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
主题提示
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中学历史教材在中国近代史部分重点介绍了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六次
侵华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当前,霸权主义、帝国主义仍然威胁着世界安全,区域性战争此起彼伏,
世界并不安宁,争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两大主题。吸取历史教训,认清帝国主义本质,对加快我国
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在列强侵略和自身发展两种力量的作用下,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全面的、深刻
的社会巨变,其中最大的变化也是最本质的变化是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在中国社会的巨变中出现了半殖
民地化和半封建化两种趋势。半殖民地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半封建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
中国的发展。
知识梳理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为了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而发动的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
京条约》及其附件、《黄埔条约》、《望厦条约》等中国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变,
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为扩大侵华权益,英法联合侵华,攻占了北京,进行野蛮的洗劫。
清政府被迫再次大肆出卖国家权益,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进
一步加深。
★中法战争(1883~1885年):法国以越南为跳板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以胜求和,
签订了《中法新约》,法国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为实现其"侵韩征华"的狂妄计划而发动的
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反映列强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的《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是近代列强参与国最多的侵华战争,为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斗争,
瓜分中国,帝国主义国家勾结起来,共同侵华。清政府甘心充当洋人的工具,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
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
★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年):是近代持续时间最长的侵华战争,是40年内,日本发动的第二次侵
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国共两党合作,取得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
胜利。
★中国社会的巨变:社会性质——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中国的反动政府
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列强通过中国的反动政府实现其侵华的目的。半殖民地化——中国丧失了大量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主权,成为世界殖民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半封建化——中国保留的封建的政治
制度、经济形态、阶级关系和文化,又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因素,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
主题聚焦
列强侵华是中国近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在近代,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
这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殖民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西
方列强先后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它们往往先用威胁和战争手段攫取侵略权益,然后以不平等条
约的形式固定下来,再凭借不平等条约,压迫、奴役、掠夺和侵略中国人民。
(一)西方列强侵华的过程和阶段特征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在这一时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开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因而他们迫切要求开辟世界市场。在长达54年的时间
里,西方列强利用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雄厚力量,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
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控制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等。中国开始逐
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来越深地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场地。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
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封建俄国。
第二阶段:甲午战争到一战结束(1894~1918)。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资
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同时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列强对中国展
开了激烈的争夺,侵略步伐明显加快。从1894年至1900年,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使中国社会最终沦
为半殖民地。在这一时期,列强还以武力威胁和战争手段吞食中国广大边疆地区,掀起瓜分狂潮,以大举
输出资本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以“门户开放”政策来扩大中国市场,妄图变中国为殖民地。从1901年
义和团运动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由于义和团运动的沉重打击和帝国主义间的相互矛盾,西方列
强不再倡言瓜分中国,暂时改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手段进行侵略,妄图实现“以华制华”的
目的。它们先是扶持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亥革命后又扶持袁世凯。1916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
义国家又各自寻找和扶持自己的代理人,造成军阀割据和连年混战的局面。在这18年中,列强趁中国社
会的动乱又取得了不少好处,如武昌起义爆发后,俄国策动外蒙古自治,并强占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英
国策动西藏独立未遂,非法制造一条“麦克马洪线”。一战爆发后,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
胶济铁路和青岛,迫使袁世凯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
“以华制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强。侵华的主要国
家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还有后起的德日意奥等国,它们在中国既勾结又争夺。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
共同支配,美占优势,后在“一战”期间日本独霸。
第三阶段:“一战”后到“二战”结束(1919~1945年)。一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英法实
力大减,德奥战败,俄国发生革命,美国成为世界首富,日本实力大增。因此,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
对手。美国通过《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了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国民
革命运动兴起后,帝国主义国家采取直接行动,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同时,他们又支持蒋介石发动政
变,确立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美国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采取经济扩张的手
