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榜样的例子 议论文需要用
已步入中年的家长们,一定还记得小时候唱过的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崇拜的年代。那些英雄曾经鼓舞过多少青春激扬的灵魂。 雷锋、王杰、欧阳海、陈景润、张海迪……这些榜样曾经深深地铭刻在一代人的心灵深处,任凭岁月轮回都无法从内心深处磨灭……
三个案例
案例一:好榜样VS坏榜样
孟子小时候调皮贪玩,妈妈为了让他受到好榜样的感召和教育,费尽苦心。孟子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和邻居的孩子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妈妈看到了,认为这不是孩子学习的对象,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了市集旁边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孩子一起学商人做生意的游戏,一会儿鞠躬迎客、一会儿讨价还价。妈妈知道后,又皱起眉头:这也不是适合孩子模仿的榜样。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在和先生、学生们的接触中,孟子将他们当作榜样,学会守秩序、懂礼貌、爱读书。妈妈终于满意地点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案例二:好朋友VS坏朋友
焕焕今年上小学,和邻居五年级的小林哥哥在同一所学校。学校距离小区有几个繁忙的交通路口,妈妈为了焕焕的行路安全,便让他和小林哥哥一起结伴上学。从此焕焕成了小林哥哥的“小跟班”,对他几乎言听计从,奉为偶像。一天放学,贪玩的小林想到网吧打游戏,又怕焕焕会回家“举报”,于是让焕焕等他打完游戏后再一起回家。为了稳住焕焕,小林便教他玩游戏,还帮他付钱。焕焕自制力差,很快沉迷于游戏里,常和小林结伴去打游戏,回家后一起撒谎骗妈妈。有一次,小林身上没钱了,便对焕焕说:“我请你打了那么多次游戏,现在该轮到你了。”焕焕身上没有钱,为了“回请”小林哥哥,竟然将小手伸向了妈妈的钱包……
案例三:动力VS压力
随着《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的热销,许多家长将刘亦婷视为孩子成功的榜样,将其父母的教育方法作为参照的对象——小芳的妈妈也不例外。“你看,刘亦婷姐姐之所以能考上哈佛大学,就是因为她善于在每个阶段给自己定下努力的目标。”妈妈这样对小芳说。于是在妈妈“目标式教育法”的指导下,还在上学前班的小芳,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3月前要掌握拼音,5月前学会使用字典……当小芳因为拼不出整体认读音节“yuan”而着急得结巴起来时,妈妈又把榜样搬出来,说:“你连最基础的拼音关都过不了,将来怎能像刘亦婷姐姐一样考上哈佛大学?”小芳听完,“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呜呜,我不要学拼音,我以后再也不要学拼音了!呜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文/古萧书
在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中,儿童从来都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的,观察是儿童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儿童的行为发展中极其重要,他们就是在观察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所以,从这个理论层面来说,榜样对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跟踪调查,发现儿童会刻意模仿周围成人和同伴的行为。成人的暴力行为、电视中的暴力场景和同伴群体的暴力倾向都会成为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反,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就会得到发展。通过对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坚定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观点。
对于孩子来说,最早的和最不能避免的榜样便是家长。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即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对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形成至关重要。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起便和父母亲密地生活在一起,家长给他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榜样,孩子便会朝这个方向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气质是先天生成的,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家长的性格对孩子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榜样作用,会无意中给孩子指引出一种生活态度。如果家长对生活是焦虑、悲观、缺乏信心的,那么这种焦虑和悲观一定会潜移默化地传染给孩子,使孩子形成悲观脆弱、需要成人加倍关注和呵护才能得到安全感的心理特质。如果家长对生活有信心,相信生活的美好,孩子便能从家长平和的心态中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乐观情绪,去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为重要的老师,因此,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家长应该努力减少孩子成长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剔除一些不良“榜样”。可考察经常和孩子一起的同伴、有选择地让孩子交朋友、接触社会媒体,将消极影响力量减少到最低。
故事中的榜样和同伴中的榜样
●文/南宫谷
榜样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既可以是故事中的人物,也可以是孩子身边的同伴,凡是那些被赞美的,被歌颂的形象和人物,都可以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榜样。孩子没有足够的人生经验,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在选择榜样的时候,比较容易受到大人或者环境的影响。
