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前,充电头网评测过 小米67W双口充电器,除魔改的USB-A端口与USB-C端口一致外,另新增的UFCS融合快充协议也是搭载其中;而在此前的评测中,用户都了解小米 67W充电器就有多款不同规格,而相比较于新款的 双口67W充电器,在性能实测上是否仅在端口方面有所差异呢?
产品介绍小米两款充电器延续历代充电器的设计风格,整体依旧采用白色亮面的高阻燃PC外壳设计,边缘圆润过渡,手感细腻温润;输出面板为白灰色,凸显质感。
67W单口充电器采用单USB-A端口设计;而67W双口充电器输出端面板配置单USB-A及单USB-C端口,两款充电器的母口胶芯均为橙红色。
67W单口充电器型号:MDY-12-ES(小米11系列充电器);
输入:100-240V 50/60Hz 1.7A;
输出:5V3A、9V3A、11V6.1A、20V3.25A;
67W双口充电器型号:MDY-14-EU;
输入:100-240V~50/60HZ 2A;
USB-A/C单口输出:5V3A、9V3A、11V6.1A Max、20V3.25A;
双口输出:USB-A:5V3A、9V2.22A;USB-C:5V3A、11V4A Max、20V2.25A Max;
两款充电器均是采用固定式插脚设计。
三维测试67W单口充电器长度为58.65mm、高度为54.17mm、厚度为28.28mm,体积约为89.84cm³,以67W功率计算,功率密度约为0.74W/cm³。
67W双口充电器充电器长度约为55.99mm、高度约为49.32mm、宽(厚)度约为27.99mm,体积约为 77.29cm³,以充电器的功率67W计算,功率密度约为 0.87W/cm³。
小米67W单口充电器重量约为110.7g、小米67W双口充电器重量约为132.7g。
其次,小米67W充电器套装皆附赠一根 A to C充电线材。
小米67W双口充电器与67W单口充电器相比,小米11系列的67W单口充电器要更大一些。
协议测试由于充电器所标注的充电协议并不完整,此项测试为了解全面支持项,方便用户与手中设备相比较,以拥有更好的充电体验为目的进行测试。
协议方面,使用 POWER-Z KT002 读取67W单口充电器的快充协议,实测支持 QC2.0、QC3.0和PD 3.0等充电协议。
其次在PDO报文方面,具备5V3A、9V3A、15V3A、20V3.25A四组固定电压档位,以及3.3-10V6.2A、3.3-11V6.1A、3.3-20V3.25A三组小米专属的PPS电压档位。
搭配原装USB-A to USB-C数据线,测得67W双口充电器的USB-A口支持UFCS 33W、QC3.0、PD3.0协议,以及支持 xiaomi 67W 私有快充协议。PDO报文显示还具备5V3A、9V3A、15V3A、20V3.25A四组固定电压档位,以及3.3-11V6.1A、3.3-20V3.25A两组小米专属的PPS电压档位;其中小米67W双口充电器的USB-C端口实测信息与USB-A端口一致,因此不做赘述。
产品测试充电头网将会再次测试,从充电全程测试、待机功耗测试、转换效率测试等方面带大家全方位对比这两款充电器。
充电全程测试针对小米两款67充电器的充电全程测试,测试自然是选择小米的设备,此次选用了小米11Pro 作为测试对象,测试全程充电器与测试设备全程在25℃恒温箱中进行。
绘制出折线图可以看出充电全程,为小米11Pro充电,两款充电器充电全程耗时差异不大,小米67W双口充电器比小米67W充电器快1分钟左右。在30分钟的时间点,小米67W双口充电器比小米67W充电器快了1%。
待机功耗测试现如今,用户使用充电器为设备充电结束后,不再从插座拔掉已成为常态。很多读者都想知道充电器如果一直插在插座上是否浪费电,待机功耗测试环节就是为了解答这个问题。
将两款充电器在不同输入电压下的待机功耗数据制成柱状图,可以看出:
小米67W充电器在220V 50Hz的空载功耗为0.065W,换算下来一年损耗的电能约为0.57KW·h,若市价电为0.6元/KW·h,则充电器一年的电费约为0.34元左右。
在110V 60Hz的空载功耗为0.044W,换算下来一年损耗的电能约0.39KW·h,若市价电为0.6元/KW·h,则充电器一年的电费约为0.23元左右。
小米67W双口充电器在220V 50Hz的空载功耗为0.066W,换算下来一年损耗的电能约为0.58KW·h,若市价电为0.6元/KW·h,则充电器一年的电费约为0.35元左右。
在110V 60Hz的空载功耗为0.061W,换算下来一年损耗的电能约0.53KW·h,若市价电为0.6元/KW·h,则充电器一年的电费约为0.32元左右。
转换效率测试我们平时看充电器上面的输出参数是为设备提供的最大输出功率,但充电器从插座上汲取的功率往往要更大一些,下面是两款充电器在220V 50Hz和110V 60Hz交流输入的情况下分别进行了转换效率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通过计算得出,在220V 50Hz的市电环境下,小米67W充电器的转换效率在86-92%之间;而小米67W双口充电器的转换效率在86-92%之间。
