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概论
第一节概论
单元细目要点
概论
1.健康教育
(1)影响健康的因素
(2)健康教育的概念
(3)健康素养的概念
2.健康促进
(1)健康促进的概念
(2)健康促进五大领域
(3)基本策略及核心策略
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
(1)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2)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础
(3)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
(4)是提高公民健康素养的重要渠道
一、健康教育
(一)影响健康的因素
健康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就个人而言,健康是个人能力发展、自我价值实现,以及生
活幸福的基础,就国家而言,国民健康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保证。当今社
会,健康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全世界范围内的
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不同国家、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地区健康指标的差异明显。分析这些健康差异是如何造
成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必将有助于制定更为有效的改善健康策略,全面推进人类健
康。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影响健康因素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分类
方法亦不完全相同。从健康教育的角度,影响健康的因素分以下四类:
1.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是指由于人们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个人、群体乃至社会的健康带来直接或间
接的危害,这些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如不合理饮食、吸烟、
酗酒、久坐而不锻炼、性乱、吸毒、药物依赖、驾车与乘飞机不系安全带等。行为生活方
式对健康的影响具有潜袭性、累积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与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极为
密切,改善行为可有效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感染性疾病、意外伤害和职业危害的预
防、控制也与行为密切相关。
1992年国际心脏保健会议提出的维多利亚心脏保健宣言指出: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
膳食、适量运动、戒烟和限制饮酒、心理平衡。说明行为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具有举
足轻重的意义。
2.环境因素
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或说围绕人们的客观事物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
环境,自然环境包括阳光、空气、水、气候、地理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
类健康的根本。在传统上,人们对于室外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认识较多,如大气污染、基本
卫生设施缺乏、没有安全饮用水等对健康造成的危害。
社会环境又称文化——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经济、文化、教育、人口、
民族、职业等,也包括工作环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疾病的发生和转化直接或间接
地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环境因素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例如国家间和一个国家
内部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影响到人们获得卫生保健
的机会及能力,从而影响健康。
环境因素中的以下因素对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①收入和社会地位;②社会支持网络;
③教育文化;④就业和工作环境;⑤社会与自然环境;而且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作用已
被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所证实。
3.生物学因素
包括病原微生物、遗传、生长发育、衰老、个人生物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形态
和健康状况等)。这一组因素与个体的遗传基因、胎儿期的生长发育状况等有关,如基因
特点、性别、年龄等。遗传与生物学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典型的遗传疾病外,还
表现为现已查明的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乳腺癌等的家族遗传性。
此外,20世纪初人类已经开始逐步发现了引起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各类病原微生物,
也可以归为生物性致病因素。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利用
遗传与生物因素的特点,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的手段,如疫苗的研制与使用,健康风险评估
与管理等。
4.卫生服务因素
卫生服务因素指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为了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运用卫生资源和
各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服务的活动过程。以人为本,
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全的医疗卫生机构,完备的服务网络,一定的卫生经济投入以及合理的
公平的卫生资源配置,均对人群健康有促进作用。
(二)健康教育的概念
1.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healtheducation)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
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
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
的核心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它追求的是“知-信-行”的统一,知识是基
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是目标。
“教育”对于增加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念、提升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能力发挥着重
要作用,更注重使“受教育对象”产生内化的过程,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健康教育的
概念突出了教育对于改变行为的价值以及个体在改变行为方面的自愿性。健康教育是有计
划、有组织、有系统和有评价的完整过程,通过对健康教育对象的需求评估,提出科学的
健康教育计划,制定教育目标、确定相应的策略与方法,对实施的健康教育活动以及教育
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2.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的区别与联系
健康教育≠卫生宣教
健康教育:既有调查研究又有计划、组织、评价的系统干预活动。
卫生宣教: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通常指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普及卫生知识、
倡导健康观念与行为的活动。
(三)健康素养的概念
健康素养的概念(healthliteracy)
世界卫生组织(WH0)将“健康素养”定义为人们获取、理解、实践健康信息和服务,
并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这一概念在早期健
康素养概念的基础上对其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扩展,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康素养可以分
为功能性健康素养、互动性健康素养与评判性健康素养。
功能性健康素养(functionalhealthliteracy)主要指读写、交流、识数等与获取
健康信息或服务等密切相关的基本能力,如能看懂体检预约单、顺利完成检查和看懂24小
时制时钟。
互动性健康素养(interactivehealthliteracy),主要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传
播方式,积极寻求获得健康信息并应用新知识改变健康状况的能力。
评判性健康素养(criticalhealthliteracy),主要指对获取的健康信息加以分析
判断,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健康知识运用到日常事件和生活中的能力。
2008年1月我国卫生部发布了第3号公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
技能(试行)》,提出了中国公民必须掌握的66条健康素养要点,内容涉及人们生产、生
活、预防疾病与伤害、自我保健等方方面面。
由此可见,健康素养无论是相对狭义的概念还是WHO给出的更为广义的概念,都与人
们接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同时还会受到健康教育的影响。毫无疑问,健康教育是提高
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有效利用卫生服务,
更能够从公共卫生的视角,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预防疾病能力,促使对预防保健服务的合
理利用,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增进健康的目的。
另一方面,健康素养可以作为衡量健康教育效果的指标,也丰富和发展了健康教育效
果评价指标体系,美国的《健康人民2010》已经将健康素养作为主要指标之一,我国卫生
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中也提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既是重要目标之一,又是各项指
标最终实现的基本保证。
二、健康促进
(一)健康促进的概念
1.健康促进的概念
健康促进(healthpromotion)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
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含了个人和群体行为改变,以及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
个方面,并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
健康促进是一个综合的教育,是调动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广泛力量,改善人群健康的
活动过程,它不仅包括一些旨在直接增强个体和群体知识技能的健康教育活动,更包括那
些直接改变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的活动。
从狭义的角度讲,健康促进强调了在改变个人和群体行为过程中环境、政策支持的重
要意义。
从广义角度讲,环境、政策等对健康的贡献不仅表现为促进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形成,
还会表现在环境条件改善本身对健康的贡献,政治承诺、促进健康的政策对健康的直接影
响。
2.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区别
(1)健康教育要求人们通过自身认知、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的改变而自觉采取有益于
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从原则上讲,健康教育最适于那些有改变自身行为愿望的
人群;而健康促进是在组织、政策、经济、法律上提供支持环境,它对行为改变有支持性
或约束性。
(2)健康教育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健康促进一样,不仅即涉及整个人群,
而且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
段。
(3)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核心,健康促进需要健康教育的推动和落实,营造健康促
进的氛围,没有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就缺乏基础。而健康教育必须有环境、政策的支持,
才能逐步向健康促进发展,否则其作用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4)与健康教育相比,健康促进融客观支持与主观参与于一体。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
育和环境支持,健康教育是个人与群体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的改变。
(二)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
关于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WHO专门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并发表了政策性文件,对健
康促进的活动领域进行了认真的探讨。1986年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宪章》
明确指出了健康促进的5个活动领域,奠定了健康促进的理论基础。
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超出了卫生保健的范畴,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和
组织的决策者都要把健康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的影响并承
担责任。明确要求非卫生部门(政策、法规、财政、税收等)建立和实行健康促进政策,
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更容易做出更有利于健康的抉择。
2.创造健康的支持环境健康促进必须为人们创造安全的、满意的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
环境。要系统地评估快速变化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保证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
发展。
3.加强社区行动健康促进强调发动社区力量,确定问题和需求是社区能力建设最佳的
起点,社区人民有权、有能力决定他们需要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其目标。因此,提高社区人
民生活质量的真正力量是他们自己。充分发动社区力量,挖掘社区资源,积极有效地让社
区群众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
的办法。
4.发展个人技能通过提供健康信息,教育帮助人们提高做出健康选择的技能,来支持
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生存的环境,增强节约
资源的意识。不断地从生活中学习健康知识,积累经验,有准备地应付人生各个阶段可能
出现的健康问题,并很好地预防和应对慢性病和外伤。学校、家庭、工作单位等功能社区
和居民社区都要帮助人们做到这一点。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卫生服务机构要不断改革,适应广大群众新的需求。卫生服务的
责任由个人、社会团体、卫生专业人员、卫生部门、工商机构和政府等共同分担。他们必
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有助于健康的卫生保健系统,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职能重复。同时,
调整卫生服务类型与方向,将预防理念和健康促进服务作为提供卫生服务模式的组成部分,
让最广大的人群公平受益。
(三)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及核心策略
1.健康促进基本策略
基于健康促进的概念和活动领域,《渥太华宣言》明确指出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包括
倡导、赋权和协调。
(1)倡导(advocacy):主要强调的是针对政策决策者运用倡导的策略,促进有利于
健康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此外,倡导的策略还可用于说服和动员多部门关注健康,
激发各部门和人群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创造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与环境。
(2)赋权(empowerment):开展社区及人群的能力建设,使其具备维护健康的意识、
掌握科学的知识和可行的技术;激发社区和个人的潜能,最终使社区、每个家庭和个人具
备承担起各自的健康责任的能力,并能付之于行动。
(3)协调(mediation):健康促进涉及政府、各部门、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社
区、个人,使各方面力量有效发挥作用,并能互相支持、配合,需要运用协调策略,关注
到各自的利益与行动,形成促进健康的强大联盟和社会支持体系,努力实现维护和增进全
社会健康的共同目标。
2.健康促进核心策略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在开展致力于改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的实践中提出社
会动员(socialmobilization)是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旨在充分调动社会各相关方面
的积极性,发挥其在促进健康中的作用,强调各种活动的整合与持续,得到了世界范围的
广泛接受和认可。
(1)社会动员的概念:社会动员是通过一系列综合的、高效的动员社会的策略和方法,
促使社会各阶层广泛地主动参与,把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目标转化成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健
康需求的社会目标,并转变为社区成员共同的社会行动,进而实现这一社会健康目标的过
程。社会动员应贯穿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的全过程,并建立起有效的执行和技术管理
体系。
(2)社会动员的对象:包括领导层、社区社会力量(居民委员会、社区非政府组织)、
相关专业人员、社区家庭和个人。
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
1.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项目之一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全民
提供,而且健康教育作为重要手段在其他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中也有重要体现。可见,把健
康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各项措施放在防治疾病的核心地位具有战略意义。
2.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础
《阿拉木图宣言》把健康教育列为初级卫生保健八大任务之首,并指出健康教育是所
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要充分注意到健康教育对实现卫生目标
的重要性;认识到健康教育技术、行为研究及战略和资源的潜力,并紧急呼吁把健康教育
和健康促进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础纳入卫生发展战略。
3.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
健康教育引导人们自愿放弃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自身制造的危险,追求健康
的目标,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健康促进在促
使环境改变中虽需要有一定的资源保证,但它们所需的资源投入与高昂的医疗费用形成鲜
明的对照。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有效节省大量的社会财
富,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4.是提高公民素养的重要渠道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
全民族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而公众健康素
养的提高是健康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之一。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不可能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需要开展大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如宣讲、干预、监测、评价等。因此说健康教
育与健康促进是提高公民素养的重要渠道。
【例题】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
A.环境保护
B.社会动员
C.健康教育
D.疾病控制
E.开发资源
『正确答案』B
【例题】关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
B.健康促进对健康教育起着维护和推动作用
C.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D.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深化与发展
E.健康促进要以健康教育为先导
『正确答案』D
【例题】与健康教育相比较,卫生宣教的特点是
A.融合了多种学科理论
B.无针对性、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
C.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D.系统的干预活动
E.以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为目标
『正确答案』B
【例题】下列不属于健康促进活动领域的是
A.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策略
B.创造健康的支持环境
C.加强社区行动
D.发展个人技能
E.制定卫生制度
『正确答案』E
第二节健康相关行为
我们自毁于自己创造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我们自毁于自己创造的环境污染,……我
们自毁于容许有害的社会条件继续存在。
——美国卫生总署《健康的人民》
第二节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
1.人类行为基本特点
(1)行为要素
(2)人类行为的属性
(3)影响人类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2.健康相关行为
(1)健康相关行为概念
(2)促进健康行为
(3)危害健康行为
3.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基本理论
(1)知信行理论
(2)健康信念模式
(3)行为改变阶段理论
(4)创新扩散理论
4.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1)个体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2)团体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一、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
(一)行为与行为的要素
健康教育学是研究行为与健康关系规律的学科,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是通过
各种方法促进目标人群的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生变化。人的行为(behavior)指具
有认知、思维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的反
应。
人的行为可能是外显的,也可能是内隐的。
外显行为可以被他人直接观察到,如言谈举止;内隐行为则是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的行
为,如情绪、意识等;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可以间接了解人的内隐行为。
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均可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
行为的构成要素
人的行为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
结果。
1.行为主体→人。
2.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3.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4.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及所应用的工具。
5.行为结果→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的影响。
(二)人类行为的属性
人类的本能行为由人的生物性所决定,以生理形态和功能为发生的前提,是人的生物
遗传信息作用的结果,而非后天习得,其特征主要是对环境的适应。
人类的社会行为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人类的本能行为要受到文化因素、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和制约。文化、艺术、科学、哲学、宗教、道德、风俗、法律等意识形
态,以及各种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等因素构成社会环境。
人的社会属性是通过“社会化(socialization)”而获得的,其基本内容包括习得社
会生活技能、社会生活行为规范,形成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生活目标,获得社会角色与
社会地位。人的社会化分为早起社会化(儿童、青少年期)、继续社会化(中年、老年)
和再社会化几个阶段。
健康教育注重社会化,希望每一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化养成有益于自身、他人和社会的
行为与生活方式。社会行为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本质的特征,人类不仅能够适应环境,
更能通过劳动改造和维护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人的行为会反作用于人类社
会,人的行为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周围的世界,对人类社会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三)影响人类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人类行为的特性包括
目的性
可塑性
差异性
(1)目的性目的性是人类行为区别于动物行为的重要标志。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具
有明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人类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改造环境。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向促进健康的方向改善行为,因此人类行为的目的性也是开展
健康教育的前提。
(2)可塑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及受环境的影响,人类的行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
就是人类行为的可塑性。一般而言,年纪越小,其行为的可塑性越大。健康教育工作者应
充分利用这一点,抓紧人们社会化关键期的教育,帮助人们改变不良行为,培养健康文明
的行为。
(3)差异性人类的行为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外部环境、学习经历的不同而千差
万别,丰富多彩,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健康教育的措施必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2.影响人类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在人类行为形成和发展中,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学习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研
究健康相关行为形成与改变过程的基础。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与人类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基因不仅影响行为,还决定人的
一系列行为性状和趋势。基因的传递,使人类在长期进化中获得的部分行为得以继承,而
基因的复杂性导致人类行为的多样性。
(2)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类行为发展的外在大环境。生态环境、人文地理、医疗卫生、
风俗信仰、教育环境、制度与法规、经济基础、事物发展的规律及意外事件等是人类行为
发展的外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是间接的或潜在的;这些因素受到人类行为的反
作用也是相对不明显的。
(3)学习因素
学习是行为发展的促进条件。学习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的学习是模仿。
第一种无意模仿,人们往往通过无意模仿获得日常生活行为。无意模仿多见于儿童,
他们在模仿他人行为时是无意的,并无明确的目的.
