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解(长寿功内转太极图解)

更新时间:2023-03-02 06:20:24 阅读: 评论:0

24式太极拳教程图解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程图解如下:

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臂向前平举,缓慢向下,两膝随手缓慢下落

2.野马分鬃:预备——转体、抱手、收脚——转移重心、转体上步

3.白鹤亮翅:左转,右脚往前跟上,翻掌,另外一只手划弧线,抱球状

4.搂膝拗步:腰微右转,提左腿,转移重心到右腿,右肩下松,肘下沉,右掌弧形下落

5.手挥琵琶:重心在右腿,腰微右转——左脚提起向前迈半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膝稍微弯曲

6.倒卷肱:前推的手不要伸直,后撒手也不可直向回抽,随转体仍走弧线。前推时,要转腰松胯,两手的速度要一致

7-8.左右揽雀尾:身体重心移到右边,左脚尖里扣;右手向右平行划弧

9.单鞭:右肘稍下垂,左肘与左膝上下相对,两肩下沉。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不要翻掌太快或最后突然翻掌

10.云手:身体重心在右腿上,向右转,左手向右上划弧

11.单鞭:同第九点

12.高探马:右脚跟进半步,身体重心在右腿;右手变掌,两手心翻转向上,两肘微屈,同时身体微向右转

13.右蹬脚:两手划弧,交叉抱于胸前,右脚向左脚靠拢,脚尖点地;两臂划弧分开平举,右脚向右前方蹬出

14.双峰贯耳:右腿收回,左手落下,两手心翻转向上,两手向下划弧落于两侧

15.转身左蹬脚:同第13点

16-17.左右下式独立:右腿提起成左独立势,右手变掌,由后下方向前摆出,手心向左,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18.左右穿梭:手推出后,上体不可前俯。手向上举时,防止引肩上耸。弓步时,两脚跟的距离同第四点

19.海底针:右脚向前半步,身体重心在右腿,左脚向前移,脚尖点地,身体向右转,右手下落、向上提抽至肩上耳旁,再随身体左转,由右耳旁斜向前下方插出,掌心向左,指尖斜向下


20.闪通臂:完成姿势上体自然正直,松腰、松胯;左臂不要完全伸直,背部肌肉要伸展开

21.转身搬拦捶:右拳不要握得太紧。右拳回收时,前臂要慢慢内旋划弧,然后再外旋停于右腰旁,拳心向上

22.如封似闭:左手由右腕下向前伸出,右拳变掌,两手手心逐渐翻转向上并慢慢分开回收;同时身体后坐,左脚尖翘起,身体重心移至右腿

23.十字手:身体重心在左腿,右脚尖里押,向左收回,两脚距离与肩同宽,两腿逐渐蹬直,成开立步,右手在外,成十字手,手心均向后

24:收势:身体保持自然沉稳。两手左右分开下落


太极拳有哪些基本手形和手法图解教程

   太极拳 基本手型和手法是太极拳的基础,太极拳能不能发挥其养生、技击和艺术三大功能。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基本手形和手法图解,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拳基本手形图解一

  1.拳

  五指卷曲,自然握拢,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图1)

  2.掌

  五指微屈分开,掌心微含,虎口成弧形。(图2)

  3.勾

  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图3)

  【要点】

  1.各种手形都要求用力自然、舒展,不可僵硬。

  2.握拳下要过紧,掌指不要僵直,也不要松软过屈,腕部要保持松活。

  太极拳基本手法图解二

  1.掤

  臂成弧形,前臂由下向前掤架,横于体前,掌心向内,高与肩平,着力点在前臂外侧。(图4)

  2.捋

  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随腰的转动,由前向后画弧捋至体侧或体后侧。(图5)

  3.挤

  后手贴近前手的前臂内侧,两臂同时向前挤出,挤出后两臂撑圆,高不过肩,低不过胸,着力点在后手掌指和前生的前臂。(图6)

  4.按

  两掌同时由后向前推按,按出后,手腕高不过肩,低不过胸,掌心向前,指尖朝上,臂稍屈,肘部松沉。按时与弓腿,松腰协调一致。(图7)

  5.打拳(冲拳)

  拳从腰间旋转向前打出,打出后拳眼向上成立拳,高不过肩、低不过裆。臂微屈,肘部不可僵直,着力点在拳面。(图8)

  6.栽拳

  拳从上向前下方栽打,打出后拳面向前下方,虎口向一侧,着力点在拳面。(图9)

  7.贯拳

  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稍屈,拳腿斜向下,着力点在拳面。(图10、11)

  8.撇拳

  拳从上向下撇打,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着力点在拳背。(图12、13)9.穿拳

  拳沿着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图14)

