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鸣曲形式与交响乐各体裁的关系(奏鸣曲形式与交响乐各体裁的关系图)

更新时间:2023-03-02 02:52:10 阅读: 评论:0

奏鸣曲形式与交响乐各体裁的关系

交响乐中,大量使用奏鸣曲式(另外还有复三段式、变奏曲式,等)。这种曲式有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结构宏伟,善于表达复杂的音乐内容,故常为大型音乐作品所采用。
譬如,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通常采用奏鸣曲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只有一个乐章,也采用了奏鸣曲式。
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也通常采用奏鸣曲式;譬如莫扎特、贝多芬等大师的作品,基本都这样。

奏鸣曲形式与交响乐各体裁的关系

,你不会也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吧,,所谓“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曲式,是奏鸣曲主要乐章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包含几个不同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再现以及特定的调性布局。由于它通常用于奏鸣曲的第1乐章,并常用快板速度,所以也称为奏鸣曲第1乐章形式或奏鸣曲快板形式。这种曲式不仅用于奏鸣曲中,也用于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音乐作品的相应乐章。此外在序曲、交响诗等作品中也常见到。

交响乐与奏鸣曲式的关系

在音乐形式方面应用的术语,大体上说相互间常常有着许多的混乱,因此容易引起许多误解和错觉。若把这些术语给予区分,那只有使它们更陷于混乱;所以,我们最好一方面仍采用一般使用的术语,而同时尽可能用最清楚的方法去指出引起误解的倾向是在什么地方。

首先让我们暂时给奏鸣曲(Sonata)的定义是:某种为不超过两件乐器演奏的乐曲,有三个或四个乐章。在这些乐章中间,有一章或一章以上是由一种叫做“奏鸣曲式”或“第一乐章形式”的特殊结构形式所写成。这种结构的形式即将予以说明。

第二是要知道“三重奏”(Trio)、“四重奏”(Quartet)、“五重奏”(Quintet)、“六重奏”(Sextet)等等,事实上,即实际的结构是与奏鸣曲完全相似的乐曲,不同之处乃是由三件,或四件,或更多一点的乐器演奏而已。一篇为两件以上乐器演奏的奏鸣曲,术语改变了,但乐曲的格式或结构并没有改变,仅仅是写给不同的演奏乐器,是写给某些特定乐器。有时还有更多的标明文字记在这些乐曲名称前面——例如“为提琴、小号和钢琴的三重奏”;“为两把提琴,中音提琴和大提琴的四重奏”常称为“弦乐四重奏”(Stuing Quartet)等等。

第三是一篇“交响乐”是为大管弦乐团用的乐曲,同样,在构造和乐章方面与奏鸣曲相同。

因此,在这一节“交响乐形式”的开始时,所指出的是正规交响乐各乐章一般结构的简要纲领。如上面说过的,这种说明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去了解三重奏、四重奏、奏鸣曲等等结构的要领,因为它们几乎是完全相同的。“简要”这两个字是有意强调的,在一篇论文里实在不可能把变化无穷无尽的这类创作全部包括进来。

第一乐章

这是普通所谓的奏鸣曲式——一种把三部形式大大地扩充的类型。在这种曲式中首先为要强调主题间彼此的对比,而将调(Key)细心妥为配置,以建立后来处理乐曲的通路。结构的三大部分是这样:——

(1)现示部分(Exposition)有时前面有一个慢的引序乐段。

(2)发展部分(Development)。

(3)再现部分(Recapitulation)——现示部分的重现,有着某种的变化,后面附一结尾乐段(Coda)。

现将各部分详细分析如下:——

现示部分:

(1)在主调上把主题现示出来,转调在这一段是暂时性质,这是由于主调的性质必须首先确立。

(2)通过乐段或桥梁,这一段主调的影响或力量渐弱,直到最后新调建立完成(虽然新调与旧调相隔的关系并不疏远)。——在早期的交响乐,如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初期作品,所转的新调常是属调,或者若原调是小调便转入关系大调。后来贝多芬把转到新调的范围扩大。19世纪后期交响乐作曲家都是采用他的方式。

(3)在新的调上先披露出第二主题(或更确实地说,一组主题),然后继续下去,直到现示部分全部完结。在早期交响乐曲现示部分完结在有双纵线并有反复记号之处,反复后即进入发展部分并不分开。

发展部分(亦称“自由幻想”或“发挥乐段”):