第二种有意模仿,通过有意模仿获得自己崇拜、羡慕的行为,如演员的举止等;
第三种强迫模仿,通过强迫模仿获得规定行为,如队列训练等。家长、老师、上级等
按照一定的规定要求孩子、学生、下属模仿某种行为的学习过程。
系统教育和强化教育是第二、第三层次的学习,这种较高层次的学习过程比较复杂,
主要是在教育者的启发下,使学习者全面理解和认识目标行为,使之对行为习得的需要上
升到理性层面,再实现主动的行为学习,并使这些行为在不断的强化中得以巩固。
学习因素对于个体工作和生活技能的形成、发展,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主要通过系统教育和强化教育的学习模式,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
培养有益于健康教育的新行为。
二、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变人们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培养、建立和巩固有益于健康
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决定了其与行为科学的紧密联系。为此,
我们需要在了解人类行为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个体和
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和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一)健康相关行为概念及其分类
健康相关行为(health-relatedbehavior)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
行为。健康相关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两大类。
(二)促进健康行为
1.概念及特点
促进健康行为(healthpromotedbehavior):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益
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具有5个方面特征:
(1)有利性:行为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
(2)规律性:行为表现规律有恒而不是偶然行为;
(3)和谐性:个体行为表现有个性但同时与能其所处的环境和谐;
(4)一致性:个体外在的行为表现与其内在的心理情绪一致,没有冲突;
(5)适宜性:行为强度适宜,能理性控制。
2.促进健康行为的五种类型
(1)日常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养、有规律的作
息、适当的身体活动等。
(2)避开环境危害行为:指避免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有害健康的危险因素。
如离开被二手烟污染的环境、在有污染的环境中工作时穿戴防护用具、积极应对心理应激
的紧张生活事件等。
(3)戒除不良嗜好:不良嗜好指的是对健康有危害的个人偏好,如吸烟、酗酒与滥用
药品等。戒烟、戒毒、戒除酗酒、滥用药品、网络成瘾等属于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4)预警行为: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预先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预防事故发生,
以及能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驾车使用安全带,溺水、车祸、火灾等意外事故
发生后的自救和他救行为。
(5)合理利用卫生服务:指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卫生保健服务,以实现三级预防,
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包括定期体检、预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诊、遵从医嘱、配合治疗、
积极康复等。其中:
1)求医行为(health-ekingbehavior):指人们感到不适,或察觉到自己患有疾
病时,主动寻求科学可靠的医疗帮助的行为。
2)遵医行为(compliancebehavior):指个体在确诊患有疾病后,积极遵从医嘱检
查、用药,配合治疗的一系列行为。
(三)危害健康行为
1.概念及特点危害健康行为(health-riskybehavior):指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
会的健康期望,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具有以下特点,即潜伏期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变异性大、及习
得性。
(1)潜伏期长:不良生活方式形成以后,一般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对健康产生影
响,出现明显的致病作用。这一特点使得人们不易发现并理解不良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
加之行为的习惯性,改变起来难度较大。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采
取干预措施,阻断其对健康的危害。
(2)特异性差:与致病行为模式的特异性不同,不良生活方式与疾病之间没有明确的
对应关系,表现为一种不良生活方式与多种疾病和健康问题有关,而一种疾病或健康问题
又与不良生活方式中的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吸烟与肺癌、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有
关;而高血压又与吸烟、高盐饮食、缺乏锻炼等多种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3)变异性大: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大小、发生时间早晚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
异,例如,有的人吸烟会发生肺癌,而有的人也同样有此不良生活方式却没有得肺癌。此
外,即使是同时开始不良生活方式,以同样的量作用同样长时间,其结果也不尽相同。
(4)协同作用强:当多种不良生活方式同时存在时,各因素之间能协同作用、互相加
强,这种协同作用最终产生的危害,将大于每一因素单独作用之和。
(5)习得性:危害健康的行为都是在个体后天的生活经历中学会的,故又称为“自我
制造的危险行为”。
2.危害健康行为的四种类型
(1)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持续的定势化的行为称为习惯,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中的
行为习惯及其特征称生活方式(lifestyle)。不良生活方式则是一组习以为常的、对健
康有害的行为习惯,包括能导致各种成年期慢性退行性病变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
缺乏运动锻炼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与肥胖、心血管系统疾病、早衰、癌症等的发生关系密
切。其对健康的影响具有潜伏期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个体差异大、广泛存在等特
点。
(2)致病行为模式:致病行为模式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国内外研究较
多的是A型行为模式和C型行为模式。
A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表现为争强好胜,工作节奏快,
有时间紧迫感;警戒性和敌对意识较强,勇于接受挑战并主动出击,而一旦受挫就容易不
耐烦。该行为模式又称为“冠心病易发性行为”,有关研究表明,具有A型行为者冠心病
的发生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地高于非A型行为者。
C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的行为模式,其核心行为表现是情绪过分压抑和
自我克制,爱生闷气,表面隐忍而内在情绪起伏大。C型行为模式又称为“肿瘤易发性行
为”,研究表明C型行为者患宫颈癌、胃癌、结肠癌、肝癌、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高出
其他人三倍左右。
(3)不良疾病行为:疾病行为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有病到疾病康复全过程所表现出来
的一系列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不良疾病行为常见的表现形式有:疑病、恐惧、讳疾忌医、
不及时就诊、不遵从医嘱、迷信乃至自暴自弃等。
(4)违规行为:指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并危害健康的行为,如药物滥用、性乱等。
违规行为即直接危害行为者个人健康,又严重影响社会健康与正常的社会秩序。
健康相关行为定义特点类型
促进健康行为有利于健康
有利性
规律性
和谐性
一致性
适宜性
日常健康行为
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戒除不良嗜好的行为
预警行为
保健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不利于健康
潜伏期长
特异性差
协同作用强
变异性大
习得性
日常危害健康行为
致病性行为模式
不良疾病行为
违规行为
美国学者布莱斯勒(Breslow)等依据对近7000人为期五年半的研究,发现了七项与
人们的期望寿命和良好健康显著相关的简单而基本的行为。它们是:每日正常而规律的三
餐,避免零食;每天吃早餐;每周2~3次的适量运动;适当的睡眠(每晚7~8小时);
不吸烟;保持适当的体重;不饮酒或少饮酒。
三、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基本理论
在众多健康行为相关理论中,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影
响因素、变化规律,在此介绍知-信-行理论、健康信念模式、行为转变阶段理论和创新扩
散理论。
(一)知-信-行理论
知信行模式(KABP或KAP)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它将人类行为的改
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可用公式表示:
知识→信念→行为
信息→知识→信念→行为→增进健康
知-信-行模式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
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只有当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
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改变危
害健康的行为。
知信行转变心理过程
“知”为知识、学习
“信”为信念、态度
“行”为行为、行动
根据知信行模式: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目标。人们通过学
习,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健康的信念和态度,从而促成健康行为的产生。
以戒烟过程为例:
为改变一个人的吸烟行为,使其戒烟,首先要使吸烟者了解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益处,
掌握如何戒烟的方法;从而使吸烟者形成吸烟危害健康的信念,产生自觉、自愿戒烟的积
极态度;最终才可能产生戒烟的行为。(戒酒亦同)
关键:确立信念、态度改变
(二)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HBM)是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
该理论强调知觉(perception)在决策中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
于健康的行为的基础,人们如果具有与疾病、健康相关的信念,他们就会采纳健康行为,
改变危险行为。
人们在决定是否采纳某健康行为时,首先要对疾病的威胁进行判断,然后对预防疾病
的价值、采纳健康行为对改善健康状况的期望和克服行动障碍的能力做出判断,最后才会
做出是否采纳健康行为的决定。
根据健康信念模式:人们要采取某种促进健康行为或戒除某种危害健康行为,必须具
备三方面的认识。
1.认识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严重性和易感性
(1)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指个体对罹患某种疾病严重性的看法,包括人们对疾病引
起的临床后果的判断,如死亡、伤残、疼痛等;对疾病引起的社会后果的判断,如工作烦
恼、失业、家庭矛盾等。
(2)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指个体对罹患某种疾病可能性的认识,包括对医生判断的
接受程度和自身对疾病发生、复发可能性的判断等。
2.认识到采纳或戒除某种行为的困难及益处
(1)对行为有效性的认识:指人们对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后,能否有效降低患病危险
性或减轻疾病后果的判断,如减缓病痛等。只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有效时,人们才能自觉
地采纳或戒除某种行为。
(2)对采纳或戒除某种行为所遇障碍的认识:指人们对采纳或戒除某种行为所遇困难
的认识,如费用的高低、痛苦的程度等。只有对困难具有足够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才
能有效地采纳或戒除某种行为。
3.对自身采纳或戒除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
也称效能期待或自我效能。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
己一定能通过努力,克服障碍,完成这种行动,到达预期结果。
4.提示因素(cuestoaction)指的是诱发健康行为发生的因素,如大众媒介的疾病
预防与控制运动、医生建议采纳健康行为、家人或朋友患有此种疾病等都有可能作为提示
因素诱发个体采纳健康行为。提示因素越多,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5.社会人口学因素社会人口学因素包括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民族、人格特点、
社会阶层、同伴影响,以及个体所具有的疾病与健康知识。具有卫生保健知识的人更容易
采纳健康行为。对不同类型的健康行为而言,不同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的采纳行为的可
能性相异。
某人60岁,近期查体发现患有高血压病,由于几十年来饮食口味很咸,医生建议他要
把每天的钠盐摄入量降下来。如果他认识到自己口味很咸的饮食习惯会导致高血压(知觉
到易感性),高血压病可能导致脑卒中,脑卒中可能带来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知
觉到严重性),他相信控制钠盐的摄入对控制血压有好处(知觉到益处),同时他觉得改
掉多年来养成的饮食习惯太难了(知觉到障碍),但是他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逐渐把口
味变淡(自我效能),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建议(提示因素)帮助他做出减盐的决定,
综合以上因素,这位患者可能逐渐采纳低钠盐饮食行为。
(三)行为改变阶段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需要经过几个阶段,而且每
个改变行为的人都有不同的心理需要和动机,只有针对其需要提供不同的干预帮助,才能
促使教育对象向下一阶段转变,最终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在行为改变阶段理论中,将行为改变的心理发展过程可分解为5个阶段,对于处于行
为改变特定阶段的人们,促使其向下一阶段改变的干预策略也有所差异:
第一阶段(无改变打算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人在最近6个月内没有考虑改变自己的
行为,或者有意坚持不改变。处于此阶段的人们没有意识到自身行为存在的健康问题,或
以前尝试过改变而没有成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如没有觉得吸烟对自身的健康造成
危害,从未考虑过戒烟,或戒烟没有成功。对于这些人的行为干预要点应该是提供信息,
向他们提供有关吸烟危害的知识,提高他们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产生戒烟愿望,唤醒其对
戒烟必要性的认识。
第二阶段(打算改变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人打算在最近6个月内采取行动,改变疾
病危险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即关注健康,但又存在侥幸心理或存在改变
行为的障碍,在益处和代价之间权衡,处于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态。如对吸烟的危害将信将
疑,对是否戒烟犹豫不决。针对处于该阶段人群的特点,行为干预必须能进一步提高其认
知,激发他们改变行为的动机
第三阶段(改变准备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人打算在最近30天内改变行为。人们的对
于行为改变已经有积极的态度,做出承诺要改变行为,如向亲属、朋友宣布自己要改变某
种行为,并且为行为改变做了相应的准备,如向别人咨询有关行为改变的事宜,购买自我
帮助的书籍,制定行为改变时间表等。对于这些人,应该注重提供科学的戒烟方法,鼓励
人们尝试健康行为,并给予抵抗社会压力等环境支持。
第四阶段(改变行动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人在过去的6个月内目标行为已有所改变。
人们已经开始采纳新的行为,如开始戒烟。对于已经开始行为改变的人们,需要鼓励和帮
助他们克服戒烟的困难和阻碍,不断施以正向强化,并继续提供环境支持。
第五阶段(行为维持阶段):人们的行为已经比较稳定,行为改变已经达到6个月以
上,并能继续坚持。对于处在这个阶段的人们,行为干预的重点是巩固成果,防止复发,
因此需要继续心理、环境上的支持,不断强化。
(四)创新扩散理论
1.概念创新扩散(DI),指一项新事物(新思想、新工具、新发明或新产品)通过一
定的传播渠道在整个社区或某个人群内扩散,逐渐为社区成员或该人群成员所了解与采用
的过程。该理论目前在卫生领域被广泛应用,如研究人们对计划生育的态度、新医疗技术
的推广应用,以及人们对新药物的接受等。
2.创新扩散过程
(1)创新形成(innovationdevelopment):新事物从产生、发展到成形的全部活动
和过程。
(2)传播(dismination):将新事物从发源地向使用者积极传送的活动,包括确
定对目标人群和该创新最好的传播渠道和系统。传播渠道主要包括大众媒体和人际交流。
(3)采用(adoption):即目标人群对创新的接受。目标人群接受创新需要经过以下
步骤:得到信息,被说服并转变态度,决定接受创新,实施,确认。本阶段应注意这些问
题:目标人群的需求,他们当前的态度和价值观,他们对创新可能有什么反应,哪些因素
可增加接受可能性,采用什么方法可能促使潜在的接受者受到影响并转变行为,存在哪些
障碍及如何克服它们等。
(4)实施(implementation):即创新开始扩散:开始被接受或实际应用。本阶段的
关键是提高人群的自我效能和技巧,积极推行试点。在人员培训、解决发现的问题、保证
实施过程顺利进行等方面,基层工作人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5)维持(maintenance):即创新得以持续地实际应用或实施。造成计划中断的原
因很多,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找出这些原因,保证计划能持续进行。
3.面对创新人们呈现不同的反应类型
Rogers根据人群在面对创新时接受创新事物的早晚将人们分为五种不同类型:
(1)先驱者(innovators)是采用创新的先锋,是人群中最先接受创新者,约占
2.5%。
(2)早期接受者(earlyadopters)是其后接受创新的13.5%的人,他们较容易接受
新观念,但有一定的慎重态度,常具领导能力,对后续接受者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3)相对较早的大多数接受者为其后接受创新的34%的人,其特征为慎重、深思熟虑。
(4)相对较晚的大多数接受者为再其后的34%的人,倾向于对创新事物持怀疑态度,
等到其他多数人接受并认同该创新时,他们才会成为接受者。
(5)迟缓者则是最后的16%的人,主要特征是观念比较保守、坚持已习惯的事物、不
到万不得已不愿改变旧事物去接受创新。
这5类人对新事物的行为之所以不同,与其对新事物的态度有关。对于早期接受者,
重点提高其认识;对于相对较早的大多数接受者,重点应放在通过典型示范等活动激发其
动机;对于相对较晚的大多数接受者,重点在帮助他们克服其接受新事物所遇到的心理障
碍和客观障碍。
4.影响创新扩散过程的因素
影响创新扩散速度的因素很多。不同的新事物在同一人群中,或同一新事物在不同人
群中,其扩散速度会很不相同。从人群角度看,一个新事物能否被接受取决于其特性。
例如,目标人群如认为一项新事物具备以下特性:①在接受前可以试用。②可以看见
采用新事物的结果。③与其他现有同类事物相比,新事物相对先进。④使用不太复杂。⑤
与现有系统兼容,那么此项创新的推广速度会较快。
一件创新在人群中的扩散取决于三方面的变量:新事物本身的特性;目标人群的特点;
传播策略、渠道和方法。所以要促使一项新事物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并被接受、采纳,必须:
第一,该新事物具有先进性并能适合于目标人群和当地情况;
第二,对目标人群和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仔细分析,找出其特点,发现“先驱者”和潜
在的“早期接受者”并通过基层工作人员与之密切合作;
第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传播策略、渠道和方法,并注意向目标人群示范新事
物的先进性、使用方便、易学、所付代价很小或在适当范围内等。
创新扩散理论用来分析新事物在群体中扩散的过程是十分有效的。在健康教育中,新
的知识、观点、行为是否能在目标人群中扩散,扩散的方式、速度,以及影响因素是健康
教育工作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学习创新扩散理论有利于了解人群行为改变的模式
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提供新思路。
四、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一)个体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针对个体不利于健康的行为进行干预,干预方法包括通过认知和技能提高促使个体采
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也包括通过行为矫正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改变认知和技能的策
略将在健康教育计划设计部分详细介绍,故重点介绍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期望,在一定条件下采取特定的措施,促使矫正对象改变
自身特定行为的行为改变过程。行为矫正过程的核心问题是针对矫正对象的具体行为来选
择矫正技术。行为矫正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用于矫正各种危害健康的行
为,直到建立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迄今,在健康教育领域运用较为广泛的行为矫正技术有
以下4类:
1.脱敏法具体如系统脱敏法、直接脱敏法、自身脱敏法等。主要用于消除个体对某种
因素过于敏感而产生的不良行为表现,如恐惧症、焦虑症等。该方法以认知原理为基础,
在治疗中有目的、循序渐进地主动提供这一刺激因素,适时修正个体对刺激因素的错误认
知,再通过反复的操作、强化,就可以达到消除这种过于敏感行为的目的。
2.示范法将所要提供的促进健康行为分解成不同阶段或不同表现,设计相应的模拟场
景,让行为矫正对象扮演其中角色或观察角色行为,身临其境模范角色的示范,从中得到
启发,促进态度和行为转变。
3.厌恶法在目标行为出现之后立即给予一个能引起负性心理效应的厌恶刺激。反复作
用后,在矫正对象的内心就会建立起该行为与恶性刺激之间的条件反射,引起内心的由衷
厌恶,直至消除该行为。常用于矫正各种成瘾行为,如酗酒、吸烟、吸毒,强迫症、异常
癖好等。
4.强化法是一种在行为发生后通过正强化或负强化来矫正行为的方法。当矫正对象表
现出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时,对矫正对象施以正强化,以肯定和巩固健康行为,常用方法有
口头表扬、物质/货币奖励等。反之,当矫正对象表现出对健康有危害的行为时,对其施以
负强化,如批评、惩罚等,使矫正对象由于逃避负强化而放弃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本方法
是迄今在帮助个体矫正危害健康行为、建立健康行为方面最有前途的矫正手段。
(二)团体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团体健康相关行为指以社会团体作为行为主体的各种健康相关行为。其特点:团体掌
握着大量的资源,伴随其健康相关行为的发生,往往有大量资源投入与利用;它是一种有
目的、有组织的行为;它的影响和后果要比个体行为大的多;它的启动和停止都较个体健
康相关行为缓慢;团体往往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团体对社会压力有较个体为大的承受能力。
对团体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可考虑如下策略:
1.动员领导其作用不仅表现在榜样,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决策权,可制定有益于健康的
公共政策,决定目标和资源投入,能对健康教育给予物质、精神、组织上的倾斜与支持,
能号召和组织成员。
2.发动群众参与团体行为的改变有赖于群体中每个成员的参与。只有当每个成员自觉
地表述健康要求并采纳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团体的良好行为才有可能长时间地巩固。
3.培养骨干和典型改变团体行为需要从团体中每个个体和整个团体两方面入手。必须
在团体中培养骨干,树立典型,成为团体改变行为的中坚力量。
4.利用舆论、法规及社会监督的力量。
5.应用竞争与评价机制在团体间引入竞争与评价机制,利用团体凝聚力,激发团体的
强大力量,促使团体成员健康行为的形成与巩固。评价可以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存在的
问题,激励行为干预取得良好成果的团体,督促还存在差距的团体,最终达到采纳健康行
为,增进健康的目的。
6.改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例如,我国已制定了对职业健康危害进行防护
的相关法规,在职业人群了解到工作性质并愿意采取行动保护自身健康时,如果缺乏相应
的防护措施,人群的健康行为仍无法实现。社会环境指舆论倡导、社会氛围、团体氛围等。
【例题】以下不属于行为构成要素的是
A.行为手段
B.行为主体
C.行为结果
D.行为载体
E.行为环境
『正确答案』D
【例题】人文地理、医疗卫生、风俗信仰等可归类为影响行为的
A.遗传因素
B.基础因素
C.自然环境因素
D.社会环境因素
E.后天学习因素
『正确答案』D
【例题】对“健康相关行为”定义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A.促进健康的行为
B.危害健康的行为
C.与疾病相关的行为
D.与健康有关的行为
E.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正确答案』E
【例题】关于危害健康行为特点的描述,以下正确的是
A.非偶然发生
B.作用强度小
C.持续时间短
D.先天获得和形成
E.对个体之外的他人和社会没有危害
『正确答案』A
【例题】在事故发生后采取正确处置的行为,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A.日常健康行为
B.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C.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D.预警行为
E.保健行为
『正确答案』D
【例题】促进健康行为的特点不包括
A.一致性
B.有利性
C.统一性
D.适宜性
E.规律性
『正确答案』C
【例题】关于知信行模式的描述错误的是
A.“知”指知识、学习
B.“信”为信念、态度
C.“行”为行为、行动
D.知信行模式认为信念是动力
E.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基础
『正确答案』E
【例题】下列不属于影响健康信念形成的因素是
A.知觉到易感性
B.知觉到严重性
C.知觉到益处
D.知觉到障碍
E.知觉到不自信
『正确答案』E
【例题】患者由于怕花钱而不去就诊,根据健康信念模式其行为原因可解释为对
A.疾病易感性的认知
B.疾病危害性的认知
