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免费取名网(瓷都取名网)

更新时间:2023-03-02 13:18:37 阅读: 评论:0

——访青年艺术家顾童

青年“哲匠”顾童,是一位“三栖”艺术家。而讲述她精通陶瓷、印章和书法三门艺术的故事,还得从她儿时颠沛辗转的生活经历说起。

顾童祖籍浙江上虞,那是中国的“母亲瓷”越窑青瓷的发源地。父母一生痴书迷画,曾作为知青下放到金华塘雅镇教书。父亲教美术、母亲教语文,在他们的熏陶下,顾童也从小也喜欢书画。

顾童近照

知青返城时,顾童随父母到金华,与著名篆刻家毕民望先生比邻而居。读中学时,顾童拜毕先生为师,领略了篆刻技艺带来的乐趣,“从那时起,篆刻成了我不可或缺的爱好,也为我后来从事陶瓷印章创作铺垫了基础”。顾童说。

与此同时,金华的婺州窑,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顾童的艺术之路。婺州窑在产品造型、胎质、釉色、制作工艺等方面形成了独特风格,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一个典型代表,也给顾童心中埋下了一颗陶瓷艺术的种子。而2003年,顾童随先生赴景德镇投资创办《瓷都晚报》,瓷都的艺术氛围最终引燃了她内心的火种,让她彻底迷上了陶瓷艺术。

在景德镇,顾童曾随陈三富、陈新华两位恩师一起去拜访陶瓷界泰斗王锡良先生。王锡良先生看了她的作品后说:“景德镇画的、写的很多,但是刻的好象还不多。浙江有中国美院、西泠印社,那是篆刻和书法艺术的圣殿。你在陶瓷篆刻领域好好钻研下去,相信会出成果。”

王锡良先生的鼓励对顾童影响深远,此后她把艺术方向定位在“陶瓷、书法、篆刻”元素相结合的领域。

“婺州窑、篆刻、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同的瓷泥、不同的釉料、不同的篆刻主题,经过手工匠造,再经过火的历炼,就变得有了灵魂。我愿意尽自己所能,让婺州窑上的中国印发扬光大。”顾童说。

顾童《婺窑瓷印——铭记一辈子》 印章

2017年,顾童参加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陶瓷雕塑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研修班”并担任班长。研修期间,她耗时百日,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7位授业教师、30位同学各造瓷印一枚。印章施以婺州窑珠光清釉和乳浊釉,烧成后将印蜕复刻至所赠之人的杯上。这个作品取名为《婺窑印象——铭记一辈子》,景德镇陶瓷大学曹教授春生赞扬其为,“艺术地定格了国家艺术基金班相融和谐、富有生机的师生情谊”。

《婺窑印象——铭记一辈子》的惊艳之处,正在于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艺术可谓是‘触类旁通’,艺术融合是‘技’与‘道’的升级修炼过程。近年我在做的陶瓷印,融合了东方艺术学中至少三样以上的内涵和技艺,其中的书法、篆刻和青瓷都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真正精典的东方艺术。我相信陶瓷、书道、篆刻的结合有了‘哲匠’的参与,一定会有大的发展、好的未来。”顾童说。

而顾童将多种艺术融合的道路,也得到了业界的肯定。“西泠五老之一”林乾良先生评价说,顾童一生,与篆刻与制瓷结深缘。故若论瓷印,实海内外所共称。近廿年盛行瓷印,一般印人多购印刻之。全国仅十来人既制瓷印兼精篆刻。自抟泥始,历制坯,雕钮、上釉、烧炼全程。其治印、刻款,自亦在其中。所作,印则五彩灿烂,钮则花样百出。尤其篆刻印章及瓷板,古韵悠长,入古出新,洵实佳作。

“陶瓷不仅是物化的器皿,更是人类精神的产物。现当代的陶瓷艺术既要表述艺术家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也要呈现出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印迹。而印章,在很多场合代表着中国元素。很少有一种艺术能够像篆刻一样,给我们带来如此强烈的文化自信。我通过创作姓名印、百家姓印、肖形印,想让作品和读者找到对接点,发生关联、产生共鸣,以传播‘和合文化’,努力让传承成为潮流。”顾童说。

(光明日报记者张春雷 采访整理)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1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343171019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瓷都免费取名网(瓷都取名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瓷都免费取名网(瓷都取名网).pdf

标签:瓷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