再来看看110V 60Hz市电环境下的转换效率如何。
通过计算得出,在110V 60Hz的市电环境下,小米67W充电器的转换效率在86-90%之间;而小米67W双口充电器的转换效率在87-91%之间。
纹波测试由于充电器中采用开关电源,变压器次级输出的并非直流电,需要经过整流和电容滤波输出,也就是充电器输出会存在纹波。充电头网采用示波器测试充电器输出的纹波值,与国家标准进行比对,检测充电器的输出质量。纹波越低,充电器的输出质量就越高。
两款充电器分别测试了在两类市电下的空载纹波和带载纹波。
小米67W充电器在220V 50Hz交流输入下,处于5V0A空载状态时纹波最高,纹波数值为42.8mVp-p。处于20V0A空载状态时纹波最低,数值为28.4mVp-p。
小米67W双口充电器在220V 50Hz交流输入下,处于5V0A空载状态时纹波最高,纹波数值为48.8mVp-p。处于20V0A空载状态时纹波最低,数值为38.4mVp-p。
小米67W充电器在220V 50Hz交流输入下,处于5V3A带载状态时纹波最高,纹波数值为62.4mVp-p。处于20V3.25A带载状态时纹波最低,数值为33.6mVp-p。
小米67W双口充电器在220V 50Hz交流输入下,处于20V3.25A带载状态时纹波最高,纹波数值为46.4mVp-p。处于9V3A空载状态时纹波最低,数值为44mVp-p。
再来看看110V 60Hz市电环境下的测试数据。
小米67W充电器在110V 60Hz交流输入下,处于5V0A空载状态时纹波最高,纹波数值为45.6mVp-p。处于20V0A空载状态时纹波最低,数值为22.8mVp-p。
小米67W双口充电器在110V 60Hz交流输入下,处于5V0A空载状态时纹波最高,纹波数值为45.6mVp-p。处于20V0A空载状态时纹波最低,数值为37.6mVp-p。
小米67W充电器在110V 60Hz交流输入下,处于20V3.25A带载状态时纹波最高,纹波数值为52.4mVp-p。处于9V3A带载状态时纹波最低,数值为34.4mVp-p。
小米67W双口充电器在110V 60Hz交流输入下,处于20V3.25A带载状态时纹波最高,纹波数值为56.8mVp-p。处于5V3A带载状态时纹波最低,数值为52.8mVp-p。
小结
纹波数值越低,说明充电器的输出质量越高。国家标准中充电器纹波要求是不高于200mVp-p,从测试得到的数据来看,两款充电器的纹波数值均低于国标水平,表现不错。
温度测试充电器工作时会涉及到效率转换的问题,其中的损耗电量绝大多数以热量散发,所以充电器长时间工作的发热情况也是测试的重要一环。让两款充电器以20V3.25A持续负载1小时,采集充电器表面温度,实验全程将充电器置于25°C恒温箱当中。
先来看看在 220V 50Hz的市电环境下,首先来看小米67W充电器的温度情况。
一小时后使用热成像仪拍摄充电器表面最高温度为59.9℃。
另外两个侧面最高温度为55.6℃。
再来看看小米67W双口充电器的温度数据。
一小时后使用热成像仪拍摄小米67W双口充电器表面最高温度为59.3℃。
另外两个侧面最高温度为58.2℃。
在220V 50Hz市电环境下可以看出两款充电器最高温度均在60℃左右。
绘制成柱状图,供大家查看。
再来看看在 110V 60Hz的市电环境下,首先来看小米67W充电器的温度情况。
一小时后使用热成像仪拍摄充电器表面最高温度为59.9℃。
另外两个侧面最高温度为64.9℃。
再来看看小米67W双口充电器在110V 60Hz市电环境下的温度数据。
一小时后使用热成像仪拍摄小米67W双口充电器表面最高温度为66.8℃。
另外两个侧面最高温度为61.4℃。
可以看出在110V 60Hz市电环境下,两款充电器温度差异在4℃左右。
绘制成柱状图,供大家查看。
充电头网总结小米67W与双口67W充电器在外观上延续光滑亮面的设计风格,体积控制上,67W单口充电器要略大于67W双口充电器;整体配置上,67W充电器为单 USB-A端口,67W双口充电器为1*USB-A和1*USB-C端口设计,皆能支持小米67W私有快充协议。
对于再次的性能实测表现而言,Xiaomi 11系列手机附赠的67W单口充电器的空载功率要略低于67W双口充电器,而转换效率、纹波数值、满载温度测试中,两款充电器不分伯仲。
整体来看,小米 67W单口(小米11系列)与67W双口充电器在各项测试中表现不分上下,综合性能上,两款充电器在实际使用时,全程充电耗时方面差距不明显;而对于融合快充协议方面,目前支持设备较少,感知不明显;因此,用户在购买时也需要更具自身使用场景、收纳便携性、输出端口数量和性价比方面综合选择。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5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11881950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端口号(端口号是什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端口号(端口号是什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