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赫兰道》(以下简称《穆》)是一部典型的「林奇式」的心理剖析电影,属犯罪心理学。众所周知:犯罪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其家庭背景、社会背景、情感、交际等因素构成的。《穆》在刻画人物上没有背离任何的心理学范畴。
只是,观看《穆》的困难在于导演并没有直截了当向观众交代人物的身世、现状以及犯罪过程(甚至连电影主角是谁都没清晰告知),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碎片式的镜头把人物的幻觉、梦境、现实等片段交错拼接起来制成这部电影。
电影的情节是非线性的,这给我们感觉上制造了很多阻碍。很多人评价大卫林奇的电影以思维混乱著称,对此我不敢苟同,艺术创作在于「写实的真与艺术的真」,在反复看完几遍《穆》后我发现其逻辑竟是如此严谨、思维空间是如此宽广。导演通过电影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一扇进入人物心理世界和梦境的门;在情节构思和道具选用上我甚至找到了点《红楼梦》伏笔千里的感觉,像是和导演在电影里玩捉迷藏,又像是在玩那种英语的拼字游戏。他每躲到一个房间里总会在其他房间藏下钥匙,时而找到,时而又落入了陷阱,时而我跟着主角一起迷惑起来,时而似乎又和导演对坐侃谈起来。这种感觉实在过瘾。
在研究该影片的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越发偏执起来:竟然看电影也能达到如此境界!像是寻宝藏挖古墓的考古工作,兴奋之余写下这篇电影分析供喜欢大卫林奇的朋友借鉴交流。观点不尽相同,重要的是这项“考古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刺激。
言归正传,开始分析...
一、 初级分析:
1、 电影结构段落划分(我把电影分为三大段落)
▌第一部分称为导向:即一群人在跳舞,然后是一对老年夫妇和一个年轻女人的照片投影(减淡)与跳舞场景重合,再后是卧室内一个人在被窝中睡着。(2‘10’‘左右)
▌第二部分称为梦境:即一个黑发女人在夜间遭遇车祸到Diane在卧室中被邻居的敲门声叫醒为止。(1:56’左右)
▌第三部分称为索引:从Diane 被叫醒后到影片结束。
2、 故事阐述
我们把第一部分暂且搁置,重点先对二三部分做下基础复述与分析:
二三部分(即梦境与索引部分)分别讲了两个故事:
★第二部分讲述的是 :Rita(黑发女人)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记忆,在绝望与悲伤中遇到了来好莱坞闯荡影视圈的 Betty(金发女人)。两人迅速成为了好朋友。Betty 决定帮助 Rita 恢复记忆,查清其的身份。
▲车祸后的Rita(主义这个名字来自墙上的海报)
▲第二部分的阳光乐观的 Betty(注意与第三部分的Diane对比)
在查找过程中两人渐渐产生了爱情(同性恋爱情)。在两人发生性关系那个晚上,Rita 带 Betty 来到了个叫 Silance 的酒吧。在观看完「无声录音」表演后,两人似乎知道了什么。回家后两人急忙拿出了那个神秘的「蓝盒子」,在 Rita 准备用蓝色钥匙打开盒子时,Betty 消失了。随着蓝色盒子被打开以及一系列的「房间探访者」第二部分故事结束。
★第三部分讲述的是:(导演通过人物的回忆以及倒叙讲了这样一个故事)Diane 失恋了,她的同性恋女友 Camila 背叛了她,傍上了富裕的 Adam,而当 Diane 在参加 Camila 和 Adam 举行的派对,得知两人宣布要结婚后精神近乎崩溃。
▲第三部分的 Adam 与 Cmila
在嫉妒怨恨与压抑下Diane选择雇杀手杀死 Camila。杀手告诉 Diane 事成后她会得到一把「蓝钥匙」(大概是以示杀害成功)。