段,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它在保障侵华权益,坚持门户开放的前提下,纵容日本侵华;而日本则加紧推
行“大陆政策”。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排斥了美国在东北的侵略权益。随着日本推行独霸中国和南
下侵略的政策,美日矛盾逐步激化,美国对日本逐渐由绥靖转向遏制。1937年日本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形成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制华”到独占中国。侵华的主要国家是
美日两国,他们在中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到日本独霸。
第四阶段:二战后到朝鲜战争(1945~1953年)。二战后,美国确立了世界霸权,为控制中国,全力
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它一方面帮助蒋介石运送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加紧对中国的直接侵略,同
蒋介石政府签订了《中美商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
面的特权。美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形成了独占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还
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并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朝鲜战争爆
发后,美国入侵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美国还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统一。这一时期列
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国。侵华的方式主要是:政治上“以华制华”,奉行扶蒋反共
的政策;经济上凭借雄厚的实力,打着平等的旗号,大肆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军事上以援助为名,加紧
控制中国;文化上输出美国价值观,扶持亲美势力。
(二)对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认识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逐步拖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从原因来看,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它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
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
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列强在发动战争之前总要寻找各种借口,但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
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当然,
中国的落后和历届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敢于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
(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
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
争则是以侵吞中国邻国和边疆地区,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
世界的要求;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
必然反映;至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是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义妄图独占中国、征服世界的称霸战争,
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结果,也是东西方帝国主义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3)从发动者来看,侵华国家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先是以英国为首的欧
美列强,接着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加入,最后是美日两国在中国进行激烈的争夺。在地域上由欧洲
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两国为主,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4)从规模来看,战争的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大。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甲午中日战争又大大超过了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在
国家、军队的数量上和赔款数目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前历次战争。至于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达到
了历史上的最高峰。
(5)从结果和影响来看,除了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外,其他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
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同时,每一次侵华战争,
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和日本发动的两次
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在历次侵华
战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6)对于列强的侵华战争,在复习中要注意加强比较。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中法战争与甲午中
日战争的比较,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以往历次侵华战争的比较等。
(三)西方主要国家在华势力的消长与各自特点
英国是侵华的急先锋。它率先以鸦片和大炮轰开了中国紧锁的大门,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租界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此后,
英国一直是以武力为后盾扩大侵略权益,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直到19世纪末,它奠定了在中国的
侵略基础后,才减少使用武力,转而主要采用政治、经济等“和平”手段去维护和扩展在华权益。但不管
以什么方式进行侵略,英国始终把获取各种“通商”特权作为侵华的首要目标。因而,在19世纪中后期
和20世纪初,英国的对华贸易在帝国主义列强中始终名列榜首,它在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也占据着举足
轻重的地位。一战后,这个曾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开始衰落,特别是进入30年代后,它在中国
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到40年代,它在侵华问题上逐渐成为美国的追随者。
紧随英国炮舰而来的是美国。19世纪中叶,美国还算不上世界强国,对华侵略是作为英国的伙伴出现
的。它往往利用片面最惠国待遇来掠夺中国。这一侵略方式随着美国经济在19世纪末跃居世界第一位而
发生变化。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开始奉行独立的对华政策。美国高举“利益均沾,机会
均等”的旗帜,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打开并占领全中国的市场。由于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宴席中的迟
到者,并且在当时还不是军事大国,“门户开放”便成为美国反对其他列强瓜分中国的旗帜。然而,一旦
美国成为经济大国后,它就不再满足于与其他列强“利益均沾”,“门户开放”也就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了。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成为侵略中国的头号帝国主义国家,中国的门户只向美国一家开放。
法国是侵入中国较早的国家之一。1844年,法国专使拉萼尼强逼清政府签订《黄埔条约》。这个条约
与其他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明显差异是,作为天主教国家的法国强迫清政府取消了对天主教的禁令,
获得了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中国人不触犯毁坏教堂的特权。此后法国又攫取了更多的传教特权。这样,
披着天主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就成了法国侵华的重要特点。当然,这并不妨碍法国侵略者以赤裸裸的武力
手段威胁乃至侵略中国。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19世纪中后期,在侵华规模上,法国是仅次于
英国的西方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在华地位逐渐下降。
在近代中国,沙俄是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穷凶极恶的领土扩张是沙俄侵华的主要特征。从19