  10.撩拳

  臂由屈到伸,拳经下向前或前下撩打,撩出后拳心向下,高不过肩,低不过裆。(图15、16)

  11.抱掌

  两掌心上下相对或稍错开,在体前或体侧成抱球状,上手高不过肩,下手约与腰平,两掌撑圆,两臂成弧形,松肩垂肘。(图17)

  12.分掌

  两掌向斜前方与斜后方或向斜上方与斜下方分开,分掌后前手停于头前或体前,后手按于胯旁,两臂微屈成弧形。(图18)

  13.搂掌

  掌经膝前横搂,停于胯旁,掌心向下。(图19、20)

  14.推掌

  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指尖向上,指高不过眉、低不过肩,臂微屈成弧形,时部不可僵直。(图21)

  15.穿掌

  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图22)

  16.云手

  两掌在体前向两侧画立圆,指高不过头、低不过裆,两掌在云拨中翻转拧裹。(图23~27)

  17.撩掌

  掌经下向前或前下方撩出,掌心向上或向前上方,高不过胸,低不过裆。(图28)

  18.架掌

  屈臂上举,掌架子额前斜上方,掌心斜向外。(图29)

  19.撑掌

  两掌上下分撑,对称用力。(图30)

  20.压掌

  掌心向上,掌由下向上托举。(图31)

  21.托掌

  掌心向上,掌由下向上托举。(图32)

  22.采

  掌由前向斜下捋带。(图33)

  23.挒

  掌向斜外侧分打。(图34、35)

  24.靠

  肩、背上臂向斜外发力。

  25.滚肘

  前臂竖于体前,边旋转边向外格挡。(图37、38)

  【要点】

  1.各种手法均要求走弧形路线,前臂做相应旋转,不可直来直往、生硬转折,并注意与身法、步法协调配合。

  2.臂伸出后,肩、肘要松沉,腕要松活,掌指要舒展,皆不可僵硬或浮软。

  3.关于手法的着力点,主要是说明其攻防含意,练习中应重意不重力地去体现,不可故意僵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扇的动作名称与动作图解

太极功夫扇
【第一段】
1、起势(开步抱扇)
2、斜飞式(侧弓步举扇) 卧似一张弓
3、白鹤亮翅(虚步亮扇) 站似一棵松
4、黄蜂入洞(进步刺扇) 不动不摇坐如钟
5、哪吒探海(转身下刺扇)走路一阵风
6、金鸡独立(独立撩扇) 南拳和北腿
7、力劈华山(翻身劈扇) 少林武当功
8、灵猫扑蝶(转身轮压扇)太极八卦连环掌
9、坐马观花(马步亮扇) 中华有神功

【第二段】
10、野马分鬃(弓步削扇)卧似一张弓
11、邹燕凌空(并步亮扇)站似一棵松
12、黄蜂入洞(进步刺扇)不动不摇坐如钟
13、猛虎扑食(震脚推扇)走路一阵风
14、螳螂扑蝉(戳脚撩扇)南拳和北腿
15、勒马回头(盖步按扇)少林武当功
16、鹞子翻头(翻身藏扇)太极八卦连环掌
17、坐马观花(马步亮扇)中华有神功

【第三段】
18、举鼎推扇(马步推扇)棍扫一大片
19、神龙回首(转身刺扇)枪挑一条线
20、挥鞭策马(叉步撩扇)身轻好似云中燕
21、立马扬鞭(点步挑扇)豪气冲云天
22、怀中抱月(歇步抱扇)外练筋骨皮
23、迎风撩衣(并步贯扇)内练一口气
24、翻花舞袖(云手劈扇)刚柔并济不低头
25、霸王杨旗(歇步亮扇)我们心中有天地
26、抱扇还门(开步抱扇)

【第四段】
27、野马分鬃(弓步削步)卧似一张弓
28、邹燕凌空(弓步亮翅)站似一棵松
29、黄蜂入洞(进步刺扇)不动不摇坐如钟
30、猛虎扑食(震脚撩步)走路一阵风
31、螳螂捕蝉(戳步撩扇)南拳和北腿
32、勒马回头(盖不按扇)少林武当功
33、鹞子翻身(翻身藏扇)太极八卦连环掌
34、坐马观花(马步亮扇)中华有神功

【第五段】
35、顺弯肘弯(马步顶肘)清风剑在手
36、衷鞭炮(马步翻砸) 双刀就看走
37、前拓势(虚步拨扇) 行家功夫一出手
38、双震脚(震脚推扇) 那就知道有没有
39、龙虎相交(蹬脚推扇)手是两扇门
40、玉女穿梳(望月亮扇)脚下是一条根
41、天女散花(云扇含抱)四方水土养育了
42、霸王扬旗(歇步亮扇)中华武术魂
43、行步还门(托扇行步)