▲Diane与杀手交易(这段戏极其重要!注意倒咖啡的服务员名字叫 Betty;Diane拿出要杀人的照片时,说了那句重要的台词:this is the girl;交易后杀手把那把蓝钥匙给了Diane)
在 Diane 跟杀手交易后几个周里精神一直处于犯罪后的紧张与恐惧中。终于,她的承受能力跌破了底线。在看到蓝钥匙后 Diane 的精神彻底崩溃,拔枪自尽。
3、 二、三部分对照
如此看来二、三部分也就是两个独立的小故事,然而当我们合二为一来看时,两部分所共有的场景、演员、道具便开始使观众的思维开始混淆。
我们来根据常规把二三部分的主要角色(按照演员)进行一下对位:
第三部分的 Diane(金发) ———— 第二部分的 Betty
第三部分的 Camila(黑发)———— 第二部分的 Rita
第三部分 Camila 的男友 ———— 第二部分的Adam
(按照演员二、三部分还有很多其他角色的对位,如:牛仔、咖啡馆服务员、Camila 男友的母亲(CoCo)、杀手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按照这种对位方法研究电影我们会发现矛盾点会接踵而至——举例说明:第三部分的 Camila 风流放荡、自私且世故,而第二部分的 Rita 却犹豫伤感,做起事情畏手畏脚;第三部分 Diane 悲观堕落、心胸狭隘且心理极度不健康,而第二部分的Betty 却热情大方、阳光健康;第三部分的 Camila 男友事业蓬勃,家族庞大,而且还收获了 Camila 的爱情,可谓顺风顺水。而第二部分的 Adam 却是个破落户:老婆跟别人私通、处处欠债、账户亏空;其他角色更不用说,第三部分的法官变成了第二部分的电影制片人,第三部分Camila男友的母亲成了第二部分Betty姨妈家中的女仆人等等,不在话下。
如此看来我们按照这种对位方式来分析电影是条错路。那么到底这些角色之间是种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对位?
4、以 Diane 角色分析为突破点
在深度分析电影前我们再来最后复述下《穆》中第三部分 Diane 这个角色(即使我们没有看懂影片,也不难看出 Diane 这个角色在整部电影中的重要性,至少她的出镜率最高。分析 Diane 的人物性格与身世背景对分析整部影片起着重要且关键的作用):
Diane 来自加拿大安大略湖的一个小镇,因为一场吉尔巴兹舞比赛让她萌生了做演员的梦。于是只身来到好莱坞打拼(这些都是编导通过 Diane 在 Camila 派对上和别人的对话告诉我们的)。通过 Diane 的谈话我们知道她的家庭和过去是不健全的,她大概是跟着姨妈长大的。Diane 姨妈的死对她有多大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有一点她是缺少家庭温暖的(这就有了第二部分 CoCo 的出现)。Diane 还提到自己和Camila 的相识:是在一场戏里,Camila 取代了 Diane 当上了主角。
▲第二部分中的COCO
从 Diane 讲述的语气和表情我们猜想到她对 Camila 不仅有着爱与恨的情感,而且还存在着强烈的嫉妒心;而 Camila 男友的傲慢与轻视他人也给 Diane 的心理带来很大创伤(还记得他那淫荡的笑声吗,这个笑声贯穿二三部分,以后我们会提到);此外通过 Diane 的住所以及和邻居的谈话我们还可以猜想到她不富裕甚至生活窘迫。而且还在警探的监视中。
我们把 Diane 的生活现状及心态总结一下:感情破灭、生活一团糟、自卑、记恨、精神紧张压抑。这些信息对我们分析第二部分有很大的作用。
二、 提出假设推论 (释梦理论)