这一部分是把已经披露出来的主题给予各种各样的发展——即依作曲者的意愿与创作手法,把旋律、节奏与和声性格化,使用不同的风格与组合,常时运用着转调和离调,没有任何具体条律规则能规定这种表现的方式。例如贝多芬《第八交响乐》的第一乐章,发展部分是简单地全部基于一个从主题中取出的单纯音型(figure)。在《英雄交响乐》中,实际上所有主题的材料,都在那具有空前力度和精巧的发展部分中表现无遗。

再现部分:

再现部分一如现示部分,不过这次不论是在第一主题或第二主题,主调总是占着优势。结尾乐段可能很简单,也可能是有着动人的势力和较长的长度。例如在贝多芬的《瓦特斯坦因奏鸣曲》(Waldstein Sonata)和《英雄交响乐》中,它便是有活力,新鲜的发展乐段。这部分一般是依照它和整个乐章的比重来决定。

第二乐章 慢乐章。

这个乐章有不同的情形:——

(1)完整的第一乐章形式。由于这曲式太长,所以采用的人不很多,但无论如何是常见的——如贝多芬D调第二交响乐,降B调钢琴奏鸣曲,作品第22号和106号。

(2)缩小的第一乐章形式。——即奏鸣曲式省略了发展部分,现示部分完结后又即刻重新回到现示部分,如循环地在转圈子,或者是由少数小节的通过乐句接连起来,这是莫扎特在慢乐章最欢喜使用的形式。贝多芬也是一样,他的D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第31号第二曲。(这种乐章的类型实际就是扩大了的“二部形式”)。

(3)附有结尾乐段的扩大三部形式。本身是一个复合的单位,每一部都是三重的结构,极似完整的二部或三部形式。这是贝多芬在他早期钢琴奏鸣曲中最爱用的形式。

(4)某种有插入句(Episodic)的结构形式。在这种形式里,中心主题一次一次重复出现。中间有在风格上和调方面与中心主题形成对比的插入句加入——事实上,它是一种回旋曲(Rodndo)的样式(回旋曲式将在终乐章一段中说明)。海顿常用这形式,贝多芬也用(第四和第五交响乐C小调奏鸣曲,作品13号)。

(5)主题和它的变奏(Variations)。—在第九节有较详的说明——这形式较其他曲式所用的为少,但并不是没有(海顿的《帝王四重奏》,贝多芬《升C小调四重奏》,作品131号)。

第三乐章 小步舞曲或诙谐曲(Scherzo)

“小步舞曲”和“诙谐曲”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两者只是在态度、情调和风格上有分别,它们最常用的是三部形式。“小步舞曲”或“诙谐曲”后面多继续一中间乐段,叫做“特瑞欧”(Trio),然后又把它(指小步舞曲或诙谐曲)重复一次,有时“特瑞欧”本身也重复,于是跟着另外一段便是主要乐段的再现;或者还可能有一个第二“特瑞欧”。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的乐章便成了一篇回旋曲。(特瑞欧字意是三重奏,因为早期的这一乐段是由三件乐器演奏。)

终乐章

终乐章的形式是多样的——奏鸣曲式(最普通);变奏曲式(贝多芬的奏鸣曲,作品109号和111号;合唱交响乐;布拉姆斯的E小调交响乐,作品98号);赋格(贝多芬的奏鸣曲,作品106号和110号)。

最常用的是回旋曲式—如上面曾经说过的,一个乐章中主题一次一次地重复出现,朴素的或变化的,中间夹以对比的插入句。

回旋曲有两种主要的类型,它们可以分解成这样:ABACA和ABACABA。较短的一个是海顿和18世纪早期作曲家常常采用的;较长的是贝多芬最先创用的。那无疑他是企图给回旋曲以适当长度,并且重要的是为着使它与奏鸣曲的其他乐章取得更好的平衡作用。同他的前辈相较,他常是将回旋曲大大的加以扩展。两种类型有时并存于一曲,以造成比较的作用,见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作品13号(所谓悲怆奏鸣曲)。在这篇乐曲中,慢乐章和终乐章都是回旋曲,一个是短型,一个是长型。

在长类型回旋曲中,有时C乐段是一种有新素材的乐段,包括着有最初乐段主题的发展。这种形式除了发展乐段是以在主调上的主题,全部或部分加以发挥之外,它和一般的第一乐章形式是一样的。这种常被称为“修饰的回旋曲”(modified rondo)或“回旋奏鸣曲式”(rondo-sonata)。