C.行为障碍的认知
D.自我效能的认知
E.行为效益的认知
『正确答案』E
第三节健康传播
20世纪60年代初,传播学的概念引入健康教育领域,并逐渐形成了健康传播学。经
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健康传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三节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1.健康传播概述
(1)传播与健康传播的概念
(2)传播要素
(3)传播模式
(4)传播分类
2.人际传播
(1)概念与特点
(2)健康教育中的人际传播形式
(3)人际传播的基本沟通技巧
3.大众传播
(1)概念与特点
(2)传播媒介的选择原则
4.健康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1)健康传播效果
(2)影响因素
一、健康传播概述
(一)传播与健康传播的概念
1.传播
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体之间、集体之间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交换、
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等信息的过程。
2.健康传播(healthcommunication)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它是指以
“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
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健康传播是一般传播行为在医学领域的
具体和深化,并有其独自的特点和规律。健康传播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和策
略。
健康传播的特点和规律:①健康传播活动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②健康传播对传播者
有突出的素质要求;③健康传播传递的是健康信息;④健康传播就有明确的目的性;⑤健
康的传播过程具有复合性。
(二)传播的要素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目的性、过程性和系统性,传播是一个有结构的连续
过程,这一过程由各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要素组成。
1.传播者又称传者,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在
社会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同样,受传者可以是个人、
群体或组织。大量的受传者称为受众。
3.信息与讯息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讯息是由一组相关联的有完整意
义的信息符号所构成的具体信息。讯息是一种信息,通过讯息,传、受双方发生有意义的
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4.传播媒介又称传播渠道,是讯息的载体,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
来的纽带。
口头~文字~形象~电子~综合
5.反馈或称传播效果是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
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
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三)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是指为了研究了解传播现象,采用简化而具体的图解模式来对复杂的传播现
象、传播结构和传播过程进行描述、解释和分析,以求揭示传播结构内各因素之间的相互
关系。
1.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又称5W模式)五因素传播模式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政治家哈罗得·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被誉为传播学研究经典的传播过程的模式,是描
述传播现象的简便方法,对5个问题的回答,就已经完整地呈现了传播过程。
该模式把繁杂的传播现象用五个部分高度概括,虽然不能解释和说明一切传播现象,
但抓住了问题的主要方面,不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传播结构,还进而提出了五部分的研究
范围和内容,从而形成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为传播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7W模式在拉斯韦尔5W模式的基础上,美国布雷多克增加了why和where两个因素,
提出了“7W模式”,即“为什么”和“在哪里”,分别反映了动机和情境两个要素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动机是用来说明个
体为什么要从事某种活动,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情境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
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7W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情境,给受传者以某种压力,而影响受传
者行为的传播形式。健康传播者可以有意图地创设某种情境,向受传者施加影响。
3.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1954年,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用双向传播模式将传播
过程描述为一种有反馈的(指传播者获知受传者接受信息后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信息交流
过程。这一传播模式强调传播双向都是传播的主体,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角色并不
是固定不变的,一个人在发出信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受信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四)传播的分类
人类的传播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按照传播的规模,可将人
类传播活动分为五种类型: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自我传播。
1.人际传播又称亲身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的信息交流,是个体之间相
互沟通。人际传播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共享信息的最基本传播形式。
2.群体传播是指组织以外的小群体(非组织群体)的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是指职业性传播机构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书籍等大众传播媒
介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4.组织传播是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
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现代社会中,组织传播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即公共关系学。
5.自我传播又称人内传播,是指个体接受外界信息后,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
的过程。
二、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1.人际传播的概念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直接信息沟
通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完成,但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来进行,如
动作、手势、表情、信号(包括文字和符号)等。
人际传播可以分为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传播三种形式。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形式有交谈、访问、劝告、咨询等。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传播形式有
授课、报告、讲演、讲座、培训等。群体之间的传播形式有会谈、座谈、讨论等。
2.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传播一般不需要任何非自然媒介,简便易行,不受结构、媒介、时空等条件
的限制,可以比较随意地进行。所以在健康教育的传播活动中,人际传播是广泛应用的基
本传播形式。在媒介使用还不够普及、不够方便的地区,人际传播往往是主要的传播策略。
(2)就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而言,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交流的双方可以
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交流双方或多方都在不断地交流着自己的传
受角色,不断地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由于反馈及时,交流充分,交流的双方可以即时了
解双方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传播效果。
(3)人际传播有益于提高传播的针对性,由于人际传播中的反馈及时,交流的双方都
可以即时了解对方对信息的接受情况和自己的传播效果,这样可以随时调整传播策略,充
分运用和发挥传播技巧。
(4)与大众传播相比较,人际传播的速度慢,信息量相对较小,在一定的时限内传播
信息覆盖的人群数量远不如大众传播。
(5)在人际传播活动中,特别是在多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信息容易走样。这是因为
接受者的理解能力、知识背景、接受习惯,以及记忆力等原因造成的。
(二)健康教育中的人际传播形式
在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经常会采用多种人际传播形式,基本的人际传播形式有以下
几种。
1.个别劝导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健康教育人员经常会针对某一个干预对象的特殊不健康
行为和具体情况向其传授健康知识、教授保健技能,帮助建立健康信念,说服其改变态度
和行为。这是行为干预的主要手段,也是健康教育工作采用最多的人际传播形式。
2.咨询健康咨询是为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而提供的一种健康服务的形式,应归类于
健康教育的范畴。健康咨询的目标与任务是向求助者提供所需要的科学信息和专业技术帮
助,使求助者能够自己选择有利于健康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了解和学习有关保健技能。
从传播的角度讲,面对面的咨询活动是一种典型的人际交流。
3.讲座讲座是传播者根据受众的某种需要针对某一专题有组织、有准备地面对目标人
群进行的健康教育活动。这种活动形式可以使比较多的目标人群同时接受影响,信息的传
播比较直接,如演讲的人具有比较好的知识基础,又有比较好的演讲技巧,则可以给听众
比较大的感染力,取得比较好的传播效果。
4.培训健康教育人员运用教育的手段针对干预对象的需求进行保健技能的培训。这种
培训是培训者和受训者面对面进行的,交流充分,反馈及时,培训者可以运用讲解、演示
等方法逐步使受训者理解和掌握需要掌握的健康保健技能。这种培训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培
训,具有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现学现用的特点。
(三)人际传播的基本沟通技巧
人际传播要获得好的效果,掌握基本沟通技巧十分重要。人际传播技巧有许多种,但
都与人体的“传播器官”有关,它们是语言器官——口;听觉器官——耳;视觉器官——
眼。以下分述的几种技能是人际传播的几种基本技能:
1.说话技巧讲话者首先要让对方能听懂自己的话,理解自己的话。讲话人与听话人应
该具有“共同的经验范围”。共同经验范围是指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双方对信息能够共同理
解、相互沟通,产生共识的经验范围。如果对一个不懂医学的人讲话使用了很多的医学术
语,对方理解不了医学术语的含义,讲话的人也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讲话者应注意速度,
掌握讲话的节奏和音调高低,避免平铺直叙。
2.问话技巧提出问题应是在人际交流的合适时机。问话要有所间隔,不给对方造成紧
张和心理压力;提问要明确和简练,要求回答者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
①提问题时要注意对方的表情和感受,应创造轻松愉快的交流气氛,不要一个紧接一
个问题地问。
②要设法使服务对象感到所提问题与自己利益相关,才能吸引对方注意和回答问题。
③对敏感问题的提问形式尤要注意,可以先问一般性问题,再逐步深入询问,不要单
刀直入,还要注意选择适宜的交谈环境、时间和地点。
④要了解对方信念态度方面信息,要求回答者开放思维,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作答
的问题应该使用开放型问题,例如,“你对×××怎样看?”而避免使用封闭型问题,而在
询问名称、数量、时间等固定要素的问题要使用封闭式问题。
⑤提索究型问题(即问“为什么”的问题)时特别应该注意口气缓和、态度轻松,不
可用质问的口气。
⑥试探型问题可以帮助打破僵局,促进交流,也适用于了解敏感信息。
⑦要想收集真实信息,避免使用诱导型问题,如“你一定同意我们的方案吧?”因为诱
导型问题带有一定倾向性,所得到的信息不可靠。
⑧应避免使用复合型问题,如“经常大量吸烟喝酒吗?”以使对方能够准确地回答出问
题的要点。
3.听话技巧听话技巧也就是倾听技巧。在听对方谈话时要专心,避免注意力不集中,
不应在听对方讲话时被其他事情干扰,如接电话,看文件、看表等;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
讲话,必要时可以恰当地引导;对对方的讲话要适时地做出恰当的反应,始终保持友好和
礼貌,利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示在认真听,使对方感到轻松和受到尊重;明确对
方要表达的内容。对敏感的问题,更要善于听出话外音,以捕捉真实的信息。
4.反馈技巧反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性质:
①积极性反馈:受传者向传者做出理解、赞同、支持的反应是一种积极性的反馈,如
“我认为你说得对”“好!”“对!”等;或者以点头、伸大拇指等体语来表达。
②消极性反馈:受传者向传者做出不赞同、不拥护、不支持或反对的反应为消极性反
馈,如说“不行”、
“不对”、“我不同意”等,或以摇头、皱眉等表情或动作来表示。
③模糊性反馈:做出没有明确立场、态度和感情色彩的反应为模糊性反馈。如说:
“哦!”“是吗?”以及不置可否的表情等。
在人际交流中有三种反馈形式:语言反馈、体语反馈和书面反馈。“体语”反馈是用
动作、表情等
“身体语言”给予反馈。书面反馈是利用书面上的文字或符号做出反应。在不宜用语
言和体语进行反馈的情况下,可以用文字或符号来传递反馈信息。
5.观察技巧简单地说观察就是用眼睛看,交流的对方往往会不自觉地以非语言方式表
达出内心的活动,观察者在语言交流之外还可以通过眼睛观察对方的表情、动作来收集有
用的信息,有时通过观察所获得的信息比用耳朵获取的信息还更有价值。
观察的技巧主要是细心、全面和敏锐。观察时要非常仔细,眼光要敏锐,善于捕捉到
细微的变化,能够透过表面现象,发现深层的内心活动和被掩盖的事物,从而获得真实的
信息。但细心的观察要建立在诚恳、坦然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在对方讲话时不注意听,把
视线转移到其他地方,更不能把细心的观察变成了窥视,那就不是正常的观察技巧了,交
流的对方也必然会反感,不可能获得成功的交流。
三、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大众传播指职业性机构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书籍、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
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大众传播社会信息的过程。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介,健康教育中经
常使用的卫生标语、卫生传单、招贴画、电子信息屏等,也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范畴。
这些媒介在传播方式、对象等方面尽管略有差异,但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专门机构与人员进行传播一般意义的大众传播其传播者是职业性的传播机构和人员,
并需要借助非自然的特定传播技术手段;在健康教育中,通常印刷类或电子类传播方式,
则是由卫生专业人员和传播材料制作机构、人员共同完成。
2.信息具有公开性大众传播媒介面向整个社会,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公共的,面向
全社会人群,因此,负有重大的舆论导向和社会责任。如果大众媒介传播出了科学的健康
相关信息,可以使大众获益,而一旦大众传播传出了错误的卫生信息,可能使数以万计的
人上当受骗。
3.信息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大众传播媒介都拥有广大的受众,传播的信息扩散距离
远,覆盖区域广泛,具备任何其他传播方式都不能达到的影响面,并且能在相对较短的时
间内把信息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传播速度非常快,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与传播效率。利
用大众传播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可以使健康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及千家万户,提高健康
信息的覆盖范围。加强对大众传播的特点和客观规律的研究,将有助于改变健康传播的质
量,提高健康传播的效果。
4.传播地间接性与单向性大众传播通过机械性、技术性的媒介传播信息,传播者与受
传者之间的关系是间接性的,很难互换传受角色,信息反馈速度缓慢而且缺乏自发性。但
随着大众传播中“热线”形式的开通,部分弥补了传受双方信息反馈的不足。
5.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时效性大众传播中的一些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
属于即时发布信息的媒介,能够帮助公众在第一时间得到健康、卫生方面的信息,具有较
高的时效性。所以信息一要新,二要快,特别体现在新闻报道方面。针对当前社会人群中
普遍存在的卫生问题或中心性卫生工作,可以迅速通过适宜的大众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广
而告之。
6.信息可重复性大众传播的信息附载于特定的媒介,此外,健康传播材料的统一成批
生产与重复利用,都可确保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电视录像片、小册子、广播录音节目
等,并且一般都可以成批复制,重复使用。
(二)传播媒介的选择原则
恰当地选择传播媒介,是取得预期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保证。在选择传播媒介时,应
遵循如下原则:
1.保证效果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速度快原则
4.可及性原则
5.经济性原则
1.保证效果原则根据预期达到的健康传播目标和信息内容选择传播媒介。注意媒介对
讯息内容表达的适应性及效果。如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宜选用大众媒介的健康新闻发布
或公益广告传播,以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而开展青春期性教育,采用咨询等人际传
播手段效果会更好。
2.针对性原则针对性是指所选择的媒介针对目标人群的适用情况。比如对儿童采用卡
通视图与儿歌等,视听电子媒介就比文字印刷媒介效果好,对农村妇女进行营养教育,采
用函授和电视讲座,这种媒介的选择缺乏针对性,而利用简单的图解、模型、实物示教,
才有针对性。
3.速度快原则力求将健康信息以最快、最通畅的渠道传递给目标人群。一般讲,电视、
广播是新闻传递最快的渠道。在农村中常见的迅速传递信息形式是有线广播通知,召开村
民大会。
4.可及性原则根据媒介在当地的覆盖情况,受众对媒介的拥有情况和使用习惯来选择
媒介。
5.经济性原则从经济角度考虑媒介的选择,如有无足够经费和技术能力制作、发放材
料或使用某种媒介。实际工作中,在通盘考虑上述四个原则后,这一原则可能具有决定性。
四、健康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一)健康传播效果
健康传播效果是指受传者接受健康信息后,在情感、思想、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
反应。健康传播的效果,按可达到的难度层次由低向高依次可分为四个层次。
1.知晓健康信息这是传播效果中的最低层次,主要取决于信息传播的强度、对比度、
重复率、新鲜度、定位点和创意性等信息的结构性因素。知晓健康信息是促使有效思考所
必须的。
2.健康信念认同受传者接受所传播的信息,并对信息中倡导的健康信念理解,认同一
致。这是由认知进而形成一个人的价值观念的基础和先导。只有以受传者个人自己为中心
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地影响其态度和行为。受传者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这样的
信念,对其自我在健康方面的态度、行为表现和客观环境进行分析判断,有利于受传者态
度、行为的转变以及对健康环境的追求和选择。
3.态度向有利于健康转变受传者的态度是其行为的先导。健康传播者通过健康信息的
传播,使受传者获得健康知识,促进态度从不利于健康的方面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变。
健康的态度一旦形成,就具有固定性,成为一种心理定势,一般说来不会轻易改变。
4.采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这是健康传播效果的最高层次。受传者接受健康信息后,
在知识增加、健康信念认同、态度转变的基础上,改变其原有的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
方式,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提高了生活质量,这是健康传播的最终目的。
只有实现了这一效果,才能真正改变人的健康状况。
以低钠盐从“不知名”到“购买行动”为例,采纳健康新信息传播的步骤:缺少低钠
盐信息或不知晓→传播效果:①知晓/了解低钠盐有利于健康(接触、学习知识与经验回忆)
→②喜欢低钠盐(理解与感觉改变)→③偏好低钠盐(态度改变)→④信服低钠盐有利于
健康(信念认同)/⑤想要买低钠盐(行为意向)→⑥购买和使用低钠盐(短期行为)→⑦
养成食用低钠盐的生活习惯(长期行为)。
(二)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
健康信息的传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传播效果受多种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影响健康信息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者和环境。
1.健康传播者因素
(1)作好健康信息的把关人作用:把关人是指在信息传递路线上,决定舆论导向和信
息命运的人。健康信息的把关人为主管部门与社区的各级决策领导人及健康教育工作者等。
除主管部门领导外,医学专家及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是健康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他们的职责
应是对信息内容起到“把关”和过滤作用,对信息进行选择取舍,突出处理及删节,决定
向受传者提供哪些讯息,并试图通过讯息造成某种影响。
(2)选择合适的传播者,注重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威信与吸引力:真正的专家,就
能给予受众可以信赖的有效的医学指导。传播者的信誉和威望越高,传播效果就会越好。
针对目前专家市场上,鱼龙混杂,滥竽充数者众多的局面,更应注意选择有威望的国内外
各医学专业的知名医学专家教授,或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来宣讲某知识,会更有说服力。
(3)提高业务素质,增加与受众及媒体的共同经验范围:传播双方的关系,共同经验
范围越大,传播效果就越好。传播者应努力寻找与受传者之间更多的共同语言(相近知识
层)。如果尽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医学专业术语,使受传者就无法理解和接受,那么肯定
会出现传而不通的结果。健康信息传播的成功,有赖于传播者有能力引出听众共同的意义
产生感情共鸣。
2.健康信息因素健康传播就是用健康信息的刺激,来激发受传者的某些健康需求,它
还提醒受传者健康与不健康,快感或不快即将来临,应该采取何种行动来使其发生或避免。
内容因素包括信息内容、符号使用与讯息表达形式三个方面。
(1)信息内容
1)信息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健康传播活动传播的是有关“人的健康”的
知识、技术、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健康信息。一个完整的健康信息应能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卫
生行为。因此,信息内容不仅要包括“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告诉人们如何做。
2)注意结合目标人群常见疾病或症状的热点话题:如儿童的屈光不正、验光配镜、龋
齿、牙列矫正、学习困难与障碍;又如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脂、糖尿病等。
3)注意结合疾病季节特点的热点话题:如冬、春季的呼吸道传染病、感冒、哮喘、支
气管炎、鼻炎、鼻窦炎;夏季的消化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秋季的腹泻等。
4)注意结合与健康有关的卫生宣传日,选择热点话题:如4月7日“世界卫生日”;
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5月12日“国际护士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等。
(2)使用符号要准确、通用、适合受传者理解与媒介采用:使用符号,特别要注意信
息符号形式是否符合低文化层次人群的需要。而且最好同时使用图像符号,来表现具体操
作形式,以便于理解信息。
(3)讯息表达形式应根据传播目的和受传者需求而设计:讯息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是
用说理性讯息晓之以理,还是采用情感性讯息动之以情,应根据传播目的和受众需求而设
计。
1)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情感性讯息是用丰富的情感来打动人心,引起注意,具有强
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适用于宣传鼓动。说理性讯息则是以鲜明的事实、准确的数据来说
明道理,以理服人,适用于劝说。
2)积极与消极:即通常所说的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积极的正面教育是以积极肯定的
语言和形象使人受到鼓舞,而后者用严重后果等引起受传者的警惕。
3)大众化与个人性:大众化的讯息是通过对大众的呼吁,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
“从众行为”。对于某些特定的个人健康问题,应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4)幽默与严肃:幽默性讯息引人在发笑后深思疾病的普遍性与严重性。严肃性讯息是
提示某种疾病的现状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
5)一面性与正反两面:一面性讯息可强化对该信息持赞成态度人的固有观念;而提供
正反两面材料的讯息,使人们得以作出自己的决择,更具说服力。