在对影片做完简短的陈述分析后,我们重点来看下影片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梦境)是影片最关键也是最抽象的部分。我在看此片前两遍时脑子还是一头雾水。而看第二部分更像是看水浒人物传:一会儿「杨志卖刀」,一会「武松打虎」,主观视角混乱,我搞不清楚主角到底是谁。导演像是在使用移魂大法,一会儿把魂游离到 Rita身上,一会儿游离到 Betty 身上,一会儿又到了 Adam 身上…
对此我一度找不着北,上网查了下大卫·林奇的相关介绍,有些人说他的电影看不懂正常,只是故弄玄虚。呵呵,有一点我打保票,大卫林奇自己绝对不迷乱,一个能拿戛纳,奥斯卡等多项世界大奖、被众多学者专家敬佩的导演是不会把钱花在那些没有逻辑莫名其妙的镜头上的。
我鼓足勇气又把《穆》看了第三遍,于是思维开始渐渐清晰,那扇门似乎一点点也被打开了。当然,我得告诉大家,在看第三遍之前我是做了些功课的:一部参考书是研究此片必须阅读的,那就是「弗洛伊德 」的《梦的解释》。
★在这里我把弗式的释梦理论简单摘录几句:
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梦也不例外,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形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解释可以窥见人得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
围绕这个心理学原理我们来换个思路对《穆》进行一下推论:
我们前面曾按电影的横向播放顺序把《穆》分成三部分,即第一部分:导向、第二部分:梦境、第三部分:索引;当然,细看电影我们还会发现该片的另一条纵向线:「现实」、「梦境(幻觉)」、「梦中梦(梦中戏)」。
在提出这条纵向线时,首先它是建立在一个假命题下的:我们把横向的第三部分(索引)当成现实,把第二部分(梦境)当做一场梦。这样看来我们就会发现在影片的第二部分里有很多梦中梦、梦中戏,比如说 Rita 在溜进 Betty 姨妈家后睡着后,再比如 Betty 去电影公司面试“试镜”的那场戏(一会儿我们会重点分析这些「戏」)。
▲注:类似睡觉镜头电影中出现多次,而每次睡觉后都伴随着与剧情似乎毫不相关的诡异情节。无疑,这是导演在提醒大家那是梦境。
除此(横向、纵向两条线)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角度的分析「线」了?答案是肯定的!我把这条隐藏的线暂称作「三维线」。
何为「三维线」?即导演跳出故事情节,直接留给观众的那些道具、戏份、人物、演员表情、对白等等线索,比如说影片中的「神秘蓝盒子」、「蓝钥匙」、「神秘(红)幕后的男人」、「寂静酒吧」以及酒吧里表演的人、杀手交给Diane蓝钥匙后那个「诡异的笑」,以及剧中反复出现的那些台词:「I hate you,I hate you both」(Betty 试镜台词);牛仔对Adam说的话:「Men’s attitude going some ways」;「This is the girl」(很多人说过的话)等等。
▲杀手展示出蓝钥匙(这把蓝钥匙似乎跟故事没有任何关系)
导演留这些东西给观众作何用?如果我以上思维果真是导演的思维的话,那么无疑这些东西就是打开该电影谜团的钥匙。奇怪,电影第二部分的那些梦中人也有一把蓝钥匙,但他们不知道那钥匙是用来干什么的,他们在找出一些事实的真相,但又不知道真相会导致什么后果。作为观众的我有时似乎有种自己和电影中人物混淆的奇怪感觉:既害怕找到真相又对真相无比好奇,一种无形的压抑笼罩在周围的空气里,似乎即将要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第二部陌生女人闯入Betty家,说了些莫名其妙的话
「好奇心」就像早晨即将叫醒被窝中熟睡的我的那盏闹钟:闹铃响前的恐惧、闹铃响时的解脱、闹铃响后的失落构成了梦中的我的心态。
好了,有了以上三条(横向、纵向、三维)线的辅助,我们再来看之前我所困惑的问题: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对位问题:
其实按照二、三部分演员对位的方法根本就是个陷阱,也可以说是分析电影的一个死胡同。我们来看第二部分的一些关键人物,包括:Betty、Rita、Adam、咖啡馆中述梦的的男人、杀手、乞丐等等,这些人物在出场时似乎都是以主角(主观)出场的,这些主观的小情节让电影整体显得很零碎。为了便于我们逻辑上的统一理解,我们不妨做个假设推论:
假设第二部分里的那些关键人物其实就是第三部分中的 Diane 一个人的化身。
中国武侠片中有一种功夫叫移魂大法:一个人能将自己的魂魄移到别人的肉体上。这个东西在佛教上大概会称之「灵魂游离」;用哲学方式叫「主观意识多元化」;在心理学上叫「精神分裂」。不错,这些都是符合弗式释梦理论的。梦中的Diane的灵魂是游离的,意识是多元的,性格是分裂的。
当一个人的潜意识在梦中被打开后,所有的与 Diane 相关的元素在梦中以伪装的形式被套在了不同人的身上,当然,这些人都是 Diane 最近生活中接触的人或是生命中影响比较大的人。试想一下我们自己平时中做的那些梦,梦中所有的人或物都是模糊的,他们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那些素材,但那些素材是被打乱顺序重新排列组合的。呵呵,这有点像物理学家“霍金”宇宙理论中的“黑洞”。
按照我以上的假设推论我看了电影的第四遍,我发现好多矛盾在这个假设推论下都迎刃而解。下面我们就开始影片的深度分析:
三、 深度分析穆赫兰道
我们按照上面的推论来重新对位二、三部分的人物:
(第三部分的)Diane——第二部分的)Rita(黑发女人)
(第三部分的)Diane——(第二部分的)Betty(金发女人)
(第三部分的)Diane——(第二部分的)咖啡馆述梦男人
(第三部分的)Diane——(第二部分的)Adam(导演)
(第三部分的)Diane——(第二部分的)杀手
(第三部分的)Diane——(第二部分的)乞丐
(注:还有很多其他人物对位,不一一讲述)
1、 Diane & Rita
在分析 Diane 在梦中 Rita 的化身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Diane 整个梦的思路过程:我们可以这么说,Diane 的梦是个「完全逃避现实」到「现实无法逃避」呈现出来的过渡过程。
▲第二部分Rita换上了金色假发,预示着梦由逃避向现实的过渡
Diane 是在实施犯罪后睡着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她醒来后邻居进屋拿东西时茶几上那把蓝钥匙得知(还记得第三部分杀手跟 Diane 在咖啡馆交易时说的话吗:「事成后你会看到这把钥匙」);当然还有邻居的话里也有提示:「两个探员又来过(找你)了」。
Diane 又是在犯罪后的恐惧紧张下睡着的。在梦中 Diane 为了逃脱自己的罪责化身成了 Rita。我们来找证据(导演的暗示):
首先电影开头有卧室睡觉一幕。我们可以清晰的听到睡觉者的打鼾声;另外从床单的颜色和卧室的布局我们可以得知那是和第三部分 Diane 醒来时的那个卧室相吻合的。没错,做梦者就是 Diane!
另外我们来看开头 Rita 夜间野外驱车那场戏。这场戏和第三部分 Diane 驱车赴Camila 宴会那场戏几乎一摸一样:道路一样、色调一样、桥车一样(细心的观众可以观察到两场景下的轿车的车牌号都是 2CAT123,导演专门用车后灯告诉了我们这个信息),甚至车后座女人的台词也一样(Where you are gonging,we don’t stop here!),所有的这些相同之外唯一不同的是坐在车后座上的女人,准确的说是扮演车后座上的演员不同。
▲注意前后两次的这个镜头,导演特意让你看清它的车牌号,就是要告诉你车里做的是同一个女人!
所有的这一切戏份和安排证明了其实导演就为告诉我们一件事情:Rita 就是 Diane!
