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科学说课稿(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1一、说教材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纸,有彩色的腊光纸、有薄薄的毛边纸、有光滑的纸、有粗糙的纸……它们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着相同的特点:易燃、易撕、易湿、易皱等。正因为纸的品种多样、用处广泛,所以它一直是幼儿最喜欢的物品之一。平常与幼儿的交流与观察中收集到有关幼儿许多关于纸的疑问与话题,如:“为什么在腊光纸上不好画画呢?”“为什么皱纹纸放在水里会退色?”“为什么宣纸放在颜料水会变颜色?”“你们瞧,纸会飞起来!”……这是幼儿的兴趣点。因此这一课题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当前需要——探究纸的秘密,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激发其创造的意识,且其教育资源丰富,有孩子们爱看的图书、有爸爸妈妈爱看的报纸、有色彩鲜艳的包装纸……孩子们喜欢用纸折飞机、做纸球、折扇子、写字、画画等,对纸充满了好奇与探究。
根据《指南》科学领域水平目标中提出:“尝试运用基本的科学方法探究问题,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以及本班幼儿探索欲望强,喜欢动手操作,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会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来看,我将《纸》定位为一个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神奇的纸》是系列活动之一,着重让幼儿在玩中体验、感知、发现各种纸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识于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这与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的情况相吻合的。
根据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制定本次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发现纸的不同特性。
2、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乐意与同伴交流。
3、培养幼儿探究精神与分享经验的愿望。
活动中引导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探究纸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师生共同布置时装表演的舞台
2、经验准备:
(1)教育的整合应该把一日生活看着是一个教育整体,因此,活动前让幼儿了解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并知道各种各样纸的名称、种类。开展了体育活动《扔纸球》《揪尾巴》,美术活动《染纸》《撕纸》等。
(2)幼儿有记录、操作活动的经验。
3、物质准备:
(1)时装表演的VCD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纸、浆糊、钉书机、剪刀、水彩颜料及记录用的笔、纸等。
三、说教法学法:
1、课件激趣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活动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以看课件“时装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再让幼儿猜想“身上的服装是怎么做的?”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纸服装,让幼儿了解纸时装的材料及制作方法,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及进行时装表演的欲望。
2、记录比较法
《纲要》中指出:“通过探索操作,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有许多刺激、动觉的经验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处于半意识状态东西,通过思考和适当的方式表达(如绘画、记录表等)形成想法。”因此我采用了记录比较法,它可让幼儿把在探索中的发现及时地记录下来,并通过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秘密。活动中,我向幼儿抛出这样的问题“请你们用这些纸边做边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发现记录在纸上。同时,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我引导能力强的幼儿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比较,而且依次记录;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用1—2种方法比较纸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记录发现,在相互的分享中,师幼共同归纳出纸共同的特点与不同的特性,从而突破活动的重难点。
3、多感官观察发现法:
《指南》的科学领域中提出“学习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探索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且大班幼儿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幼儿能主动参与,积极性高,能有效的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我们在整个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探索、实践,如:用眼看看“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用手摸一摸,感知纸材料存在着光滑、厚薄之间的不同,动手折一折、撕一撕发现各种纸之间的差异等。这样幼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个活动环节的积极性,从而为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打下铺垫。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2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在一次常规的身高体重测查后,我把前一次的测查结果和这次的测查结果同时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对自己成长的关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为此,我设计了这个主题系列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让孩子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改善孩子只会享受长辈对自己的爱,而不懂得会报的心理状态。纲要中要求: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纲要》的精神:“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融合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领域的整合。目标为:
(1)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2)激发幼儿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3)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
(4)让幼儿尝试制作个人成长册,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
(5)让幼儿体会父母的辛苦、关心,增进亲子之情。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受“我长大了”,主要是发现自己成长与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录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根据人的.成长过程进行排序、制作个人成长册,主要是通过自主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在目标定位上,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各领域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幼儿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用品布置于墙上,桌椅呈同字型便于评价和集中。
(2)物质准备:“人的成长过程”图片,卡片纸、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与工具若干,已制作本领树的树干,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
(3)知识准备:幼儿向家长了解爸爸妈妈的故事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观察各个阶段自己成长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征。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有:
1、情景教学法:本次活动通过环境的刺激,让幼儿寻找、辨认同伴小时候的照片,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2、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让幼儿对自己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这一个过程中,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3、操作法:本次活动用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让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与现在)获得了最直接的经验,并在交流操作的过程中增进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第二次分组操作把自己获得的经验再一次深化,通过制作、想象绘画、排序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成长的理解与期盼,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对自己的成长发生了兴趣。
