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结婚)

更新时间:2023-03-02 07:05:10 阅读: 评论:0

美文读写周刊特约作者 郑州回民中学 罗富强

【先解决一个问题:“抽象”与审题】

高考作文的审题,形式上看是阅读理解的问题,但往深处说,是一个认知问题,涉及比较复杂的心理加工、信息编码处理等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认知是机体认识和获取知识的智能加工过程,涉及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等一系列随意、心理和社会行为。而高中同学在审题立意环节出现的这样那样的失误,其中最常见的便是“抽象概括过程障碍”——认知障碍中最常见的障碍之一。

什么是“抽象概括”?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具体地说,抽象就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于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概括是根据这些本质特征,把后来遇到的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新的事物归于同一类别,即基于本质特征进行归类的过程。

根据上述概念,简单地说,“抽象”就是“具体、感性材料的概念性抽象化”,而这与高考作文问题情境的设计不谋而合——作文题的问题情境,往往以具体的感性的社会事件或现象呈现,因而从这些具体感性的材料中抽象出其中内隐的本质性的特征,即“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形成一个明确的立意——这个过程就是考生的“审题立意”思维流程。从高中生作文审题立意的实际来看,“抽象”是最大的短板之一。

【剖析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作文。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条分缕析】

这道作文题的问题情境,材料很具体,感性十足,但问题的核心要素也比较明确——屈原与渔父的认知碰撞、思想交锋,聚焦于对“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这一观点的思辨上——

渔夫高度肯定这一观点,并做了具体阐发“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则绝不苟同,他深情慷慨:“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如果说这道作文题审题立意难的话,也无非难在对核心词句“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这些词句均属于高度形象化的艺术性的表达,需要对他们进行“抽象化”加工处理---从这些具体感性的材料中抽象出其中内隐的本质性的特征,即“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形成一个明确的立意——这也是审题立意的锁钥之地,高中生必须直面并跨越过去的一道障碍。

“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其中的本质内涵是什么?——把“物”“推移”这些相对形象的概念具体化,这一句的内涵也就具体明确了。所谓的“物”,即社会环境因素,如功名利禄、地位权势、得失荣辱等;所谓的“推移”,即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句话的内涵即“即人的立身处世,不能被外物(社会因素,如功名利禄、地位权势、得失荣辱等)羁绊拘泥,而应该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以“皓皓之白”比喻个人品德的高尚纯洁,以“温蠖”比喻社会中的不良风气、道德品行及价值观等。剥离开喻体的外衣,不难挖掘出其中本体含义---这也就是“抽象化”的具体路径之一。

形象的概念对象化,形象的表达明确化——均指向于它们的所内隐着的本质性的特征,如此,也就完成了具体感性材料的抽象化过程,也就突破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审题立意难关。

立意示例:在纷繁芜杂的社会潮流中,立身处世应该坚守自己高尚纯洁的初心,而不能为功名利禄等不良因素所困而随波逐流。

【解决你的困惑】

这种抽象能力,高中生应该是具备比较良好的认知和思维基础的,例如:

(1)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起来力量大,团队精神能增强战斗力。

(2)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坚守初心(理想、信念等),不为外物干扰。

(3)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直面艰难,知难而上,勇于挑战。

(4)踏石有印,抓铁留痕——工作做得扎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留下实绩。

(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

但是,当遇到内容比较陌生(相对较新)的具体、感性的问题情境材料时,不少高中生就可能在审题立意上就被卡住了脖子,尤其对感性材料中形象化表述的核心词句,一头雾水,不能准确地挖掘出其中的本质内涵,从而导致立意这样或那样的残疾。如上述源自《屈原列传》的作文题,许多同学的审题立意结果,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例如:

示例1:屈原和渔夫代表了两种生活态度,和不同的思想观念 一种是真实的,真实的生活,需要立足现实。一种是真诚的,真诚的生活,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它直面谎言而从不躲避,它为现实而心惊胆战,却从不想跟随现实同流合污。

示例2:渔夫看透了尘世的纷扰,但并不回避,而是主张在随性自适中保持高尚的人格。

示例3:渔夫的人生观点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以个人的喜好志趣为立身处世前提,与时共沉浮。

示例4:境遇不同对于处世的观点不同,为何不与时俱进?干嘛跟自己过不去呢?舍小牺大,不值得。

示例5:为何要凝滞于物?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守自己的立场,未尝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凝滞于物必然会停滞不前,何不与时俱进,随波逐流?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只有在一次次的和现实的碰撞中改变自己,才能不被社会拒之门外。但真正的贤明之人是能在随大流中保持自己的本心,而不是近墨者黑。

【质疑探究】

示例1中的“真诚的生活”与“艺术化的生活”从哪里来?与材料存在什么照应关联?可能还是对材料核心词句的理解,偏差太大,例如把“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理解为生活的真实状态,这也太离谱了!

示例2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高尚的人格”——这个“随性自适”怎么回事?天外来客一般,无中生有,脱离作文题情境而另起炉灶。

示例3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个人的喜好志趣为立身处世前提,与时共沉浮”。——这种理解,明显是对材料核心词句“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臆断或曲解,同时又是对“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的无视---对材料核心词句的随意臆断与阅读的片面化,无疑是错误立意的“源头活水”。

示例4中“干嘛跟自己过不去呢?舍小牺大,不值得”,尤其是其中“舍小牺大”---什么是小?什么是大?难道“活命”是“大”?——这种理解,真能把屈原气活!

示例5的表述比较拉杂,但落脚在“真正的贤明之人是能在随大流中保持自己的本心,而不是近墨者黑”上,立意是站得住的。

那么,部分高中生面对问题情境中比较具体、感性的材料,在审题立意环节出现比较严重的失误,内在原因到底有哪些?结合上述实例的思考分析,大概有以下几个短板:

1.态度上简单粗糙,没有“全面综合抓重点”,导致材料重心的偏移或片面化,或者抓住了芝麻丢掉了西瓜。

2.技能上,“抽象化”技能欠缺,没能有效地完成“形象的概念对象化,形象的表达明确化”这一思维跨越。

3.思维习惯上,存在较强的思维定式或认知固化,自以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到位的---越是熟悉的作文问题情境,这种失误也越多。另外,“本质思维”的不足,也是重要根源。

4.认知上,对一些常见的价值取向问题、世界观问题、人生观问题等,认知偏狭,没有高度,视野不开阔。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5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11910950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结(结婚).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结(结婚).pdf

标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