6)说教式与讨论式:由有权威性的机构或人士发出说教式、指令式讯息,具有强大的
威力(如由WHO或卫生部的官员、专家发布某病流行与防治情况);而讨论式讯息则可引
起争论,更平易近人。
(4)符号和讯息的抽象层次,要适合目标人群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符号和讯息的
抽象层次一定要适合目标人群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特别强调应注意适合文化程度比较
低的人群(如儿童、文盲)。在设计健康讯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①知识技术上科
学正确;②易懂;③实用;④简明;⑤中肯;⑥在文化和社会习俗上适当;⑦正面教育为
主。
3.媒介渠道因素
(1)媒介渠道的选择:应注意传播信息的媒介对目标人群的适应性。媒介的选择适当
与否,对健康传播效果的影响非常大。不仅涉及受传者是否拥有传播者所选择的媒介,而
且还涉及传受双方对使用这一媒介的共同经验范围有多大。如在有线广播比电视普及率高
得多的地区,理所当然应选择前者作为传播健康信息的媒介。
媒介选择的另一要点是看所传播的健康信息是否适合所选择的媒介来传播。如传播健
康技能的信息,不宜选择单一的广播媒介,而应选择更加动感直观的视听媒介。对敏感的
健康问题如生殖避孕、性病与艾滋病预防、戒除药瘾毒瘾等,适宜采用具有保密性质的面
对面的人际交流渠道。
在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主要采用大众传播方式进行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教育;采用
人际传播方法技巧进行劝服和行为干预;采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综
合性的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
(2)注意多媒介渠道的组合策略:据西方心理学家测定,人类五官对外界信息的接收
能力有很大差别,视觉为83%~87%,听觉为7%~11%,嗅觉为3.5%,触觉为1.5%,味觉为
1%。通过合理地策划媒介组合,多层次多渠道开发利用多种媒介,扩大信息有效到达率和
暴露频率。在一定时间内,以宣传活动形式,并用多种媒介组合造声势,造舆论,形成轰
动效应。
4.受传者(受众)因素健康传播的受众是社会人群,他们有着不同的健康需求和信息
需求。传播内容要符合听众的年龄生理与心理特点。
根据受众特点制定传播策略是传播学理论在健康传播中的具体应用。
(1)受传者的心理因素:受传者在接受一种新信息或采纳一种新行为时,要经历一个
心理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分为知晓、劝服、采纳、加强四个心理发展阶段。对健康教
育者准确地制定传播策略具有指导意义。假若按听众的心理发展阶段制定传播计划,决定
信息内容,选择媒介渠道,那么传播效果会更好。
受传者在接受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共同心理特征:听众对新信息除了表现为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种信息选择性的心理因素外,并有“5求”心理,即:①求真
(真实可信);②求新(新鲜新奇引人);③求短(短小精悍,简单明了);④求近(与
受传者在知识、生活经验、环境、空间及需求欲望接近);⑤求情厌教(喜欢富有人情味
的、动之以情的信息,而厌恶过多的居高临下的说教)。
(2)受传者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如民族、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宗教、经
济状况等背景与人群的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卫生知识需求和对新信息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3)受传者的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到他对健康信息的需求、选择和迫切的程度:①特
定健康需求:患病生理阶段,有强烈的健康信息需求,常常表现为饥不择食的“有病乱投
医”,这正是我们为其提供生活服务和避免其受骗上当的最佳时机;②潜在健康需求:每
个人都有接受健康信息的客观需要,无病时意识不到,此时我们提供一些稍微超前的医学
防治知识技能,有助于听众“防患于未然”。
5.环境因素除了上述传播过程的四要素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不可忽视,那就是传播
活动赖以发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如传播活动地点、场所、距离、环境布置等。
(2)社会环境:如社会经济状况、文化习俗、社会规范、政府及社区的政策法规,以
及受传者生活圈子内的所有人对其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等。
上述这五方面因素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传播双方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不可避免地对
健康传播效果造成影响。总之,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健康传播的效果。在健康传播
的活动中,健康教育者不可以掉以轻心,要全面筹划设计,仔细分析研究,避免健康传播
的盲目性,提高传播效果。
【例题】影响健康信息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传播者
B.信息
C.传播途径
D.教育方式
E.环境
『正确答案』D
【例题】在患者健康教育中,不属于人际传播方式的是
A.举办讲座
B.患者咨询
C.观看录像
D.医生指导
E.患者间交流
『正确答案』C
【例题】健康传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表现为
A.以疾病为中心
B.以病人为中心
C.以社区为中心
D.以生活方式为中心
E.以健康为中心
『正确答案』E
【例题】传播要素有传播者、信息或讯息、传播媒介及
A.传播途径、传播效果
B.受传者、传播效果
C.受传者、传播途径
D.媒介、结果
E.传播、效果
『正确答案』B
【例题】关于“健康传播”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传递的是健康信息
B.传播目的复杂性
C.传播途径多样性
D.传播过程具有多级性
E.需要专业化传播者
『正确答案』B
【例题】关于“亲身传播”的描述,正确的是
A.即指自我传播
B.即指人内传播
C.即指人际传播
D.是公共关系学的理论基础
E.是组织以外小群体的传播活动
『正确答案』C
【例题】人际传播的技巧不包括:
A.提问技巧
B.倾听技巧
C.谈话技巧
D.反馈技巧
E.教育技巧
『正确答案』E
第四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计划设计
一、概述
(一)计划设计的概念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作用涉及目标人群的生命准备、生命
保护和晚年生活质量的各个阶段;其内容涵盖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控制影响健康的各种
危险因素,以及政策和组织机构等众多领域。因此,每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活动无论
周期长短都必须有科学的、周密的计划设计。
计划设计即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即基于健康教育诊断调查确定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健
康问题、与此健康问题有关的行为、导致行为发生发展的倾向/促成/强化因素,以及目标
人群的基本情况、可获得的资源等情况,通过分析研究形成理论假设,提出解决该问题的
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所采取的策略和一系列的方法、步骤,为计划实施奠定基础,为科学
评价提供量化指标。计划是质量控制的标尺和效果评价的依据。
(二)计划设计的原则
1.目标指向原则计划设计必须自始至终坚持以正确的目标为指向,使计划活动紧紧围
绕目标开展,以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应有明确的总体目标和切
实可行的具体目标(或具体的、量化的、可测量的目标),才能体现计划的整体性和特殊
性,才能保证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功。
2.参与性原则目标人群积极参与项目的计划制订及项目的各项工作活动。要求社区群
众早期参与社区需求分析,只有把计划的目标和目标人群所关心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才
能吸引群众参与,得到群众支持,并收到预期效果。任何一项社区健康教育项目都要强调
社区参与的原则和过程,要建立参与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全力争取基层社区的参与。
3.整体发展原则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整个卫生发展系统中是一个子系统。在制订计
划时必须明确卫生保健总体目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要为此目标服务而不能背离大方向。
4.可行性原则制订计划时要从实际出发,尽可能预见到在实施计划中可能发生的情况,
因地制宜地进行计划设计。提出符合实际、易为目标人群所接受、切实可行的干预计划。
有客观的评价指标和效果测定方法,有利于长期观察和随访。
5.灵活性原则计划要留有余地,尽可能的预计可能发生的变化,并制定基于过程评价
和反馈问题的应变对策、计划修订指征和原则,以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计划设计的一般程序
在实践中,人们可能依据不同的思维逻辑和系统工作方法进行计划设计,不同机构或
组织的健康教育项目招标也可能对健康教育计划提出特定的要求。但一般而言,进行健康
教育计划设计,基本上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优先项目:确定健康问题、导致问题的行为及行为影响因素。
2.制订计划目标和具体目标。
3.确定教育干预策略框架、项目活动内容、方法和日程。
4.确定组织网络和人员队伍。
5.制订监测与评价方案。
6.制定项目预算。
根据UNICEF提出的计划设计9个步骤,可以将计划设计分为2个阶段:计划前研究阶
段和计划活动的研究。①计划前研究:计划前研究也称为健康教育诊断或健康教育需求评
估。包括问题与政策分析、形势分析、目标人群分析。②计划活动的研究:对计划活动本
身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设计的活动,包括确定目标,制订教育策略、材料制作与预试验计
划、人员培训计划、活动与日程管理计划、监测与评价计划。
二、健康教育诊断
(一)概念
健康教育诊断又称为健康教育需求评估,是一个为科学制订健康教育计划提供依据的
过程,指在人们面对健康问题时,综合运用社会学、流行病学、行为学、统计学有关方法
和技术,通过系统地调查、测量来收集各种有关事实与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分
析、推理、判断,从而为确定健康教育干预目标、策略和措施提供基本依据。
健康教育诊断的目的是了解社区的特点,确定社区人群的生活质量、主要健康问题、
社区内组织机构、政策、资源现状等的过程。
当代健康教育领域最有代表性,也被最广泛应用的健康教育诊断模式是由美国著名健
康教育学家劳伦斯·格林(LawrenceW·Green)为首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PRECEDE-
PROCEED模式,又称为格林模式
根据格林模式,健康教育诊断主要从社会、流行病学、行为、环境、教育和管理与政
策六个方面进行诊断。
PRECEDE-PROCEED模式的1~5个阶段,从人群生活质量入手,通过逐步的诊断分析,
追溯导致健康问题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对导致健康问题乃至生活质量问题的
原因加以明确,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也才可能取得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当然,
PRECEDE-PROCEED模式不仅是一个健康教育诊断的模式,也是开展健康教育评价的模式,
对于健康教育的全过程都具有指导意义。
(二)社会诊断
生活质量与健康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认识,健康教育不仅
通过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也同时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所贡献。
社会诊断正是从分析人群生活质量入手,发现影响人群生活质量的主要健康问题,使健康
教育项目更好地符合人群的健康需求。
社会诊断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评估目标社区或人群的生活质量,并确定影响生活质
量的主要健康问题;了解目标社区或人群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与健康问题相关的政
策,以及社区资源。
1.社会诊断的内容
社会诊断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具体体现。社会诊断的主要目的是从分析广泛
的社会问题入手,了解社会问题与健康问题的相关性,其重点内容包括社会环境和生活质
量。
(1)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既反映人群生存的客观状态,如人均收入、住房条件、
交通状况、环境质量、食物供应、卫生服务、教育、伤残、犯罪等,也反映人群对生存状
态的主观感受,如对社会服务、个人生活质量、健康状况等的满意程度。因此,界定和测
量生活质量的指标也包括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两个方面。
(2)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文化、卫生服务、社会政策、社区资源等多方面情况及其
历年变化情况。
1)经济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年收入水平、人均住房面积、人均绿化面积等。
2)文化指标:入学率、文盲率、风俗习惯等。
3)卫生服务指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布、人员的组成等。
4)社会政策:卫生法规、政策的建立、执行情况。
5)社区资源:主要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可利用的资源,如健康教育机构的专业人员
组成、设备条件等。
2.社会诊断方法对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的评估,通常可以通过定量和定性两大类方法直
接或间接获得数据,进行社会诊断。常用的方法有:
(1)问卷调查:可以参考已有的生活质量量表设计问卷,也可以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或研究的特定问题进行专门的设计。
(2)小组讨论:邀请社区卫生行政领导、有关卫生专家、社区工作者、各有关组织和
群众代表等知情者提供社区需求的信息,一般一个讨论小组需要6~8名知情人,由主持人
(通常由健康教育工作担任)带领小组进行讨论。
(3)个人访谈:与熟悉社区情况的知情人交谈了解群众关心的问题,从而分析评估人
群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问题。
(4)文献资料法: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数据中获取二手信息,如卫生部门提供的发
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入院率、出院率等资料,以及发表的论文、专著等获取数据。
(5)观察法:健康教育工作者深入目标人群或其所在场所,采用参与式或非参与式观
察法获取社区需求的信息。
上述资料收集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社会诊断,也可以用于后续步骤的诊断中,以最终确
定重点干预的行为问题和健康问题。
(三)流行病学诊断
流行病学诊断是在社会学诊断已经确定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健康问题之后,运用流行
病学方法,进一步明确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与危害,从而明确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健康问
题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最终确定应优先干预哪个健康问题的分析过程。
流行病学诊断要描述人群的躯体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健康问题,通常用疾
病发生率、分布、频率、受累人群、健康问题的社会、经济后果等表示。
国外有学者提出具有综合性的“5D”指标,即死亡率(death)、发病率(dia)、
伤残率(disability)、不适(discomfort)和不满意(dissatisfaction),通过对健康
问题上述五方面的分析,以确定健康问题重要性的主次。
通过对疾病或健康问题进行流行病学诊断,能够明确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健康问题
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该用何种策略解决该健康问题。
流行病学诊断最终应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1.威胁目标人群生命与健康的疾病或健康问题是什么?
2.影响该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3.这些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受害者在性别、年龄、种族、职业上有何特征?
4.这些疾病或健康问题在地区、季节、持续时间上有何规律?
5.对哪些(哪个)问题进行干预可能最敏感?预期效果和效益可能最好?
流行病学诊断常用的方法包括:①利用政府和卫生机构的统计资料(如疾病统计资料、
健康调查资料、医学管理记录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确定疾病或健康问题的流行
情况。在分析中还应注重分析疾病或健康问题人群分布,如不同年龄、性别、种族、职业、
受教育水平,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域人群的疾病与健康问题发生特点,来确定各类亚人
群受疾病或健康问题影响的程度。②对熟悉目标人群或社区的医学、公共卫生专家进行咨
询,依据专家对当地健康问题的了解和他们的经验,获得对需要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的判
断。
(四)行为与环境诊断
进行行为与环境诊断的目的是确定影响健康状况的行为与环境因素,以及确定应该优
先干预的行为生活方式以及环境因素。
1.行为诊断是指对导致疾病和健康问题发生和发展的危险行为生活方式的诊断。
行为诊断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区分引起疾病或健康问题的行为与非行为因素:对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原因进行分
析,区分行为因素和非行为因素,确定目标社区或人群中存在的导致疾病或健康问题的行
为危险因素,而这些行为因素才是健康教育干预可以影响的部分。以高血压为例,酗酒、
高钠盐饮食是行为因素,而遗传倾向、糖尿病等即非行为因素。
(2)区别重要行为与不重要行为:导致疾病或健康问题的行为危险因素较多,特别是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往往是多因一果,重要行为危险因素的改变,对疾病预防和健康问题
的改善会产生更重要的贡献,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重点行为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可以
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区别重要行为与不重要行为有两条原则:①行为与健康问题密切相关,科学研究证明
两者有明确的因果关系;②经常发生的行为。如果行为很少出现,即可认为是不重要的行
为。
(3)区别高可变性行为与低可变性行为:高可变性行为与低可变性行为是指通过健康
教育干预,行为发生定向改变的难易程度。通常高可变性行为是:①正处在发展时期或刚
刚形成的行为;②与文化传统或传统的生活方式关系不大;③在其他计划中已有成功改变
的实证;④社会不赞成的行为。
低可变性行为是:①形成时间已久;②深深的植根于文化传统或传统的生活方式之中;
③既往没有成功改变的实例。
行为诊断通常采用个别访谈、小组讨论、现场观察等定性调查方法进行,也可以通过
复习文献资料、问卷定量调查等方法进行。
2.环境诊断环境既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人们行为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和物质条件因素,如法规制度、社会经济、文化,医疗卫生,工作
环境,生活条件等,这些因素大多超出个人可以控制或改变的范围,但会对人们行为生活
方式的改善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健康。
在健康教育的理念下,则需要在如何适应环境的前提下,思考改变人们行为生活方式
的对策;在健康促进的理念下,不仅需要教育目标人群,还应该积极促使环境发生改变,
因为对于人们改变行为生活方式而言,环境因素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教育诊断
教育诊断的任务是分析影响健康相关行为和环境的因素,从而为制定健康教育干预策
略提供依据。
影响健康相关行为的因素很多:①一部分来源于个体,如个人的心理行为特性,认知、
价值观、技能等;②另外还有个体所处的环境,如亲属、朋友、老师、同事、所处组织的
态度与评价。③社会和物质环境,如宗教文化、法律法规、地理气候、社会服务等。
在PRECEDE-PROCEED模式中,将影响健康相关行为的因素分为三大类,即倾向因素、
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是行为干预最为核心的内容。
1.倾向因素(predisposingfactors)倾向因素先于行为,又被称为动因因素或前置
因素,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愿望,或是诱发某行为的因素。倾向因素包括:①知识;
②态度;③信念;④价值观;⑤行为动机与意向等。例如要促使人们采纳倡导的健康行为,
需要率先使人们自身具备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对采纳健康行为有积极的态度。
2.促成因素(enablingfactors)促成因素又称实现因素,是指促使某种行为动机或
愿望得以实现的因素,即实现某行为所必需的技术和资源。包括保健设施、医务人员、诊
所、医疗费用、交通工具、健康信息和技术、个人保健技术;行政的重视与支持,法律政
策等也可归结为促成因素。在教育过程中只强调目标人群主观的倾向因素而不为其创造客
观的条件,行为和环境改变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3.强化因素(reinforcingfactors)强化因素又称加强因素,是激励行为维持、发
展或减弱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支持、同伴的影响和领导、亲属以及保健人员的赞扬或批
评,也包括人们对行为后果的心理和躯体感受等。强化因素既包括正向的强化因素,例如
朋友对某些健康行为的肯定;也包括负向的强化因素,例如对不健康行为的批评、谴责,
甚至惩罚措施均可对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发挥一定的作用。
(六)管理与政策诊断
管理与政策诊断的核心是评估开展健康教育的资源与环境,包括组织资源、外部力量,
以及政策环境。
1.在管理诊断中,主要从组织内部和组织间两方面进行分析:①组织内分析包括本组
织机构的人力资源情况,以往工作经验,目前是否同时在进行其他项目,组织机构拥有的
设备、技术力量,时间与经费是否充足等;②组织间分析包括本地区是否有其他开展类似
工作的组织机构,他们开展哪些工作,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发展成为合
作伙伴的组织机构有哪些等。
2.政策诊断主要分析项目与当地卫生规划的关系,是否有国家、地方政府有关政策支
持类似项目,地方政府、卫生部门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的资源情况,社区
人群接受和参与健康教育项目的意愿,社区是否存在志愿者队伍等。
管理与政策诊断主要采用定性调查方法获取资料,同时辅以定量调查方法、查阅资料、
专家咨询等方法。
三、确定优先项目
通过社区需求评估,可以发现社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然而,在现实中资源
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同时解决众多的健康问题,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为此,需要确
定应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优先干预的行为,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优先的健康教育项目。
优先项目要能真实地反映社区最重要的、群众最关心的、关键性的、预期干预效果最好的、
所用的人力和资金相对较少的健康问题。
确定优先项目一般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1.重要性原则一般而言,对人群有重要影响的健康问题最值得关注,而对健康问题贡
献大、可变行高的行为对于改善健康状况最有意义。重要性应具备以下特征:选择涉及面
广、频率高、后果严重、群众最关心的健康问题或行为问题,而该健康问题的解决对改善
人群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或对社会发展、社区稳定有重要贡献。
2.有效性原则通过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地促使其发生预期改变的健康问题或行为问
题。干预措施简便可行,易为目标人群所接受,有明确的客观评价指标的健康问题。
3.可行性原则在确定了需要优先考虑的健康教育项目之后,还需要考虑这些项目的可
行性,即从项目资源、政策、环境条件、项目时间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易于被群众接
受,便于执行、现有的资源、环境、政策能够支持干预活动的实施,表明项目具有更高的
有效性。
4.成本-效益原则按成本-效益估计排序,选择代价较小、成本效益好,能用最低的成
本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确定计划目标
目标是计划执行和效果评价的依据。一旦确定了优先项目,就需要确定该项目的总体
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goal)又称计划的目的,是指计划执行后预期达到的最终结果。总目标是
宏观的、长远的,描述项目总体上的努力方向,一般用文字表述。
例如:青少年的控烟计划,其总体目标可表述为“通过健康促进活动的实施,创建无
烟学校,造就不吸烟的新一代”。
(二)具体目标
计划的具体目标(objective)是总体目标的具体体现,应用具体的、量化的、可测量
的指标来描述,用以解释和说明计划总目标的具体内涵,也可归纳为SMART原则即:①具
体的(special);②可测量的(measurable);③可实现的(achievable);④可信的
(reliable);⑤有时间性的(timebound)。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具体目标可以用3个“W”和2个“H”表述,应该能够对
以下问题作出回答:(1)Who——对象
(2)What——实现什么变化
(3)When——实现变化的期限
(4)Howmuch——变化的程度
(5)Howtomeasure——测量的方法
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又可细分为教育目标(为实现行为改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态度、
信念及技能等)、行为目标和健康目标三个方面。仍以控烟计划为例,举例说明教育目标
和行为目标。
1.教育目标执行该计划一年后。
(1)知识方面:80%青少年能说出三项以上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2)态度方面:75%青少年更喜欢与不吸烟的人交朋友。
(3)技能方面:60%青少年学会如何拒绝第一支烟的技巧。
2.行为目标执行该计划一年后。
(1)60%青少年吸烟者戒烟。
(2)70%青少年劝阻家人不吸烟。
3.健康目标从执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到目标人群健康状况的变化,往往是一个
长期的过程。因此,健康目标的选择取决于该计划的性质、持续时间和可能在执行期间产
生的健康效应。一个社区慢性病健康促进干预项目的中、长期目标(5年、10年)采用高
血压患病率、脑卒中发病率等指标是适宜的,例如,“执行计划5年后,社区35岁以上人
口的高血压患病率下降10%”。
五、确定干预框架
