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相辅相成的互动双方。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几个认识问题 本人近年所上班级较多,但使用同一本教材,教学效果有不同;这是值得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虽然原因很多,但主要在于学生自身的内因上。那么究竟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谈几点教学实践的体会,期望与同行们共商。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内在动力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 目标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真正动力。一个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会坚定而自觉地去追求和努力实现。挖掘古今中外历史发展史中的司马光、爱迪生等人的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立志成才,是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首要策略。教育学生祖国的富强才是理想之本,要把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倾注在树立振兴中华发奋学习的志向上。教育学生,只有在中学打好基础,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施展个人的才华。 2、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主动性源于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历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的教育,让学生在对人类漫长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的探究中,学到更多知识,懂得更多道理,学会怎样做人,还能学会分析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进而变得更加聪明。如在讲授“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讲到为什么“劳动是促使古猿进化成现代人类的主要因素呢?”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个答道“因为通过劳动,古猿会用火来烤食物”“还会用火来驱赶猛兽”“还能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手脚分工明确”......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培养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群体中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如果教师教学程序的安排中照顾了少数学生,疏远了多数学生,势必会挫伤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积极性。只限于几个学生的课堂提问、无论师生如何配合,整个课堂气氛也活跃不起来。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充满真挚的爱,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观念。教师喜欢聪明勤奋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很自然的,但更要尊重、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的温暖、激励强化全体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开学不久,我首先抓紧时间去记住学生的名字,因为本人任课班级教多,所以课上课下能准确喊出学生名字,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在关注他们了。学生被老师尊重,关爱所感动,自然拉近了师生间距离,和谐亲密了师生间情感。如在开学第三周时,在学习到“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讲到春秋五霸时,我提问:有哪个同学知道“春秋五霸”分别是指哪些人吗?由于惯性使然,我把目光自然而然地投落在平时比较积极回答的学生身上。可时间过去了几分钟,教室依然一片寂静。此时我有些急了,之后迅速扫描了一遍整个教室,还是没人响应。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随意地叫了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起来,没想到这个学生的回答令我感到很意外。于是我特别表扬了他一番。整节课下来,我时不时地往那位学生看,好家伙,上课真认真。 4、不少学生在考试时,分数老提不上来,主要就是课堂没认真听课以及做好笔记。课后又没有及时复习。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顽强的求知欲。这都需要教师去耐心地了解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学习方法、意志品质、学习困难及知识中的难点、薄弱环节等。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认真掌握学生情况。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只有教师引导得当,才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要靠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和鼓励,同时也靠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你追我赶。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愉快学习、互相合作的浓厚氛围。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目前从听课中发现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教师本来是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只担心漏讲知识或少讲而学生不会。教师讲得很辛苦,但学生处在被动听课状态,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太小,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要实现主体教育思想就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把备课要点放在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得开。如讲到“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与其直接向学生灌输古代当官的途径,不如教师作适当引导,出一些思考题,如,需要考试吗?考试的内容又是什么?今天政府的官员又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才能成为国家公务员的?今天的考试制度与过去的考试制度有何不同?
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促进教学民主化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更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这样就不得不使教师以分数为评价学生质量好坏的标准,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分数作为指挥棒。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倍加呵护,而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往往讽刺、挖苦,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那些后进生便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成绩愈来愈低。而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教师就要进一步明确,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服务。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和潜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可能。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意识
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实现自我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因此,教师应采用各种可行有效的方法,如讨论座谈法、树立榜样法、随时教育法、旁敲侧击法、鼓励法等,加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三、切实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是以教师的课前预设为主导的,学习只是被动接受,是一种消极的学习。而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授受关系,在教学中,既要强调教的过程和作用,也要重视学的过程和作用,要改变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主要的目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问题为纽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观察、实践中进行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
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诱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的源泉,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才会在课堂中去积极思考,自觉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又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的宽松程度。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会自由讨论,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讨论中认知,在交流中完善,在合作中进步,在创新中提高;只有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学生才会大胆质疑,才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五、创设情境,精心设计课堂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教师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和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
