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散文

更新时间:2023-03-02 03:07:37 阅读: 评论:0

司马法-解说词模板

郁达夫散文
2023年3月2日发(作者:建行手机银行转账)

1/6

郁达夫欣赏《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

年8月创作的散文。以下是边肖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希望对你有所

帮助。

《故都的秋》赏析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取道青岛去北平,再次领略了故

都的秋味,写出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

境”“姿态”的描写中,作者深深地眷恋着故都的自然风光,执着地追求美,表

现出一种淡定淡泊的心境。语言清新牵强,蕴含着色彩感和节奏美,体现了郁达

夫散文独特的个性和审美价值。

《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点是主观感受和客观描写统一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

面美。

色彩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有两个方面: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色彩,我们

不妨称之为客观色彩;客观存在体现在人的头脑中,它的色彩是主观的,我们称

之为主观色彩。这两种颜色在郁达夫的作品中相辅相成。

秋天,无论在哪里,总是好的;但是,北方的秋天特别晴朗,安静,忧伤。

这种“晴朗”、“宁静”和“荒凉”是中国首都北平的秋天对作家思想的总体投

射,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背景。读者可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就全文而言,作者

有意赞美秋天,那么他当初为什么要在读者的感受上涂上悲伤的色彩呢?是否违

背生活逻辑?不,这种清澈、宁静、忧伤是秋天的特点,也是作者所关注的,因

为颜色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时,阴阳

师悲催,搜动之,心摇之。”意思是人的情绪随着外物而变化。春光让人心情舒

畅,深秋让人心酸。有了这种情绪陈述,《故都的秋》,还有很多:

2/6

在树影下扫街后,灰尘上留下的扫帚丝纹,似乎觉得精致清闲,潜意识下觉得有

点孤独。古人说梧桐叶,天下知秋,大概就在这些深处。

秋蝉的弱残音是北方的特产.

如果用“精致”来形容“笤帚丝纹”还是客观了一点的话,那么“闲”和“孤独”

在思想上完全是主观的。一片落叶可以打动亲情,几声秋虫的叫声足以触动心灵。

这种深刻的忧虑和被孤独的人们冷落的感觉,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因为作家

的情感融入到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中,自然会感到孤独和悲伤。和老京城北平一样,

作者的情怀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文章在评论古人的悲秋时写道:

说明有情动物和有趣的人类对秋天总是有着同样深沉、遥远、严厉、孤独的感情。

把上面的主观词凑在一起:清澈、闲适——宁静、宁静,这就是秋天的“清澈”;

细腻而悠远——安静而深沉,这是秋天的“深沉”;孤独、无力、抑郁——抑郁、

凄凉,这就是秋天的“悲哀”。郁达夫用自己的情感画出了一幅细腻深刻的主观

画面,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以通过欣赏秋天的颜色、味道、意境和姿态来

感受他们作品的美。优秀的散文作家往往注重创造诗意的意境,但大多是描写客

观生活,而郁达夫注重从主观感受上表现《北平的秋天》的特点,大概是常人所

不能及的。

如果说上述主观色彩被称为“理性思维”,只有借助读者的文学素养和一定的鉴

赏能力才能完成,那么《故都的秋》对客观色彩的描写也可以被称为“自然再现”,

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官。这篇散文,对于自然风景,既没有浓妆艳抹,也没有刻意

雕琢的色彩层次,只是对生活的负片略加触动,然后告诉其读者自然力量在秋天

赋予北平的各种神韵,既反映了秋天的底色,又调和了文学的基调。你看:

3/6

是在帝都人群中.早上起来,泡一碗浓茶,在院子里坐下。你还可以看到高高的

绿色天空,听到绿色世界里鸽子训练的飞行声.说到牵牛花,我觉得蓝色或白色

最好,紫色和黑色次之,粉色最低。

这是一幅具有立体美感的巨幅画。广阔的绿色天空被画在背景上;地面上,五颜

六色的牵牛花汇成一片五颜六色的野花花园;天地间偶有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

鸽子出现,点缀在一大片空白中,显示出适当的密度和适当的浓淡,可与天宫相

比。人们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茶碗,仰望蓝天,俯身采摘牵牛花,不时听到训

鸽的飞鸣。画面静而传神,秋天的美与味完全融合在蓝天白花中。这种淡淡的、

略显“游戏”的情调,体现了老都秋的质朴之美和原始之美。从表面上看,作者

只是信中的点缀。其实作者选色还是挺巧妙的。大部分图片都是“冷色”,比如

青色、蓝色、灰色、白色等。以表现深刻而冷漠的特征。如果用红、黄、橙等“热

色”,会破坏主观色彩的协调统一,冲淡秋天特有的气息和精神。它是作家审美

观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看枣树的描述:

在小小的椭圆形叶子中间,是秋天的全盛时期,七八月之交,枣树落叶,枣红色,

是北方清秋的好日子。

本节描述了基于枣树颜色变化的季节特征,并从驱动的角度描述了颜色。读者可

以依靠文本中颜色的微妙变化来想象,从而了解事物。显然,前面的画面是由空

间中的几个色点组成的。枣从浅绿到浅黄到红色无疑是一条线的颜色,就像物理

学中的谱图一样,细微的差别都可以分辨出来。如果不仔细观察,不被深深触动,

就很难如此准确地表达事物。

《故都的秋》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玻璃,也透射出一些没被着色的颜色。请看:

早上起床泡一碗浓茶.

4/6

从槐树叶的底部,数着漏向东方的阳光.

最好,即使在牵牛花的底部,也有几株稀疏细长的秋草…

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利是一个灰尘、沙子和尘埃的世界.

以上文字并不直接表达色彩文字,而是因为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些具有一定色彩

的特色事物,读者可以根据作品的艺术境界和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用自己的

色彩(客观的或主观的)对事物进行“补充”。不是吗?通过以上描述,人们会在

脑海中呈现出金色的阳光和黄色的青草的形象;看到尘土飞扬,读者和作者一样,

会生出“北风使草旺盛,马有归心”的凄冷凄凉之感。文章内容不断向内部扩展,

逐渐显示出其深度。再比如“二十四桥明月”、“普陀山冷雾”、“荔枝湾残荷”,

也有这个特点。

节奏和音乐美在《故都的秋》更强烈。节奏是诗歌的一个特殊术语,这里用它来

揭示这篇散文的诗意美。

关于散文的自然节奏,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有明确的论

述。他说:“在散文中,王渔洋所说的神韵,如果不是从旋律的死律方面来说,

是特指广义上的自然节奏.但是它也可以在那里;因为四季的来来往往,阴阳的

配合.所有这些都不符合自然的节奏。”也就是说,一切自然事物的运动都是有

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节奏,这是一种自然节奏。作为描绘自然风光

的散文,自然可以具有这种审美特征。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的时候,正好是为

《好朋友》书局编第二集散文的前夕,所以这部作品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艺术主张。

先看作品中对秋雨的描写:

5/6

灰色的太阳下,突然来了一阵凉风,开始下雨了。下了一层雨,云渐渐向西滚去,

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了脸.

再看槐树的描述:

像一朵花,但不是一朵花,当你早上起床的时候,它会铺满一地。踩上去,没有

声音,没有气味,只有一点微小而柔软的触感。

看完这两段,谁不觉得作者在写诗?在表达的叙事中,创造出无尽的诗意。首先,

作者选择的东西是诗意的,其中有乐章(凉风、雨声、云过)、静谧(灰色的日子、

无声的坠核)、情怀,也有风景。写字像一朵白云轻轻飘动,又像山泉格格作响。

自然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融于平静细腻的刻画中。王渔洋的“神韵”也潜移默化

地体现在“飘落”的秋雨中,体现在“微柔”的坠核中,或以声或以静,或以物

或以情。秋天的意义,秋天的情调,都在字里行间暗暗渗透。这是自然界最美的

节奏。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强了《故都的秋》的音乐美。“江南,秋天当然是有的;但

草木/枯/缓,空气/来/滋润,天空的颜色/看起来/淡……”以上三句结构相同,

动词后接结构助词“得”,形式统一,整体美感。用作谓语的形容词,如“慢”、

“湿”、“轻”,都表示平淡细腻的意思。都是响亮的音节。“慢”(mn)、“跑”

(rn)和“光”(dn)音调一致,前后的字都是叶韵,听起来铿锵有力,有很强的

音乐感。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修饰语用得很有力,结果不仅是被修饰的词,还

有动词甚至括号。”(《论创作》)因为《故都的秋》中的很多单词都有这个特点

(比如上面的“跑”“光”),所以读起来很有节奏感。看下面:“每年南方的秋

天,你总会想起陶然亭/鲁花、钓鱼台/刘颖、西山/虫鸣、玉泉/夜月、潭柘寺/

钟。”作者用一个正确的短语把这些名胜古迹排列得整整齐齐,来回盘旋,像一

串珠子,节奏明快优美。

6/6

所有的风景词都是情话。文章中“物”与“我”的完美融合与统一,展示了作者

杰出的艺术才华。既是对北平秋天的客观描写,也是作者当时心情的反映。在郁

达夫众多的山水抒情散文中,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

本文发布于:2023-03-02 03:07: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97657905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郁达夫散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郁达夫散文.pdf

标签:郁达夫散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