健康教育的干预框架即健康教育干预与健康促进的大体方案,一般说可分以下几个部
分:
(一)确定目标人群
目标人群可依不同标准作多种分类。通常根据人群与目标行为的关系可分为:
1.一级目标人群即希望其实施所建议行为的人群,如母乳喂养项目中的婴幼儿母亲,
高血压防治项目中提高用药依从性的对象是患者本人。
2.二级目标人群即对一级目标人群有重要影响的人群,如上述例子中婴幼儿的父亲,
高血压病患者的家属等。
3.三级目标人群即行政决策者、经济资助者和其他对计划成功有重要影响的人,如项
目投资方,乡村医生、社区医生等。
根据生理状况、从事危害健康行为的程度等可分为: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和一般人群。
在此基础上,还可根据各类目标人群内部的一些重要特征分出亚组,以利于制定更有
针对性的策略和工作开展。
(二)确定干预策略
策略是一种指导思想,即健康教育干预需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而方法则是策略统领
下的具体干预方法和活动。健康教育策略制定的过程,是根据项目目的/目标、人群特征、
环境条件和可得资源等情况选择最佳的干预途径、干预方法及其时间、空间和人群组合的
过程,主要是明确健康教育干预内容和干预方法。
根据前述行为影响因素理论,干预重点是倾向、促成、强化因素。而干预策略一般分
为教育策略、社会策略、环境策略及资源策略四类。通常而言,综合应用各类干预策略方
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
1.教育策略健康教育专门策略极丰富,具多样性。常将其分为:信息交流类,即各种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策略手段;技能培训类;组织方法类。
2.社会策略政策、法规、制度、规定及其执行方法等。如制定公共场所不许吸烟的法
规。
3.环境策略旨在改善有关社会文化环境和物理环境的各种策略手段。如为职工添置体
育锻炼器材而属环境策略。
4.资源策略动员、筹集、分配、利用社区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的途径、方法。
(三)确定干预场所
干预场所是将干预策略付诸实施的有效途径,以场所为基础开展健康教育不仅是我国
现实的工作模式,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所倡导的。
1.教育机构如幼儿园、中小学校、大专院校等各级各类从事教育的场所,是对儿童、
青少年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的最佳场所。
2.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卫生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是对患者及其家属,或
是到医疗卫生机构接受预防接种、常规体检等服务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最佳
场所。
3.工作场所包括工厂、机关单位等,是各类职业人群主要的工作环境和人事环境,是
对各类职业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最佳场所。
4.公共场所包括街道、商场、公园、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是对社会大众普及健康
知识、倡导健康理念的最佳卫生宣传场所。
5.社区通过街道(乡镇)、居委会(村)覆盖居民个人及家庭,是对城乡社区居民,
特别是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最佳场所。
任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五类场所可同时并举,但通常是根据主客观条件和需
要选择其中数类。
一个完整的健康教育计划,除了要明确目的/目标,目标人群,以及健康教育策略和场
所外,还需要依干预策略设计各阶段各项干预活动的内容、实施地点、方法、所需材料和
日程表、经费预算等,同时还需要对项目涉及的参与人员的职责、分工、沟通机制进行一
定程度的明确,这样才能保障项目在计划的指导下顺利实施。
【例题】根据格林模式,健康教育诊断的首要步骤应为
A.流行病学诊断
B.行为诊断
C.社会诊断
D.教育诊断
E.环境诊断
『正确答案』C
【例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设计中“社会诊断”的任务是
A.评估目标人群中的需求及其生活质量
B.确定主要的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C.确定引起健康问题的相关行为因素
D.确定社区常见疾病的危险因素
E.评估目标人群的健康知识、态度与行为
『正确答案』A
【例题】行为诊断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目标人群的
A.形成的时间已久的行为
B.疾病和健康问题
C.疾病或健康问题的相关因素
D.正处在发展期或刚刚形成的行为
E.疾病或健康问题发生的行为危险因素
『正确答案』E
【例题】“执行计划一年后,项目地区70%高血压病人家庭学会自测血压”,属于健
康教育计划的
A.总体目标
B.教育目标
C.行为目标
D.健康目标
E.过程目标
『正确答案』C
【例题】区别高可变性行为与低可变性行为属于
A.社会诊断
B.生活诊断
C.行为诊断
D.环境诊断
E.流行病学诊断
『正确答案』C
【例题】关于健康教育计划目标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是指对象
是指实现什么变化
是指什么时间开始这种变化
h是指变化的程度
easure是指测量的方法
『正确答案』C
【例题】以下不是健康教育计划实施过程中质量控制方法的是
A.记录与报告
B.现场考察和参与方法
C.审记方法
D.调查方法
E.控制经费
『正确答案』E
第五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实施
第五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实施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实施
1.人员培训
(1)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及原则
(2)培训的准备和实施
2.健康教育材料开发
(1)材料分类
(2)材料制作程序
3.计划实施的监测与质量控制
(1)内容
(2)方法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计划的实施是将科学的计划落实为具体操作的过程,是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项目耗费时间最长、动用经费和人力最多的环节,是一个多部门合作,协调行动
的复杂过程,也是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项目实现其目标的关键。为此,需要构建实施健康教
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网络,配置必要的资源,培训人员,开发健康教育材料,并对每一项
活动进行质量控制,这样才能确保实施质量,进而确保项目成功。
实施健康教育项目的组织网络不同于常设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它通常需广泛包括社
区内的多种组织,形成由不同级层、不同机构组成的网络,并根据项目的规模、周期、内
容,其网络构建形式有所差异,而健康教育专业机构通常为具体的执行机构,承担技术支
持、项目管理的具体任务。
此外,组织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还离不开政策支持和配置必要的资源。所谓
政策,是指政府部门就某些方面的内容制定发布的相关条例、方针或规章制度;而资源是
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资金、设备、人力、信息等。政策与资源是实施健康教
育项目必不可少的保障,也是项目实施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对于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而言,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中能否有效发挥其专业
技术能力,也是项目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阶段,专业人员需
要承担的任务通常包括人员培训、开发设计健康教育材料以及对项目实施进程进行监测和
质量控制等。
一、人员培训
(一)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及原则
1.人员培训的重要性一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能否顺利实施,与是否拥有合格的
人员密切相关,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执行过程中需要大量专兼职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健
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时,不但需要专职的健康教育人员,同时也需要大量兼职健康教育
人员的参与,很多时候,一些健康教育方法,如同伴教育、“小手拉大手”过程中,还会
有很多目标人群也成为健康教育者。由于各类人员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实施中承担
的任务不同,为此,必然需要针对不同人员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
(2)当前我国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的能力尚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专
兼职人员中,接受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系统教育的人员数量有限。此外,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意味着大批社区医务人员急需提升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
(3)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实施中,经常需要跨部门合作、与媒体合作,如果能
够通过社会动员和培训,使其了解项目的意义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基本理念,必然有助
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实施。
(4)由于各个健康教育项目目标和策略的差异,工作人员还需要更多地掌握项目目的、
意义,项目执行程序、具体活动方式等,以帮助他们能够具有胜任健康教育任务所需的知
识和技能,为此,针对特定的健康教育计划所进行的人员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
2.培训的原则
(1)目的明确:任何一个特定的培训计划都必须强调以项目为中心而展开,体现项目
的目的和原则。培训应根据项目的要求,确定学员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理论联系实际:整个培训过程应十分重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培训的内容和方
法要根据健康教育计划的要求来选定,同时要适合学员的具体条件。
(3)及时评估:在整个培训工作的计划和执行过程中,应该及时地、不断地收集各种
反馈意见,随时注意培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二)培训的准备和实施
1.准备工作
(1)评估培训需求:了解学员基本情况、与满足项目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
(2)制订培训计划:包括师资的选择与落实,培训教材的确定,确定培训时间、设计
培训方法,以及培训场所、后勤保障方面的安排与落实。
2.实施培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培训是为了完成特定任务、针对有工作经验的
成年人进行的教学工作,加之学员自身已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培训不同于一般学校
的教育,所采用的方法应不同于学校常用教学方法。对成人的培训多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调动学员的积极性,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回答提问、讨论、游
戏、角色扮演、现场实习、模拟练习等教学活动。
3.培训方法常用的参与式培训方法包括:
(1)头脑风暴法:使学员在没有预先准备的情况下即刻回答问题,促使学员快速思考,
积极应对,有助于集中学员的注意力,促使学员开动脑筋,适用于开拓思路,提出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办法。
(2)角色扮演法:事先设计情景,请学员扮演其中的角色,在表演结束后引发讨论。
该方法能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形式活泼生动,能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可用于增强学
员的沟通技巧和决策技巧,也有助于转变学员的态度和观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员分小组就特定的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分享经验,适
用于学习知识、影响观念和行为。小组讨论既可以作为一种培训方法单独使用,也可以与
其他参与式方法,如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结合使用。
(4)案例分析法:将现实中的项目故事编写成典型案例,从案例中分析该项目科学、
合理的部分,成功的经验,剖析不足与失败的教训,帮助学员增加决策能力,案例也可以
成为学员在今后工作的范例。
4.健康教育干预培训内容
(1)健康教育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
1)项目计划:如何开展需求评估,根据资源情况和项目要求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实施
方案。
2)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3)人员管理:合理分配人力力资源,鼓励参与者努力工作。
4)财务和设备管理:经费预算和审计、项目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运用。
5)项目评价和总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已完成项目的总结报告,。
(2)健康教育项目干预人员的培训内容
1)专业知识:根据项目目的和内容确定所需专业知识。
2)传播材料制作:健康信息需求评估方法,已完成项目的总结报告。
3)人际交流技巧:倾听、表达、提问、反馈等技巧。
4)人员培训方法:培训班组织、基本教学技巧、参与式培训方法。
5)健康干预方法: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可用到各类干预方法的内容和应用技巧。
(三)培训工作的评价
评价是培训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应该对如何进行培训评价也
做相应的计划。培训效果评价包括两个层次:
1.培训过程评价
2.效果评价
1.培训过程评价培训过程评价主要是针对培训过程进展是否顺利,学员对培训组织实
施是否满意进行的评价,如教学进度是否按计划进行,教材、教学设施是否适用,学员上
课的出勤率,在培训进行过程中学员的各种意见等。
2.效果评价培训效果评价侧重于培训后学员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及对实际工作的胜任
情况。为此,需要在不同时期进行评价。首先是在培训班结束时,对学员的知识、技能进
行测评,以检验培训班即时效果。此外,在学员开展项目工作过程中,对学员实际工作能
力的测评,更是培训效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学员比较分散,考核指标不易选择
等因素,较少进行实际工作的评价,需要不断完善。
二、健康教育材料开发
(一)材料分类
健康教育材料的类型很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的材料也不断在健康教育
领域得到开发和利用。常见的健康教育材料包括:
1.平面印刷材料
2.声像/电子材料
1.平面印刷材料
(1)用于大众的健康教育材料:如报纸、杂志、书籍等,通常有专门的传媒机构设计、
发行,为此健康教育者需要与媒体保持良好沟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媒体提供健康信
息,充分发挥报刊等平面大众传媒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用于特定目标人群的材料:如宣传单、健康教育处方、折页、小册子、招贴画等。
1)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处方是用医嘱形式提供的健康教育材料,供医护人员在门
诊发放给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其家属使用。健康教育处方多由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自行设计制
作,其内容为针对某种疾病的特点,对前来就诊的群众进行防治知识、用药及生活方式方
面的指导。
2)折页:折页通常为二折页和三折页,以彩色印刷,图文并茂、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吸引力强,适合文化程度较低的居民,可以宣传知识、倡导理念,也可以具体指导某项操
作技能,便于携带和保存。折页既适宜放置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适于入户发放或在义
诊中发放。
3)小册子:小册子大多由专业卫生机构编写、印刷,发放至社区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其形式类似于书籍,以文字为主,信息量大,内容丰富,通常包含较多的健康知识、健康
行为指导等,适合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系统地学习健康知识和技能。
4)招贴画/海报:招贴画/海报的画面通常由少量文字和较为突出的主题图构成。由于
招贴画/海报的特点,决定了这种类型的宣传材料更适宜于唤醒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有
时也具有传播健康知识的作用。适合张贴在医疗卫生机构和城乡社区的公共场所。
2.声像/电子材料
(1)用于大众的材料:各种形式的电视、广播节目/栏目,互联网网站/栏目等,主要
由专业传媒机构主持,但是医疗卫生机构通常有自己的网站,也是传播健康信息的重要途
径。
(2)用于特定目标人群的材料:录像带、录音带、DVD/VCD、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
息等。
1)DVD光碟/录像带:属于影像材料,其特点是直观、生动,以声音和影像的形式传
播健康知识、技能,指导人们的行为。此外,DVD光碟/录像带材料可以重复使用,传播的
信息稳定,避免在人际传播中信息的损失或由于传播者自己理解局限性而造成的信息偏误。
32
2)手机短信:随着手机日益普及,通过手机短信传播健康信息,可及性和覆盖率非常
高,且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健康教育者需要与手机运营商合作,充分发挥其方便、快捷、
灵活的特点,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服务。
(二)材料制作程序
为了保证健康教育材料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材料制作应遵循
以下6个程序:
1.分析需求和确定信息对目标人群的行为、行为影响因素,如健康知识、技能、认知、
服务等进行调查了解,确定目标人群在健康信息方面有什么需求,是需要提供知识、技能
还是服务与政策相关信息,进而确定需要传播的信息内容。
2.制订计划计划应该包括制作材料的种类、数量、使用范围、发放渠道、使用方法、
经费预算、时间安排、评价方法以及承办人员等内容。健康教育材料的形式取决于信息内
容、人们对材料的喜好,以及人们对不同材料形式的可及性、经费等,最终确定设计制作
何种材料、制作多少。计划由分管的专业人员以及材料设计制作人员一同完成,特别应明
确信息的表现形式、设计理念、操作程序等。
3.形成初稿由专业人员和材料设计人员根据确定的信息内容、表现形式和制作计划在
一定的期限内设计出材料的初稿。印刷材料的初稿包括文字稿和画稿;录像带的初稿应先
写出文字稿并画出重点画面的“情节板”;录音带初稿也需有文字稿。在形成初稿的过程
中,文编、美术、摄像、摄影等人员一定要与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相结合。形成健康教育材
料初稿是一个关键步骤。
4.预试验(pretest)预试验的目的在于了解目标人群是否理解材料所传播的信息,
是否喜欢材料的表现形式,有什么评论意见等,从而确保材料的使用效果。
一般而言,预试验选择的人群应与项目目标人群一致,通过对材料初稿的定性评价,
获得对材料的修改完善建议。不同的材料类型其预试验方法也有所差异,常用的方法包括
阅读测试、剧场试验、小组讨论、个别访谈等。预试验的次数需根据初稿的质量、预试验
对象的意见、修改稿的质量等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需要2~3次。
5.生产发放与使用在材料样稿经过预试验和修改并定稿之后,应按照计划确定生产数
量、生产单位,尽快安排生产。同时,需要确定发放的渠道。健康教育材料通过什么渠道
到达使用单位或个人手里,渠道是否畅通,是否能够尽量减少损失等问题都应该予以考虑。
健康教育材料的使用方法也应该预先拟定。比如一个录像节目需要组织目标人群分小
组观看,对于组织者是否应该先进行简单培训,让他们了解应该如何组织和指导目标人群
观看和讨论,组织者应该做哪些讲解等。没有发放和使用计划而只有制作计划是不全面的,
发放和使用计划可以帮助健康教育材料发挥最大的作用。
6.评价一个完整的材料制作程序还应包括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材料的制作过程、
制作质量、分发与使用状况、传播效果等。这种评价活动有利于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指
导其他的材料制作活动。评价范围可以包括设计人员、预试验人员、制作人员、使用人员、
传播对象等。评价可以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参与评价工作的人员最好不是与材料制作
有直接关系的专业人员,这样更有利于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三、计划实施的监测与质量控制
监测是健康教育计划实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对计划实施进行质量控制,评
估各种活动的质量优势、长处及弱点以便做出合适的调整,是保证健康教育计划顺利实施
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持续监督的手段。
(一)监测的主要内容
1.对工作进程的监测计划内的各项活动是否都是按照活动日程的预计时间进行。
2.对活动内容的监测检查实际开展的活动在内容上、数量上是否符合计划的要求。
3.对活动开展情况的监测主要包括了解实施人员的业务能力及工作情况、目标人群参
与程度和相关部门配合状况3个方面。
4.对人群的知信行及有无危险因素的监测监测提供的反馈信息既可了解项目进行的质
量,也是在必要时调整干预方法的依据。
5.对经费开支的监测经费开支的合理性,与预算的符合情况。
(二)监测与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
实行监测监督与质量控制是一项基础而细致的工作,为了有效开展监测与质量控制,
需要首先确定质控指标。
常用的干预活动质控指标有:①干预活动的类型、干预次数、每次活动持续时间;②
健康教育材料的种类、发放批次、数量;③健康教育覆盖率。
目标人群参与情况的指标有:①目标人群参与率、健康教育培训率;②电视(广播)
健康教育节目收视(听)率等。
为了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实施阶段有效进行监测与质控,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获
得有关数据资料,进而测算相关指标。
1.完善和保存记录完善和保存记录是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也是计划本身的体现。计
划中所必需的每一项资料记录必须达到90%的完整性水平。
2.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活动进行实地的考察与评估实地考察评估便于掌握第一手资料,
通过考察了解目标人群的参与程度以及健康教育人员与目标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目
标人群在项目活动中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等多方信息。
3.建立专家小组审查制,保证计划执行质量可通过专家小组审查,审查项目计划的近
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计划的任务、方法、步骤及活动情况是否合适,并将计划实施记录与
一系列专业标准进行比较,对计划所选人员、活动、材料及执行步骤进行审查,并对计划
的设计和执行提供直接的指导意见。
4.加强内部审计审计是判断是否按项目计划要求投入资金,分配是否符合需要(如基
建、设备、培训及活动经营等)。资金应具备每月、每季、每年的来源类型和分配数量的
记录。
5.采用定性调查方法如专题小组讨论、个人访谈等,必要时也可定量、定性混合调查,
如目标人群的小样本快速评估方法。
【例题】人员培训的原则包括
A.标准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效益原则
D.反馈原则
E.差别性原则
『正确答案』B
【例题】以下不属于计划实施的监测内容的是
A.工作进程监测
B.活动内容监测
C.活动开展情况监测
D.经费开支监测
E.人员流动监测
『正确答案』E
第六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
第六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评价
1.概述
(1)评价的概念
(2)意义
2.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指标
(1)近期效果评价
(2)中期效果评价
(3)远期效果评价
3.评价设计方案
(1)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
(2)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
4.影响效果评价真实性的因素
(1)历史性因素
(2)工作人员与参与者的熟练性
(3)失访
一、概述
(一)评价的概念
评价(evaluation)是一个系统地收集、分析、表达资料的过程,旨在确定健康教育
与健康促进规划的价值,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决策。评价实质上是根据一定预设标准,
将客观实际与目标进行比较,进而确定健康教育项目达到目标程度的过程。
评价包括形成评价、过程评价及效果评价三大类。形成评价主要是评价项目计划书的
科学性与可行性,使计划有最大的成功机会;过程评价则主要评价项目执行情况,确保项
目执行质量;而效果评价的目的是确定项目达到预定目标的程度。由此可见,评价贯穿于
计划的始终,是一切健康教育项目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使计划更完善,
并在行动中吸取知识和经验,以便改进今后的行动。
(二)评价的意义
1.评价是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计划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在制订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计划
的过程中,需要了解项目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估目标人群的健康状况、健康教育/健
康促进需求及资源情况,以确定适宜的干预内容和方法;在计划实施阶段,及时评价项目
实施情况,可以保证计划实施的质量和进度。
2.保证计划设计和计划执行的质量在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的过程中,通过形成评价确定
目标人群的健康教育需要,制定适宜的干预策略,以保证计划的适宜性、可行性和针对性;
在计划实施阶段,运用过程评价,可以保证计划执行的质量,并为解释项目效果提供依据。
3.科学地说明计划的价值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进而促进健康。
只有进行评价,才能说明人们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以及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
同时,通过适宜的评价设计,还能排除其他非计划因素对目标人群行为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科学地说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项目对健康相关行为及健康状况的影响,确定健康教育/健
