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3-03-02 03:05:08 阅读: 评论:0

草房子的读书笔记-野钓调漂

吟诵的意思
2023年3月2日发(作者:捡垃圾活动)

龙源期刊网

浅析中学语文诵读经典的意义

作者:刘小红

来源:《当代教育》2017年第03期

在中学语文进行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具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即中学生对中华传统经典

作品的学习能够从诵读到思考,再从理解到思考中形成自我的认知结构,从而增强诵读的主动

性和积极性。在中学时期对中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显得格外

重要。而利用中学语文教学这一平台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是帮助中学生找到文化根基、净

化心灵和丰富思想内涵的最佳途径。

一、关于经典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经典”大多指典范的儒家典籍,如“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

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汉书·孙宝传》)“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

典,家人号曰‘诸生’。”(《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

(《史通·叙事》)“祭祀之理,制于圣人,载于经典。”(《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当

然,有些道家道教或佛教及其他宗教的作品,也被视为经典。但是,“经典”单独使用,指儒家

类的文化元典,意义虽然失于狭隘,但至少内涵是明晰的,不至于产生混淆和名实不符的现

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奔腾不息,具有百家之学的优秀传统和日新不已的创造精神。在今

天,将“经典”仅局限于儒家元典并不符合时宜,但如果泛用“经典”也会导致“经典”一词名实不

符,在客观上妨碍“经典”的文化意义和独特价值。“经典”如果被降低标准,会导致人们对真正

“经典”精神价值的误解,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关于诵读

诵读,就是通过对文本的眼观、口诵、心诵、耳听、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对文本全面深入

理解的一种解读方法。我们分析“诵读”二字,会发现“诵”和“读”是两个词。《说文解字》中说

“诵,讽也。”郑玄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段玉裁道:“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

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讽”,就是背诵,而“诵”是一种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指朗

读、响亮地读,后来也含背诵之意。“读,诵书也。”读的本意也是朗读、依照文字念的意思。

《说文解字》解释为“籀书”,段玉裁解释为“抽绎其义蕴之于无穷,是之谓读。”“讽诵亦可云

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可见,“读”不仅包括“诵”,更

特别强调对内容的理解,侧重阅读刺激量的增强,“读”侧重阅读理解性的加深,二者结合起来

运用可谓相得益彰。

到了现代,诵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就是“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现代意义的诵读,特别

强调要以理解为基础。叶圣陶先生将“诵读”一词理解为“熟读”“成诵”,他把诵读分解成“宜读”

龙源期刊网

和“吟诵”两种形式。宜读,“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句子

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并且“必

须理解在先”,然后才能“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诵

读的理解更具体了。也有人解释诵读为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阅读。采用诵读方式,可以

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这种说法既有对

“诵读”本源的继承,又有对“诵读”内容的丰富,准确地表达了诵读的现代内涵。

三、明确诵读要求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黄金时代的开端。中学生

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

现,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等,是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总体特征。”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是以语言为媒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塑造形象、表现人生的。而汉

语言文学是以是音、形、义结合的汉字组成,汉字中的声音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输的

重要媒介。

我们古代传统的诗文阅读方式是只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即让不同年龄的学生都不

求甚解地反复诵读,所以才出现了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绘的把周易中的“初

九,潜龙勿用。”读为“上九潜龙勿用”,把孔子的《论语·述而》中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

仁至矣!”和《尚书·禹贡》中的“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囫囵吞枣、不知断句地

念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等笑话百出、让人啼笑皆非的读

书情景,还不加选择地让学生朗读《幼学琼林·身体》中取笑人家缺了牙齿的“笑人缺齿,狗窦

胡为大开?”而学生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等无聊内容。其实,这些阅读内容并不能引起

学生的兴趣,而且教师也缺乏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所学内容的引导和讲解,在学生

的学习过程中,起不到引导的作用,当老师自得其乐的陶醉在自己的读书境界中时,其实便成

了孩子们在下面各行其是的玩乐时光。

因此,要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那么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影响巨大的语文教科