世纪50年代开始,沙俄乘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之机,积极推行掠夺中国领土的殖民政策,它使用武装侵略
和外交讹诈等卑劣手段,先后吞并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9世纪末,沙俄率先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强租旅顺、大连,划中国东北为势力范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沙俄又企图趁机兼并中国东北,
建立所谓的“黄俄罗斯”,只是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沙俄的这一侵略计
划才未得逞。但沙俄掠夺中国领土的野心始终不死,辛亥革命后,它又占领了唐努乌梁海地区,煽动外蒙
古独立。1917年沙皇政府被推翻,俄退出了帝国主义侵华的行列。
德国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1861年才与中国签订《通商条约》。但它并不甘心落在其他国家之
后,特别是19世纪末成为强国后,它在中国扩张势力的愿望更为迫切。1895年,它与俄、法联合干涉还
辽,企图以此向清政府邀功索赏,以加强其在华地位。1897年,它强占胶州湾,加快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
潮。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它是一个主要的参与国,它的将军瓦德西还做了八国联军的司令官。此后,
德国卷入欧洲战争,无力顾及远东,并因在一战中战败而退出了中国。但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的大部分
时间中,作为法西斯德国又与推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国民党政府建立了异乎寻常的关系,在中国取得了特
殊的地位。虽然这时德国在华势力还不能与日美英等国相提并论,但它对国民党政府的军队改革和重工业
建设却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抗日战争初期的“陶德曼调停”更显示出它在中国的特殊地位。1938年,德国
因联合日本共同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承认伪“满洲国”,中德外交关系中止。
日本是最后一个侵入中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代中日两国政府正式接触发端于1870年,比英美
等国晚了约30年,但是日本后来居上,很快就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
在华势力和影响迅速增长,成为列强在华角逐的重要角色。一战期间,日本进兵山东,提出“二十一条”,
呈现独霸中国的进攻势头。此后,日本侵华步伐越迈越快,到30年代初,它已超过其他所有国家,成为
中国最主要的敌人。从1871~1945年的75年中,日本侵华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割占中国领土,这与沙俄
有相同之处,但日本又制造了花样繁多的变相占领和间接统治的方式:除了武装侵略、建立租界、划分势
力范围等其他列强都采用的方式外,还采用扶植汉奸、建立傀儡政权以及强化和扩张铁路附属地等方法。
因此,日本对华侵略活动最为凶残、野蛮,当然,它的下场也最可耻。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被中国人民
和反法西斯各国击败,其侵略势力被中国人民赶出中国。
(四)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相互关系、原因和影响
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
互斗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利害关系。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原因有二:一是打开中国大门、
占领中国市场是这一时期列强的共同目的。二是由于中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
不能单独控制中国。列强勾结具体表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虽然是英国单独进行的,但法美也从中分享到
许多侵略权益;英法联军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暗中帮助;英美等国暗中协助日本签订《马
关条约》;“门户开放”政策促成列强组成宰割中国的同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上这些战争不管由谁发
动,西方列强都可以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从中分享权益。影响:使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
援的境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加快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因为资本主义已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
更加激烈。同时,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列强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对中国展开激烈争夺。另外,侵
华国家数目增多,实力有别,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具体表现有:“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争夺中
国东北;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府院之争”和日本出兵山东;华盛顿会议后,英
美压制日本,日本被迫归还胶州湾,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抗日战争中,美日矛盾激化,美国逐步实行和
扩大对中国抗战的援助等。影响:①外国资本主义始终不能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②列强间的矛
盾有利于中国收回一些利权,如辽东半岛、山东和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等主权。③列强各自扶持代理人,
造成中国军阀割据的局面。
(五)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及其影响
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迫签条约、开辟
商埠、建立租界、控制关税、垄断航运以及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多种方式,对中国从政治上加强控
制,经济上大肆掠夺,文化上逐步渗透,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主权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侵犯。①破坏中国领土主
权的完整,如割让土地、强占租借地、强辟租界与划分势力范围。②破坏中国的国防主权,包括破坏领海
主权,在内河派驻军舰和强行驻军等。③控制中国海关,从关税税率确定到海关行政管理,直至关税征收
使用,中国海关的基本权利逐步落入外国人之手。④破坏中国司法主权,始于《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
领事裁判权。⑤破坏外贸自主权,始于《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片面最惠国待遇。⑥干涉中国内政,包
括控制中央政府或实力派人物,作为侵略工具。如列强先后控制过清政府、扶持利用袁世凯、控制军阀各
派系头目、控制国民政府及其内部有关派系等;直接影响和决定中国政府的重大决策;镇压和破坏人民斗
争和中国革命,使之向有利于列强利益的方向发展和演变。
列强对华以经济侵略为主,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是为经济侵略服务的。概括地讲,近代前期以甲午中
日战争为界,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分为不同的两个时期。甲午战争以前,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
为主——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他们通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主要目的是:如
何确保其商品倾销中国市场,如何便利其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为此,列强通过增开通商口岸、控制中国
海关、免收内地税、保证其人员在华活动自由和安全并允许鸦片贸易合法化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这是
这一时期列强发动战争的动因和确定不平等条约内容的主要依据。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凭借其雄厚的资本
和科技优势,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强迫贷款、开设
银行、修筑铁路、开设工厂、开采矿山等。因此,确保其在华资本的安全,便成为列强在这一时期进行政
治、军事和文化侵略的主要任务。近代后期,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分布在三个阶段:国民政府统治
前期,帝国主义对华投资急剧增长,并向中国倾销商品,1932年出现中国外贸史上入超的最高记录。日本
侵华战争期间,在沦陷区疯狂掠夺。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形成独占局面。
列强对华的文化侵略主要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用传教布道、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
