平庸。
路德维西·凡·贝多芬,1977年出生于德国。他一生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35首钢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等,更值得注意的是,几乎他的所有作品都被保留至今。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和激烈的欧洲动荡,这使得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掺杂了强烈的时代性,同时他又是个极度敏感情绪不稳的人,所以他的作品总是呈现出跌宕起伏的节奏。
生与死:唯有用“向死而生”的态度对待生活,方可彰显出生命的价值《贝多芬传》中描述了贝多芬一生的遭遇,让人读完后心疼不已。
(1)疾病折磨着他的身心,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回击命运的残酷
贝多芬出生在贫苦家庭,母亲是个女仆并且在他少年时期就去世了。4岁开始他就被父亲要求每日钉在乐器前不断练习。17岁开始,他必须去打工从而承担起整个家族的开销,包括负责养两个弟弟。26岁时,贝多芬患了耳疾,耳内整日隆鸣般作响,内脏也时常疼痛。但是高傲的自尊和职业的特殊让他瞒着所有人,假装自己是个正常人。病痛的折磨对他的事业也带来不小的影响。为了假装自己是个正常人,不被敌人多中伤,他在耳鸣期间照例演出。
贝多芬的朋友申德勒曾经在《菲岱里奥》中讲述了这么一件事:
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场景,也不难体会那时的贝多芬内心有多痛苦。但正是这样的经历,非但没有将他打倒,反而让他写出悲怆至极的作品。两年后,他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并在演出完后获得雷鸣般的掌声。
正是因为耳疾,让他可以隐遁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与世隔绝。他并没有因此而选择向命运屈服,放弃自己的创作。相反,为了能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音乐事业,他选择了隐忍。他依旧登台指挥,忍受他人质疑的目光,忍受敌人的轻蔑。那些流世的优秀作品,无一不是他在悲怆且隐忍中创作的。正如贝多芬曾在寄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在伤心隐忍中栖身,坚信灾难中都带着善意”。
(2)一生感情坎坷,终身未婚,但他以此为灵感创作出大量关于爱情的作品
贝多芬一生都没有结婚,并且根据文献记载他一生始终保持着贞洁。他曾在1805年与特雷泽·特·不伦克瑞订婚,他们一见钟情,彼此倾心并且这段婚姻得到了周围的祝福。但就在贝多芬沉迷于爱情的美味时,女方提出解除婚约,并于1810年结束恋人关系。
贝多芬失恋了!为此他度过了一段浑浑噩噩,自暴自弃的日子。每当想起与昔日恋人相处时甜蜜的时光,便更加心如刀割。为此,他在笔记本上写道:“屈服,深深地向你的命运屈服;你不复能为你自己而存在,只能为着旁人而存在;为你,只在艺术里才有幸福。噢,上帝,请给我勇气征服我自己。”
贝多芬在失恋后,将剩余的力气全用于创作,为此,流传至今的《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便在他为感情心死期间诞生。即便分手让他痛不欲生,但他仍然将这段痛苦经历化为创作的灵感。
贝多芬一生被病痛和爱情折磨,不断饱受身心的伤痛。但他却将自己所承受命运的折磨反过来战胜命运,不断创作。最终,他这一生,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
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哲学代表海德格尔曾说:“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结乃至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 而作为本身而不确定的、超不过的可能性。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结存在之中。”哲学家努力为死亡下定义,表面上看是研究死亡,其实是研究一种“向死而生”的生存态度。
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是一种以死亡为终点,我们所度过的每一天都是在奔赴死亡的过程中。用这种“倒计时”法的死亡哲学概念,提醒我们要提高生命的密度,充分发挥出人的价值,才不枉此生。
小说家余华《活着》是一部围绕“死”而描写“生”的小说。它主要描述了徐富贵的一生。他赌输光家业,儿子因为给县长夫人输血被活生生抽死,女儿难产而死,老婆和女婿相继意外死亡,孙子也竟然意外因为吃豆子而死亡,最后陪伴他的只有一头老牛。这部小说通过塑造人物一系列意外的死亡,彰显生命的可贵,让读者在悲剧中净化灵魂。“正如余华所说:“活着本身只是为了活着。”
只有先活着,才能创造价值,创造奇迹。
纪录片《人世间》的导演秦博在《我奇葩大会2》中讲到:“我的拍摄经历让我意识到要看清生活的真相。这个生活的真相就是,往往塑造我们的是那些困境,那些艰难的时光。”正是因为那些艰难险阻,才让我们的灵魂不断升华。贝多芬一生都在与苦难做斗争,甚至可以说,他用尽一生时光都是为了在苦难中升华灵魂。正如罗曼·罗兰在事后回忆自己写《名人传》这本书时把《贝多芬传》放在首位,原因就是:“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
悲与喜:当苦难成为他艺术作品的土壤,悲怆便是他生命的底色(1)生生不息的斗争精神成为他生命的主旋律,悲怆便成为他创作的主旋律
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当他还是大学生的时候,就积极投身于对抗旧封建制度的民主革命中,支持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并将一腔爱国主义革命之情情化为创作灵感,不仅自己印了一部诗集支持大革命,还日以夜继地创作,以坚定的革命斗争精神作为创作激情,完成了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等等传世之作,这些无一不饱含他对人民深刻的同情和民主自由必胜之心的坚定。
