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论坛网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青年步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引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治观。该课程不仅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授将青年学子培养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也是在以“真、善、美”引领青年走近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成就个人出彩人生。
讲“真”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首先要以坚定的政治立场与正确的价值观念向学生传递真知。要用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中华大地带领广大人民建设、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告诉学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同时,教材中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治观并非只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就体现在百年辉煌党史中党员群像中:百年大党以高尚的人生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中国精神、崇高的社会主义道德与法治素养,带领广大人民在中华大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因此,任课教师讲“真”知,除了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伦理学、法学等理论著作之外,还必须对“四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党史有清晰的认知与相当的钻研,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技巧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当今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与世界快速发展,国内与国际的社会热点事件吸引着时代青年的注意力,仅仅用教材的理论逻辑去回应问题总是略显苍白,通过“四史”的融入将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呈现在学生面前,则会带来“豁然开朗”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二章理想信念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课堂讲解中,就必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好在哪里呈现给学生,这是学生对其建立坚定信念的前提条件。而这一系列问题,不放在历史的视野中是难以讲清、讲透的。只有从历史中,从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牺牲中、从改革开放中时代的弄潮儿争分夺秒的奋斗中、从新时代历史性成就背后的服务、付出、奉献乃至牺牲中,时代青年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与使命,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带着时代新人的使命感、责任感与自豪感投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播“善”念,激发学生知行合一向上向善
思政课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学术责任,也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在学生内心深处播下“善”念,用“善”念激发学生心中的热爱,热爱生活、热爱同胞、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热爱生命,带着对更大的“善”的追求,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并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不断向上向善发展。对于任课教师来说,首先要名副其实做学生“善”的导师。要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不断对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甚至共产主义道德,“诚意正心”“知行合一”地做向上向善的表率;其次,要在日常教学中增强学生对“善”的真心向往。从社会主旋律、时代最强音中精心选择教学案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普通的中国人民是多么地朴素、可爱、真诚、善良。同时要尊重学生思想转化的规律与成长的规律,充分注重“善”的层次性,让学生意识到从“小善”到“大善”是一个过程,对社会的“善”与对自我的“善”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后,要在传道解惑的过程中以强大的真理增强学生对“善”的鉴别力。结合国内外社会热点事件,综合运用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理论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引导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在批判与对比中增强对“善”的鉴别力,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美”学,带领学生与美相伴向美而行
真正的善,源自于对美的追求。《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堂要注重增加美育内容,致力提升学生美的素养,塑造美的心灵。首先要发现真理之美。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在百年辉煌历史中对真理之美的发现与跟随,从陈望道先生“墨汁为什么那么甜”的故事中,我们就能明白真理为什么那么美。从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程中,我们就能明白真理之美是多么壮观。同时,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在教学中结合学科专业成果、学科发展前景、业内典型人物等带领学生发现专业之美,立鸿鹄志在科学事业上攀登高峰,用所学专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其次是感悟自然之美。“真、善、美”不仅惠及人类,更应普照到所有生命体。生态环境保护是党百年辉煌党史中的重要篇章,一个个举世瞩目的绿色发展奇迹的背后,是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敬畏。当一个人能够感悟自然之美,自然就明白为什么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就会对所有生命体建立起真正的尊重,对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才能有最深刻的理解,才能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最后追求人性之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客观上受到特定社会环境与认知水平的制约,“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生而为人的类本质,在这样的活动实践中,人性之美逐渐形成,未来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亦是人性之大美大放光彩的时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人性之美在教材中的融入,高尚的人生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无一不是人性之美的彰显。同时,有必要在人生篇、法治篇等主题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分析时下典型正、反案例,在对比、分析、批判与反思中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人性,在真实中发现人性之美,在人性美的熏陶中涵养性情、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做心智健全、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作者:王淑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文来自【人民论坛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0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23873987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