书中的文学品就必须是精选出来的优秀的典范之作。而且,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

的朗读方法和技巧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

文学形象。现今,编入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历经时间考验的古今中外名家

的名篇,这些经典名作蕴涵着作者强烈、深刻、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具有较高的思想艺

术性和审美价值,是让学生提高审美修养、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质的最好的“例子”。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学科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朱作仁先生指出:“讲解是死的,如

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要让

学生理解并认识到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与平日普通的说话和交流有着不同的目标和情感要求,对

于表情达意有着更高的求,要求对所阅读文本中的语音表象中蕴含的感情通过声调、语气、语

龙源期刊网

速等手段,进行把握和再现语言形象。所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先生认为:

“要增进学生了解和写作白话文的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引导中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是可行的。那么,

在中学语文进行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又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即中学生对中华传统经典

的学习能够从诵读、思考,再从理解、思考中形成自我的认知结构,从而加强诵读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而这就是有目的诵读。

另外,由于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各种文化的撞击和交叉给正在形成自身价值观的中学生带

来了价值观的冲突。“在急剧的社会变迁时期,许多传统价值观念系统在多种文化的相互冲击

中逐渐丧失其功能,而新的价值观念又零散杂乱而不成系统。在这种新旧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

突的社会环境中,中学生很难根据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

值观念系统,从而使他们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无所适从的境地。”在中学时期对中学生

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显得格外重要。而利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这

一平台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是帮助中学生找到文化根基,净化心灵以及丰富思想内涵的最

佳途径。

四、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意义

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温家宝总理讲:读中华经典是

“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

语文能力的重任。根据对经典的解读,对中学语文教学及中学生的理解,在中学语文教学开展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兼有提升语文素养、凝聚精气神、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

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

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

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和

探究能力。”课标还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列作课程基

本理念的第一条。把语文素养从“立人”的高度加以强调,其意义是长远的,影响是深刻的。中

华传统经典作为语言文字的精华,时时诵读,咀嚼涵咏,随着时间的积累,将有利于提高中学

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文化知识的积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而独特,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建筑、饮食、服

饰、绘画、文学、舞蹈、书法和医疗养生等都是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给学生讲中国传统文

化,如果只是限于观念文化而没有具体的文化成果的介绍和解剖,既不能全面地介绍中国传统

文化,也不能换起学生们的兴趣。无论在哪个时代,文化知识的积累都是必要的。正所谓“操

龙源期刊网

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广泛地诵读中华传统经典,不但能积累广博的人文知识,

还能开阔人的视野。这里,笔者举例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知识。

(1)中国的山水文化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人喜欢登山临水,就在于高山的雄伟气

势能激发人的远大志向,而水流之处又能引出人内心的种种情感。因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

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

怀》)……就是古人借诗句抒情于山水、言志于山水。

(2)中国的动植物文化代表人与社会的关系,常常带有深刻的寓意,是古人对生活的寄

托,对未来的期盼。例如,喜鹊是兆喜的吉祥鸟,比目鱼代表着夫妻相守相伴,永不分离;柳

枝寓意为对友人的不舍和留念,而兰花、兰草则常被借作赞美之意。当读到这类经典作品时,

学生也可从中了解到其中所传达的文化意义。

(3)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代表着人与人的关系,与我们现在的生活依然息息相关。中国

的各种传统节日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来源和丰富的内涵。例如,春节是新一年的开始,进行各种

活动是为了期望来年顺顺利利,有个好兆头;正月十五元宵节,因为这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

夜,因此历代这一节日都有观灯、猜谜语、祭门户,祭蚕神的风俗习惯;清明节不光是一个节

日,也是二十四节气,时值初春,万物开始繁盛,这一天人们要插柳、踏青、荡秋千、放风筝

等;端午节又称端阳、端节,这天的赛龙舟、驱鬼、包粽子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习俗;中秋