好,我们用 Diane 的「魂儿」跟着Rita走下去。
其实 Rita 是 Diane 在梦中的假名字(是她在墙上的海报中顺手借用的,当然,这个海报不是没有用意的,海报上是个女明星,暗示着 Diane 的追求)。在梦中 Rita 在一场车祸中失忆了,失忆帮助她摆脱了所有不开心或担心的事情。然而,现实还是会在梦中留下痕迹,让她总是畏手畏脚躲躲藏藏,好想总有什么人在监视她,这一点有很多细节提示,比如说:片中总有两个戴墨镜的开车的人像是在跟踪她。
还有一个细节:Rita在车祸后跑下山在路边遇到两个说笑行走的男人,然后躲起来。这个细节没有什么大意思,然而那两个男人的那种诡异的笑声让我感觉有些迷惑,因为这种笑声在全片中不止出现一两次。导演的用意何在?带着这种疑问我找到了笑声在第三部分中的对位:没错,就是在 Camila 和她男友宴会上出现的,是她男友与她亲热和宣布结婚时发出的。
▲导演没用演员或画面连接前后,而是用了“笑声”
别小看这个笑声,这个笑声中包含着 Camila 男友对 Diane 的冷漠轻视与侮辱。这个严重伤害 Diane 自尊心的笑声被映射到了梦中的长发男人身上,Diane 当然对这种轻视充满了恨和报复心,当然,这种报复的欲望也得到了满足:那个长发男人后来被杀手用枪打死了。
下面我们来重点看下第二部分 Rita “梦中梦”的戏(注:我判断“梦中梦”的依据是每到梦中梦之前导演都会跟上一个 Rita 睡着的的镜头,这绝对不是巧合,是导演的暗示):
首先是 Rita 车祸跑下山后,在街边听到两个男人的笑声后睡着的,之后有了“警探勘查车祸现场”的一场戏,没错,这是 Rita 梦中想象的。关于警探勘察事故现场有这样一个细节:一个警探在事故现场找到了 Rita 耳朵上带的那个“珠宝”(之前那个白色珠宝是戴在 Rita 耳朵上的,而车祸后她耳朵上的珠宝没有了,这点导演是有明显镜头提示的),这一点用意何在?当然这跟事故没关系,警探已经自己说了:「(珠宝)可能和案子没关系把」。暂且留下这个疑点,以后将会在 Adam 的戏中有所对应。
▲两个警察莫名其妙地聊珠宝(注意:这场戏夹在 Rita 睡着和醒来的两个镜头之间,转场用了“蝶化”,手法极其巧妙与隐晦)
之后 Rita 在溜进 Betty 姨妈家中后在桌子底下睡着了出现了咖啡馆陌生男人述梦一场戏,之后述梦者被一个乞丐吓倒(乞丐是何用意后面再说),这也是“梦中梦。”
再之后 Rita 在桌子底下又睡着了,之后出现了三个陌生人打电话的一场戏。
再再之后有 Rita 洗完澡在床上睡着等多处类似暗示不在话下。
我们来重点分析下三个男人打电话一场戏(之所以重点分析这场戏是因为在这里不仅暗示了梦中梦,还出现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三维空间”):
▼三人电话过程和内容如下:
电话者A:“The girl is still missing” →→→电话者B:“The same”→→→电话者C:(Diane 的房间,无人接听)
▲电话者A
▲电话者B
▲电话者C
简短的几个镜头,简短的两句台词和场景让我陷入了迷惑中:首先是那几句台词的前后不搭调;其次是几个场景的陌生;再次是最后那个电话无人接听的场景:如果打电话这场戏也是 Diane 的梦的话,那么梦中是不会出现最后的 Diane 的卧室的(暗红色的灯、充满烟头的烟灰缸),这些都是真实中的场景和道具。
我们暂且把这一场戏导演的用意搁置一下,来看下一幕你会发现电影色调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电影由阴暗、压抑、病态的场景一下子转到了阳光明媚、热情奔放的室外。Betty 出现了,带着她演员的梦想来到了洛杉矶,来到了好莱坞这个造梦的地方。写到这里我们马上掉过头来看前面那场戏。
“打电话”这场戏是否预示着是那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转折点呢?如果是的话这个转折点是什么?那些台词和场景是怎么为这个转折点服务的?
