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人怎样泡茶?
明代泡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以往的改革,改煮为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大约在明朝的中后期开始流行。写于万历年间的《茶考》一书中是比较批判泡茶的,他认为这样泡茶比较浪费茶叶,味道不能很好的浸出,形势上不讲究,不够古风雅致。而在同一时期的茶人张元则非常的支持泡饮。他在《茶录》一书中还详尽的介绍了多种泡法,认为茶有“三头”,先放茶叶后注水为“下头”,放一半水,再放茶,再注满水为“中头“,先注满水,再放茶叶为”上头“。也正是这两本书,形象的反应出了煮饮与泡饮交替的复杂历史过程,最后是泡饮获胜。茶艺从此从繁琐的程序中解脱出来,人们才真正的享受到品尝到茶的天然滋味。
在明朝人们主要饮用散茶,泡饮讲究用水,当时有著名的茶人著述说明水烧开时有三沸,形象生动,并说明将水烧到沸腾的时候说明水已经烧老了。这样的沸水泡茶会降低茶的香气和欣赏度,是不可以用的。只有第二沸水,烧到微微滚动的时候才正好,这也符合我们今天泡茶烧水的理论:急火快烧,二沸出水。明代人泡茶讲究茶具,开始出现此壶和紫砂壶以及配套的茶席等,并且形成了广泛使用的风尚,这样导致明代的茶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现代的茶馆茶艺相差不多,可见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和理论。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不同的朝代都有不同的饮茶习惯和泡茶技巧。
古代客人来了就上茶,请问,古代没有保温瓶哪来开水冲茶?
功夫茶(也就是今天最常看到的沏茶,以及简化的泡茶),从陆羽写《茶经》开始,才有了流程上的讲究和雏形。此前,包括《茶经》问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功夫茶都不是饮茶的主流形式。
直到宋朝,功夫茶(不是今天的功夫茶)还只是在闽地聚集。到了明朝,才成为全国性的风尚。
在功夫茶以前,中国的主流茶饮,是煮茶~~把茶叶像煮汤一样煮出来:比如普洱,可以加入牛奶一起煮,比如仍然在西北大部分地区流传的砖茶,都是以煮为烹调方式。
古代中原,直到宋朝,包括今天的日本,最有代表性的煮茶品种就是抹茶…为了喝这种煮出来的浓汤,还要专门配一把“小扫帚”来搅拌,名之“茶君子”。
陆羽是唐朝人,当时中原煮的茶,还会加入花椒大料等西域香料,甚至凭个人口味加入葱姜蒜等等~陆羽对中原的这种饮茶方式并不喜欢,非常推崇闽的冲沏方式,认为更加简单纯净。
其实是因为闽的气候根本不适合喝厚味的煮茶,而且当时的泡茶也不是今天的功夫茶,没有今天的味道好,只能说是边民喝茶的一种将就方法,所以才无比讲究水质,当时泡的茶无法像煮的茶那样把茶叶的味道完全激发出来,水质成了当时这种饮茶口感的重要决定因素——这与制茶工艺有关。
宋朝前的制茶工艺是蒸和发酵,所以茶叶的味道轻(比如普洱),煮熟才能散发。
而后来到了明朝,工艺才全面变成了我们今天的炒,铁观音龙井什么的光闻着就很浓郁,所以用泡的就可以。
综上,题主的疑惑是不存在的,古人不需要恒定水温的水来泡茶,因为他们不喝功夫茶,喝的是煮熟的茶。
另外,说一个常识,把水放在炉子上烧开,水温会稳定在90摄氏度左右,不懂的话请补习初中物理。如果担心水被熬干,可以把水拿下炉子晾一段时间再加热,或者不拿下来而持续加入冷水。
古人喝茶 “唐煮宋点”,那么明朝人怎么喝茶
唐宋之际,无论煮茶还是点茶,人们都以茶末作为行茶原料,但这一手法在明代被彻底改变。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在民间访察民情,看到老百姓在费力地制作进贡皇宫的龙凤团茶,十分辛苦,稍有瑕疵便要重新做,费时又浪费了不少好料。
于是,在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公元1391年),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散茶)。
从此,“唐煮宋点”变沸水冲茶。
明朝人认为,唐宋饮法反复将茶叶的汁液榨出,已经背离了草本最原始的味道,而以沸水冲泡茶叶,更能体味茶之真味,这种“瀹饮法”,在茶叶的品饮艺术上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开千古清饮之源。
但其实“瀹饮法”在唐宋时就已存在了,那时,民间多饮散茶,用的就是“瀹饮法”。
明朝人都喝什么散茶?