贝多芬早期的创作作品以悲怆钢琴奏鸣曲为主,他甚至将自己的作品直接命名为《悲怆奏鸣曲》,从“悲怆”二字,就表现出其明显的意识结晶。《悲怆奏鸣曲》,音调庄严,情绪激昂,情感崇高,这首曲子主要传达出贝多芬反抗命运的残酷,追求幸福人生的宏伟诗篇。赵屏国在《如何演奏“悲怆”奏鸣曲》时说:“ 悲怆原文Pathetique,包含悲痛的、激动的两重含义,只强调悲痛的而忽略激动的一面,是不全面的。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主要传达出人类在苦难面前,向命运叩门。
悲与喜本来就是互相对立且矛盾的,悲怆与欢乐是人类生命的重要篇章。他这一生也在悲怆的命运中寻找着生命欢乐的奏章,展现出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张力和不畏困难,永远前进的精神力量。
(2)苦难中向往光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他余生坚定不移的信念
《欢乐颂》是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内引进的合唱。欢乐的主题刚开始出现时,乐队演奏突然中止,出其不意的一片静默,然后开始演唱并且带着神秘与神明的气氛,而这首曲子的主题确实是歌颂神明。
“欢乐女神”,给人们带来力量,对抗苦难;让人们成为兄弟,相亲相爱。这不正是所有世人的祈祷吗?在充满未知,充满苦难,充满悲伤的人间,带着信仰,带着激情,带着痛苦依旧苦苦抗争。和困难抗争,和命运抗争,和社会抗争。
这是写给受难者的曲子,写给抗争者的曲子,写给挣扎想开创新局面者的曲子。而这一切,就是全人类的共同的心愿,也是人类命运的写照。贝多芬将自己余生,通过音乐传达出他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期望。
贝多芬一生倾向于共和国,他主张“自由 平等 博爱 ”的思想,这不仅仅代表着18至19世纪法国的社会思想风潮,更加具有超前的意识,代表着全人类的思想。1792年,22岁的贝多芬在他纪念册上写道:“极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这是他对自由的追求,是他精神的追求,也是他创作作品中的主要元素。
纵观贝多芬的一生,从他起初的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等思想,到中老年时期坚持共和主义,其实质是他的一生一直在致力于通过音乐传递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守与期望,奋斗与追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的时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1年中国就曾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共和政治,主张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政府该为公共利益而努力。共和国:一个国家是否是“共和国”衡量标准在于它的政体是否“行共和之政”。不能单凭国家名字中是否带有“共和国”去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比如,英国是一个披着君主制外衣的第一个现代共和国,最先完成混合均衡制向分权均衡制转变(英国虽然全名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但它实际上是“行共和之政”)。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学家巴莱多曾提出“二八法则”,即在世界资源配置中,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这也就是掌握财富的那群人是整个社会的受益最多的人群。
贝多芬主张的共和,表面上看追求的是民主和自由,其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的根本利益,代表超前的社会思潮意识流。
贝多芬将他一生的苦难转化为创作的源泉,不断书写旷世之作。他一生追求真理,坚信努力和奋斗的意义。正如罗曼·罗兰曾说:“我称为英雄的人,并非以思想或者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苏轼所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正如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艺术家们往往都是用骄傲支撑坚持,用作品发泄苦难。”
贝多芬的一生,不仅不断与苦难和命运对抗,并且始终向往着真善美,致力于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他带来的不仅仅那些流传至今的艺术作品,更代表着人类那种“向死而生”不断突破,战胜平庸的人生态度。我认为,作为普通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阅读《贝多芬传》可以让我们日渐萎靡的精神得到滋养,从书中汲取贝多芬本人的勇气用以对抗现实的残酷。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1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356331064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鉴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鉴赏).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