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
七月流火的意思是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由于大多数人的误用,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已修改为也可形容天气炎热。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国风·豳风》,原文为“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文中指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前句是引子,天气渐渐凉了。后句是落脚,该缝制寒衣了。今若想观察,要到阳历八、九月才行。
扩展资料
关于“七月流火”意思的争议
2005年7月12日,郁慕明到中国人民大学演讲,人大校长纪宝成在致欢迎词时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七月流火”正确用法乃至关于复兴国学的更为广泛的讨论。
有些人主张这是误用,而且和人民大学致力于推动国学复兴的做法不符,因此应当纠正。 而另一派观点则认为,这种词义演变比比皆是,例如明日黄花等词就是如此(昨日黄花并非官方承认的词语),因此不足为奇。
反而这正是词语的正常变迁,当代阳历7月正相当于农历六月,正是一年中最热之时,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热十分贴切,属于“借形词”,符合词汇发展规律 ,而当代也已多用“七月流火”来表示天热,因此应当接受此义为正确用法,否则就是犯了“以古匡今”的错误。
七月流火指的是
“七月流火”是指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就是指天气变凉了。出自《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七月流火”成语造句:
1、待到七月流火时候,我们不得不多穿些衣服了。
2、七月流火万人空巷,从长计议不绝如缕。
3、爱情来了,踏着七彩祥云。爱情来了,迎着七月流火。爱情来了,架起浪漫鹊桥。爱情来了,牵手牛郎织女。七夕情人节,爱情神秘来袭,小心中招哦!
4、七月流火的时节,大家纷纷加厚了衣服。
5、七月流火,又一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踏入社会。
6、七月流火,挥汗西行,去天水,自南京。
7、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大地黄金灿灿,送走了七月流火的时光,迎来美好的金秋。
8、七月流火,天气燥热,梅雨之日过去了,霉运也就随之消失了;八月娇阳,老天太热,迎来新一季的暑期,愿你的幸运日也随之到来,天天好心情。
七月流火指的是
七月流火是汉语成语,指的是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成公历七月,因此“七月流火”在现代也用来形容天气炎热。
扩充知识:
【造句】
昨天的天气很热,让人感觉又回到了夏季,有人感慨“七月流火”。
微风送凉,水晶帘外虽是七月流火,夏日却仍炎炎如炽。
在如今,早已超越了《诗经》的本意,偶以为在《辞海》或者《辞源》中,迟早会在某一天,在“七月流火”。
熟悉东方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最近最火的就是“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这句话了。
《诗经》中的“七月流火”指的是?
天气变凉。
七月流火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成公历七月,所以“七月流火”在现代常被误认为天气炎热。
七月流火所指的“火”不是像火一般的天气,而是一颗星的名字,“火”是指“大火星”,中国古人称之为“心宿二”,“流”的意思是“西沉”。
每年夏末秋初,大火星的位置就会逐渐降向夜空的西边。所以七月流火不是说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气到了日渐转凉的时节。
“七月流火”原文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豳风·七月》,原文为:为: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意思是:7月大火星向西落去,到了9月妇女开始织缝御寒的衣裳,11月冷风起,12岁严寒逼人,没有棉衣的人,该怎么过年?
该诗是描述豳国农民全年的生活和劳动。全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大致相当于公历的九、十月份。
七月流火指的是
七月流火指夏去秋来,寒天将至。火,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夏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
读音:qī yuè liú huǒ。
出处:先秦·佚名《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翻译: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南边地,田官赶来吃酒食。
近义词寒来暑往
读音:hán lái shǔ wǎng。
释义:寒冷的冬天来了,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形容时间的流逝。
出处:《周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例句:寒来暑往,冬去春来,转眼间我们都进入中年了。
七月流火是指什么?
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成公历七月,所以“七月流火”在现代常被误认为天气炎热。
该句出自先秦《诗经》中的《豳风·七月》。
原文描述: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译文: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文学鉴赏: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
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
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
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5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04484963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七月流火指的是什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七月流火指的是什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