【第六段】
44、七星手(虚步亮扇) 东方一条龙
45、拦扎衣(弓步亮扇) 儿女似英雄
46、捋挤势(后捋前挤) 天高地远八面风
47、苏秦背剑(并步背扇)中华有神功
48、搂膝拗步(弓步戳扇)东方一条龙
49、单鞭下势(扑虎穿扇)儿女似英雄
50、挽弓射虎(弓步架打)天高地远八面风
51、白鹤亮扇(虚步亮扇)中华有神功
52、收势

24式太极拳单鞭动作要领图解

  单鞭为 太极拳 二十四式第九式。上体后坐,身体重心逐渐移至左腿上,右脚尖里扣;同时上体左转,两手向左弧形运转,直至左臂平举,伸于身体左侧,手心向左,右手经腹前运至左肋前,手心向后上方;眼看左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4式太极拳单鞭图解。欢迎阅读!
  24式太极拳单鞭图解
  1.转体运臂—重心左移,上体左转,左腿屈膝,右腿伸直,右脚尖内扣;两臂交叉向左运转,左手经头前向左划弧至身体左侧,掌心向外。右手经腹前向左划弧至左肋前,掌心转向上;视线随左手移转(图409)。

  2.勾手收脚—上体右转,重心右移,右腿屈膝,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右手向上向右划弧,掌心向内,经头前至身体右前方变成勾手,腕高与肩平,左手向下、向右划弧,经腹前至右肩前,掌心转向内;视线随右手移转,最后看勾手(图410、411)。

  3.转体上步—上体稍左转,左脚向左前方上步,脚跟落地;左手经面前向左划弧,掌心向内;眼看左手(图412)。

  4.弓步推掌—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前移,左脚踏实,左腿屈弓,右腿自然蹬直,脚跟外展,成左弓步;左手经面前翻掌向前推出,腕与肩平,左臂与左腿上下相对;眼看左手(图413)。

  夏季练太极拳注意事项
  1、中老年朋友和病患弱者,每次修练时间不要超过二十分钟。练习时要根据个人体质,循序渐进。开始练时可先分段练,渐渐打完整套拳路,当身体不适时,应酌情暂停。

  2、避免在空调密闭的环境中练功,不宜在煤烟弥漫、空气污浊的庭院里进行健身锻炼,

  3、训练场地要选择荫凉通风的地方。同时注意避开风口,以防风邪。不在烈日下和不通风的闷热地方练习,以免中暑,应选择公园、广场、树林、花园等环境安静而幽美、空气清新而旷达的场所。

  4、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5、在打开电扇的室内练习,要注意力电扇远些,电扇应摇头转动,不能对准练习者直吹。

  6、训练时间以安排在早晚凉爽时为好。

  7、夏季气温高,准备活动的时间可以短些,内容可以少些,针对性应强些,可多采取提高注意力,引起兴奋性、有专项技术性质的动作。不做准备活动就练,会因身体没有获得一定的兴奋性,而导致动作不协调,甚至引至损伤。

  8、训练内容以技术的全面训练为主,兼顾重点动作和短缺环节的突破性训练。应注意根据气温,灵活调整运动量,在气温过高的时候训练,运动量应小些,耐力和力量性训练应减少,柔韧性训练可增多。

  9、口渴时不要图痛快大量饮水,最好是温开水适当补充食盐。一般运动中不要饮水,如出汗过多,可少量补充。如仅是渴感,可口含水簌簌嗓门,就能缓解。运动刚结束,最好不要马上喝水,稍稍休息后,在少量多次的饮用。喝点淡盐水,有助于保持身体的水盐平衡,喝些糖水、果汁、有助于尽快补充消耗的能量,促进身体恢复。

  10、运动后,不要马上走近电扇也不能让电扇对着身体直吹。切忌练完后立即进行冷水澡。

  11、夏季太极服可选择面料有很多,棉、丝绸都是很好的选择。但是从实用性和观赏性上来看,丝绸的材质可能会更好一些。丝绸面料与棉质面料比较,制作的成衣飘逸,悬垂感好。棉质太极服在运动之后出汗会影响透气性,穿在身上不够柔软,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此外丝绸的太极服也比较好打理清洗,起皱以后也不需要熨烫。
  练习太极拳的原则
  1、松是放松。肌肉和精神都放松,采取自然站立姿势,舒适自然。练拳时动作轻柔圆活,不用紧张用力。由于全身放松,血管也就放松,便能促使血压下降,增强血管弹性,加强心肌的营养,有利于防治各种心血管疾病。