明代的散茶种类繁多,虎丘、罗岕、天池、松萝、龙井、雁荡、武夷、大盘、日铸等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茶类~
茶叶是用开水泡还是温水泡
泡茶用刚煮沸的水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
原因: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候汤(即指烧开水煮茶——作者注)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
(意思是:没开熟的水就会使茶沫上浮,过熟就会茶就会下沉,以前称为蟹眼的,是开熟的茶啊。在瓶子里煮的不可分辨,所以说候汤最难。)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得更为具体:“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
(意思是:水一掺铫中,就需要急煮,等候到有松声,就去掉盖子,以去掉茶叶中的老嫩。蟹眼之后,水有点小沸,是当时;水声鼎沸,等到没有声音时,便是超过时辰;超过时辰那茶汤老而香散,决不能用。)
所以泡茶要用刚煮沸的水起泡最好。
扩展资料:
泡茶水的标准从水质:清、活、轻,水味:甘、冽这五个方面来判断。现代科学分析认为,每升水含8毫克以上的镁离子钙称之为硬水,反之则为软水。软水沏茶,色、香、味俱佳,硬水泡茶,茶汤易变色,色、香、味也会大受影响。
水的轻重还包括水中所含的矿物质成分的多少以及酸、碱度,含铁、碱物质较多的水泡茶,茶汤会飘起一层“锈油”,出现混浊并有沉淀物。水的酸度大,泡出的茶色就会深,甚至暗黑。所以建议选用软性水泡茶(如西藏天然冰川山泉水、青海昆仑山天然矿泉水、河南太行八里天然矿泉水、青岛崂山天然矿泉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泡茶
在古代乌龙茶用几沸的水冲泡
泡茶的水温,人们都知道老茶宜沏嫩茶宜泡。所谓“沏”就是用刚新滚沸的开水直接泡茶,水温较高,通常可达97℃以上;所谓“泡”,就是把滚开的水稍等一会儿,或用热水瓶中的开水泡茶,水温较低一些。按科学道理来说,茶叶中,特别绿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如用很滚的开水来泡茶,维生素C会受到很大破坏,但人们饮茶主要为求得一杯香味浓溢、生津止渴的茶汤,不是主要为追求茶叶的维生素,同时泡茶用水温度越高,茶叶中的香味才会更好地浸透和挥发出来。通常都习惯用新滚开水泡茶。如求两全其美,品饮细嫩的高级绿茶,水温可掌握80℃左右,特别幼嫩的芽茶,水温还可以再降低一些,其他中低级茶可用水温较高或新沸水冲泡。至于红茶、花茶、青茶(乌龙茶)完全可用新沸开水冲泡。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热水瓶中的新鲜开水泡茶是合适的,因热水瓶中的开水,水温通常在80-90℃之间。(茶道中仁^^ 编)
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喝茶的?
根据史书考证,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古人是如何喝茶的?
1.春秋以前
喝茶方式:生嚼、煎服、八菜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便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随着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在茶成为饮料的过程中。又经历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方法是把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
点评:生嚼、煎服、入莱,这是最粗放的饮茶方式,简单易行。生嚼鲜叶,恐怕为者甚少;煎服,茶汤尚可。可是要连茶叶一起吃下去,就要难为部分茶客了;至于将鲜叶入菜。与目前许多餐厅推出的茶食完全不同,现在的茶食一般用制作好的茶叶入菜。鲜叶入菜是什么滋味就难描述了,茶友们不妨试试。
2.秦至南北朝时期
喝茶方式:茶团捣碎冲泡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橘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
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点评:秦至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茶叶发展承前启后的阶段,这时对茶叶的加工仍处在较为原始的状态。只需要木棒、盛放茶叶的器物即可复原当年的制茶模式。这样的茶品口味恐怕较为干涩,难为茶人所接受。
3.隋唐
喝茶方式:煮茶
隋唐时,茶叶仍加工成饼茶,但饮用时却要麻烦许多。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
点评:随着茶事的兴旺以及贡茶的出现,隋唐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荼方式有较大的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的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还要使用专门的烹茶器具。这个时期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
复原大唐盛世的饮茶之风,当然很有意义,而且也非常优雅,但其难度是一般茶人所无法接受的。慢工出细活,这样制作的茶汤,除了茶香外,应该更多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4.宋
喝茶方式:点茶法、散茶;中泡
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箩将茶末筛细。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打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同时,宋代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过程逐渐简化,传统的冲泡习惯开始出现。
点评:“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随着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要想复原宋代的点茶法,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器物,更要有深厚的茶学知识,对于一般茶友来说具有很高的挑战性。
5.明清
喝茶方式:冲泡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洌、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点评:目前,国人喝茶的主要方式就是沿袭明清的冲泡工艺。只要有耐心,拥有一套简单的功夫茶具。你就能用和乾隆一样的品饮模式来品味各地的茗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