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年的来历
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
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
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
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
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
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
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
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
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
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
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
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
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
展过程。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
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
交替时的节庆风俗。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
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
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
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
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
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
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太初历》推行
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
得到确立。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
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
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
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
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
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祷、迷信、攘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
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
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
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
“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性、应酬性
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
究“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
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
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
艺活动自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
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集中展示我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博览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
宗,吃饺子,拜年,赏灯,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中华过年习俗还辐射到周边其他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国家,他们
与我们以相似的方式庆祝新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
《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
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
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
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
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
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
月初一称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
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
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
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
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
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
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
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
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
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
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
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
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
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
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
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
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
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
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
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
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
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
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
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
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
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
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
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
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
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
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
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
“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
“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
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
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
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
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
“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
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
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
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
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
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
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
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
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
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
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
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
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
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
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
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
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
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
传。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
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
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
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
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
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
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
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
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
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
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
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
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
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
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
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
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
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
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
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
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
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
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
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
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
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
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
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
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
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
色,更蕴味无穷。
卯门生紫气
兔岁报新春
虎岁扬威兴骏业
兔年献彩立新功
本文发布于:2023-03-02 06:12: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0875656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于春天的小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于春天的小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