  2、静是安静、沉静,全神贯注,摒除杂念,这对调节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独特的作用,对治疗神经衰弱有很好的效果。

  3、柔是动作柔和、连贯、不急不躁、上下相随、内外结合,眼随手转、步随身换,使全身各部位器官有机配合,能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有和改善各器官之间的协调配合,从而增强人体各方面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

陈式太极拳起式动作招式图解

  陈式 太极拳 起式是练习太极拳的重要的动作,如果起式不对那就很难练好太极拳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陈式太极拳起式图解。欢迎阅读!
  陈式太极拳起式图解
  两脚平行并拢站立,两手自然下垂,轻贴两腿外侧,下颏微内收,头颈中正,两肩松沉,胸腹舒畅,意识集中,呼吸自然。目视前方。见图48。

  接上势,身体重心右移,左脚离地向左侧横开步,两脚间距离与肩同宽.两脚尖向正前方;两手自然下垂,轻贴两腿外侧。目视前方。见图49。

  3接上势,两手缓慢向前平举,与肩同宽、同高,手心向下,两肘微下垂。见图50。

  4接上势,两肩松沉,两肘松垂带动双臂下落,手心向下坐腕,落于腹前。同时,两腿屈膝下蹲,目视前方。见图5 1。
  陈式太极拳认识的误区
  拳经上说:用意导气,中气是发于丹田,布于周身,开则达于四梢 (手足尖端 ),合则仍归于丹田。

  而初学拳的朋友千万不要强求,因为如内气尚未练成,强逼内气,则会损伤内脏

  陈氏太极拳虽然与国编24式,32式等有差距,但确是太极拳的起源,如杨氏创始人杨露蝉是精研陈拳而创立杨氏

  许多人看陈氏会认为这是靠蛮力气,但其实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用身体的开合,内气的催发。

  推手时,初学者总是会看到老学员和教练推手时,无缘无故倒下,无缘无故被教练粘着走,而自己一试却无此形态,于是便认为教练学员作假。

  实质是由于老学员因学习较久,经络已通,故被功力强于自己的人给内气激荡,内气相吸。
  陈式太极拳的奥妙
  陈氏太极拳在一般人心目中,总是觉得不适于老年人,或是妇女们为了健身所作的运动,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这样想法,以为不是正宗的太极拳,直到学习了陈氏太极拳之后,对于陈氏太极拳才有些认识,而等到练上多年入门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一、陈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而且蓄发明显,而一般的太极拳动作速度均匀,蓄发不明显。

  二、陈氏太极拳是肢体呈螺旋运动及缠绕运转,它是一种缠丝劲,而一般的太极 拳是肢体呈弧形运动,圆转简单,是一种抽丝劲。

  三、陈氏太极拳的呼吸 方法 ,是以腹部呼吸为主,是采用复式的丹田呼吸法,也就是反呼吸法,一般的太极拳是采用单式的丹田呼吸。

  上面所说的不同三点,是荦荦大者, 其它 小节尚多,姑不具论。陈氏太极拳是以内劲与外功为表里,健身与技击并重,锻炼着重于内气的运行,即陈鑫所谓之「 中气 」。

  这个中气是发于丹田,布于周身,开则达于四梢 (手足尖端 ),合则仍归于丹田,是为一开一合,亦即一动一静。

  陈氏太极拳是名副其实的以太极阴阳、消息盈虚之理为立论,本屈伸开合、缠丝螺旋之法为演练,呼吸自然,动作雍容,以身法中正不偏为根本。

  因之,具有增强体质,疗治疾病的功能,而于技击则有以小力胜大力,弱慢胜强快的效果。实为我国 武术 中极为上乘、高深、奥妙的拳法。

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教程

   太极拳 为 武术 拳种之一,是华夏民族值得骄傲的宝贵 文化 遗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欢迎阅读!

  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

  图解的几点说明

  1.第一路图解中的动作分解图是按照陈照奎的拳照描制的。第二路(炮捶)图解中的动作分解图是按照陈发科老师拳照绘制的;另外,根据动作分解上的需要,又按陈照奎的体型增绘了一些图。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左面等于向西。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一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头,均表示手或足的动作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均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凡动作较简单,用文字即可能说明的,即不再在图中表示其动作趋向,可参看文字和后一图就能明了;另外,与前面某一式相同的拳式,将作分解图由数幅略为一或二幅者,可参考前面的相同拳式的分解图,不再在被略为一或二幅的图中表示其动作趋向。

  4.带有实线的箭头表示右手或右足的动作趋向,带有虚线的箭头表示左手或左足的动作趋向。

  5.由于太极拳中脚的动作也较细致,为了表明脚与地面的关系,在脚旁绘上阴影,以资区别。(参阅下图)