经常给孩子讲故事是非常有益的,当孩子聆听精彩的故事时,就能从故事中学到好品格、好行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滋养了孩子的童年,使他的童年丰富多彩起来。故事中的人物成为孩子的榜样,在遇到困难时,鼓舞他战胜困难。在这里,故事的概念很宽泛,包涵一切形式的艺术作品,如卡通,童话、音乐剧等。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加上生活经验有限,说教的方法对他很难起作用。只有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提供给幼儿行动的具体方法,才能引起他的注意及学习模仿的兴趣,榜样示范正是切中了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
相对于说教,孩子更喜欢通过榜样学习,家长可以给他提供好的典范,孩子会热切地模仿有道德的人的行为,特别是当家长赞许他这样的做法时。
研究证明,儿童喜欢模仿同伴的行为。如果以孩子的同伴作为模仿的榜样,可以有意地设置一些情境,把欲让其习得的认识、行为在榜样身上表现出来。这类榜样大量存在于生活、学习、游戏的细节当中,“瞧,伟伟的小手洗得多干净”、“看,明明把玩具放得多整齐”等,老师只要表扬了某个小朋友,就会有许多小朋友模仿他的良好行为。
以上谈到的是正面的榜样作用,负面榜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和电脑游戏中,有不少渲染暴力的内容,幼儿尚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会很容易去学习那些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觉得那些新鲜刺激。
同样,在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的也不仅仅是好的言行,如果大人没有批评和制止不良行为,不良行为也可能被孩子当作学习的榜样。最好的方式是孩子还没有感染上不良行为之前,成人就事先提醒,或者在刚刚有这种苗头时就及时制止,不要等孩子已经养成了习惯再来纠正。这些是大人在教育孩子时特别要注意的。
坏榜样有什么特点
坏榜样的特点就是自私自利,不关心,不在意。在公共场合不注意言谈举止,做事缺乏耐心和责任感。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随手扔垃圾、在餐厅喧闹、在售票处不自觉排队等,这些行为看似微小,但是却会给孩子造成十分不好的影响,这些都是坏榜样。
好榜样和坏榜样
中国古人告诉我们,只要是规律性的东西,几千年都是不会变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树长得高,根要深”,“楼盖得高,地基要深”,“以人为本”……这都是规律性的东西。
在一所学校里,有一任校长上台了,实施了强劲的改革措施:以结果论英雄。只要成绩好,就能评选为三好学生;只要老师所在班级的学生升学率高、就业率高,老师就能评得更高的职称。一个坏的种子就这样埋下来了。
能取得好成绩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学霸,一种是学渣。学霸通过自己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学习,靠自己的真本事获得了好成绩。学渣通过偷试卷,写小抄等各种作弊手段,也取得了好成绩。最后学霸和学渣都评为了好学生。
可是当学霸是很辛苦的,为了取得好成绩要不断的艰辛,每天都要不停的努力。学渣就很轻松,只需要向老师请教一下考试题目,考试前稍微准备一下,就可以了。
于是没有人想当学霸了,都想当学渣。而老师呢,也愿意为学生泄漏考试题目,因为学生取得好成绩,老师的评级也会越高。就这样一个坏的氛围形成了。这样的改革方案实施三十年之后,导致的结果是,学校里再也没有学霸了,同时学校了再也没有真正的专家了。
坏榜样的环境一旦形成,即便有好榜样出现,好榜样也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就像屠呦呦即便在国际上得了诺贝尔奖,但在国内也仍然没有地位。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也是规律性的东西。
人在做,天在看。认真研究一下中国文字中的“人”字,为自己负责,从做好一个“人”开始。
最影响孩子的8个坏榜样,你家有没
最影响孩子的8个坏榜样,你家有没?
这位知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应该规范自己的言行。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常常忽视了自己的错误,无意识地给孩子做了坏榜样。下面列举的8个中,你有几个呢?
在公共场合不注意言谈举止
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随手扔垃圾、在餐厅喧闹、在售票处不自觉排队......这些行为看似微小,但是却会给孩子造成十分不好的影响。从小就应该教孩子去遵守规则,而不是去藐视社会已有的规范。
很多父母一些不好的习惯如果不及时改正,那孩子也会沾染这些坏毛病。约束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孩子永远都在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和感悟世界,很多东西其实不用教,父母只需自己去做给孩子看就可以了。
拾起路边的垃圾,扔进垃圾箱,一次两次三次...下次你不用说,孩子自己就会主动去拾垃圾,也绝不会乱扔垃圾。
做事缺乏耐心和责任感
很多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相处的过程中都会缺乏耐心,更有甚者,还会在言语中表达出“孩子很麻烦”的暗示。
家庭不应该是最温暖最包容的地方吗?要允许孩子犯错,父母应该做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耐心引导,而不是对孩子表现出反感和不耐烦。
要知道,孩子长大是个漫长的过程,做父母的要带着满满的耐心和责任感陪伴着他们一起走下去。
国外的很多家庭会养些宠物陪孩子一起成长,这不仅仅是给孩子一个陪伴,而且对父母和孩子的耐心和责任感都是很好的训练。
在他人背后议论,爱讲是非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要随意去评判他人,更不要在他人背后说坏话。父母们教给孩子的应该是包容、友善、富有爱心,而不是狭隘、刻薄。
每个孩子都是纯洁的、善良的,不要让他们的心灵染上世俗的尘埃。
不够乐观积极,容易情绪化
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可以在教育中传达给下一代的,但是现代生活紧张快节奏,很多父母都有很多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往往不自觉地把负面情绪带到家庭中,影响本应该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甚至还会把气撒在孩子身上,这样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挫败感,今后遇到问题也更倾向于抱怨,而不是去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花钱大手大脚,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钱是辛辛苦苦赚来的,是靠劳动换取的,要懂得珍惜。而不是一味追求最贵的,过分铺张浪费。有时候,父母眼中最好的却不一定是孩子最需要的。
孩子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因此父母的消费购物观念就会深深影响小孩。
与其花钱去昂贵的餐厅吃顿饭,不如带着孩子一起去超市采购食材,亲自动手烧菜,享受家人的陪伴。这样的一桌饭菜,更加美味并且充满意义!