康促进计划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4.用计划实施结果争取支持和扩大影响向公众和资金提供者说明计划实施所取得的结
果,用科学的结论争取领导对健康教育计划的支持,改善公共关系,扩大对社区的影响。
5.丰富和充实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水平健康教育通常需要在有关理论基础上形成说明
面临的问题的具体假说,用其指导项目实施。通过对实践效果的评价可进一步检验假说和
理论,不断提高认识和实践水平。
6.改进专业人员的工作评价能帮助专业人员分析项目成败的原因,确定各项活动和策
略的优缺点,总结计划设计和执行中的经验教训并加以改进。
二、效果评价的内容和指标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群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与其他策略不
同的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通过改变人们的健康相关行为来实现其目的。因此,健康教
育项目的效果评价,是针对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实施对目标人群健康意识、知识与技能、行
为以及健康状况乃至生活质量影响的评价。
健康教育项目的效果评价是确定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后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相
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以及健康状况的变化,并比较其变化幅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从而确定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由于上述效果在健康教育干预实施后出现顺序的差异,将
健康教育效果分为近期效果、中期效果和远期效果。
(一)近期效果评价
顾名思义,近期效果即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实施后,率先显现出的健康教育效果,通常
表现为目标人群认知的改变,如卫生保健知识增加、健康观念转变、具有实现健康行为的
操作技能等。
常见的近期效果指标包括:
1.卫生知识得分、均分如儿童营养知识得分。
2.卫生知识合格率如艾滋病知识合格率。
3.卫生知识知晓率如高血压知识知晓率。
4.信念(态度)形成率定期体检意识的形成率。
5.行为技能掌握率如戒烟技能掌握率、制作辅食技能掌握率。
(二)中期效果评价
中期效果是在取得了近期效果之后进而引发的目标人群行为改变情况,以及政策、环
境支持条件的改变。这些变化需要建立在各级目标人群对健康问题的认识以及知识和技能
提高的基础上,为此,产生的时间要滞后于近期效果。
基于上述内容,常见的中期效果评价指标包括:
1.行为流行率如吸烟率、母乳喂养率。
2.行为改变率如戒烟率、用药依从性的提高幅度。
3.政策、环境改变情况如结核病防治政策、环境,卫生服务条件、技术等方面的变化,
以及社会舆论氛围的变化。
(三)远期效果评价
远期效果是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后目标人群健康状况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
情况。诚然,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可能不仅仅有健康教育的贡献,还可能包含了社
会经济发展、卫生服务水平提高等因素的贡献,但是当某些因素可以控制时,还是可以评
估健康教育对健康结局的影响的,如改善饮食习惯和增加运动后,目标人群体重、血脂水
平的变化等。
远期效果评价指标包括:
1.目标人群生理、生化指标的改善如血压控制率、超重率。
2.疾病治愈率如结核病治愈率。
3.发病率如结核病发病率、报告病例数等。
三、评价设计方案
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效果是为了确定项目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说明项目
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评价得到的结果尽可能准确反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产出,避
免或减少混杂因素的影响。评价项目效果的方案有多种,选择哪个方案主要取决于项目的
性质与要求,以及项目的一些具体情况,如项目周期、资源、技术等。
两种常用的项目效果评价方案是:
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
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
(一)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
所谓不设对照组的干预前后测试,指的是在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前,对目标
人群的有关效果指标进行测量,然后再实施干预,干预活动全部结束后,再次对目标人群
的有关效果指标进行测量,比较干预前后两次测量结果,得到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从而
显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后产生的效果。
此方案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省时省力,但由于该设计方案不能排除非干预因素的影响,
所以只有在非干预因素在干预前后保持不变的情形下,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健康教育效果。
因此,该方案适用于周期短、环境稳定的健康教育项目效果评价,或者是推广/扩展已有成
功经验的项目效果评价。
(二)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
又称为准实验研究,其设计思想是将目标人群设定为干预组,并为目标人群选择具有
可比性的另一人群作为对照组,在对目标人群实施干预前,同时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有
关效果指标的测量,然后仅对干预组施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对照组则保持自然状
态,所有的干预活动结束后,再次对两个组的有关指标进行测量,对两次测量所得到的四
组测量值进行双向比较,从而确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效果。
由于在该方案中干预组和对照组不是随机确定的,而是用配对方法使二者在主要因素
方面相似的情况下选择对照组和干预组。此种研究较之实验研究易于实行,较实验研究省
钱、省时,但兼有实验研究的优点,适合范围较广,特别是干预研究项目。
四、影响效果评价真实性的因素
影响评价的因素指的是对评价结果真实性可能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
干预效果产生干扰,但又不是干预因素,需要在评价中加以分析,或通过类实验加以克服。
(一)历史性因素
在项目实施期间所发生的干预之外的事件,包括全国性、地区性或组织机构内部,或
在干预场所发生的事件、导致参与者发生某些可能对结局有影响的变化。如爱国卫生运动
活动、世界无烟日活动、有关联的新闻报道等。亦有称之为自然变化或长期趋势变化的情
况,如疾病发病的周期性变化等。可通过设立对照组和过程追踪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
(二)计划工作人员和参与者的熟练性
在研究期间,参与者和工作人员中的知识增长和技能熟练的变化也可影响调查结果,
如随参与者年龄增长,社会心理更成熟;对照组成员被重复调查某些知识和内容,引起认
识提高;工作人员因反复调查,对调查内容更加熟悉、技术更加熟练、使调查质量提高等。
这种偏倚可通过对工作人员加强技术培训等方法使之尽可能减少。
(三)失访
干预组或对照组非随机失访或失访过多,可造成偏倚。因此应努力减少失访,或对应
答者和失访者的各种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以估计失访引起的偏倚和程度。
【例题】可采用什么方法减少回归因素对评价结果正确性的影响
A.小组对照法
B.抽样测量法
C.随机抽查法
D.对比分析法
E.重复测量法
『正确答案』E
【例题】在进行健康教育评价时,失访比例超过多少便可造成偏倚
A.3%
B.5%
C.8%
D.10%
E.12%
『正确答案』D
【例题】属于健康教育计划实施的过程评价指标是
A.目标人群参与率
B.健康知识知晓率
C.母乳喂养率
D.高血压病控制率
E.态度形成率
『正确答案』A
【例题】下列评价指标中,属于远期效果评价指标的是
A.卫生知识知晓率
B.健康态度形成率
C.健康教育培训率
D.行为改变率
E.疾病患病率
『正确答案』E
第七节重要场所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七节重要场所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重要场所的健康教育与健康
教育促进
1.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
促进
(1)概念
(2)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3)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4)特殊人群健康教育(孕产妇、儿
童、老年人)
2.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
(1)概念与特征
促进(2)内容
(3)健康促进学校的效果评价
3.工作场所健康教育与
健康促进
(1)概念
(2)主要内容
4.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
促进
(1)概念
(2)主要形式与内容
一、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概念
1.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社区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对
象,以促进社区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与过程。
社区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健康教育和社会支持,改变个体和群体行为、生活方式和环境
影响,降低社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社区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2.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对象包括辖区内常住居民和社区所辖各企事业单位、学
校、商业及其他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重点人群是儿童、青少年、妇女、慢性病患者、老
年人、残疾人等脆弱人群。
3.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
包括11项内容,即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
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
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
(2)《规范》中的健康教育服务规范
1)健康教育内容:
①宣传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
②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0~6岁儿童家长、农民工等人群进行健康教育。
③开展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限盐、控烟、限酒、
控制药物依赖、戒毒等健康生活方式和可干预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
④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结核病、肝炎、艾滋病、
流感、手足口病和狂犬病、布病等重点疾病健康教育。
⑤开展食品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计划生育、学校卫生
等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
⑥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防灾减灾、家庭急救等健康教育。
⑦宣传普及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2)服务形式及要求:
①提供健康教育资料
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
③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
④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⑤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
(二)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基本内容
1.城市社区常见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防治主要内容:
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行为危险因素。
②普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③增强从医行为,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
(2)提高警惕,防范新老传染病:应加强对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的宣传教
育。
(3)加强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意外伤亡,如交通事故、劳动损伤、溺水、自杀
等,是当前造成青年人死亡和病残的最常见的原因。
2.家庭健康教育
(1)家庭生活方式教育:包括膳食的合理搭配、食物的合理烹调、定时定量饮食、炊
具食具的简易消毒方法、碘盐的保管与食用、夏季食品的简易冷藏和贮存方法、暴饮暴食、
偏食、酗酒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常见食物中毒的预防知识等。
(2)家庭急救与护理:包括烧伤、烫伤、触电、跌伤等意外事故的简易急救方法和处
理原则、人工呼吸操作方法、常用药物的保存与使用方法,血压计和体温表的使用方法等。
(3)住宅建设和居室环境卫生知识:包括住宅选址、给水和排水、农村卫生厕所的建
设、居室的通风和合理布局、居室装修的卫生问题、居室采光照明的卫生要求及对健康的
影响、预防煤气中毒、减少煤烟污染等。
(4)生殖健康教育:包括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优教、妇幼保健、性生活知识等。
(5)家庭心理卫生教育:包括独生子女教育、正确处理夫妻之间、婆媳之间、父母与
子女之间关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防治和消除社会心理紧张刺激等方面。
3.创建健康城市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在创建健康城市的实施中,无论在宣传健康城市
的理念、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阶段、组织发展阶段以及执行阶段都负有宣传动员的责任,而
健康促进的策略和目标可以说和健康城市是完全一致的。
4.社会卫生公德与卫生法律法规教育大力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颁布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各级政府颁
布的地方性城市卫生管理条例(办法、规定)等,大力提倡良好的卫生道德观念,使社区
居民自觉地维护社区形象。
(三)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基本内容
1.农村常见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包括传染病及寄生虫病防治知识;慢性非传染性疾
病防治知识;地方病防治知识;农业劳动相关的疾病防治知识。
2.农村环境卫生与环境保护加强卫生要求和卫生技术指导,重点抓好村宅建设卫生、
饮水卫生、粪便垃圾处理、消灭四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3.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知识与技术指导大力宣传《计划生育管理条例》、《母婴保健
法》、《婚姻登记条例》等。减少遗传及先天性疾病、精神疾病、新生儿出生缺陷疾病的
发生。
4.健康观念与卫生法制教育揭露封建迷信的危害性和封建迷信活动的欺骗性,逐步摒
弃延续了几千年的不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开展卫生普法工作,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
遵法执法的自觉性。
5.留守儿童健康教育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父母的监护可以出现诸多健康问题,尤其是
心理问题。村委会和学校应承担主要教育责任。同时社会应注重社会大环境的营造,呼唤
社会各界的关注。
(四)特殊人群的健康教育内容
1.妇女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各生理周期健康教育要点
1)月经期:包括对青春期少女进行月经初潮教育、月经的生理知识、经期卫生保健的
重要性与心理卫生教育等。
2)妊娠期:包括妊娠的生理卫生知识、母体的变化、妊娠期劳动、休息、营养等保健
知识、孕期用药及性生活注意事项、孕期的自我监护和胎教、定期产前检查及胎教的意义。
3)围生期和哺乳期:围生期的生理和心理知识、分娩的先兆、临产和分娩的过程、产
褥期的卫生保健常识、产后常见病的预防、新生儿护理、喂养、保健及教育等。
4)更年期: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健康教育,帮助女性正确对待更年期,学习心理
调节的方法。
此外《规范》中还指出孕产妇的健康管理规范内容。内容如下:
a.孕早期健康管理:孕12周前为孕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进行第1次产前随
访。
b.孕中期健康管理:孕16~20周、21~24周各进行1次随访,对孕妇的健康状况和
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
c.孕晚期健康管理:督促孕产妇在孕28~36周、37~40周去有助产资质的医疗卫生
机构各进行1次随访。
d.产后访视:在收到分娩医院转来的产妇分娩信息后,应于3~7天内到产妇家中进行
产后访视,进行产褥期健康管理,加强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同时进行新生儿访视。
e.产后42天健康检查: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正常产妇做产后健康检查,异
常产妇到原分娩医疗卫生机构检查。
(2)合理膳食教育:妇女多承担家庭主妇的角色,应学习营养学知识,根据家人的健
康状况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注意营养与平衡膳食、饮食规律,把好病从口入关。
(3)科学育儿:应掌握妊娠期的保健知识、做好孕期保健,掌握母乳喂养和婴幼儿喂
养的知识等。
(4)妇女常见病的教育:常见妇科病的防治知识,乳腺癌和妇科肿瘤的定期普查和早
期发现。
(5)心理健康教育:妇女在社会上多处于弱势状态,妇女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保护,
培养积极乐观的性格。社会应给予她们以情感和教育支持,使她们掌握行之有效的情绪转
移、疏导及心理调节的方法。
(6)美容保健知识教育:指导女性正确选择使用化妆品,正确选择美容院及美容医院,
美容手术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健康的美容观念等。
2.0~6岁儿童健康教育内容本阶段的教育对象不是儿童本人,而是儿童的照料者。
根据儿童发育特点分为两个阶段:出生~18个月和19个月~6岁。
出生~18个月的教育重点:先天缺陷的筛查、母乳喂养、辅食添加、预防接种、智力
开发等。
19个月~6岁的教育重点:传染病和意外伤害的预防,同时对贫血、营养缺乏、佝偻
病、发育迟缓、智力落后、语言障碍等防治进行教育。
此外《规范》中对于0~6岁儿童的健康管理内容如下:
(1)新生儿家庭访视:新生儿出院后1周内,医务人员到新生儿家中进行,同时进行
产后访视。
(2)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新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在乡镇卫
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
(3)婴幼儿健康管理:满月后的随访服务均应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
偏远地区可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时间分别在3、6、8、12、18、24、30、
36月龄时,共8次。
(4)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为4~6岁儿童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
3.老年人健康教育内容
(1)行为指导:指导老年人科学规律的生活起居,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不良的行为
和生活方式,限制吸烟、饮酒。
(2)心理卫生教育:鼓励老人多参加社会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与子女相互适
应、相互支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乐观的情绪,加强健脑锻炼,避免孤独。减少焦
虑情绪。
(3)生活卫生:提倡科学合理的平衡膳食,以富含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少盐、
少糖、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为主;少吃多餐,定时定量;正确选择保健品。
(4)常见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白内障、青光眼、腰腿痛、关节炎等疾病
的防治知识和自我护理方法。
(5)体能活动: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项目,运动不过量。
此外《规范》中还明确指出老年人(65岁以上)的健康管理规范内容。内容如下:
每年为老年人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
助检查和健康指导。
二、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概念与特征
1.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是通过健康信息传播、行为干预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卫
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
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学生有意识有能力地终生获取健康信息,选择健
康行为打下基础。
2.健康促进学校20世纪80年代,WHO根据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结合日益紧密,并
正向健康促进发展的新趋势,提出倡导学校健康促进工作的新模式,即“健康促进学校”
(healthpromotionschools)。WHO西太区于1994年开始推动此项工作,我国于1995
年正式启动。
健康促进学校强调通过学校、家长和学校所属社区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给学生提
供完整的、积极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包括设置正式和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创造安全健
康的学习环境,提供合适的健康服务,让家长和更广泛的社区参与,共同促进学生健康。
3.健康促进学校的目标人群健康促进学校的目标人群:一级目标人群指学生群体,包
括小学、中学和大学学生;次级目标人群包括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区领导。
4.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特征儿童、青少年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是积累知识、
学习技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而学校则是儿童、青少年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
场所。
开展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具有如下特点与优势:
(1)最佳目标人群:儿童青少年由于身心发育的特点,模仿性强,生理可塑性大,容
易形成动力定型(习惯的形成),一旦形成和巩固良好习惯将受益终生。
(2)最理想的教育场所:学校有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健康教育的课程和活动均可
纳入整合其中,与德智体美教育相互渗透甚至融合。此外,学生有群体生活的特点,健康
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有利于团体行为的干预,制定群体性的考核目标。
(3)最具社会效益的资源:儿童青少年与家庭和社会有着天然和广泛的联系,他们从
幼儿园、大中小学校获得的健康知识、价值观和行为技能,不仅儿童青少年本身可以茁壮
成长,提高生长发育和健康水平,也必然辐射到家庭与社会,因此,做好学校的健康教育
与健康促进对提高我国整个国民的健康水平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健康促进学校的实施内容
根据健康促进的含义,健康促进学校的实施内容应该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全面影响
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于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1.学校健康政策学校健康政策的内容包括:
①学校有关食品的政策;
②完全禁止吸烟,禁止喝酒,禁止使用非法的影响精神的物质;
③学校保证男生和女生在利用学校资源方面完全平等;
④学校在药品分配方面有正式的程序;
⑤学校对急救有相应的政策和规划;
⑥学校制定适合本地情况的控制蠕虫或其他寄生虫病的政策;
⑦学校制定避免日晒损伤的政策;
⑧学校制定进行健康筛查的政策;
⑨学校制定在发生急症或其他可能危及学生健康状况时关闭学校的政策;
⑩当发生自然灾害或其他事件时,学校有切实可行的安全计划;
学校应有关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HIV/AIDS)控制及其安全管理的政策等。
2.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促进学校实施的
重要内容。它的实施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健康课程教学;
②健康活动;
③健康咨询。
咨询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咨询;社会心理咨询(如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咨询;
心理健康咨询。
3.学校健康社会环境学校健康社会环境是激发和促进学生参加健康活动,主动培养健
康意识的外部环境,它包括学校的人际环境(师生、员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事物
环境(如课程、考试、生活制度安排)和物质环境(如教室采光、照明、通风、给排水设
备、厕所、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4.社区关系社区关系是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联系,以及学校与学校所在社区各组织、
团体之间的联系。在学校生活中。提倡家庭和社区参与,学校向家庭和社区通报有关健康
问题的计划,师生共同参加社区活动。
5.个人健康技能儿童青少年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程,获得与其年龄相当
的卫生知识、态度、理解力和健康实践技能(如平衡膳食、预防疾病、体育卫生、安全、
生殖健康、控烟及预防药物滥用、口腔卫生等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安全意