  第一式预备式

  身体中正站立,两足距离比肩略宽,两足尖微外撇,两臂自然下垂,

  眼向前平视。(图1)

  要点:

  预备式是开始动作前意识上和姿势上的准备,它要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虚领顶劲,即头要正直,顶要虚虚领起,如悬挂着一样地顶劲;唇轻闭,齿轻合,下颏微内收;沉肩即两肩微前卷,并放松下沉;含胸拔背,即胸部不内凹外凸地含住,脊背要有上下对拉拔长之意;裆要开,并有圆虚之感;两膝微屈,立而不挺直,膝关节留有预余;全身放松,呼吸自然,意存丹田。上述要点,不单在做预备式时,而且在做整个拳套的任何动作时,都必须刻刻注意。另外,如上所述,各方面固然各有要求,但又彼此互有影响。例如:由于肩微前卷和松沉,就易于做到含胸拔背、精神内固、气沉丹田和虚领顶劲;由于膝微屈,则裆易开而圆(裆即两便之间的会阴部分,开裆即觉得有气提起和这部分皮肤不下荡)。

  第二式金刚捣碓

  动作一:身微下蹲,两肘微屈,两掌心朝下(两手有合劲之意),眼向前平视。(图2)身体微左转;同时两手左逆、右顺缠,向左前斜角抬至高与肩平,两掌心仍朝下。(图3)身体右转,并继续下蹲,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在转体的同时,两手仍以左逆、右顺缠,向右后方展开,掌心朝右后方,手指舒展勿软。(图4)

  动作二:左脚脚尖翘起,以脚跟内侧贴地向左前方铲出,随着重心前移,渐至左脚踏实;同时两掌仍以左逆、右顺缠,向右后方继续展开并微沉,在左脚踏实的同时,两手随体重前移。(图5甲、乙)重心向前移于左腿,身体随着左转,右脚前上一步,以脚尖点地;同时两手自后向前左逆、右顺缠,左手手心朝下、屈肘向前挤出,右手随着右

  脚上步时前撩,两F形成合劲。(图6)

  动作三:右掌变拳由外向上顺缠,左掌由内向下逆缠;同时右脚提回。(图7)左掌落至前,右拳随即落于左掌心内;同时右脚向左脚旁蹬地震脚。(图8)

  要点:

  1.缠丝劲就是太极劲,是构成太极拳的核心。它是由两个对立的基本缠丝统一起来的。套太极拳的任何动作,始终不可离开缠丝劲。因此,缠丝劲贯串于一切动作过程的始终。顺逆两个缠丝是整套拳的动作所普遍具有的,拳式内各个动作都有顺逆缠丝,因此,顺逆缠丝是属于普遍性的基本缠丝。而里外、上下、左右、前后、大小,这五对是形容各个动作的缠丝在方位和大小上的不同点,所以是属于特殊性的方位缠丝。但并不等于在普遍性的顺逆缠丝上只具有单一的~对方位缠丝,而是根据各个动作的要求,有些是单一的,如左右顺逆,有些则既有上下的不同,又有里外的不同'如动作三(图7)就是这样。关于缠丝劲可参看特点三,并在特点三中有缠丝图可参考。

  2.此式为太极拳十三势的第一势,中间经过了五对缠’劲的运用,最后一捣(震脚与右拳下击于左掌心内),即表这一拳式结束。

  3.震脚的作用,是使全身气往下沉,并有利于血液循环譬如,站立过久感到疲乏,而环境又不允许走动时'两脚脚尖点地,将脚跟提起,再下落微震,这样运动数次,同能收到恢复疲劳的功效。另外,震脚的轻重可根据练者每与身体的强弱而定,但无论轻或重都必须使下沉的劲整。的整否,还可根据震脚声加以判断。

  4.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沉肩”E预备式要点中所释,“坠肘”即两臂在任何动作中'肘关节保持一定弯屈,不可挺直;肘尖并有下坠之意。

  5.陈式太极拳中的掌,要求手指后弯,就是除大拇指其余四指全部向手背方面微弯(参看各图中的掌型)。这可使气贯注于指肚间(气达两梢),还可警惕和消除臂部拙力的缺点。

  第三式懒扎衣

  动作一:身先微左转,再转为微右转,随即转正;两手在小腹前随转体自左向外而上向右而下绕一小圈‘为图8的姿势)。接着身体再由微左转,转为微右转;同手左逆、右顺缠,合劲交叉于胸前;由左腿实转为右腿实。(图9)两手扩大缠丝圈,右上顺缠、左下逆缠地分开,形成开劲;开时由右腿实变为左腿实。(图10 -11)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即以脚跟向右贴地铲出;同时两手继续划弧,由大开转为双顺缠大合(图12甲);重心渐渐右移,右脚尖踏实,身体微左转,右手稍左展。(图l2乙)

