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资料(杜甫与安史之乱的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2 04:17:54 阅读: 评论:0

安史之乱的背景及影响

安史之乱为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王朝发动,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捩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一、安史之乱的背景

1、藩镇的设立与势力坐大

。中央朝廷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便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节度使等职而兼管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令原为地方长官之州刺史变为其部属。

军事与行政的统合使得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成为唐室隐忧。

2、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设之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726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中期,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光是账面上的兵力即达18.39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13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3、玄宗怠政

开元末年,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越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成就杨贵妃的祸水之名,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

4、将相不和

安禄山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反唐。

二、影响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捩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导致藩镇数量激增

当时唐室为了早日结束战事,不惜招抚安史降将如李怀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为节度使、观察使,允许其保留所据地区与兵力,于是藩镇数量激增,全国各地均置节度使。而安史叛将的旧有军力得以维持,因此便割据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务。。使唐帝国陷入分裂的状态。

2、促使长安、洛阳的衰落与中国政治重心的转移。

自秦汉以来,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一带均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乱后,因战乱持续而残破不堪。故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阳,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个皇朝均不再定都于长安或者洛阳。

3、唐朝声威至此沦落

唐室为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大食借兵,回纥自恃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朝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结果导致陆上丝路逐渐断绝,而南方的海上丝路则逐渐取代。

扩展资料

安史之乱的结束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启用唐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统兵进军洛阳。

唐军从正面,唐军骑兵与回纥军从侧面,一起攻击数万叛军。叛军战败。史朝义派10万精兵来增援,列阵于昭觉寺,唐军攻击叛军,杀伤了很多叛军,但是叛军军阵却不动。

唐朝镇西节度使马璘奋击,突入叛军万众中,叛军抵挡不住,唐军乘势杀入,叛军大败,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唐军再次击败叛军,斩首六万级,捕虏二万人。史朝义率轻骑数百向东逃走。唐军攻占洛阳城。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连连取得大胜。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贵妃的养子,甚得玄宗的欢心,并取得了玄宗的信任。安禄山官运亨通,是势力最大的军阀。

在表面上,他经常到首都长安,表现得对朝廷极其恭顺,在背后却暗自积蓄力量,广招兵马;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动。经过10年左右的准备,安禄山于755年11月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兵南下反唐。

叛军所过州县,无敢拒之者。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声,都会吓得纷纷坠落城下。756年6月,潼关失守,玄宗逃往成都,行至马嵬坡时,军士哗变,杀掉杨国忠,玄宗被迫缢杀杨贵妃,随即奔赴成都。太子李亨奔向灵武,同年七月即位,即肃宗,改年号为至德。

这场长达8年之久的叛乱,最终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于762年得以平息。但是,黄河中下游的人民却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的经济受到重创。“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扩展资料

主要人物:安禄山

安禄山本是营州杂胡(混血的胡人),父亲是粟特人,母亲阿史德则是一个突厥巫婆。由于其母认为是战神(一说为光明之神)轧荦山听到她的祈祷才赐下这个儿子,于是就给他取名“禄山”(“轧荦山”的汉译)。

后来阿史德改嫁突厥将军安延偃,安禄山也就跟着改姓安了。安禄山聪明多智,长得魁梧白胖,会六国番语,当过互市牙郎(在突厥人与唐人的互市贸易中充当翻译和中介)。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还只是范阳节度使张守珪麾下一个小将领的安禄山在与东北边境的奚和契丹作战时,因轻敌冒进导致军队溃败,按律应当被斩首。

就在绑缚刑场要被处决的时候,安禄山大呼:“大夫难道不想消灭奚与契丹吗?为何要杀壮士!”张守珪怜惜他是一员勇将,不忍杀之,遂将他押赴京师,请求朝廷定夺。

玄宗李隆基见安禄山身躯魁梧,又会六国番语,怜惜其才干意欲免其一死。宰相张九龄上书反对道:“军法不可动摇,安禄山有必杀之罪。况且此人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玄宗不以为然,说道:“卿如果依照王衍看石勒的眼光看待此人,就会冤枉忠良。”

最终在玄宗的庇护下,安禄山得以赦免。自此之后,安禄山官运亨通,一路青云直上。安禄山身体肥胖,据说体重超过了300斤,他外表很是憨厚,颇会逢迎拍马,很快就取得了玄宗的宠信。

玄宗见他肥胖,曾调侃他道:“你这肚子里都是什么东西啊,竟然如此之大?”安禄山趁机献媚道:“臣这肚子里没有其他东西,只有一颗对陛下的忠心。”玄宗听了大为高兴。

有一次,安禄山见了太子李亨,竟然拱手而不行礼。左右人劝他施礼,他却装傻充愣道:“臣是胡人,不知礼仪,不晓得太子是什么官职。”玄宗道:“太子乃是储君,朕百年之后当由他代朕为君。”

