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十字绣批发市场(义乌十字绣批发市场地址)

更新时间:2023-03-02 08:41:15 阅读: 评论:0

2018-08-17 07:54 | 人民日报

义乌,几乎关联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家里的哪件物品,说不定就是“义乌小商品”。

似乎总和“小商品”捆绑在一起,但义乌的小商品背后,有大市场、大改革、大开放、大诚信。义乌的发展被评价为“无中生有”“点石成金”。

“义乌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多次赴义乌调研指导。

2015年12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中非企业家大会上指出:“在我曾经工作过的浙江省,有个小城叫义乌,号称世界‘小商品之都’,现在有几千名非洲商人常驻那里,从事中非贸易。”

而在改革开放之初,既不沿海也不沿边的义乌,只是浙江中部一个几无工业基础、人多地少的贫穷农业县。

义乌的“小商品之都”是“闯”出来的:早年顶着“投机倒把”的帽子沿街叫卖,上世纪80年代末以商业资金积累进军加工制造,进入新世纪逐浪电子商务大潮,如今又探索贸易方式改革指向“买全球,卖全球”……

回望前行之路,可感义乌政府部门的“放”:顶住压力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建设信用体系促进“以信立业”,“跑一次没办成窗口”为“放管服”改革加码……

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鼓点,具有经商传统的义乌人搏击市场,勇立潮头,“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上世纪80年代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资料图片

群众敢想敢试,干部敢于担当,在夹缝中“撬”出商品市场

1982年春天的一个上午,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正在县城街上走着,一个青年妇女突然拦住去路,高声质问:“为什么不让我们做生意?”

说起当时的鲁莽之举,何海美至今仍有些难为情。

1978年,时年27岁的何海美为生计发愁。全家人仅靠丈夫的微薄收入过日子,往往才过半月,就捉襟见肘了。这时,何海美的哥哥从部队回家探亲,带来十几张明信片——这在当时可是新鲜玩意儿。何海美和兄弟姐妹商量:把这些明信片拿到电影院门口卖了,可能有钱赚呢!

问一圈,没人肯去。何海美自己去了,结果很快售罄。又想法子进货去卖,3天3夜下来,赚了32元!她两眼放光:“做生意能赚钱,能让家人吃饱饭!”当时,私人买卖是被禁止的。抓住了,就是“投机倒把”。

质问谢高华的那天,何海美在街上卖尼龙袜,被县政府“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人员抓了个现行,货物全被没收。她又沮丧又心疼,站在路边久久不肯离去,“就在这时候,看到十几米外的路口,有个人一边走一边抽着烟——这不是谢书记吗?我几步赶上前把他拦住了。”

过了几天,谢高华又在街头被另一个妇女拦住。这个妇女叫冯爱倩,是5个孩子的妈妈。她的问题与何海美如出一辙:“为什么不让我们做生意?”

在何海美拦路20多天后,义乌县政府给她发来通知:县里要开大会,请她参加。开会那天,商户去了三四百人,全县的机关干部都到场。谢高华在会上宣布,要引导农民进城经商,不是违法的商品不能没收,政府要支持老百姓致富,谁再为难他们就处理谁。讲完后,全场拍手。可是,何海美没顾上拍手,因为正激动得抹眼泪呢。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第一步,就是这些倔强的义乌人,从夹缝中“撬”开来的。在此基础上,义乌最终形成“四个允许”: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城乡市场开放、允许多渠道竞争。

义乌县城稠城镇,工商所所长在广播里号召商户,一个带两个,两个带三个,一起做生意。何海美热血沸腾,带着五六十个邻居、朋友,一起做生意。

1982年9月5日,政府用水泥板搭起两排简易摊位,让商贩们名正言顺做生意。这便是义乌第一代马路市场——稠城镇湖清门小百货市场。何海美成为市场的第一批商户。

1984年,义乌县委和县政府提出一个大胆口号:兴商建县。这一年的12月6日,义乌第二代市场——新马路市场建成,并正式更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摊主们告别油毡布棚,搬进室内。

率先获得市场“准生证”的义乌,犹如海绵,将涌动的商品吸聚过来,更推动各种市场要素快速向此集聚。

1986年9月,位于城中路的第三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建成开业,内设4096个固定摊位和1000余个临时摊位,商品也扩大到服装、围巾、鞋类等。两年后,义乌撤县设市。