  动作二:身微右转,随着重心右移,渐至右腿变实;同时两手由合再开,右手大顺缠向右臂展开,左手小逆缠后翻掌置于左腰前,左掌心朝上。(图13)身体转正,调整后胯,全身松开,气往下沉。(图14)

  要点:

  1.当右足迈出时,须恰是右手向左顺缠下沉时,要有右手向左下沉而将右足向右压出去之感。等到左逆右顺再合后,这一动作充分表现出特点五“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

  2.陈式太极拳在每一式开始时,都要由内部引动外部,因此在外形上有一个小圈来带动后面的动作。如由预备式开始做金刚捣碓时,两手在胯旁屈肘稍提,即手心朝下微按,形成合劲,然后动作起来;由金刚捣碓开始做懒扎衣时,两手则在腹前绕一小圈(如图8中两手的虚线)。在每一式完成时,都有一个调整的动作,如金刚捣碓最后是一捣,而懒扎衣最后是身体转正,调整后胯。

  3.此式充分表现了上下(手与足)相随的关系。划一个圈转到上搠时手为虚,手下的脚变为实,反之则为虚。这也是求得内劲中正的关键(但提腿独立者除外。因~足站立,为了保持中正,平衡重心,站立的独足是实,实足之上的手仍然要实)。这在图l0和图11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4.懒扎衣为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拳式之一,它以左小里逆缠与右大外顺缠所形成;要求做没有凹凸、缺陷和内劲不断'尤以小里逆缠为难,须多加注意和练习,才能达到要求。在懒扎衣这~拳式中,尤其要注意收(紧缩圈时)中有放、放(放开圈时)中有收的劲,其窍门在于收放过程中将里外缠丝的成分加多些,就易于达到这种要求;只有达到这种要求,才能“牵动往来气贴背”。

  5.两臂转为合劲,由于气贴脊背和两膊相击,使搠劲不丢'则产生“合中寓开”的妙用;样由于两膊相击,在两臂分开成为开劲时,内部却又具有合劲,又产生“开中寓合”的妙用。

  第四式六封四闭

  动作一:身微左转,重心左移,左腿变实;同时两手先各在原处旋臂划一小圈(以引起动作),即右手大顺缠转臂捋至腹前,左手小逆缠拥至胸前,两手形成合劲;身体微右转,重心右移,左手以大拇指一

  侧贴近右胁向里滚转,成手心向左,右手逆缠使手心翻朝下(图15甲、乙)身微右转’重心右移,右腿变实;同时,右手转臂顺缠、左掌小逆缠’两手合住劲,向右上方弧形挤出。(图16)

  动作二:身再微左转,重心再移回左腿,左腿变实时,右手顺缠上托,劲贯掌指,指勿软;左手逆缠转臂手背一侧腕关节弧形向左上棚,劲贯手背,五指斜向下垂勿软。(图17 -18)身体继续微左转;同时两手顺缠翻掌于两耳旁,掌心斜朝外。(图19)随即两掌合劲向右下按始深深呼一口气,深呼气完止时,恰恰双按到底,以呼主,动作配合为宾);同时,身体随双手右按右转,重心着移于右腿,左脚向右并步以脚尖点于右脚旁。(图20)

  要点:

  1.两手由合转开或由开转合,都要以腰脊为轴(身体的转动)来带动;在左右转动时上体仍须直竖,不要前俯后仰;两掌下按时,要气贴脊背,裆口圆虚,以右手为主,左手为宾。

  2.六封四闭这一拳式,是指六成封四成闭的意思。它的作用跟华佗五禽经内“金刚抖力相象。两手下按时,须撮嘴悠缓呼出一口深长之气,这对调整呼吸系统有极大帮助。

  第五式单鞭

  动作一:身微右转即向左转回;同时右手顺缠向内、左手逆缠向外各翻一个圈,随即右手变勾手右举,左掌弧形移至腹前,在身体左右旋转时,左脚也随着以脚尖点地辗转。(图21- 22)

  动作二:接着重心全部移于右腿,提起左脚,身体下蹲,即以左脚跟向左虚虚贴地铲出,此时胯根更撑开,随着重心左移,渐至左脚尖落地,左腿变实。(图23-24)

  动作三:左掌自腹前稍向右上托,即弧形向左顺缠,缠至左侧,高与肩平时,以掌根微下按;当左手缠至左方转按时,右手配合着微微顺缠向外形成开劲;两腿虚实比例也同时加大,一经形成单鞭,即松开后胯,将身体转正。(图25-26)

  要点:

  1.动作一中,两手在身右各翻转一个整圈时,须运用腰脊作轴来带动,才能做得圆劲洒脱,并要使该动作表现出:劲是从右脚跟通过脊背上升而形于左手指,然后松开后胯,当再转正时,又表现出该劲从左手指横过脊背,乃至右手合拢地勾上的。该动以左脚跟落地为实,但要注意“虚”非全然 .无力,“实”非完全站煞,因为左脚跟落地辗转时,重心在左腿上也随着身体的转动有所增减。

  2.动作二中,左脚左迈,要求脚尖翘起,以脚跟贴地轻轻铲出,如猫捕鼠时迈步一样,能稳而不滞、轻而不浮,显得既沉着而又轻灵。

  3.太极拳要求意气须换得灵,单鞭就是一个好例子,左手左缠时意注左手,待到完成身体转正时,意又转注于右手上,所以图25与26不同,前者意注左手,后者已移转到右手。

  4.此式以左手运动为主,加大左手的运动量,因为在整套拳中左手比右手运动得少。另要求左手转臂向左如柔软的鞭子一样甩出去,将劲运到左掌中指上(如图25)。由于该式与右手运动为主的懒扎衣相对,因此懒扎衣与单鞭为太极拳第二势,呼为二仪势。另外,虽皆以练一只手为主,但须牵动到一动无有不动,以达到节节贯串。这种要求比双手练习全动要困难些,须以运用特点五作为重点。

  5.太极拳八个特点要表现在每一个动作中,也可以说太极拳是八个特点联合运动的拳。过,就某一个动作而言,则以某一个特点为主要内容,其余特点为次要,但并不等于不再运用其余特点了。因此要明确前面所提特点五,仅是指该式中以此特点为主而已。

  6.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要求“劲以曲蓄而有余”,所以在做该式时必须注意使右胯及关节微屈,不要伸直。

  第六式第二金刚捣碓

  动作一:身微左转,裆口放宽;同时两臂下沉,左重右轻,左掌在左侧逆缠一个整圈,右勾手变掌外顺缠转为手心朝外上方,双臂外搠并合住劲。(图27)

  动作二:两手扩大缠丝圈,’以左逆、右顺缠自左而上合住劲地向右运转;左手移至右胸前,掌心朝右;右手运转至右 侧,高与头平;当两手开始向右运转时,重心右移,右腿变实。(图28)以下同第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二的后部说明,惟方向不同,该式完成时是面朝正东。(接图5-6)

  动作三与第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三相同,惟方向不同,该式是面朝正东。(接图7-8)

  要点:

  1.动作一中,两手各缠一小圈来引动后面的动作,为该式准备动作。

  2.图27中的两手合劲,与前面合式姿势里的合劲不同,而是开势中的合劲,应予分清。

  3.图28中的姿势,是两膊相系着经过左逆、右顺各缠一圈后而形成的,同时是两膊相系下合住劲,运用以腰脊为轴的身法来完成的。

  4.其余同第二式“金刚捣碓”要点。

第七 白鹤亮翅

  动作一与第三式“懒扎衣”动作一相同,惟该动与。金刚捣碓”的衔接处,两手在小腹上不绕小圈,直接做胸前交叉的动作。(图29- 31)

  动作二:随着右脚向右侧迈出,接着重心移于右腿,左脚向右脚靠拢,以脚尖虚点于右脚旁;在重心右移的同时,两手均逆缠'右手向右上、左手向左下弧形分开。(图32至该式所有动作都应朝着正东方向而做,自图29-32四幅中所示皆其正面)

  要点:

  1.此式与第三式“懒扎衣”都衔接于“金刚捣碓,,,但衔接的动作不同,此式不以两手在腹前绕小圈来衔接,而是要求气贴脊背、双臂先行微开后再合拢交叉;这样来与上一拳式的劲接上,同时又表现出意欲合必先寓开,来达到特点六“相连不断”的要求;合到终点时,又要先行微合后再开,这就又表现出意欲开必先寓合。开合时皆须意注掌根,才不致产生凹凸的缺点。

  2.此式是经过两合两开后完成的。后一个合开的特点是双足开时双手合,等到双手开时双足又合,两手由双顺缠而合,由双逆缠而开。

  3.在做此式时可以检查一下,是否符合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屈膝圆裆等要求,并检查在该式中以左脚尖点地和右脚踏实时是否具有支撑八面的气势。此式要求以特点五和特点四为主地表现出来。

  第八式斜行拗步

  动作一:身微左转;同时,两手右顺、左逆缠,在左右两侧各缠一小圈,左手转臂上举至额前,右手下按;当两手各缠半圈时,身体向右转正;重心仍在右脚,右腿为实,随转体时以左脚尖点地辗转。(图33-34)