2、 Diane & Betty
我们来看:虽然 Betty 和 Diane 是同一个演员,但她们的性格和状态却迥然相反:一个热情大方、激情四射;一个阴暗狭隘、颓废堕落。但她们俩儿有一个共同之处:她们的梦想是相同的,都是做一名演员。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Betty 代表的是Diane的最初梦想,也可以说代表了她善良的一面。
当然,导演安排 Betty 这个角色不单单是去代表 Diane 的那些性格和梦想,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导演要用 Betty 这个角色去打破 Rita 的美梦。如果 Rita 的失忆象征着逃避现实的梦,那么恰恰 Betty 就是来帮助 Rita 恢复记忆,来破坏她那场逃避的梦。于是,Rita和Betty开始了她们寻找记忆的过程,与其说恢复记忆,倒不如说是 Rita 向 Betty 主观意识的过度(用“移魂大法”就是 Diane 的魂魄从 Rita 身上移到Betty 身上的过程)。这种过度以后来Betty帮Rita剪头发换假发为转折点。
讲到这里我们立刻打住回去看三个人打电话那场戏,我们看看在这个“三维空间”里隐藏着什么?
电话者A:「The girl is still missing」,这句话如果针对观众那无疑加深了我们对Rita 身份的好奇感和神秘感,什么女孩消失了?她为什么消失?她的消失和 Rita 的身世有什么关系?
电话者B:“The same”。我个人认为这是变相暗示我们接下来出现的“Betty”和Rita是一个人。
电话者C::(无对话)。这个打电话的人和场景有点意思:他是给 Diane 房间打电话的人,这预示着他可能是现实中的人而不是梦中的或是故事之外的人。我猜他是侦探,两点根据:一是他拨的电话是通过总机转的(拨号时卡两下),二是电话旁边有个圆形的监听器。
按我这种理论三个打电话的人是各自独立的,各自表达导演的意图,而之间根本不存在相互的逻辑关系,如此看来有点牵强,难道导演真的不考虑逻辑关联,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活生生把这几个场景拼凑起来塞到剧中了吗?我带着怀疑有看起那个“电话路线图”:
电话者A:“The girl is still missing” →→→→电话者B:“The same” →→→→电话者C:(Diane的房间,无人接听)
我恍然大悟!我们把三个打电话的人的顺序反转过来看一下:
电话者C(打电话Diane的房间,无人接听):“The girl is still missing” →→→→电话者B:“The same” →→→→电话者A
我们用文字来叙述下逻辑:电话者C打电话到 Diane 家无人接听,然后拨给电话者B说“The girl is still missing”,然后电话者B打给电话者A说“The same”。(呵呵,爱森斯坦他老人家如果活的话,绝对想象不出蒙太奇还能这么个用法)
我们接着来说 Betty。从 Betty 与 Rita 相遇的那一刻开始,两人的主观意识就开始相互转换和混淆了,还记得两人查阅电话号码本后打电话到 Diane 的宿舍 Rita 说的话吗:「It’s strange to call mylf」。当然还有两处「梦中戏」,暗示着两人主观意识的互换。
我把梦中的 Betty 排练剧本和试镜的两场戏称作“梦中戏”。剧本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一对情人的互相对话与亲热。当然这个“梦中戏”不是随意的安排,我们刚才说到它预示着Betty与Rita两人主观意识的转换。还记得剧本中那句经典的台词吗:“I hate you,I hate we both”!谁在恨?恨谁?恨的哪两个人?
