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青春文学殿后3:从多音字“薄”的正确读音,到因材施教。
副主任:1989年11月生,原味80后,29.6岁,80后青春文学殿后人,某县某街某巷茶话会筹备处副主任。十年前幻想进入80后青春文学殿堂,却在门外徘徊虚度光阴,直至在殿堂门口殿后。2019年,最后的“二十多岁80后”即将消失,独自厚着脸皮充起80后“青春”文学正规军,散兵游勇,也可视为活化石。如同KTV包厢里,客人们似乎有什么急事走光了,在空荡包厢到期的最后十分钟,小弟拿起麦克风乱唱,保护现场。真心发挥余热,绝非赖着不走……
起因是我打算写一篇讲时代性的文章,大意是想要鼓吹社会步入了讲求质量阶段,机会主义大势已去。我写到一句:
“这已经不是冰雪消融的季节,已经不是一颗其貌不扬的石头随意打破残留薄冰就能当斗士的时代。融化是时代的宿命,春天却成了虚妄者的春天。在更早的冬季,那些想要击穿寒冰的先锋被镶进冰里,冻得和冰同样寒冷,岸上的石头门看见了,全龟缩了。春天已过,夏天都到了,投石问路的机会主义者们价值全无,扔到早已变成一江春水的主流中去,得到的只是一声滑稽的扑通……”
我回头看这段话的时候,发现拼音输入bobing把“薄冰”打成了“博饼”,疑心这也是词汇,搜索发现,博饼是闽南人在中秋节的时候聚在一起玩的传统游戏。
闽南人中秋节博饼
闽南人中秋节博饼
中小学教育网站“作业帮”给出的解释是:
“薄”字有三种读音,一种读báo ,释义为厚度小的、 冷淡、味道淡、土地不肥沃,如“薄饼”、“薄片”.第二种读bó,释义为轻微、不厚道、不强健的意思,如“薄弱”、“刻薄”.前两种读音的释义有相同之处.第三种读bò,如“薄荷”。
可以把这种解释概括一下: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的,读成“báo(雹)”,薄如纸张,薄薄一层。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受到的抽象的,读成“bó(博)”,薄情寡义,东风恶,欢情薄。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可能知道我们无法理解形象和抽象,只告诉我们,这个字表示厚度的时候要念成báo(雹),用到成语里面,念成“bó(博)”,如履薄冰。
没有为什么。
微软拼音输入法打 ru lv bao bing,候选词还会矫正你的发音,是如履薄(bó)冰。
微软拼音输入法输入“如履薄冰”
薄冰当时在我的脑海中是一样玄奥的东西,它虽然本来像薄被子、薄外套一样,可是自从学了这个成语,它却带着神秘光环,让我小心谨慎地提防着这个规律和规则之外的特例。
然而,大家都欣然接受了。老师在随后的随堂提问里,一脸神秘地问到“如履薄冰”的读音,大家抢答着“bó(博)”——的时候,我感觉他们背叛了bao字。
我无法融入这场狂欢,我感觉我被整个世界抛弃了。
沙滩仍是那么遥远,穿着点点彩色泳装的肉色人群无声无息地活动,象是另一个快乐尘世的人们,蓝汪汪的海水无情地隔开了我,万籁俱寂,我沉了下去。我觉得自己变成一条鱼,在蓝蒙蒙的水里斯肆意潜游。
——王朔《浮出海面》
许多字的读音都是约定俗成的,大家都错惯了,就只好将错就错。
“呆板”的“呆”字,1987年以前的正确读音读作ái(二声)板,后来大家念习惯了dai板,字典只好和大家一起变呆,让这个词多了几分骂人的意思。
拼音输入法里来原来的读音“ai板”都不会自动跳出这两个字了。
微软拼音输入法输入“呆板”
如履薄冰的薄,无法确定是大家的错误习惯,还是什么特殊的语言环境造就,但在当时没有理由的共识课堂里,我确实迷失了。
小时候我最喜欢吃的饼干叫甜薄脆 ,我很久很久都不敢肯定地呼唤它的名字。
初中课文里郑振铎翻译的高尔基的海燕:
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
bó(博)纱?báo(雹)纱?