随着城中路小商品市场在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各地客商如潮水般涌来。1992年11月,义乌首个大型室内市场——篁园市场开业,市场摊位增加到1.5万余个,日用百货、针棉、线带、鞋类、纽扣、眼镜等都已经成为大类商品。

36年后再回首,当年谢高华召开的那次大会,重要性难以估量,那是真正的“吃螃蟹”。

今年1月,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表示:“要大力选树一批像谢高华这样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干部。”这点出了义乌市场蓬勃发展的根源:群众敢想敢试的首创精神,干部敢于担当的开明负责。

上世纪80年代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资料图片

注重贸工联动,着力“义乌制造”,夯实商品市场的产业基础

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义乌人“不甘心于只当‘搬运工’赚差价”,开始从价值链的“底端”向“高端”攀登。

看准褶皱围巾供不应求,何海美花15万元购入一台台湾产高温定型机,自产自销褶皱纱巾、褶皱裙,空闲时为人代工,每天定型数万条围巾。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在义乌已有2000多家,自己为自己供货。

1994年,楼仲平不再走街串巷,用卖塑料积累的资金买进两台机器,办起吸管厂。如今,他已成为全球“吸管大王”。就在同一时期,新光集团、华鼎锦纶、浪莎袜业等相继出现,现在也都成了同行中的领头羊。

“这种贸工联动的方式奠定了义乌的产业基础,正是这批活跃的生产企业,让义乌市场呈爆发式增长。”义乌市商务局副局长黄仕林说。

小商品的特性是求新求快。不单是供货,还要供好货,供人气高的货——这是义乌人的理念。

在义乌,“爆款”商品的生命周期往往非常短,犹如转瞬即逝的烟花。倏忽之间,又有更多“爆款”冒出来,引领着小商品的时尚潮流。

要想产品成为“爆款”,离不开创新。这一点,浙江蓝宇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振荣深有体会。7年前,他带着自己的新技术——数码纺织打印机来到义乌,五颜六色的墨水直接被打印到纺织品上,又精确又漂亮。嗅觉灵敏的义乌市十字绣行业协会马上找到了他。

数码十字绣一出来,就颠覆了整个行业,短短四五个月,200余家传统企业被淘汰,46家使用新技术的企业产值增长300%,利润率高达200%。

一辆玩具越野车疾驰冲进前面的水坑,马上启动汽艇功能在水里遨游;时尚的智能音响,能自动识别周围环境改变音质,还能语音点歌;用3D打印笔画画,画出来的大桥是立体的……为小商品设计创意配套的“宾王158文创园”里,70多家企业、200多位知名设计师进驻,小商品转型升级不再是简单改变外包装,产品从创意到科技含量都在全面提升。

正是得益于“义乌制造”与“义乌市场”齐头并进,义乌商品经济多年来持续繁荣。

俄罗斯世界杯带火义乌体育商品。龚献明摄

坚持诚信为本,建设信用体系,掌握遨游世界市场的通行证

2000年左右,有一道关于义乌的“计算题”:“如果你在每个商位前逗留3分钟,按每天8小时计算,需要多久才能逛完义乌市场?”答案是“一年半”——义乌市场的繁荣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义乌小商品市场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外国面孔。这个浙中县级市,离世界越来越近。

在与国外市场的同台竞技中,如何立于不败之地?义乌人认为,以诚为本、以信立业,是遨游世界市场的通行证。

2002年,义乌启动信用体系建设;2006年,“诚信包容”被确立为“义乌精神”的重要内容;2008年,义乌发布市场信用指数;2017年,义乌获得“国家城市信用建设创新奖”;今年,义乌入选国家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一年,义乌便未雨绸缪,把“信用市场”建设列为政府工作重点,随后启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公安、司法、金融等多个部门携手联动。

在义乌经商,有一个特别的门槛:新入场的经营户必须通过培训才能上岗。培训什么?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

义乌市场每个商铺门上都有标识——政府制发的“诚信商户”小铜牌,上面星星越多,信用越好。用手机一扫商户二维码,就能查到商户信用如何、是否准时发货、有无拖欠工资。信用评级高的商铺,义乌给予低息信用贷款等优惠,等级越高优惠越多。而严重失信者,会受到收回商铺、逐出市场的惩罚。

