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禹襄:学太极拳的两次飞跃
李新方
“先在心,后在身”(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这是学太极拳之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则,也太极拳修习进程中的两次飞跃。先在心,在心为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气敛入骨,练气归神,即为在身,故曰后在身。在身为神,是谓神明,故神明乃长期用意,精诚所至,并无另外的秘传,练至用意无微不到之后,久而自能不用意而无不如意,气势腾挪,全身高度自动化。
是以学太极拳得到真传不难,用意也不难,神明之境亦非高不可攀,而每个习练者成就不同,虽一师之徒而所处的境界自有差别,最主要的差别只在于发心不同,所谓“其为气也,配道与义,无是馁也”,“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太极一气也,真气发于心,泱于背,溢于四肢百骸,至大至刚,以直养其气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中华民族历代圣贤豪杰,皆以此浩然之气而顶天立地,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写怀》),文天祥之“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改”(《酹江月·和》),戚继光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五律·韬钤深处》),皆此浩然之气发于心也。
太极拳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此浩然之气凝聚而成,故有磅礴天地的强大气势,所向无敌的技击威力,而戚继光不仅是一位民族英雄,还是太极拳先师,所创拳经三十二势(见《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是早期太极拳的杰出代表。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创太极拳经典,实现了从早期经验太极拳,到现代科学太极拳的历史转变,亦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中华民族无数英烈浩然之气发于心也。
是以学太极拳而欲有所成就者,亦当以中华民族无数英烈和太极拳先师之心为心,亦即以天地之心为心,以生民之命为命,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心正乃能立身中正安舒,身法无有不合,而意诚乃能用意无微不到,有傲骨乃能气敛入骨,有强大的精神乃能凝聚和支撑强大的气势。
如是则自能与无数英烈和太极拳先师心心相印,得到他们的全力加持,再读王武李论自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磅礴天地的浩然之气,而后走架打手,气聚其身,敛入其骨,直养其气而无害,距离“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四体不言而喻矣”(武禹襄《四字不传秘诀》)的神明之境,也就越来越近了。同时,“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达到气敛入骨之后,心力就更强大了,不仅学太极拳进步更快,工作能力和效率也会有不可思议的提高,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做更多更大的事情。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0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15378961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两次飞跃(两次飞跃哪一次更重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两次飞跃(两次飞跃哪一次更重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