由此可以看出,一篇交响乐或奏鸣曲是一种高度复合的作品。它各乐章在态度、情调和风格上有着强烈的对比性,并且通过种种手法又把各乐章形成总体的统一。在一些较晚近的交响乐作家——特别是李斯特(Lixzt)和柏辽兹(Berlioz)。还有在德伏夏克(DvoraK)的《新世界交响乐》,富郎克(Frank)的《D小调交响乐》也部分地采用这种方法——以一个简单的主题贯穿整篇作品,用多样的姿态和变化的节奏再行出现。这种对主题统一的尝试还没有人曾得到极为完美的成果。一篇交响乐在结构上如此复合,其中的基本统一关系,只好是去感觉而是难于分析的事情,它是一种心理上的事实。李斯特、柏辽兹类型的主题的变化,几乎是没有办法可以解说的。简而言之,它是一种不可确定的现象或手法,这手法得到的成功,也可算是度量交响乐作曲者伟大性的尺标之一,把戏剧式激动的思想情感内容放置在无形的条理中,是一件需要天才的工作。正由于这种内含的伟大性能,贝多芬成为交响乐作家中登峰造极的人物。旁人也许能接近他,或者在形式的完整,情调的秀美,思维的表现,或管弦乐技巧精美性的某一部分超过了他,然而从整个的创作力的表现来说,一般人都公认他是过去所有人物中最伟大的人物。

交响乐和协奏曲、奏鸣曲有什么区别?

交响音乐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这类体裁的共同特征是:

1、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

2、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

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4、表现手法是顿挫分明的,能将听众带入音乐意境和想像空间。

协奏曲(concerto)一词源于拉丁文collcertaye,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协奏曲(concerto)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时,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洛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独奏协奏曲作品。

奏鸣曲(Sonata)是种乐器音乐的写作方式,此字汇源自拉丁文的sonare,即发出声响。

在古典音乐史上,此种曲式随着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奏鸣曲的曲式从古典乐派时期开始逐步发展完善。19世纪初,给各类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大量出现,奏鸣曲俨然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到了20世纪,作曲家依然创作着给乐器演奏的奏鸣曲,但相较于古典乐派以及浪漫乐派的奏鸣曲,20世纪的奏鸣曲在曲式方面已有了不同的面貌。亦称“奏鸣曲套曲”。由3、4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用一件乐器独奏或 一件乐器与钢琴合奏。

拓展资料:

第一乐章

——奏鸣曲式(注:它是古典音乐作品的一种基本曲式,无论是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重奏曲中的重要乐章,都得用它。)它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有两个主题——正主题(第一主题)、副主题(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比如,正主题是冲突性的、戏剧性的,副主题可以是抒情性的、歌唱性的。也有的奏鸣曲里面,这两个主题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歌唱性的。

第二部分:(展开部)就是把呈示部的主题进行不断地分裂 、模进,在配器、节奏、力度和调性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展开。

第三部分:(再现部)再现呈示部的两个主题,调性上有严格的关系,比如在呈示部里,主部的主题是主调(C大调),副部的主题是属调(G大调),而在再现部里,副部的主题也要回到主调(C大调)上。奏鸣曲式通常开始有一个引子或者序奏,结束有尾声。这样的曲式常常表现宏大的构思,反映深刻的哲理,当然也有非常强烈的抒情性和描写性。

第二乐章

——行板或慢板。抒情的、以歌唱性音乐见长。

第三乐章

——小步舞曲。它们是轻快、幽默、典雅和风趣的。

第四乐章

——终曲。它通常是快板,经常采用回旋曲式(A+B+A+C+A)或者回旋奏鸣曲式。(所谓的回旋奏鸣曲式和奏鸣曲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呈示部中主题出现两次,也就是主题 —— 副题——主题,然后是展开部、再现部)

我们刚刚讲的这种固定的形式,只是在古典交响乐时期,它是相对固定的。但是也有特殊的例子,比如:海顿就写过六个乐章的交响曲。至于快、慢乐章之间的对比也会有变化,他写了一部“告别交响曲”,就是以慢板结束的。至于乐章的多寡,作曲家们根据不同创作的要求,也有很多的变化,有三个乐章的,也有两个乐章的,如大家熟悉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就有五个乐章、还有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四交响曲”,多达十一个乐章。因此,交响曲的乐章构成和快慢乐章的对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参考资料:交响乐-百度百科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4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96730937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奏鸣曲形式与交响乐各体裁的关系(奏鸣曲形式与交响乐各体裁的关系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奏鸣曲形式与交响乐各体裁的关系(奏鸣曲形式与交响乐各体裁的关系图).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奏鸣曲   体裁   交响乐   形式   关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