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关注到了一个新闻,说来有点唏嘘。
事情发生在江苏南京。
有两个小朋友,在幼儿园上学的时候,因为抢玩具俩人打了起来。其中一位小朋友A打伤了另一位小朋友B,在B的后颈部留下了一道伤口。
幼儿园老师在当时就严肃教育了两个人,并在放学时告知了双方家长。
可小朋友B的家长看到孩子的伤,气不打一处来,又得知是对方先动手的,于是便上门找小朋友A的家长理论去了。
其实,两家刚好住在一个小区,且平时关系还不错。不巧的是,A的家里只有A和两位老人及A的不到两岁的妹妹。
老人得知对方的来意后,开门让他们进门了。并且围坐在一起,听B的爸爸批评教育孩子。
这位爸爸讲完道理后,连续质问这个孩子:以后还打不打人?还打不打人?问了两遍之后,孩子一直沉默没有回应,这位爸爸的举动吓我一跳。
只见他当着孩子爷爷的面,突然“啪”的一声,把孩子从凳子上打翻在地。
随即这位爸爸立马站起来,对着人家爷爷说:对不起,我没忍住。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都惊呆了!我靠,还能这样呢?!
爷爷眼见自己孙子被打,能忍吗?不能忍啊!随即抄起孩子的塑料凳子,作势要打这个爸爸。
被爸爸挡开后,老爷子又拎起自己做的椅子,冲这位爸爸过去了。
毕竟力量悬殊,这爸爸直接就把老爷子推倒在地,导致老爷子腿部骨折了!
爷爷倒地后,这爸爸还在不依不饶的指着孩子问道“回答我,以后还打不打人?”孩子被吓得连忙说道“以后不打了!”男子听到这个答复说“好,我要的就是这句话!”
这个视频一经发出,就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激烈讨论。
每次发生这种事情时,网友们的态度几乎都是两极分化的。
我甚至都不用看评论就知道,肯定一方支持,一方谴责,吵得不可开交。
我也是有孩子的人,孩子小时候也发生过很多类似的事情。所以,我既能理解支持者的心理,也能明白谴责者的态度。
我的态度是,在幼童之间,不涉及校园欺凌的情况下,孩子之间的事情,只要不过分,就在孩子之间处理,大人不要掺合。
如果像这两个孩子的情况,一方被打伤了,必须要大人出面才行,那就在大人之间进行,不要大人直接去对线孩子。
不管被打的孩子有没有错,这个爸爸上门打孩子,这种处理方式是非常有问题的。
不仅不能解决问题,也给孩子做了不良示范,致使在场的三个孩子心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甚至可以说,这种处理方式其实是非常可怕的。
试想一下,如果这家里不止爷爷奶奶在家,孩子的爸爸也在家的话,这人上门打了人家的孩子,推了人家的老爷子,这事儿还能善了吗?
这不得演变成两家人的混战吗?如果再极端一点呢?
不敢想!
现在这位上门打孩子的爸爸被刑拘了,他们一家人又上人家的门了。
这次去,态度完全不一样了,直接都跪下了!
这爸爸明明是一个有智商、可以控制自己情绪的成年人,偏偏要做一个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幼儿才会做的事儿,这种行为跟一个5岁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啊?
自己惹出了事儿,让自己妈妈和媳妇儿给他收拾烂摊子,上门下跪道歉。
问题是,人家不接受啊!
其后果就是,他要是真的被判了,不仅会丢掉现在的工作,孩子以后就不用考公了。
何必呢?
我能明白那些“支持爸爸上门打人”的网友们的心态,无非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白受欺负。
但我觉得,这部分网友们设想的局面都太过了,都设想的是“被打的孩子受到了很重的伤”,且没有人为此事负责,必须要“以牙还牙”还回去。
如果,在生活中,你处理事情的态度不是“本着化解问题,而是升级问题”的话,那你的生活将处处都是问题。
中国有句古语,“得饶人处且饶人”。
现在很多人太“暴躁”了,做事不是走这个极端,就是走那个极端。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句话,又要耐不住性子反驳我了:难不成孩子受了欺负,当家长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孩子受欺负,还不能要说法了?
当然不是!得理时,据理力争讨回公道,当然没错。但怎么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理,让对方心服口服,改正错误,这才是正理。
我们可以让对方家长管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给咱们孩子道歉,带咱们孩子去做检查做治疗,让对方赔偿我们的损失,等等,用更加理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这件事情,完全没有到达“以暴制暴”的级别,尤其是,一个30多岁的成年人,打一个5岁的幼儿。
为这种行为叫好,真的没问题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大人尚且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更何况是5岁的孩子。
这位爸爸得理不饶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有理也变没理了。
孩子也没有获得任何正向的引导,他们眼中看到的只是成年人的极端与混乱。
讨公道不是这样讨的,教育孩子,也不是这样教育的啊!
事情演变成无法收拾的局面,令人唏嘘。在这场争端中,没有赢家!
以《傅雷家书》中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吧:“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
【讨论一下】生活中的你,如果遇到这种问题,你会怎样处理呢?理性讨论哦~
—感谢阅读—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0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205861017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问道孩子(问道孩子怎么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问道孩子(问道孩子怎么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