识;教育他们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学习意外事件(如地震、火灾)中的自救,延续生存
空间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
6.学校卫生服务学校卫生服务指学校或有关卫生服务机构向学生提供直接服务,并与
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担负起儿童青少年学校卫生保健和教育的责任。卫生服务内容包
括:学生和教职员工能得到基本的卫生保健、计划免疫和传染病管理、生长发育监测、健
康筛检及常见病预防和身体缺陷的纠正、突发性疾病的紧急救治、意外伤害的应急措施、
口腔卫生、心理咨询及为伤残学生提供特殊帮助等。
(三)健康促进学校的效果评价
1.健康教育的评价指标健康教育的评价多用知识、态度、行为变化的指标。知识常用
平均分数、及格率、满分率、达标率、提高指数等指标;态度常用态度转变率、行为意向
转变率;行为常用行为转变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健康活动及健康咨询评价,要注意频率,
参与覆盖率,也要注意质量,把定量定性评价结合起来。
2.学校卫生服务的评价指标
(1)反映学生因病缺课指标有:人均病假日数、月病假率。
(2)反映体格检查和其他检测的指标有:患病率、发病率、检出率、感染率、治愈率、
再感染率等。
(3)反映学生生长发育与变化的指标最常用的有:等级评价方法,百分位数法等。影
响生长发育的内外因素十分复杂,过程较长,生长发育水平的变化往往不是健康教育的唯
一结果。该指标是间接的,故在评价时要慎重分析。
3.学校环境的评价指标学校物质环境评价一般主观成分较少,方法简单。通常把有关
部门制定的各项卫生标准制成检查表进行对照比较,看是否达到标准。如学校建筑面积、
教室采光、照明、通风、课桌椅结构及配置等均有标准可供检查对照。
学校人际环境评价一般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可通过访问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父母
等共同分析学生心理健康和精神状态,学校各类人员间的人际关系等。
三、工作场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概念
工作场所健康教育指通过提供知识、技能、服务,促使职业人群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
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它的本质是行为矫正。
工作场所健康促进指以教育、组织、法律(政策)和经济学手段干预工作场所对健康
有害的行为、生活方式和环境,以促进健康。它包含了企业管理的政策、法规和组织,职
工的健康教育、积极参与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环境,以及加强卫生服务等。其本质是
行为和环境的双重矫正。
(二)健康教育内容
1.职业卫生知识与防护技能教育
(1)消除职业紧张,预防身心疾病:①企业管理者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合理组织劳
动与生产,对职工特别是新职工进行生产技能与思想认识的培训与教育;②进行心理卫生
教育,教育职工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和能力,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③对有心理异常表现
者,尽快给予心理咨询、诊断和治疗。
(2)改变不良作业方式,预防工作有关疾病:常见于从事长期站立作业、引起视力疲
劳的作业、强迫体位作业、搬运作业、视频作业、局部振动作业等职业人群。主要措施是:
①采取正确的作业方式;②坚持工间操制度;③合理组织和安排劳动生产或工作时间。
(3)改善劳动环境,治理职业有害因素,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主要围绕粉尘与尘肺的
防护、化学毒物与化学中毒的防护、物理性危害因素与有关职业病防护等方面,通过健康
教育使职工:①了解自己及其所处的作业环境,可能接触到的有害因素;②了解上述环境
因素及个人的嗜好、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可能影响;③参与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
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自觉地采取个体防护措施。
2.行为与生活方式教育
(1)戒烟教育:当职业与非职业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其危害效果将是协同作用。
(2)节制饮酒:过量饮酒是导致工伤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司机”这一职
业必须禁酒。其他职业中接触的有些毒物需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因此饮酒可加重肝脏
负担,加重对肝脏的破坏作用,容易引起化学毒物的中毒。
(3)营养与合理膳食教育: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职工劳动强度过大容易出现营养不足,
应给予充分的营养。一些从事脑力劳动,又缺乏锻炼的人要防止食入过多,营养过剩。
(4)日常个人卫生习惯教育:经常洗手洗脸刷牙和洗澡对某些职业人群具有特殊意义。
化学毒物进入体内的途径主要是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因此不在有尘毒危害的现场吃喝、
休息,可减少毒物进入体内的机会;有些毒物可污染皮肤及衣物,经常清洗不仅可防止本
人中毒,也可防止给家庭成员带来危害。
3.职业健康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
1994年7月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其中有25条与职业卫生和职业病
防治有关的条款。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并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现行职业卫生法规中
最权威的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
四、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医院仅仅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场所,是“看病”
的地方。殊不知,开展医院健康教育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医学发展的必然
趋势。
(一)概念
医院健康教育(hospitalhealtheducation)泛指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在临
床实践的过程中伴随医疗保健活动而实施的健康教育。
狭义的医院健康教育又称临床健康教育或患者健康教育,是以患者为中心,针对到医
院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患者及其家属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
其教育目标是针对患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特点,通过健康教育实现疾病控制,促进身
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广义的医院健康教育是以健康为中心,以医疗保健机构为基础,为改善患者及其家属、
社区成员和医院职工的健康相关行为所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医院健康促进(hospitalhealthpromotion)是健康教育和能促进患者或群体行为和
生活方式改变的政策、法规、经济及组织等环境支持的综合。
从广义的医院健康教育概念出发,其目标人群包括:①患者及其家属,这是医院健康
教育对象的重点人群;②社区群众;③医院的医护人员与职工。
(二)主要形式与内容
1.医护人员教育对医务人员开展继续教育侧重于转变医务人员、行政领导的卫生观念,
掌握健康促进计划的设计、组织实施及效果评价,提高健康咨询的能力与技巧。健康教育
培训可分为2个层次:①专职健康教育骨干的业务培训;②职前教育或在职教育。
2.患者健康教育是以患者及其家属为目标人群开展的健康教育,主要针对患者具体的
健康问题以及就诊常识等开展患者教育。常见的形式包括:
(1)门诊教育
(2)住院教育
(3)院外健康教育
(1)门诊教育
1)候诊教育:常见的形式是在候诊区域播放DVD、设置健康教育专栏、放置健康教育
处方及小折页等健康教育材料。
2)随诊教育:主要由医护人员执行,在诊疗和医护处置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教育。
3)门诊咨询教育:开设专门的健康教育门诊,如“戒烟门诊”、“营养咨询门诊”等。
(2)住院教育:住院教育系指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接受的健康教育。由于患者在医院
时间较长,便于医护患之间相互了解,从而有利于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健康教育活动。
住院教育包括:
1)入院教育:指患者在入院时由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的宣传教育。
2)病房教育:是住院教育的重点,医护人员可通过有步骤地向患者及陪护人员讲授保
健知识,传授保健技术,指导和支持患者提供治疗依从性,并改善行为生活方式。
3)出院教育:在患者出院以前以口头谈话或健康教育处方形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
住院治疗的结果,疾病现状和预后,提出继续用药和定期复查等注意事项,进行生活方式
和家庭护理方面的指导。
(3)院外健康教育: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安排以及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
向社会人群进行健康知识普及性教育。
1)社区健康教育:医务人员深入社区开展健康大讲堂、义诊等。
2)随访教育:可以是住院教育的延伸和继续,也可以是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
内容。其主要对象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产妇等。
【例题】关于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概念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活动与过程
B.以社区居民为对象
C.以促进社区健康为目标
D.以社区医疗机构为单位
E.适用于社区急、慢性疾病的综合防治
『正确答案』D
【例题】某小学在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发动学生参与,他们培训红
十字少年、组织学生夏令营等,实际上这是实施
A.健康课程教育
B.健康咨询
C.健康活动
D.学校环境改造
E.学校卫生服务
『正确答案』C
【例题】以下选项不属于医院健康教育意义的是
A.提高医疗设施的利用率
B.增强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C.可以提高医院的知名度
D.可以提高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E.改变患者与疾病有关的生活方式
『正确答案』C
【例题】门诊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关于
A.病人生活的教育
B.医院环境的教育
C.常见病防治的教育
D.医院规章制度的教育
E.病人所患疾病治疗原则的教育
『正确答案』C
【例题】健康教育处方适用于以下何种病人
A.门诊慢性病人
B.首次入院的病人
C.再次住院的病人
D.即将出院的病人
E.术后康复期的病人
『正确答案』A
第八节重点公共卫生问题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重点公共卫生问题的健康
教育与健康促进
1.慢性非传染
性疾病
(1)高血压
(2)糖尿病
2.传染病
(1)艾滋病
(2)结核病
3.烟草控制
(1)吸烟的危害:吸烟及二手烟的定义及其主要危
害、烟草使用流行情况
(2)吸烟的行为干预、烟草依赖疾病的概念、临床
场所戒烟指导
(3)常用戒烟药物及使用方法
(4)人群烟草控制策略: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PCTC)与控烟策略(MPOWER)
重点公共卫生问题的健康教育与健
康促进
4.成瘾行为
(1)概述
(2)戒酒
(3)戒毒
5.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
(1)概念
(2)健康教育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中的作用
一、慢性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
1)控制体重:超重与肥胖是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中国人体质指
数(BMI)的标准,BMI在18.5~23.9范围者为正常体重;≥24者为超重;≥28者为肥胖。
我国24万成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BMI≥24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男
性腰围≥85cm、女性≥80cm者患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
2)合理膳食:膳食中摄入过量油脂可导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过多摄入的
钠盐是导致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WHO推荐我国每人每日食盐量摄入量不应超过6g。膳食
中的钾可以对抗钠的升血压的作用。钾的来源是蔬菜水果,高盐而蔬菜水果少的膳食会造
成体内高钠低钾,会更加促进高血压病的发生。故提倡少摄入盐,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
3)控制饮酒:长期大量饮酒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饮酒后,血压水平明显下
降。
4)戒烟:吸烟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可在短期内使血压急剧升高,吸烟量
与高血压发病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随着吸烟量的减少,发生高血压的几率下降。
5)适量锻炼:有规律中等强度的有氧耐力运动是预防高血压风险的良好方法之一。
6)应对紧张刺激:各种内外紧张刺激因子会引起人体明显的主观紧迫感觉、相应的紧
张行为和伴随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这些最终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如果长期处于此
状态下,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性和器质性变化。
7)提高依从性:单纯的非药物治疗只适于血压略高、没有心血管损害的年轻人。如采
用非药物性治疗方法在治疗一段时间内没有效果,应合并使用抗高血压药物。但药物不能
根治高血压,只能控制血压,因此要求患者终身服用药物,切忌忽停忽用,特别是中度以
上患者,即使症状暂缓解也不能停止使用药物。
2.目标人群与健康教育重点内容
(1)目标人群——分为四类:
1)高血压病患者及其家属。
2)高血压病高危人群:具有数项行为危险因素或有遗传因素者。
3)一般健康人群。
4)社区领导者和决策者。
(2)不同目标人群的健康教育重点内容
1)高血压病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加强随访和管理,使其知道坚持从医行为的重要性;
提高个人和家庭自我保健能力,预防病程恶化。
2)高危人群健康教育: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消除或减少高血压病的行为危险因素;
定期测量血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可避免的高血压患病风险。
3)社区人群健康教育:使儿童青少年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防
患于未然;使成年人的知、信、行向有利于全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发现并矫正不良行为
习惯。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开展每年10月8日“全国高血压病日”宣传教育活动。
4)社区领导和决策者的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信息,让其了解高血压病预防的重要性,
预防工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行方法,促使领导决策,使高血压预防成为全社会的
行动,获得政策、组织协调、环境、舆论和经费的支持。
(二)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的终生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人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
对不足,导致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障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生活方式的
改变,全球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引
导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做好保健。
1.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不管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其遗传因素的作用均很肯定。
(2)病毒感染与自身感染:病毒感染后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
(3)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易患因素之一。
(4)饮食与体力活动:长期进食高热量、低纤维的食物,同时体力活动过少能导致肥
胖,促进糖尿病的发生。
2.糖尿病的干预措施
(1)普及防治知识:让大众了解糖尿病防治知识,动员高危人群积极参加糖尿病的筛
查。
(2)积极治疗糖尿病:患者应按医嘱服药。患者需进行饮食控制和适宜的运动,控制
体重,需坚持自我监测血糖。同时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少焦虑和悲观的思想。
(3)预防并发症: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症状,定期进行血糖和尿糖
监测,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定期检查眼底、眼压。鞋袜要合脚、卫生、透气,防治神经
和血管病变,不用热水烫脚。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二、传染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人体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为特征的传染
性疾病,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WHO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
一致认为,当前艾滋病防控仍应以健康宣传教育为主,通过社会广泛参与及不同利益人群
的合作,增强全民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才能实现AIDS的防控目标。
1.艾滋病健康教育目标人群
(1)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2)高危人群,一般指卖淫嫖娼者、吸毒者、同性恋者、受劳动教养的人员以及性病
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亲属;
(3)重点人群,指年轻人、流动人口、宾馆或服务行业人员、长途汽车司机;其余则
属一般人群。
2.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
(1)危害的严重性:艾滋病有着一些与其他传染病不同的特征,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与生存的一种新型传染性疾病,有以下特点:①普遍的易感性;②威胁的长期性;③控制
与治疗的困难性;④资源的消耗性。此外,由于艾滋病主要发生在性活跃的青壮年,而青
壮年是国家主要劳动力、兵员的重要来源,青壮年数量与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生产力的提
高经济发展,并削弱国防力量。
(2)可预防性:艾滋病虽然可怕,但它是可以预防的“行为性”疾病,导致该病传播
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人类自身酿造的不良的性行为、吸毒行为等。
(3)艾滋病传播途径的预防
1)性传播:经性传播的途径可分为异性传播和同性传播两类。预防性传播应提供以下
基本信息,即所谓“ABC”措施。①A(abstinence)——禁欲。主要指的是不发生婚前性
行为,而非要求人们终生不与人发生性关系。②B(befaithful)——忠诚。指忠于配偶,
一辈子不与配偶以外的人发生性关系。③C(condom)——安全套使用。
2)血液途径传播:①尽量减少输血和血制品,必须输血时要使用经过HIV抗体检测的
血液和经过严格消毒的输液器。②避免不必要的静脉注射。静脉注射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具,不要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具。③不与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牙刷等,尽可能避免使
用容易刺破皮肤而又公用的工具。④从事人工授精,接触血制品、治疗和护理艾滋病患者
的医务人员应认识到其工作有感染HIV的危险性,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医源性感
染。
3)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母亲在妊娠后,血液中的病毒可以通过胎盘直接到达
婴儿体内,也可在分娩、母乳喂养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婴儿。母婴传播的概率全球
估计约为30%。预防母婴垂直传播应提供以下基本信息:①HIV感染妇女要使用高质量安全
套,避免非意外妊娠;②HIV感染妇女要在孕期、产时和产后使用抗病毒药物;③HIV感染
妇女所生婴儿出生后要使用抗病毒药物;④提倡人工喂养。
在教育公众认识传染途径及其预防的同时,必须让公众了解不会感染艾滋病的途径:
①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
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②HIV不会通过马桶、电话机、餐饮具、卧具、
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③咳嗽和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④蚊虫叮咬不传播艾
滋病。
4)关爱和不歧视:关爱和不歧视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重要
策略。所谓社会歧视是针对某社会群体的不公平,不合理、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
积极鼓励感染者和患者参与和合作是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歧视的
行为包括:
①强制性HIV抗体检测;
②拒绝为HIV感染者提供相应的医疗;
③拒绝为HIV感染者提供就业、教育、住房、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及其他社会性服务;
④拒绝HIV感染者为求学深造或寻求庇护而旅游和移民的自由;
⑤对HIV感染者强行隔离或拘留;
⑥有意地泄密,如不经本人同意将情况告诉其领导或其他人;
⑦强迫感染HIV的孕妇堕胎。
5)自愿性艾滋病病毒咨询和检测:自愿性艾滋病病毒咨询和检测(VCT)指人们在经
过咨询后能对HIV检测与否做出明智选择的过程。它包括检测前的咨询、自愿性检测、检
测后咨询、检测后医疗关怀服务及精神关怀与社会支持服务。
3.艾滋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施内容
(1)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倡导与培训。
(2)完善艾滋病控制的法律、法规、政策。
(3)加大健康教育广度和深度。
(4)科学地开展高危人群、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
(5)加强防治艾滋病队伍的建设。
(6)制订性病、艾滋病健康促进规划。
(7)广泛地开展HIV/AIDS的监测。
(二)结核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消耗性的传染病,结核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引起
疾病取决于两个方面,即结核菌的毒力、数量以及人体的防御反射和人体对结核菌的易感
性。人体各个器官都可能患结核病,其中以发生在肺部的肺结核病(tuberculosis)最为
常见。
肺结核病是一种顽固的慢性传染病,不及时、不规范、不彻底的治疗可导致疾病复发、
恶化,不规范的服药又可能产生结核菌耐药性,给治疗带来很多困难,从而使病人成为慢
性传染源。呼吸道感染是肺结核的主要感染途径,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传染源主要
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的痰液。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
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而受感染。感染的次要途径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少量、毒力弱的结
核菌多能被人体免疫防御机制所杀灭。
结核病的发生发展是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卫生服务因素和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其中与行为生活方式有关的因素不能忽视。如:
①日常生活中随地吐痰、与人面对面的大声说话,吐沫横飞,打喷嚏不捂鼻口等,如
这些行为为痰涂片检查阳性的肺结核病人所为即危害很大;
②新生儿没有按照免疫规划的要求接种卡介苗;
③居室环境拥挤,没有注意开窗通风;
④自觉有了症状仍不能及时就诊,以致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人。
这些都与人们对结核病的知识缺乏有关,也可归咎于没有给大众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
服务,尤其在农村地区。
1.结核病健康教育目标人群
(1)结核病人
(2)医务人员
(3)密切接触者
(4)普通公众
(5)学生
(6)流动人口
2.结核病预防健康教育内容
(1)防治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及增强免疫力、降低易感染等,是控制结
核病流行的基本原则。卡介苗可保护未受感染者,使受感染后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痊
愈。有效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对已患病者,能使痰菌较快阴转,但在其阴转之前,尚须
严格消毒隔离,避免传染。治愈排菌患者,有助于控制传染源及改善疫情。
确诊病例应及时合理化疗或介绍至结核病防治机构接受督导化疗,定期随访,直至痊
愈。对肺结核患者进行登记,加强管理。卡介苗(BCG)是活的无毒力牛型结核菌疫苗,接
种后可使人体产生对结核菌的获得性免疫力。其接种对象是新生儿,可以预防新生儿粟粒
型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等重症结核病。卡介苗不能预防感染,但能减轻感染后的发病与
病情,故卡介苗对于成人预防结核病的意义不大。
(2)结核病人:结核病人作为结核病的受害者,针对他们的教育重点在于结核病的基
本症状、如何就诊、治疗管理的基本知识、规范治疗的益处以及国家免费治疗的政策,让
他们切实做到依从规范的治疗。
(3)医务人员:无论是作为通常状况下首先接诊结核病可疑症状者的医生或报告、转
诊病人的责任人员,还是发现和实行督导化疗管理的实施者,医务人员都应该是掌握最准
确知识的人,这样他们才能不仅做好正确诊断和自我防护,同时向病人及相关人员进行正
确的健康教育活动。