2、交流讨论法:当幼儿对自己成长有一定的感受时,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故事,讨论自己的成长,不仅让幼儿分享快乐,达到生生互动,而且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展示法: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本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每个幼儿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
4、尝试法:陶行知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活动中让幼儿制作、排序、布置“本领树”,幼儿的思维更加灵活,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拓展了知识面。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积累经验——交流体验——展示自己——操作表现——分享快乐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以活动室环境的变化引发幼儿对小时候用品的兴趣。
2、自由探索(欣赏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幼儿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谁?一起议论为什么猜不着?从而发现小朋友的变化。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真实地感受自己长大了。在这一过程幼儿的经验是浅显的,我就通过集中让幼儿互相议论的方法:现在与小时候比,自己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更多的方面有目的进行比较,目标一得到了体现。
3、观看录像,积累经验:幼儿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长大的,充满了好奇。通过观看录像把幼儿带到了神秘的生命起源时刻,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苦、父母养育的艰辛,增进了对父母的感情,目标五得到了体现。
4、交流体验(回忆童年趣事):让幼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趣事,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目标三得到体现。
5、展示自己:幼儿分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领,同时又让幼儿有互相学习、感受别人长处的机会,并在适当的时候请个别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展示,树立自信心,目标二也得到了体现。
6、操作表现: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长、了解成长的过程,我让幼儿分组操作,一组制作“成长变化图”——我小时候是这个样子——我现在是这个样子——我将来会变成这个样子——请幼儿画一张自己将来的画像。一组排序:请幼儿给人的成长过程图片排序,表现人是怎样变化的?一组幼儿在每片树叶上画一件自己会做的事情,然后贴在树上。让幼儿自主选择,有领域的整合,目标四得到了体现。
7、分享快乐:这是活动的延伸,《纲要》指出“为幼儿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幼儿在这一环节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很有成就感。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3一、说教材
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糖果是幼儿熟悉、喜爱的食品。它精美的包装、形态各异的外形、鲜艳美丽的色彩、奇特丰富的口味,都对幼儿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对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更始如此。因此,选择这个幼儿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内容,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主动探索,获得直接的经验,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产生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欲望,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据此,制定如下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征,初步了解糖的作用。
2、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
重难点: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征。
准备:
1、活动室布置成糖果王国,各种糖果散放于活动区、玩具柜等处,在适合的地方悬挂一些糖果。
2、糖果国王头饰一个。
二、说教法。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直接受到其原有经验的影响。幼儿对糖果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浓厚的兴趣,这为幼儿的探究和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也为幼儿在活动中发挥主体性提供了保证。活动组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活动过程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地、较系统地感知糖果的特征。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积极主动,感知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均得到了锻炼。
三、说教学程序。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我将活动设计成三个环节。
(一)在糖果王国里找朋友。
1、进入糖果王国。
教师戴着糖果国王的头饰,用拟人化的身份引出主题。导入语:小朋友,你们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朋友。
进入糖果王国后,请幼儿随意寻找多种糖果做朋友。导入语:孩子们,糖果王国到了,你们看,好多糖宝宝在欢迎你们,快去找个糖宝宝做朋友吧。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糖果,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
幼儿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在一日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该环节通过让幼儿自由地对糖果进行探索,给予充分的自由,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1、幼儿自由的感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
导入语: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和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①提出探索的要求,帮助幼儿有目的地认识事物。
②通过探索过程中同伴间的交流讨论,帮助幼儿发展合作能力,增加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同时相互学习同伴的长处和价值,获得有益的经验。
③在幼儿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鼓励幼儿轮流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引导幼儿有更多的思考和概括。
2、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①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教师再次以拟人的手段引导幼儿观察糖果的包装。导入语: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
②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导入语: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他小朋友糖宝宝是怎么样的?
③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导入语: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④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导入语:老师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请
你们仔细地闻一闻你的糖宝宝是什么味的?
⑤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导入语:请你尝一尝,你的糖宝宝味道怎么样?
根据糖果的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由内而外、由浅深入地对糖果作了全面细致的观察与认识,通过看、摸、剥、闻、尝等多种感官循序渐进地感知糖果的特征。
3、小结。
通过和幼儿一起回忆,总结糖果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糖果,增强对糖果的兴趣。
(三)简单了解糖的作用。
1、提出问题:糖有什么用?多吃糖好不好?
