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封建历史长河的发展进程中,晚明社会呈现出一番新的时代特点,以李贽、王夫之、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在政治不断腐化的晚明掀起了被后来学界高度赞扬的具有反传统和启蒙意义的"晚明思潮"。其中,李贽《童心说》主倡“真心”,批判社会的虚假,尊重个人性情欲望表现,以探究“本真”、“本心”为核心,其哲学思想表现出强烈的思想解放与人文主义色彩。其理论对公安派、汤显祖等产生了直接影响。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
“童心”在当代社会生活中通常用来表示对某人的褒扬,表达某人的无机心、有童趣,或是如桃花源的居民般与世无争、陶然自乐的心境。但是在李贽之前,儒家的传统中“童心”多被认为是一个贬义词,在管东溟看来,童心是不加掩饰的不容己的赤裸的欲求之心。“童心说”是李贽在晚期的重要思想,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童心为不可。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童心,失却童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也。”
一、《童心说》的创作背景
(一)、李贽个人生平
“自幼倔强难化, 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李贽幼年丧母,父亲是教书先生,自幼便跟随父亲读书修习儒家经典。他二十六岁中举人,三十岁开始做河南教谕到他五十四岁辞官,流于黄安麻城,晚年开始讲学,对当时的伪道学有了很多披露,对封建的礼教也有了很深刻的批判,后来因为遭到当局的破坏,以“敢娼乱道,惑世乱民”的罪状,押入监牢,后在监牢中不得已而自杀。李贽先后创作了《焚书》、《藏书》等书,《童心说》收录与《焚书》中。
(二)、社会背景
末年的明朝腐败不堪。经济方面,此时距宋代坊市制度阶梯、经济商品发展、市民阶层诞生已经有六百年,江南地区也已经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随着城市的兴起开始要求符合自己阶级的文化。而思想文化方面,本应与此相对应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宋以来理学兴盛,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伦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标准。明代以来,出现了向禅宗靠拢的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提倡用“致良知”代替朱熹的“格物”。这使得理学“心统性情”命题中既肯定伦理依据于自然感性而生,又要求以伦理压制、禁锢人的自然感性的矛盾彻底爆发,促使理学体系走向解体。
二、“童心说”思想内涵
(一)、“童心”的含义
李贽对于“童心”的定义并没有做出完整明确的解释,而是通过“夫童心者,真心也”这样的概念来描述,其认为“童心”就是“真心”,但是“真心”又是什么呢?李贽同样没有给出说明。禅宗认为,佛性存于自我直奔新,本心的特征是情景无染,《童心说》中,李贽曾提到“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真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儒家的“真心”又具有道德性之意,孔子以仁为人之根本,“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学思想核心,孔子认为人生来便具有内在从善的道德属性;同时,“真”一词还频繁出现在《庄子》著作中,《庄子》一书对于“真”尤为推重,而李贽在接受《庄子》贵“真”思想的同时,也提出“私心”、任真情感无节制流淌等观点,由此不难看出“童心说”在对《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借鉴的同时,也吸收了佛家和儒家的观点。
(二)、对“童心”的辩证分析
前文说到李贽对“童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其对于“童心”的核心观点在于一个真字,是人最初自然流露的真性情,而与“真”相对的“假”,在《童心说》中则特指“假道学”这样的“假人假心”(不包括市井民众)。李贽认为的“童心”是一个人具有其独立、完整人格的基础与根本,而“假道学”以道理闻见为标准,将“私心”与“人欲”作为恶的源头,受此影响的人,所说之话皆是外在的道理,闻见所言而非出自真心之言,故做扬美名之事而遮掩真实欲求,最终扭曲了自我本性,失去童心,也就成了“假人”。李贽揭示了“假道学”利用仁义道德和纲常礼教为自己谋取名声与私利这种言行不一的虚伪,但同时也存在其局限性,李贽全盘否定了后天的所获取的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道德伦理完全割裂,使人成为了完全出于“真心”而行动的欲望结合体。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自我”与“超我”存在着相互制约性,“本我”代表着欲望,而“超我”代表着“自我”在社会中的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当“超我”从自我认知中消失时,“本我”就会无限膨胀,社会秩序也就无从谈起,因为这种纯粹由“本我”驱使的行为只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所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李贽的理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最大的偏激之处就在于将内心、人类自然本性的实现与外在伦理、知识的汲取完全隔离甚至对立起来。人并非完全通过感性认知驱使身体行动的动物,人具有社会属性,老子认为小国寡民是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而作为社会生活构成者的人来说,后天接受的知识与道理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后自然存在的事情,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也是顺应自然的表现;其次,李贽提倡的所谓最初一念之本心“童真之心”也并不一定能够符合社会生活发展。因为在“本我”的驱使下,一个从未受过后天理性道德教育与感性知识教育的人也会产生谋取利己、避苦享乐的倾向,这显然不符合李贽的本意。同时,李贽所抨击的儒家的“和”、“家国”、“仁”等礼教对于抑制私欲,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有着积极地作用,这些都需要进行后天的培养。总的来说,李贽推崇人个体的“本真”,肯定人处于自然的欲望,但同时对于道德礼教的全盘否定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历史局限性。
三、“童心说”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童心说”的价值在于《童心说》对于后世文坛的影响,“童心”本质为“真”,讲究性情之真,体现在文学创作上的要求就是写文作诗要真情实意,不矫揉造作。
(一)公安派与“性灵说”
袁宏道字中郎,好石安,湖广公安人,与袁宗道、袁中道合成“三袁”,三兄弟收到李贽思想创立了反对墨守陈规、力求创新,提倡“不拘格套”的自然文风,进而形成了“公安派”。袁宏道作为晚明的启蒙家,推崇“适世”的人生态度,认为在《与冯秀才其盛》中提到鹦鹉“不爱金笼而爱陇山”,而人更不能被“衣冠”、“禄食”所限制。万历二十三年便辞官远走,后在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下创立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并强调自然的趣味与真情实感。“性灵说”强调的“真”还寄寓着作者“愤世嫉俗,敢于批判现实”的真性情。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提到:“且《离骚》一经,忿怼之极,党人偷乐,众女谣诼,不揆中情,信谗赍怒,皆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伤者乎?……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 “性灵说”对“真情、真人、真诗”的强调使得以复古为基调的文学创作重获生机和活力,打破了晚明文坛的陈腐格局。
(二)汤显祖与“至情说”
汤显祖在李贽的影响下提出惟情主义的“至情说”。其所说之情是肯定生命欲望的自然真实的状态。“情”站在了“理”的对立面,汤显祖伸张“情”的价值与追求情感欲望的正当性,具有性解放的精神。其主张激进,强调人格独立。汤显祖的传奇著作《牡丹亭》表现了为爱情而“生生死死”的“至情观”,与李贽所明确赞赏的卓文君私奔在批判封建婚姻制度与追求个人独立方面具有同样的意涵。杜丽娘的“情”不仅是对欲望的放纵,而是有哲学意义上的生命之情。情欲觉醒后上升,便是道,“至情”所带给人的是超越规范束缚的审美享受,而《牡丹亭》不仅肯定了人之情欲的合理性,同时也通过对杜丽娘美好性欲的描写肯定了生命的原始冲动,对封建礼教束缚下畸形的生命存在形式做出批判。
参考文献:
[1].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梦的解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张明|于井尧.中国文学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4].袁宏道.袁中郎全集[M].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5].邹自振. 汤显祖与“临川四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0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256991033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贽童心说(李贽童心说的童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贽童心说(李贽童心说的童心).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