初中化学知识:
铝在空气中表面会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bó(博)膜?báo(雹)膜?
抬杠:化学老师发音就必须对吗,化学老师是教语文的吗?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吗,干嘛和老师们过不去,老师为了大家能应付好考试也挺不容易的。
是啊,语文课上是语文课上,化学课上是化学课上,到了化学课上,你的语文是化学老师教的。
作为一个从小喜爱语文对文字充满敬畏的孩子,每次念到“薄”字,我都如履薄冰,而且还不晓得自己履的是bó(博)冰还是báo(雹)冰。有时自己已经念成了bo,又下意识地告诉自己要读另外一个音,读出了bao,老师还会批评我没有好好做功课。
我对自己的理解力产生了怀疑,我小学是双百生,全校前十,因为我遇到知识总是认真对待。我尤其喜欢语文,这是认真的我遇到的十分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信赖着的、引领着我自信的知识,在我体内产生了矛盾。
因为有如履薄冰的bó(博)的读音存在,他就像一个五音不全又混进合唱团的走后门的孩子一样,让我如鲠在喉,我甚至开始讨厌这个字。
也许你要说,一个薄字,有那么大关系吗,考试就算填错了读音,也才在100分里扣1分而已,你是因为那1分没上的清华北大吗?
那我要说,你真的不懂一个喜爱文字并以擅长语文为荣的孩子,对一个字的认真。它可能让一个幼苗从此开始在这个分叉向上成长。
学校不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吗,为什么要缩减为考试技能培训场所?
许多年过去了,我早已渐渐脱离优等生的行列,变成学渣出了学校,起了平庸的生活。
往事随风,但我觉得这事不能没有人管。
既然这个主题是“80后青春文学殿后”,那么就让副主任再次像当年的80后们一样呼吁一下因材施教。
中国现在不缺因材施教的条件,社会氛围自由包容,文化传播丰富多元,中国人有条件去接纳和开展因材施教。
学校的定义除了分数和达线率,学校是否真的没有别的用处?高考确实是划分社会阶层和人才去向的第一道分水岭,但是那些不擅长在体系内学习的人才,是否就应该被当成渣滓被学校所抛弃?
学校究竟是为考试服务的机构,还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那些不擅长考试的人才如何培养,这是学校在社会意义上功能健全不健全的问题。
肯定老师因材施教的劳动就像唯GDP会造成环境污染、社会风气败坏等负面作用,唯分数也会制约人才多样性。浙江丽水市试点开展了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让绿水青山也变得有了价值。老师的工作成效能否在分数的基础上,多维度考核?
吸引更多“非大多数”学生对学校的兴趣世界上的事情永远是这样,有人能做好,就有人能做差。有人擅长考试,就有人不擅长考试。如果一所学校能够让擅长考试的孩子去上名校,让不擅长考试的孩子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优势。设想一下,一个差生虽然没能让自己通过高考的选择,也能在多年以后回头来感谢自己的母校的场景。
怀着“地位观”的老师们看到这也可能会感到委屈,仿佛没完没了想当然的批评又要来了。
确实,可能是过去对应试教育批评得太狠,也可能是过去一些年代的老师辜负了社会的信任,导致当年的学生成为了家长以后,对老师这个行业心存芥蒂,再加上忽然有了人权的中国人肆意使用人权,开放不久的社会里,自尊和傲慢不分,不尊敬老师、拿老师当外人、教唆孩子和老师两条心的家长大有人在。
老师也不要觉得委屈,如果在一段供求关系当中,信任出了问题,调整永远要从供方开始。
一个当年热爱语文却被多音字搞得纠结的差生,诚恳呼吁。
关于“80后青春文学殿后”系列的解释:80后青春文学殿后1:仅存的“二十多岁的80后”不忍坐视文化平庸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1:0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14972999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薄的多音字(薄的多音字区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薄的多音字(薄的多音字区别).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