▲这场戏中戏预示着现实中Diane的情绪
有人会问了,那就是梦中剧本中一句台词,有必要去探究吗!如果我们能意识到大卫林奇电影“三维空间”的存在的话,那么答案是肯定的,探究那句话「恨的主题」与「恨的对象」是谁对我们理解电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先来看谁在恨?当然,做梦者如果是 Diane 那自然是她在恨,至于恨得是哪两个,我们自然得在第三部分找。呵呵,还用问吗,自然是 Camila 和她的男友(Adam)。我们前面曾对 Diane 的生活现状及心态做过总结:感情破灭、生活一团糟、自卑、记恨、精神紧张压抑。这些东西全都祸根于Camila和她的男友(Adam)两个人。伴随着主观意识的转换和Betty的出现,Adam 也出场了,当然他代表的也是 Diane 的“魂魄”。
3、Diane & Adam
在第二部分中 Adam 的戏大致分五场,分别是:与电影投资方洽谈新电影女主角;在家中发现老婆与别人私通;在旅馆中被房东告知帐户亏空;驱车见“牛仔”;片场女主角海选。
关于 Adam 的戏让人很难琢磨出它与电影整体之间的关系何在。起初,如果按照我的思路把 Adam 当成 Diane 梦中化身的话,我实在找不出什么太有利的证据来证明。但如果按照演员把 Adam 和第三部分 Camila 的男友对位的话就更不着边际了——第二部分中 Adam 家中只有老婆一人,还跟别人私通了。而第三部分的他家中有老母,并且他是未婚(刚跟 Camila 订婚);第三部分也没有任何关于他帐户亏空破产的镜头提示;还有一点:第三部分导演没有任何镜头提示 Camila 男友的名字叫「Adam」;我们甚至都确定不了 Camila 的男友是不是导演。我们只知道一点:Camila 男友非常富有,在 Party 上他曾对 Camila 说过这样一句话:“So, I’ve got the pool,she’ve got the poolman”,中文翻译是“我有钱,她有人才。也许 Camila的男友只是个有钱的投资人。
▲第二部分中的Adam,境遇与第三部分的他境遇完全不同
如此看来两条思路似乎都是死路。仔细思考和重复观看后我忽然发现两件我们非常容易忽视的事情:一个是「钱」,一个是「珠宝」。
我们先来看“钱”:什么钱?是一大笔钱!这一大笔钱在 Adam 的帐户上消失了。在旅馆中房东告知 Adam 这个消息后还赘上了这么一句话:“他们(银行的人)迟早会找到你的”。这些台词和事件实在让人匪夷所思。他的钱哪去了?为什么会没有了? 谁在找他?然而,这些疑问在 Adam 的戏中再没有下文了。
当然,Adam 的戏没有下文不代表整部电影没有下文!我们来找全片跟“钱”(注意,是一大笔钱)有关的场景:首先这个“钱”是在 Betty 姨妈家中 Rita 的“黑包”中发现的;其次是 Adam 帐户亏空;再次是第三部分中 Diane 与杀手在咖啡馆交易时出现的、用来支付杀害费用的“钱”,在这有个细节我们要注意:Diane 用来装钱的那个包也是“黑色的”!
▲第二部分Rita 和 Betty在家中发现的钱
▲第二部分Adam被房东通知账户亏空
▲第三部分 Diane 雇杀手时的钱
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钱”的逻辑关系就不难发现其实 Adam 代表的就是Diane 的主观意识:Diane 从银行提取现金用来支付杀手进行犯罪行为,这个“钱”是笔“赃款”,也是 Diane 的大部分积蓄,而她亏空的帐户和信用卡将会是银行提供给警方有利的犯罪证据!
如果这个“钱”还不足证明 Adam 的“魂魄”的话,那么我们再来看那个“珠宝”:“珠宝”在全片大致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开头驱车夜行那场戏、车后座上 Rita 的耳朵上戴着;第二次是警探勘察车祸现场探员找到的(包在那个塑料袋里,很隐蔽,如前图);第三次就是 Adam 回家发现老婆和别人私通后拿出去用颜料毁坏的那个。
▲导演用光强调了Rita耳朵上的珠宝
▲第二部分Adam在家与老婆争吵时出现的珠宝
我们无法解释 Adam 在家中发现女友外遇”这场戏跟整部电影有什么关系,除非把Adam 当成是 Diane 的化身...
我们来看第三部分 Diane、Camila、Camila 男友这三个人的关系:前两者是同性恋恋人,中间的人背叛了前者跟了后者,Diane 自然恨透了后两者。这三个人的关系和心态刚好能跟第二部分中“Adam在家中发现女友外遇”这场戏中的三个人对上号!即:Diane、Camila、Camila 男友(按顺序)—— Adam、Adam 老婆、与他老婆私通的男人。
在这里那个“珠宝”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其实它是第三部分 Diane 送给 Camila 的定情物!