渗透,强制性地进行文化移植,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鼓吹“中国人种西来说”,胡诌“中国社会停
滞论”,惟有依靠列强侵略才能发展,惟有依靠传教士传布福音,才能拯救中国人的灵魂等等。文化侵略
具有隐蔽性强、影响深远的特点,其主要目的是丑化淡化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
消灭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思想,配合政治、经济和军事侵略,以巩固和扩大在华既得利益。
列强侵华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列强侵华带来的最大影
响,其他的影响都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也是通过它而起作用的。具体分析如下:首先,中国的主
权被破坏殆尽,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如领土完整遭破坏,使中国长期不能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海
关行政权的丧失,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无法保护本国的民族工商业,也不能增加国家
收入,仅仅有利于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允许鸦片(毒品)进口,仅作为商品征税,不仅严重侵犯了
中国贸易主权,而且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公使进京和在中国驻军,使中央政府处于列强外交和
刺刀的监视之下。其次,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
料掠夺地,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根源。如巨额赔款,使中国丧失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机遇,
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缺少必要的资金,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严重的依赖性。自1842年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向中国勒索赔款之后,其后的《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赔款数额步步
升高。截止1901年,中国对外八次主要赔款达19.53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全年财政总收入的16
倍。伴随着巨额赔款而来的是,清政府无力偿还时,不得不向外国银行团借款,忍受其高利贷盘剥。在偿
还赔款时,又要以白银折合金币(美元、英镑)偿付,随着金涨银跌,列强从中捞取到更多好处,从财政
和金融上扼住了中国的咽喉。而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却越来越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越来越大。中国人
民也因此越来越贫困化。总之,列强的经济侵略使近代中国成为“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第三,列强在
进行侵略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列强的经济侵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当然,西方列强在侵华的时候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
具,其主观动机是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因此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进步。相对于它们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消极作用来看,其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无疑处于
次要和从属的地位。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国家才能走上富强的道路。
(六)中国近代的社会巨变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的社会巨变是全方位的,也是多层次的。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社
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消极的代表中国的沉沦,积极的表示中国的
崛起。首先,在社会性质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从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享有完全主权、独立自主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其次,在社会
矛盾上,从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
众的矛盾,前一矛盾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一方不仅有地主阶级,还有代
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和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仅有
农民阶级,还有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三个阶级都担负着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第三,在革命性质
和任务上,中国革命从旧式的农民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
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第四,在阶级结构上,从原来单一的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结构变为多个
阶级并存的复合结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化。第五,在经济结构上,由原来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发展为半封
建与半资本主义并存的局面,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第六,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从原来独立自主的世界
大国沦落为屡战屡败、任人宰割的东方弱国。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列强掀
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弱国无外交,中国在外交上也备受列强欺凌,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
就是明显的例证。第七,外交和国防观念逐步更新。外交上从原来的闭关自守逐步走向世界,由夷夏之防
逐步转变为中外平等交往,国防观念也发生了由重陆轻海到海陆并举的转换。鸦片战争之前的很长时期内,
历代封建王朝只注意边防,防范周边以游牧民族为生的少数民族对中原以农耕为生的汉族的侵扰,而对东
南部的大海依为天然屏障,很长时期内未加设防。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主要从海上入侵,清朝海防薄
弱,水师装备陈旧简陋,根本无法与船坚炮利的列强匹敌。中法战争中,陆战取胜,海战失利,法舰得以
横行海上,封锁台湾,对中国构成很大威胁。此后,清政府加快海防建设,体现了对海防建设由忽视到重
视的变化。第八,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由“天朝上国”和“世界中心”的自大观念转变为向西方学
习,承认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性;由单纯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到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传
统文化在涤荡中得到发展,逐步向近代化转型。第九,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变。由原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到资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一党专政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
专政。
百年巨变给我们以诸多启示: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
后。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一部近代史
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
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一部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
时进行,缺一不可。任何单一的反帝或反封建斗争都不会取得成功。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
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
本文发布于:2023-03-02 11:00: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2605661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巨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巨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