这不,经营电信器材的商户王国田,前几天就尝到了诚信的甜头。一位巴西华裔客商找到他的商铺,询问了价格、品质、发货方式后,虽是头一回见面,就痛快地下了10多万元的订单。他告诉王国田,自己来到义乌,首先就在“义乌市场信用APP”上寻找守信商铺,看到王国田的商铺是五星级,而且店主还是一名中共党员,便果断下了单。

在义乌经商,讲诚信的企业和个人办事一路绿灯。信用优良的企业和个人,可以用书面承诺替代部分审批材料,先行拿到证照。失信则寸步难行——信用等级最低的E级企业禁止入驻市场、园区,限制办理金融信贷、参与招投标等。义乌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上,汇集了58个政府部门、104家金融机构的1550项信用数据,覆盖41万法人和其他组织、220万自然人,记录超过1.8亿条。

何海美说,她做批发之初就生意兴隆,是因为向拿货的经营户承诺卖不掉可以退回来,“我们这里,诚信为本的传统一直传承下来。”

2018年春节前,义乌小商品出口迎来高峰。人民视觉

不断深化改革,激活市场动力,让贸易发展平台越来越宽广

2011年,国务院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这是我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也是浙江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

改革第一项任务,就是探索建立新型贸易方式。2012年,义乌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以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之前沿用一般贸易的通关方式,每类商品都需要单独报关。由于小商品出口数量少、品种多、更新快,往往“一个集装箱就是一个小超市”,拼装商品达几十至上百种,一一报检每一种货物,容易出现“出口阻塞”,耽误时间,造成很多经营户和企业订单流失。

而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可以按照自检、验证、核查3种方式分类检验。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采取便利的通关措施,80%左右的商品能实现窗口审单放行,大大提高了报检效率。多年建设的诚信体系转化成了效益:诚信等级高的企业,报关可以抽检甚至免检放行。

贸易便利化政策试行后,义乌商品出口活力迸发: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连续10个月出口同比增速超过150%,累计出口157.7亿美元,同比增长4倍,其中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完成的出口额占78%。

咬定改革不放松,义乌紧踏发展鼓点,商贸市场始终活力四射。

商机总和“快”字连在一起。怎样做到“快”?义乌不仅在浙江较早地推出了“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改革,还不断“加码”——设立了“跑一次没办成”投诉代办窗口。只要因为事先一次性告知不到位、办事流程改造不完善等因素,事项无法一次办成的,就可到这个窗口投诉代办。

一家企业财务人员虞女士到市行政服务中心修改企业的纳税申报系统登录密码,因为她非企业主本人,材料上又未加盖企业公章,按程序不能办理。“跑一次没办成”窗口工作人员没有推托,而是通过查询,直接联系到企业主,确认情况属实,给虞女士顺利办妥。

经历这件事后,市行政服务中心作出一条新规定:今后再遇到此类情况,可以由窗口负责人直接联系企业主,确认同意后予以办理。“我们改革的目的,就是让群众办事越来越便捷。”义乌市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志坚说,因为不断打通淤堵,“‘跑一次没办成’窗口越来越冷清。”

改革意识贯穿上下。“我们的集装箱晚上9点才到义乌港,早就超出了工作时间,但海关会加班帮我们通关。少在港口耽搁一晚上,能给我们节约不少成本。”在义乌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张坚平感叹,“这样的服务,在别的地方恐怕还不多见。”

除了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义乌现在还承担着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金融专项改革试点、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统计试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创建示范城市等15项“国字头”改革试点任务。

借改革之力,义乌的贸易发展平台越来越宽广:机场成为国际机场,义乌铁路口岸是全国唯一的县级市铁路口岸,设立了县级唯一的国际邮件互换局,设立了保税物流中心,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线上线下互动,致力“互联网+”,在网上闯出一片新天地

近年,席卷而来的互联网购物浪潮,带来了与传统购物截然不同的交易模式。

这一浪潮刚袭来时,义乌市场内许多商户还不以为意,“守着铺子就有生意找上门”成了他们的惯性思维。

经营管理义乌小商品城的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1993年成立后,主要任务就是做“市场的引导员”,负责研究市场、贸易和全国专业市场特性,引导市场走向。