4、Diane & 咖啡馆述梦男人
讲到这里整部电影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了:导演就是在第二部分分开来叙述说明Diane 犯罪后的各种心理,唯一不同的就是导演用了不同的演员来扮演 Diane 的各种心理角色。
咖啡馆讲梦的那个男人自然也是 Diane 本人。他在第三部分中曾在咖啡馆目睹了Diane 和杀手的交易被 Diane 看到,于是在梦中 Diane 利用这个男人释放了自己犯罪被监视的压抑与恐惧,这个释放在“他”看到乞丐后结束了(被吓倒了)。
▲第二部分那个被乞丐吓晕倒的述梦男子
5、Diane & 杀手
Diane把魂魄移到杀手身上就更好解释了——首先“他”杀死了长发男人,准确的说是杀死了他那个“笑”,之后在“他”毁灭罪证要逃跑时出现的一系列的藕断丝连的事故(误枪伤了邻家的胖女人,又杀害了走廊的“清洁工”,又枪击了报警器)证明了Diane无法逃避的犯罪事实。
▲杀手杀死长发男
6、Diane & 乞丐
最后我们来重点说一下这个“乞丐”。
这个乞丐自然也是 Diane,然而乞丐的角色远远超出了“移魂大法”的那些人物。我觉得这个“乞丐”属于三维空间。我们来看乞丐的“造型”:
▲二、三部分出现过两次的这个乞丐
与其说他像个乞丐倒不如说他像个“魔鬼”,他好像来自与另一个世界,他代表着罪恶、丑陋。没错,他是Diane 罪恶面的象征,他也是 Diane 最不爱证实的自己内心险恶丑陋的那一面。“乞丐”留给观众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对人性善恶两面的思考。于是他出现在了影片最后 Diane 自杀后蝶化的影像里。
四、 《穆赫兰道》全篇纵览
大卫·林奇电影的最大特点是基本上不会浪费一个镜头一句台词一个道具。因此我们在看他电影时要倍加仔细,漏掉一个片段可能就会影响到整部电影的理解。我在这里不能一一陈述。
我的分析也接近尾声了,然而影片还是给我留下了太多的细节上的疑点和困惑,我无法去逐个刨根究底的研究下去了。我忽然觉得自己特别变态——能对一部电影如此用脑。也许这些分析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也许其他人会有比我更明智的对此片的分析解释。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想象力被这部电影充分打开了!想象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对一个「艺术家」是多么的重要!记得一个电影大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艺术家重要的不是能掌握多少技术和知识,而是能把一种简单的技术和思想发挥到完美!这就是艺术!不管是音乐、美术、文学还是电影。
★ 附:Angelo Badalamenti电影原声音乐随笔
在没有喜欢上大卫林奇电影之前,我把西方“迷幻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Pink floyd (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式的,一类是 The doors(大门乐队)式的。前者的迷幻是政治味,后者的迷幻是药品味。如今在我的概念里又多了一种“迷幻”,那就是“Angelo Badalamenti(《穆赫兰道》电影音乐制作)”式迷幻乐。我说不上他的迷幻味是政治的还是社会的还是药品的,他的味道是建立在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之上的。从大卫林奇早期的《我心狂野》、《蓝丝绒》,到后来的《迷失的高速公路》,再到后来的《双峰镇》、《穆赫兰道》,每看完一部他的电影,电影中的音乐都会久久回荡在我的脑中,甚至在我的梦里。
▲David Lynch & Angelo Badalamenti
Angelo Badalamenti 的音乐元素很多:爵士、布鲁斯、电子、实验、摇滚等等,这些足以见证这位艺术家的音乐功底,当然,能把这些风格上升到味道的境界,那就可以堪称大师了。
话不多说了,建议大家在看完大卫林奇电影后之余,去下载或者购买他的电影原声CD,进入那个迷幻世界体味一番吧。
太虚宫 写于 2010-11-23日
本文为太虚宫独家创作,禁止转载。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5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13338993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穆赫兰道解析(穆赫兰道解析图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穆赫兰道解析(穆赫兰道解析图解).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