  动作二:身体继续右转,左脚提起,向左前(东北)斜方以脚跟轻轻贴地铲出。同时,右手略向右后(西南)斜方逆缠而上展开,至高与肩平,掌心斜朝右前方;左手顺缠,向右肩前(东南)方弧形推出,肘部仍保持弯屈。(图35)

  动作三:身体左转,重心左移,左腿变实。同时,左手继续顺缠而下,经腹前向左搂过左膝,即变勾向左上提至高与肩平;右手由外而里继续逆缠,屈臂缠经右耳旁,掌心朝右耳。(图36)动作四:身微右转;右手经左手旁由左前向右继续逆缠,与左手分开。(图37)松右胯,身体微左转,两肩下沉,右手微下按,左手悬棚。(图38至该式所有动作,都是朝着正东方向而做的,左脚的落地点应与39图同,图33-38中所示,皆其正面)

  要点:

  1.动作二的右手、左手和左足要向着三个方向同时展开。(方向详见动作说明)

  2.动作一、二中,两手动作时,看来似乎是左手经身体向右.右手经身体向左缠转,其实是两手均在左右两方转动,并以腰为轴的身法来完成的。所以,不可光是摔转胳臂。

  3.右掌缠经右耳旁的动力,要有来自左手成勾和弓左腿的感觉。右掌经右耳旁转臂逆缠而出,要使脊背绷紧,产生气贴脊背的功用。

  4.图37、38两图,从外表上来看,似乎相同,其实前者内劲是双开,而后者由于肘的下沉,使全身气向下沉,内劲就变为双合。

  5.此式为左勾右掌,与“单鞭”式恰相对。该式在左右两方作此顺彼逆的缠丝,它们是在统一的条件下各自动作,能使身体感到轻松愉快。

  第九式初收

  动作一:两脚尖随身体微右转;同时,左勾手变掌与右手双顺缠,向左胸前以掌根合拢,左手在前,右手合于左肘旁。(图39)

  动作二:身微右转并向右下挫,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即旋转而起,提回左腿,左脚尖自然下垂,右膝微屈,成右独立式;当体右转时两手以左逆、右顺缠,随左脚上提而起时,变为双逆缠向下合劲,两掌心斜向前下。(图40、41。自图39至45,图中姿势的方向已转为符合于动作说明中的方向)

  要点:

  1.在动作一中(图39),两掌须在两膊相系下前后相蚓地合劲。身右转,两手以左逆、右顺向右转半圈时,两掌心朝下,同时右腿渐下挫;转过半圈后,两手开始上提,两心又前后相对;左脚提起,身体起立,成为右独立式,两掌心又皆斜向前下合劲。双逆缠时应意注两手小指。

  2.此式是初次收回琵琶之意,要求运用右腿下挫后的弹性劲和两手微小的左逆右顺的缠丝劲使身体旋转而上,成独立姿势。

  3.此式为合劲的独立式,要达到稳定,比以开劲达到稳定要难些,关键在于顶劲领起,气沉丹田,两手逆缠以及意注两手小指,这样才易于做到稳定。

  第十式前蹚拗步

  动作一:接着左脚开始下落;同时两手向右侧以左顺、右逆下缠(内劲勿丢,以继前式)。(图42)左脚继续向前(东)下落,脚尖斜朝左前,身体左转。同时,左手顺缠转臂至胸前,掌心朝右前;右掌逆缠到左小臂上方,掌心朝左前,两臂交叉。身体继续左转。(图43-44)

  动作二:重心移于左腿,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横迈一步;同时两掌逆缠分向左右展开,两掌心皆朝外,手指朝上。(图45和附图45正面图)

  要点:

  1.由两掌落于右侧而缠至胸前,要做到内劲不断;两臂交叉时须加紧一合,然后分向左右展开;展开时要意注于两掌的大指上。

  2.由独立式向左转体时上步须稳定;由上下转为左右缠丝的过程中都是合劲,并且不可有断续凹凸处。

  第十一式 第二斜行拗步

  动作与第八式“斜行拗步”动作同,唯衔接动作稍异,仍可用第八式的说明来配合着参看图照。(图46-48,再接35-38。图46是衔接图45的正面图的方向而下,其实动和左脚上步的方向仍与第八式同,是向着东北斜方上步的)

  要点:与第八式“斜行拗步”要点同。

  第十二式再收动作、方向和要点皆与第九式“初收”相同。(图39-41)

  第十三式 前蹚拗步动作、方向和要点皆与第十式“前蹚拗步”相同。(图42-4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 >>> 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5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09224980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太极图解(长寿功内转太极图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太极图解(长寿功内转太极图解).pdf

标签:太极   长寿   功内转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