通过调研,商城集团提出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破除传统市场的路径依赖,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提供各种平台培训商户,将7.5万商户全部搬上义乌小商品官网“义乌购”,在线商品300万种,日均独立用户访问达15万人次。去年,“义乌购”在线总交易额突破60亿元,线下撮合交易额达400多亿元。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诚远工艺的负责人张平说,他就是在小商品城辟出的网上服务区里学会的怎么做电商。线上线下的融合,让他的生意如虎添翼。前几天,海宁的艾先生为酒店采购装饰材料,先是在网上比较了各家的商品,然后来到小商品城一区的诚远工艺品有限公司,现场看货后下单。

“我不认为网上购物会把实体店逼到死角,其实二者相辅相成。需求量大的客户,往往要直观看过产品才下单。”张平告诉记者,他2007年开店时,店铺不足5平方米,如今已扩大到1000平方米,销售额达5000万元,线上线下各占五成。

在义乌,像张平这样既坚守实体商铺,又在网上闯出一片天地的商户越来越多。2017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达1226亿元,同比增长10.9%;与此同时,义乌市电商交易额达2220.03亿元,同比增长25.3%。

义乌市场不仅是电商聚集地,也是网货供货地。据统计,境内零售网商70%的商品和批发网商80%的商品均来自义乌。

“现在义乌每天500万件快递单,单件商品快递费用平均不到2元钱。”义乌申通快递公司公关部的陈振龙说,这背后,是义乌电商企业的规模效应和营商环境。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义乌发掘创业的第一笔财富。义乌有个青岩刘村,本地人口1700多人,却聚集了2.5万多名电商从业者,年销售额接近50亿元。在义乌,这样的淘宝村已有上百个。

买全球,卖全球,搭上了一带一路快车

“买全球,卖全球”,是义乌人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义乌迅速开拓国外市场,成为小商品出口的先行者,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走进义乌的中国进口商品城,德国馆、白俄罗斯馆、韩国馆等星罗棋布,这里是国外日用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平台。

“我们不嫌生意小。”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包华说,外商来义乌后,除了购买中国小商品,还可以带点其他国家的特色产品回去。“现在一笔笔买卖数额不大,但等到进口贸易培育成熟,义乌就是一站式采购全球商品的理想场所。”

现在,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万多名客商常年居住在义乌,其中很多来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

义乌正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布局商品中转集散地。在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捷克站物流园建设已经启动,园区提供干线运输、保税仓储等跨境电商产业链综合服务,将建成欧洲产品采购中心,充分发挥义乌市场贸易优势。

跨境电商已成为拉动义乌电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上半年,义乌对“一带一路”参与国家进出口达627.2亿元,同比增长7.3%;贸易额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50.6%,对全市外贸增长贡献率达到40.9%。

“这款黑山共和国的国宴用酒,如今已进入中国市场,摆上人们的餐桌。”义乌维拉酒业销售负责人李云德说,义乌市场的进口商品越来越多。

2014年11月18日,从义乌到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首趟“义(乌)新(疆)欧(洲)”中欧班列发车。目前已开通9条运输线路,辐射35个国家,涵盖日用小商品、服装、箱包、五金工具等近2000种中国制造商品,成为小商品通达全球的物流首选。

今年上半年,义乌海关累计监管中欧班列集装箱11250标箱,同比增长115.52%,连通西班牙、俄罗斯、捷克等3条线路实现双向常态化运营。

“义乌搭上了‘一带一路’快车。”浙江盟德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旭锋,和西班牙有贸易往来,过去基本走海运,货物抵达西班牙港口后,光转陆运到马德里就需要3至7天,不但成本高,资金流转还慢。“同样一笔资金,走海运1年6个来回,走‘义新欧’则可以达到10个来回,划算多了。”

而这,如同义乌过往的40年一样,都在诠释改革开放的无穷活力。

(原标题《“无中生有”看义乌(人民眼·改革开放40周年)》,原作者顾 春。编辑楼菲莉)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0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17675968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义乌十字绣批发市场(义乌十字绣批发市场地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义乌十字绣批发市场(义乌十字绣批发市场地址).pdf

标签:义乌   批发市场   十字绣   地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