采取的主要教育活动方式是对他们进行业务和健康传播能力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
治水平。
(4)密切接触者:由于结核病是传染病,因此作为最直接的接触者,他们自身存在着
患病的极大可能。他们可能是病人的家属、朋友、同事等,他们可以对病人接受治疗和管
理发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5)普通公众:普通公众作为最广大的结核病知识受众,也是结核病患病的潜在人群,
他们应当接受到最简单明了的信息,从而在发生结核病可疑症状时及时就诊。当然,在条
件允许的情况下,这部分人群可以进一步细分,如按性别、年龄、民族等进行更有针对性
的宣传教育工作。
(6)学生: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学生时期形成的卫生
习惯和生活方式,会对他们一生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另外,通过学生对家长进行
结核病基本知识的宣传,向家庭和社区辐射,可以提高当地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促
进不良行为的改变,对预防结核病的发生可产生较大的影响。
(7)流动人口:流动人口通常来自结核病疫情较高的农村地区,是结核杆菌感染率高
的群体,由于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差,结核病发生机会大大增加,从而使得业已得到基
本控制的城市结核病疫情出现回升。因此,专门针对流动人口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活动非
常必要。
三、烟草控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吸烟的危害
1.吸烟和被动吸烟的概念现在吸烟者指现在吸烟的人(包括每日吸烟者)。被动吸烟
者指曾经在任何一个场所暴露于燃着卷烟末端散发出的或吸烟者呼出的烟雾的不吸烟者。
我国是世界上吸烟人数最多的国家,现在吸烟者超过3亿人,约占世界吸烟者总数的30%。
烟草给我国带来了巨大健康负担,我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吸烟,此外,我国还有大
约80%左右的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暴露的危害。
2.烟草的主要有害成分纸烟烟雾中含有3800多种已知的化学物质,有害成分主要包
括尼古丁、焦油、潜在性致癌物、一氧化碳和烟尘。它们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包括:对
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使人体产生成瘾作用(如尼古丁)、对人体
有致癌或促癌作用、使红细胞失去携氧能力(如一氧化碳)。国际上评价烟草有害物质的
含量,通常采用烟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三项指标。
3.烟草对健康的危害
(1)吸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吸烟是肺癌的最主要病因,危险程度与每天吸烟量、持续吸烟时间和烟草中焦油和
尼古丁含量有直接关系。
2)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不吸烟
者70%。
3)80%~90%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由吸烟引起。
4)吸烟与口腔、喉、食管癌的发病密切相关,与膀胱癌、胃癌、胰腺癌等癌症有关。
5)吸烟与消化道溃疡和卒中、动脉硬化、外周血管病及其他血管疾病有关。
(2)被动吸烟的危害:被动吸烟是指不吸烟者每天暴露于烟雾环境之中,无意或被动
吸入由于烟草燃烧所产生的烟雾15分钟。其危害在于:
1)母亲吸烟对胎儿的影响:吸烟妇女导致低出生体重婴儿、流产、早产及胎儿、新生
儿死亡的增加;导致胎盘早期剥离、早期出血等并发症的增加。
2)对儿童的影响:父母吸烟与其2岁以下儿童的呼吸道疾病有密切关系;影响儿童生
长发育;增加儿童猝死的几率;是中耳炎的危险因素。
3)对成年人的影响:引起眼刺激、头痛、鼻部症状、咳嗽及过敏反应;加剧患有心、
肺疾病和过敏反应患者的症状。被动吸烟者可增加患肺癌的危险。
(二)吸烟行为的干预
烟草依赖疾病是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指带有强制性的使用与觅求烟草,并于戒断后
不断产生再次使用倾向的行为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烟草依赖作为一种疾病列入
国际疾病分类(ICD-10,F17.2),并确认烟草是目前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
帮助吸烟者戒烟是控烟措施中的一个主要内容。现以“行为改变阶段模式”为例,介
绍如何根据吸烟者意愿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
1.没有戒烟意愿还未考虑戒烟,甚至对戒烟反感的吸烟者,一般不愿知道吸烟的害处,
这时给予过多的吸烟危害劝告可造成逆反心理,因此这阶段不必在干预上花太多的精力,
仅是让他们去思考吸烟的利弊,并告知他们在需要时可以提供进一步的帮助。
2.犹豫不决阶段吸烟者往往知道吸烟的危害想戒烟,但又担心戒烟带来许多不良的后
果。这时需要帮助吸烟者澄清并解决一些困惑问题。干预的方法在于开诚布公地和吸烟者
讨论吸烟的利弊,启发“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认真听取吸烟者的意见,允许吸烟
者在戒烟前有充分时间考虑是否戒烟,让吸烟者自己做出抉择,让其产生戒烟的动机主动
戒烟。
3.准备戒烟阶段需要提供更积极的干预方法,帮助克服戒断症状并给予支持,目的是
为吸烟者提供戒烟方法及告知如何巩固戒烟效果。下列方法供参考。
(1)行为技巧
1)推迟:如想吸烟,将吸烟的时间推迟,是降低由戒烟引起的焦虑及恐慌最有效的方
法。
2)躲避:别人吸烟时离开。为避免诱发烟瘾,暂时离开吸烟的场所。
3)避免:在戒烟最初的两周避免接触主要的刺激物和场所,如会见吸烟的朋友、参加
聚会、避免生气等,即回避吸烟的机会。
4)分心:分散注意力。想吸烟时可以通过打电话、饮水、散步、淋浴等活动分散注意
力。
5)支持:得到来自周围人、家人、社会的支持。
(2)认知策略:戒烟者应提醒自己吸烟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回忆周围由于吸烟而生
病的人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增强自己戒烟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
的行为。
(3)替代疗法:对于烟瘾较大或戒断症状较严重的吸烟者可以采用替代疗法,常用的
有尼古丁口香糖等。
(4)药物戒烟:为非尼古丁替代疗法,选用什么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预防复吸阶段戒烟后复吸十分常见,是行为改变模式过程的一个阶段。确认造成吸
烟的高危状态,制订长期预防复吸的计划。复吸者应总结造成复吸的原因,以避免复吸再
次发生。
(三)常用戒烟药物及使用方法
WHO建议使用的一线辅助戒烟药物,均具有可靠的提高长期戒烟率的疗效,包括:尼
古丁贴片、尼古丁口胶糖、尼古丁舌下含片、尼古丁喷鼻剂、尼古丁吸入剂、安非他酮缓
释片和尼古丁受体拮抗剂-伐尼克兰。WHO建议使用的二线辅助戒烟药物可乐定和去甲替林,
在一线药物无效时可考虑使用。
1.尼古丁替代治疗(NRT)
(1)尼古丁贴剂:选取清洁、干燥、无毛、没有伤口的部位,最好贴在躯干的部位,
或是贴在臀部上。每天都需换新的部位贴。
(2)尼古丁口胶剂:开始慢慢嚼,变软后再含在颊部,任其慢慢吸收。口嚼片使用时
和一般口香糖不同,咀嚼到有辣味时,表示尼古丁已释放出来,这时应将嚼片含于颊部,
由颊部吸收,约3分钟后没有辣味时再重新咀嚼,如此反复再加上自我调节每片可维持
1~1.5小时左右。
(3)尼古丁舌下含片:尼古丁舌下含片是目前国际上的较新剂型,符合抽烟者的习惯,
服用方便,避免口胶用药时的复杂技巧要求。剂量规格是2mg/片渴求吸烟时即含1片。起
始剂量是1~2片/小时。注意需舌下含化,注意:不得咽下或咀嚼。
(4)尼古丁喷鼻剂:当吸烟者有吸烟欲望时,头稍微后仰,将制剂喷入鼻孔,尼古丁
可通过鼻粘膜吸收。注意:喷鼻时不要用鼻吸气或吞咽。
(5)尼古丁吸入剂:尼古丁吸入剂为非处方药。初始剂量一般为6~16支/日,通常
每喷1次需呼吸20分钟后再喷下1次。
2.缓释盐酸安非他酮该药不含尼古丁,亦具有较强的尼古丁依赖抑制作用。150mg/二
片,每天1片先吃3天,之后每天2片,分两次吃,中间间隔8小时,可持续7~12周。
至少在戒烟前1周就要开始使用。
3.尼古丁受体拮抗剂-伐尼克兰伐尼克兰能有效阻断尼古丁对α4β2受体及中脑边缘多
巴胺系统的充分激动作用,在戒烟日之前1至2周开始治疗。第1~3日:0.5mg,每日1
次(白色片);第4~7日:0.5mg,每日2次(白色片);第8日至治疗结束:1mg,每日
2次(淡蓝色片)。
4.二线戒烟药物
(1)可乐定:可乐定为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剂量为0.1mg~0.3mg,每天两次,
使用3~10周。因可乐定具有降血压作用,使用受到限制,一般只用于较重的依赖者。
(2)去甲替林:去甲替林是三环类抗抑郁剂,具有抗胆碱作用和拟肾上腺素能作用。
一般戒烟前10~28天使用,25mg/d,之后增加剂量到75mg~100mg/日,使用12周。冠心
病患者慎用。
(四)人群烟草控制策略
第四十九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关于“国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WHA49.17号决议,
开始制定一项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烟草控制框架公约》(WHOFCTC)是在世界卫生组织
主持下谈判制定的第一份条约。我国政府积极参与了该条约的制定,并于2003年11月10
日在纽约签署该公约,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正式批准该
公约,2006年1月9日,该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
为了指导150个条约缔约国开展全面的控烟工作,《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烟草流
行报告》推出了MPOWER系列政策,MPOWER的具体含义是:
1.M(monitortobaccouandpreventivepolicies)监控烟草使用与预防政策。
全面监测可以为政府和民间社会领导提供信息,让他们了解本国烟草流行的状况及其危害。
同时监测结果也可以告诉我们现行的政策是否有效。
2.P(protectpeoplefromtobaccosmoke)保护人们免受烟草烟雾危害。无烟环境
对健康有良好影响,可以帮助吸烟者戒烟。100%的全面无烟法规才能真正保护公众的健康。
3.O(offerhelptoquittobaccou)提供戒烟服务。各国的医疗卫生系统在治
疗烟草依赖问题上担负着主要责任。应该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中融入戒烟服务;提供便捷
且免费的戒烟热线;提供低廉的药物服务。
4.W(warnaboutthedangersoftobacco)警示烟草危害。增加吸烟者对烟草危害
知识的了解程度;改变烟草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降低卷烟的市场营销效果。
5.E(enforcebansonthetobaccoadvertising,promotionandsponsorship)
确保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烟草营销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需要全面禁止
烟草的市场营销和促销活动;同时应实施有效的禁止措施。
6.R(raitaxesontobacco)提高烟草税。提高烟草税是减少烟草使用的最佳手
段;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可以遏制年轻人和贫困人口吸烟,因为这部分人对商品价格更加
敏感;同时高烟税不会导致走私增加。
四、成瘾行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概述
1.概念成瘾指各种生理需要以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导致人上瘾的物质称致瘾原,致
瘾原能使已成瘾者产生强烈的欣快感和满足感。吸烟、酗酒和吸毒都是典型的成瘾性行为,
其中,毒品引起的欣快感强烈持久,极易产生依赖性,为强致瘾原;香烟和酒带来的欣快
感相对弱,持续时间短暂,称弱致瘾原。致瘾原越强,促其行为转变的过程越艰难。
2.成瘾性行为的形成过程
(1)诱导阶段:人与致瘾原偶尔接触,初步尝到“甜头”。如吸毒的欣快感;喝酒后
的飘飘欲仙感;手拿烟卷的人自我陶醉的“成就”感等。这些欣快感对成瘾者有强大吸引
力,此时终止一般不会有明显戒断症状。
(2)形成阶段:初期成瘾者常有羞耻感、畏惧感和自责心理,宜于及时矫治。此阶段
多数成瘾者仍有强烈戒断愿望,只是难以忍受戒断症状的发生,对他们应在充分准备基础
上将矫治措施坚持到底。否则,戒断症状带来的痛苦反会对成瘾行为起正反馈作用,使行
为程度加剧。不成功的戒断次数愈多,成瘾行为恢复后的超欣快感愈明显。
(3)巩固阶段:成瘾行为已巩固。成瘾者此时对各种促使他戒断的措施有强烈的抗拒
心理,瘾的发作可使成瘾者宁可不吃、不喝、不睡,甚至不顾严重后果,如可因吸毒而犯
法坐牢。
(4)衰竭阶段:如已酗酒成性者出现酒精性肝硬化症状;吸毒者精神颓废、身体衰竭,
直至死亡。
(二)戒酒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酗酒的危害当血液中酒精含量达0.1%时,人的动作协调、视觉、言谈及平衡会受
损,出现中毒现象。当血液中酒精含量达0.5%时,神经生理平衡会严重受损而且失去意识。
酗酒造成对肝脏伤害、胃溃疡更是常见。孕妇酗酒会产生酒精性胎儿症候群。司机酗酒也
是造成交通不安全的重要因素。总之,长期无节制地饮酒给酒精依赖者自己的身体、精神、
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性是不能低估的。
2.酗酒的干预
(1)加大对酗酒危害的宣传:在我国开展酗酒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
传教育,改变人们不良的饮酒和敬酒习惯,使人们知道过量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2)消除饮酒的条件:要求其家庭成员不购买酒,不在家里摆放酒,不请朋友在自己
家或在酒店喝酒。同时告诉酒精依赖者的朋友不要请其喝酒。
(3)利用各种办法戒酒
1)戒断剂戒酒:使用戒酒剂后再饮酒时会产生强烈的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心悸、
脸红、焦虑等身体反应和不愉快感觉,致使酒精依赖者再见到酒时对酒产生望而生畏的体
验,从而消除其对酒的依赖。
2)支持疗法:酒精依赖者多以酒代饭,进食很少,导致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故应
补充大剂量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及时维持水电平衡,补充营养,对躯体的并发症及时
恰当治疗。
3)戒断综合征的治疗:戒断综合征的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是比较严重的,严重者危及
患者生命。可使用促大脑代谢药物(如ATP、细胞色素C等)。
4)社会支持及精神治疗:包括改善环境,行为疗法,家庭疗法,个人和集体心理治疗,
这些能激发患者的戒酒愿望,鼓励患者参加文体和学习活动,引导其逐步适应工作和社会
生活。为了戒酒成功和避免复发,必须取得患者单位及家庭的支持,以巩固疗效,促进其
职业和社会功能恢复。
(4)成立戒酒组织:可以组织戒酒协会,其中包括已经戒酒成功的人士,动员愿意戒
酒的人参加,可以通过讲解和指导,或者是戒酒成功者的现身说法,达到促进戒酒的目的。
(三)戒毒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吸毒在医学上称为药物滥用,是指过分和有害地使用有潜在成瘾倾向的药物,导致了
不可逆转的躯体损伤,它违背了社会风俗和文化,以取得快感或避免不快为特点的一种精
神和躯体性病理状态。我国相关文件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
吗啡、大麻、可卡因和摇头丸、氯胺酮(K粉)以及国家规定管理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毒
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1.药物滥用的流行情况全球每年毒品交易额仅次于军火交易。我国毒品问题死灰复燃
于20世纪80年代初,而且因吸毒诱发的凶杀、盗窃、抢劫、诈骗、性犯罪和艾滋病等问
题逐年增多。截至2009年底,我国吸毒人群中男性占84.6%,女性占15.4%;年龄结构中,
35岁以下人员占58.1%。
据《2011年世界毒品报告》称,可卡因、海洛因和大麻的全球市场缩小,而处方类阿
片药物和新合成毒品的产量和滥用量都有所上升。
2.吸毒的危害
(1)个体危害:长期吸食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明显的损害,成瘾者丧失对毒品外
使用事物的兴趣,丧失对社会、家庭、事业的责任感,丧失对周围人和事物的信任感,缺
乏自信心、自尊心、道德沦丧,学习、记忆、判断能力急剧下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增
高,睡眠减少、食欲下降,免疫功能下降,感染机会增加。吸毒人员的死亡率通常是正常
人群的15倍。
(2)社会危害:吸毒行为不仅危害个人的身心健康,还危及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安定。
且吸毒已成为诱发犯罪、危害社会治安的根源之一。
(3)公共卫生危害:由于注射毒品者常共用注射器和针头,导致艾滋病、肝炎等通过
血液传播的疾病在吸毒者间传播。
(4)经济危害:体现在导致社会劳动力减少、禁毒戒毒的代价、毒资的消耗等。
3.吸毒的干预措施
(1)大力宣传吸毒的危害:第42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戒毒
日,利用戒毒日开展宣传活动。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毒品的危害,提高人们
对毒品的警觉,这属于控制吸毒行为的一级预防。宣传活动的重点人群包括青少年、无业
人员、自由职业者、娱乐场所的服务小姐等。
(2)创建“无毒社区”:开展创建“无毒社区”的活动。这种活动一般由政府负责,
社区群众积极参与。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开展社区戒毒治疗,在社区医生、社区干部和群众
的监督和帮助下,使那些吸毒的人尽早得到治疗,戒除毒瘾。
(3)自愿或强制戒毒:对已成瘾的人可以在戒毒所进行自愿或强制戒毒,即对吸毒者
使用药物使他们度过急性戒断期。目前国内使用的药物有美沙酮、丁丙诺非或可乐定、洛
非西汀等。
但是戒毒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难点问题,就是复吸的问题。国内外对复吸问题一般采取
药物与心理康复措施。
(4)利用规章制度控制吸毒:我国有关部门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毒品的法律法规,
包括《关于禁毒的规定》、《强制戒毒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易
制毒化学品管理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等。吸毒在我
国是明令禁止的行为。对吸毒者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行政措施对其强制进行药物治疗、心理
治疗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强制戒毒期一般为3个月到6个月。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
根据2006年1月8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激预案》,对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的含义阐述如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
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如生物病源性群体疾病;预防接种出现的群体性异常反应、群体性医院感染等;食物
源性群体中毒;群体性职业中毒;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疾病等。
突发急性传染病是指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需要对其采取紧
急处理措施的鼠疫以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SARS”、人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
生的急性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等。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为突然发生,发病很急,甚至事先没有预兆,因而较难做出能
完全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应对措施。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表现为病情严重、发病人数多或病死率高。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到相当的群体而非个别人或少数人。发病者之间存在着一种
已知或者尚未查明的共同原因。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速度很快,危害因素可以通过各种传播途径迅速扩大影响
范围,造成更多人受害。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应急处理往往涉及社会的诸多方面。因此,应急处理不
仅仅是卫生部门的责任,需要在上级政府的统一指挥下社会各有关方面通力协作,妥善处
置。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不明原因只是暂时未有调研结果。由此说
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根本上说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三)健康教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WHO指出,健康促进是公共卫生的核心功能,它对于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以及
其他威胁人民健康的因素同样是有效的。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其应对策略大致
可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建立和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从中央到地方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的应急处理机构,建立和实施综合性的、主动的长效机制。
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应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制定一系列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事
件的法律法规,强化行政职能,改革和完善监测系统,提高早期预警能力,完善卫生监督
及执法体系,从法律上保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控制。
3.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救治队伍
应急预案是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时刻准备着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原则和精神,
从中央到省、市、局部地区,某些行业单位都要制定和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种预案
和应急机制。同时预案体系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各级预案应体现应急联动的特点,规定事
件发生单位和社区负有先期管理的第一责任。
4.社会动员,部门参与群策群防群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和生命安全,必须发动群众,动员促使部门间的紧密合作。
5.健康教育策略加强健康教育是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减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的重
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事件中和事件后的工作可归纳以下几点:
(1)迅速有效的信息传播:信息传播活动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关键环节,健
康教育工作者应与相关专家一起,在引导公众理性地面对风险中发挥主导作用。
(2)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建立培训机制:健康教育者与有关部门协作,在卫生行政部
门统一部署下,制订培训规划,编写培训教材,提供培训师资:
1)医护人员的全员培训:重点在疾病的发现、报告、防护、密切接触者的管理等。一
般由专门机构负责,健康教育可在人际沟通、医患关系等方面配合培训。
2)专业人员培训:对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定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身和公众应
对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和演练,并把该内容纳入整体培训体系,作为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和业
务水平的组成部分。
3)公众的培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公众既是救护的对象,亦是自救救人的主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处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群众能否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
掌握应对的能力,将直接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和损失。
(3)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与健康教育
紧密结合,提供心理救援服务。心理干预的目的是帮助人们重新获得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心
理平衡状态,阻止极端应激事件所致后果的恶化,通过及时处理心理危机,使人们失衡的
认识和情感反应趋于稳定,促进心理健康重建,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
会影响,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化和复杂化。
心理危机干预首先应评估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目标人群分为普通人群、重点
人群。普通人群是指目标人群中经过评估没有严重应激症状的人群。对于普通人群要采用
心理危机管理的措施,利用大众媒体向灾民宣传心理应激和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灾难的有
效方法。
重点人群是指目标人群中经过评估有严重应激症状的人群。对重点人群要采取“稳定
情绪”、“放松训练”、“心理辅导”技术开展心理危机救助。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是
“谈话”,它应用的是健康传播中人际传播技巧。
【例题】对艾滋病病人的社会歧视是一种
A.隔离措施
B.预警行为
C.正常心理反应
D.社会危险因素
E.自我保护措施
『正确答案』D
【例题】国际上评价烟草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含量的三项指标是
A.尼古丁、焦油、烟尘
B.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
C.焦油、尼古丁、潜在致癌物
D.二氧化碳、尼古丁、焦油
E.一氧化碳、烟尘、尼古丁
『正确答案』B
【例题】以下不属于高血压行为危险因素的是
A.紧张刺激
B.缺少锻炼
C.从医行为不良
D.遗传因素
E.吸烟
『正确答案』D
【例题】对慢性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期限一般为
A.1年
B.2年
C.5年
D.10年
E.10年以上
『正确答案』C
本文发布于:2023-03-02 03:44: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99861947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