节因赏月、拜月、吃月饼而象征着团圆,完满。

(二)阅读视野的扩展

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将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文化素

养,而这个文化素养的中转站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称之为阅读教学板块。当

前,许多中小学都在积极地探索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必

须看到,作为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的重要环节,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正潜伏着危

机,即“在当代这样一个电话逐渐代替书信,网络日益代替读书看报的社会里,人们慢慢改变

了对阅读的看法,甚至开始怀疑阅读的意义,尤其对经典阅读的重视程度正在急剧下降,阅读

危机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而语文高考的阅读内容,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大多是速成式的短平

快,与经典相去甚远,这更加速了这种危机的到来。”中学生正处于应该海量吸取各种知识与

信息的学段,而阅读危机的到来让他们局限在教书和考试的条框内,导致阅读面狭窄、阅读视

野无法得以扩展,从而也影响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信息时代的来临,让我们的青年一代有

了更多获取知识的途径,报刊杂志、网络、影视媒体、光碟等逐渐进入中学生的视野,这是一

个好的趋势,也是文化多元化的必然要求。但我们不可忽视,作为历史文化的中华传统同样是

中学生阅读的来源。无论在哪个国家,对传统经典的阅读都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不

妨将目光投向世界发达国家中的法国,其《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阶段阅读的作品

包括从16世纪到20世纪的经典作品,如小说、诗歌等。其中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莫泊桑的《漂亮的朋友》等,都在阅读清单之内。德国要求中学生按

阶段完成对作品的阅读,如哥德、黒塞、席勒的诗歌等。

龙源期刊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国外的中学母语教学中对传统经典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看出,经

典的价值是永恒的,不仅具有长久的文化价值,还具有教育价值。同样的道理,通过诵读中华

传统经典,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才会在他们的头脑里积累知识、拓展思维,从而更好地形成

对语言的敏感力,这对于提升中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中学语文教学通过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来提升中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让学生“会说话”和“会写作”两方面。

要在中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一个材料丰富的记忆仓库,经典诵读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长

期诵读经典,把文言字句及其背后的思想情感储藏到大脑里,形成长时记忆。经过这样长时期

的积累,大量经典语句的信息输入会逐渐内化为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

感。例如诗歌,虽然有着时代的隔阂,但往往能穿越时空而引发共鸣,不致成为今天我们阅读

欣赏的障碍。真正的好诗,大多是明白如话,一千多年的语言,到现在依然充满了魅力。比

如,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

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十字的肺腑之言,没有用一个生僻的字眼,

平实通俗而又深情流露,让即使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的人也会为之动情。诗歌朗朗上口,多读

几遍便能背出,当将来谈及思乡之情与对母爱的深深眷念时,这样的诗句会是最好的表征。看

来,要让人“会说话”,就需要打开语言的门扉,而我们就可以从中华经典中去寻找打开这扇门

的力量。

(四)增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

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每个人都站在传统的

延长线上,尤其是当今的青少年,是社会的栋梁之才,更是文化传承的使者。台中师范大学王

财贵教授在倡导经典诵读时把目前青少年逐渐远离传统文化的趋势称为“去中国化”的倾向,也

就是“渐渐远离文化传统的影响,割断同文化母体的联系,教材也越改越简陋,缺少文化的内

涵和对心灵的陶冶,只有知识的技能的训练,重视了科技方面的教育,但忽视了精神层面的教

育。”因此,传统代表了一个民族从诞生到如今的发展历史,挖掘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正是为

了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传统经典中去寻在民族的根,做一个有根的人。

现在我们重提经典诵读,并把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纳入中学阶段的教育体系中,就是为了搭

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沟通桥梁。利用经典的力量,把民族的文化血脉植入青少年的身体,让他们

用自己的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本文发布于:2023-03-02 03:05: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97508939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吟诵的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吟诵的意思.pdf

标签:吟诵的意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