总之,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一致和统一,现代教学理论早已阐明,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并非易事,其中既有教学思想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学艺术方面的问题。本文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要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根据小学语文的性质、特点和教学目的,我比较注意把发展语言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动口、动脑、动手,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
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由浅入深、及时点拨、渗透总结,通过学生的掌握,让学生形成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阅读教学为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我有意识地改变“学生跟着老师阅读”的做法,课前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及用什么方法去学,学生明确了“主攻”方向,在阅读过程中就能积极主动地进击并一步步逼近“目标”。
三、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改进教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为教学主体服务,教师必须不断地改进教法,以自己的善教为学生善学树立榜样。同时,教师应设法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以便通过师生的共同劳动来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注意吸引每一个学生投身于课堂教学之中,努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完每篇课文我总要问“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给学生一个思考、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总结、分析不完善的地方,启发学生自己补充。对于有些内容,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争论,从而形成师生协作、共同探索的局面。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教师付出不懈的努力,我认为只要教师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如何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可以从如下方面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1)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意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已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可,但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没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以自己的教学为中心,让学生围绕着自己转,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参与讨论或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体。
(2)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自身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对此,作为教师应该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要教学生这样,还不如教学生为什么这样。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快乐学”。
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教与学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实验探索法教学方式
实验探索法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认识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探索物理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以“密度”一节教学为例,说明这种教学法的应用。
1、创设物理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拿出一杯水、一杯酒精、一块钢、一块铝,要求学生把他们鉴别出来。当学生轻而易举地利用气味和颜色进行鉴别后,进行小结:气味、颜色等都是物质的特性,利用物质的特性可以鉴别物质。
再拿出两块大小不同,已经生锈或是涂上了颜色的金属快,问学生能否有把握断定它们是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单凭气味和颜色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物质是很不足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必须研究物质另一种更重要的特性,而这种特性可以在寻求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中发现。
教师提出:那么,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2、进行猜想
可能有的学生会捉出;质量越大,体积也越大;有的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等等。教师先不表态。
3、实验验证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出一个旨在研究某种固体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如下启发:(1)必须使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能够改变(如取几块大小不同的固体);(2)每块固体的体积和质量都要测量出来(质量用天平称,体积通过量筒用排水法测得);(3)测出几组数据后,再研究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再要求学生设计出能够研究某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
各组设计后,展开全班讨论,确定最佳方案,并请一位同学叙述实验步骤,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最后,要求各组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估计学生能设计如下表格,教师把它抄在小黑板上。
表格中最后一行准备写上“密度”及学生通过实验测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
4、获得知识
教师选取几个小组,让他们把实验数据填到表格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并寻求规律。引导他们发现:同一种物质,例如铁,虽然质量改变时体积也改变,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却是一个恒量(该比值通过计算填在表格最后一行);同样,对于其他物质,如铅、水、酒精来说,也是如此。但对于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所以,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某种特性。
教师总结: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m/v(也就是该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物理上把它定义为该种物质的密度。因此,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利用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5、巩固运用
要求学生叙述:如何鉴别上课时拿出的两块金属是否属于同一种物质。
指导学生看课本上的密度表,接着进行解题示范和进行课堂练习。
实验探索法教学方式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得过死的毛病,使学生能完全置身于物理环境中学习物理。大大的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分析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指导性发现法教学方式
所谓指导性发现法就是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立足于学生的学,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学、思考、讨论、实验,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指导性发现法可分为四个过程,即:激发兴趣、组织自学、强化思维、总结记忆。
1、激发兴趣
激发兴趣就是教师要用较强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使全班同学的情绪处于急于获取知识的状态,使教与学同步。物理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如趣味问题导入、实验导入、物理学故事导入、悬念导入等等。例如在上大气压一节,教师可以提出,想知道铁有无重量,可以用弹簧秤称量一下。那么,空气有没有重量呢?能否也用弹簧秤称量一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空气也有重量呢?让学生稍作议论后引入课题。同时也可以用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
2、组织自学
组织自学,就是让学生根据教师课前设计好的自学程序题,一面看书,一面思考,回答程序题中提出的问题。如在杠杆一节中,为了让学生对杠杆的概念能有所理解。可以这样问:(1)一根硬棒,在符合哪些条件下才叫杠杆? (2)若是一根软棒,符合同样的条件,是否也叫杠杆? (3)直的硬棒可以做杠杆,那么弯的也可以吗?
3、强化思维
中学生在一节课中能有3 0分钟的时间真正高度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就相当不错了,因此必须把学生精力集中的时间用好。如机械效率一节中可以让学生自己组装四个滑轮组成的滑轮组装置,自己测量数据:砝码总重G;两只滑轮重G1;三根不同绳子自由端拉力F值;由绳子股数计算出Fl=(G1+G)/n 由弹簧秤测出拉力F2;由功的原理计算出F3;砝码的升高量h;绳子自由端拉过的距离S。然后根据有用功,总功的定义,让学生自己求出它们的值。要求学生说明为什么F3最大而F2最小,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有关机械效率的问题了。
4、总结记忆
课堂中得出的概念、规律,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地总结整理成为易记忆且不易混淆的条目,让学生储存入大脑中。
总之,教师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投入学习,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师应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教师在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参与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法则、公式的推导、证明和归纳的过程,培养学么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章节知识的小结过程。
四、大胆设计开放性问题,积极进行例习题传统模式的改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