安禄山立马装出大吃一惊的样子,惊讶地答道:“臣太愚蠢了,以前只知道有陛下一人,不知道还有太子。”

玄宗见安禄山对自己如此忠心,于是对他更加宠爱,加封其为东平郡王,不但为他在京城修建了极尽奢华的豪宅,而且每有珍馐美味都要赏赐给他,连玄宗最宠爱的贵妃杨玉环最后都认安禄山做了“干儿子”——虽然安禄山比杨贵妃还大16岁。

在玄宗的宠信提拔下,到了天宝十载(751年),安禄山已经兼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在手握重兵的众节度使中,以防御东北的安禄山势力最大,统兵马18万,占到天下兵马的三分之一。

安禄山手握重兵,又见内地空虚,老皇帝醉心歌舞美色,不理政事,于是反心渐露。但他还稍有些“良心”,念玄宗待他不薄,想等年事已高的玄宗死后再起兵。然而宰相杨国忠加快了安禄山造反的进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

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唐朝节度使的设立使地方的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使地方的军事,经济实力逐步凌驾于中央之上。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在范阳起兵。

安禄山声势浩大,攻下了长安洛两大重镇。后唐朝开始整理军队,与回鹘合兵,反攻安,史部队。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其余部分叛将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是节度使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扩展资料

安史之乱的影响

社会混乱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边疆不稳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

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自两晋南北朝是就已经开始,在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的状况越来越明显,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

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战争)


安史之乱简介(背景、内容及影响)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扩展资料:

背景: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内容:

1、藩镇崛起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疆域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2、外重内轻

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其中有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力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

而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从贞观年间开始,任用将领里的蕃将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都是因为忠诚效力而获得提拔,但是仍然不能当上将,皆由大臣控制,所以上面还有余权可以节制下属。先天、开元年间,大臣中如薛讷、郭元振、张嘉贞、王晙、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等人,都是从节度使而升为宰相的。

李林甫担心儒臣因筹划方略而得战功,又得高位,因而想杜绝这一条升官接近皇帝的路,好巩固自己的权势,于是劝说唐玄宗:“以陛下的雄才大略,国家富强,而夷狄还有没被剿灭的原因,都是因为文官为将,他们不敢冒矢石身先士卒。

不如任用蕃将,他们生的雄健,哺养在马背上,成长在行阵中,天性骁勇。如果陛下能感化他们而任用之,他们定能效死,夷狄就不愁不能剿灭了。”唐玄宗同意他的说法,因而让安思顺代替李林甫统领节度,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专为大将。

林甫看中了这些人都不是汉人,没有入朝当宰相的资格,因此之故安禄山能专控三个道的精锐部队,十四年不迁动。唐玄宗信任李林甫的策略,不怀疑。

3、玄宗怠政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逐渐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安禄山为自保和升官拜杨贵妃为母亲。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

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4、将相不和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大军,其中精锐唐朝正规军已达到15万,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意图以讨之名举兵叛唐。

影响:

一、社会混乱;

二、藩镇割据;

三、剥削加重;

四、边疆不稳;

五、经济重心南移;

六、西域得失;

七、佛教复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简介

公元611年开始,隋末大乱,群雄逐鹿。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渊自晋阳起兵,于次年夺取长安,开国建唐,此后凭借关陇军事集团的支持,采取先固关中,东攻中原,再平江南的战略,历时七年,先后平定陇右薛举、河西李轨、河东刘武周、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两湖萧铣、岭南冯盎、虔州林士弘、江淮辅公祏、河北刘黑闼、鲁南徐园朗、冀北高开道等割据政权。

至公元624年,除依附突厥的朔方梁师都政权外,基本统一全国。与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一样,唐朝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直面周边各族政权的挑战。


安史之乱的主角是安禄山和谁?还有安史之乱的详细资料

安史之乱的主角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史思明。(703年—761年),字崒干,宁夷州(今辽宁省朝阳市)人,粟特族。唐朝时期叛臣,安史之乱的元凶之一。出身西域史国,相貌不扬,懂晓六蕃语言。天宝初年,骁勇善战,屡建战功,授平卢军知事。辅佐安禄山讨伐奚和契丹,迁平卢军兵马使。



安史之乱资料: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5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701874919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安史之乱的资料(杜甫与安史之乱的资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安史之乱的资料(杜甫与安史之乱的资料).pdf

标签:安史之乱   资料   杜甫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