不信守承诺,答应孩子的事情没做到
父母常常用某种奖励来激发孩子,让他们有更大的动力去完成一件事,但很多父母在孩子完成后却不兑现奖励,逐渐孩子就会降低对父母的信任,而这种本可以激励孩子的方法也将无法发挥作用。
父母在孩子的眼中是高大的、权威的,所以答应许诺过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对家中老人大呼小叫,没礼貌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们也时常教育孩子要孝顺,要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但自己却没真正做到,在家中对长辈没礼貌,甚至故意疏远老人或者让老人帮忙自己承担过多的家务。
不以身作则,不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你还指望等你老了,你的孩子来孝敬你吗?
在家中常常给老人泡脚、按摩,陪他们聊天解闷,这是你孝敬父母的方式。有天你的孩子也会端着盆水,笑着说“您辛苦了,我给您洗脚”。
父母之间缺乏交流,经常吵闹冲突
在一个父母关系融洽,常常在饭桌上聊天说笑的家庭中,孩子会乐于倾听和分享,愿意跟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在一个父母关系疏远,经常大吵大闹的环境,没有过多交流的家庭中,孩子则会内向沉闷,不懂得表达,不会合理地释放自己的情绪。
父母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幸福感。每天都要找时间一家人聊聊天,夫妻之间的关爱,孩子也是感受得到的。而不是一回家就不停地刷手机、继续忙工作。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或深或浅的烙印,父母是孩子在接触这个世界的引路人,不仅要帮助孩子扫除路途的障碍,还应尽量避免制造新的障碍。
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的坏榜样议论文
父母坏榜样一:遇事先追究责任,而不是解决问题
案例:球球和小朋友在小区里追逐,踢球。球球不小心把球扔到房子的窗户上,把玻璃打得有裂痕了。球球很害怕,于是急急忙忙跑回家告诉妈妈。谁知道,妈妈听了后,直接问:“你确定是你打坏的嘛?会不会是其他小朋友打坏的。”当球球确定地告诉妈妈是自己打坏的,球球妈妈反而不高兴,还不断的责骂球球又打坏东西,老是给自己添麻烦。其实,球球是想找妈妈帮忙想办法解决办法的,球球心理也很着急。而此时妈妈也没有第一时间跟球球去解决问题。
点评:球球妈妈的行为会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是在请移默化中告诉孩子,遇事先追究责任,而不是解决问题。这样,也打破了球球本身的想法,做错事要先想办法解决。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支招:无论孩子做什么事情,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所在,怎样解决,等事情解决完毕,再跟孩子分析哪里错了,以后要怎么做才对,这样孩子不仅乐于接受,还会学会遇事要先解决问题,而不是埋怨,追究责任。
父母坏榜样二:没有耐心听孩子讲话
案例:妈妈和丁丁在奶奶家吃饭,丁丁盯着干炸带鱼,伸手夹过一大块,可是不小心把他弄掉在地上。于是,丁丁妈妈就责备的说:“你这孩子怎么总是毛手毛脚的?”丁丁说:“地上的带鱼不是我弄得……”丁丁妈妈顿时火冒三丈了,大声地说:“丢块带鱼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你居然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撒谎,我平时是怎么教你的,你气死我了……”幸好有奶奶的劝解,不然丁丁妈妈肯定要责罚丁丁了,而那顿饭也吃的寡淡无味,不欢而散。
点评:很多家长老是责骂孩子没耐心,不愿意听自己的话,其实家长自己也要好好反省,自己是不是总是喜欢打断孩子的话呢?这样孩子也会学家长,变得很没耐心的。在大人眼中,孩子小小年纪是不需要“有面子”的,只要犯错了就可以当众责罚。其实,孩子在建立自我认同的同时,自尊心也就建立起来。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既要理解,也要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家长当众批评孩子,甚至打骂孩子,会让孩子觉得丢人,渐渐了,孩子就不愿意向家长表露心声,抵触家长的教育。
支招:从孩子1岁左右开始,家长就要学会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这不仅是鼓励孩子说话怒,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开发孩子的言语智商,也是表明家长充分信任孩子。
因此,家长要学会控制情绪,耐心听孩子讲话。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向孩子妥协”的过程。要处处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认知水平,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理解孩子的犯的错误;尊重孩子,顾忌孩子的自尊心,相信孩子做事的动机和理由,先听听孩子的道理,而不是急着下判断、打断、甚至发火责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