针对问题,引导幼儿大胆讨论、思考糖的作用,及糖对身体的利与弊,初步了解糖的作用。
2、小结糖的作用,渗透吃过糖后保护牙齿的方法。
四、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进行画糖果、捏糖果的活动。
2、开展“糖果超市”的角色游戏。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4一、说教材
《电动玩具》是属于中班的科学活动,选自《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观,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以及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要求幼儿了解电池的作用以及培养其探索的兴趣,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四岁的孩子对理论知识较难明白,但如果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老师的讲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去了解电池的作用并学会正确使用电池。
2、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主动利用语言向人表达。
3、培养幼儿积极探索事物的奥妙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
前面两顶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后面一项是本活动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活动的对象是中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以情景式教学方法为主,努力给幼儿创造一个可以供探究的环境,如我要把场地布置成一个电动工厂,可以让幼儿在这一环境中自由去安装玩具,同时我还采用了参与法,讨论法,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幼儿为主体这一目标,我在这一活动中还通过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拆一拆等多种形式,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活动设计
本次活动我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里我采用了谈话进入:以嘟嘟玩具城的总经理给老师打来电话,说他们的玩具城明天就要开张,可是玩具城里的玩具有的却还没安装好,所以他们想要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帮忙,问小朋友是否愿意去帮忙,以这种形式进入可以让幼儿感觉亲切,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第二部分: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的所在,也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部分。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这部分的设计,这里我也分了两小点:
1、引导探索
在这一部分,我请配班老师扮演经理,由经理请我班的幼儿进玩具生产工厂参观,但在参观前经理要先向幼儿提出要求:在参观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可以自由摸一摸,拆一拆,做一做这些玩具,但要找出这些玩具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并在参观完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和老师,这样的的组织可以让幼儿带着目的去参观,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再次探索
在幼儿初步了解电池作用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电池,这里就请幼儿开始去帮助安装还没完成的电动玩具,可以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再一次的操作去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电池安装进去了玩具仍无法动起来?这时老师可以在旁边给他们提出建议,让他们去看看玩具会动的小朋友,他们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由他们观察出来的结果引入到观察电池的外部特征,如请玩具不动的幼儿想一想:你用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你安装电池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再请玩具会动的幼儿示范安装电池。
通过这些提问,让幼儿注意观察、别人,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培养他们的观察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意见,这样就可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里,我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幼儿负责安装电池,另一组幼儿负责检查,这一过程可以让幼儿与幼儿之间有一个沟通讨论的机会。
4、扩散经验
在幼儿了解电池的作用以及利用学到的知识帮助总经理解决了问题的基础上过渡到让幼儿想一想电池还能使什么东西动起来?这一环节我打算:因为孩子帮经理解决了问题,所以经理要送他们每人一对电池,让他们尝试拿着电池去让我们身边的某些物体动起来。这样我可以让孩子学习环境从课堂转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以达到让幼儿主动去观察周围事物的目标。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5一、说教材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用书。本课程的实施对学生职业理论的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及学生学习的特点,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幼儿园各年龄班科学教育的目标。
2、能够针对幼儿园各年龄科学教育的目标设计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活动。
3、掌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要求并知道其重要性。
我将了解幼儿园各年龄班科学教育的目标;掌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要求并知道其重要性,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难点则定为,能够针对幼儿园各年龄科学教育的目标设计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活动。
三、说教学
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四、说教学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讲授法、交流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法进行教学。
讲授法是对教学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讲解,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以达到解惑的目的。
交流讨论法是指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就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案例分析法,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的分析、审理、讨论。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幻灯片使抽象理论直观化,提高课堂效率。
四、说活动
过程
1、导入:复习旧知科学的含义?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
2、学习探索新知识
(1)对幼儿园各年龄班科学教育目标的分析总结:因此,幼儿对同一内容理解、掌握的层次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目标。
(2)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类型(学生看图,讨论具体哪些活动类型,不同类型的活动主要目的是什么?)
(3)常用的方法
3、案例点评
(1)这一活动属于什么类型的活动?
(2)活动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教具?
(3)活动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具体的方法?
总结:以上的案例分析一般只是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分析,并不是全面的分析。实际上对于任一案例,不仅可以从活动设计的方法、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分析,如教育理念的体现、活动目标的确定、活动结构的安排特点、使用的教育手段、教学技能等,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活动设计应注意的方方面面。
4、组织要求【学生讨论】作为未来的一名幼儿教师,你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满足什么的要求,才能够组织好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
5、课后拓展以"有趣的石头"独立设计一次活动六、说教学反思以职业能力为向导,突出能力的培养;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加强职业素质的养成。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内心、体现人文精神的理念,培养学生在学前教育职业向导中的人文情怀。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篇1一、活动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运用各种感官,通过主动、亲历的动手动脑的活动,对周围事物、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糖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而这次的“做中学”实验是在一次偶然的幼儿生活环节中,孩子将糖掉进了水里,老师抓住了此次教育契机,不仅引发了幼儿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糖的变化,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次活动属于现象观察类活动。对小班幼儿来说,“溶解”现象既无法理解的,又是容易观察的。该活动立足于观察溶解现象的发生过程,而不是讲解糖为什么溶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自由讨论溶解现象,允许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寻求解释,对于维护幼儿的好奇心以及养成其思考的习惯是有益的。
二、活动 方案及修改意见:
小班科学《糖消失了》(第一研)执教:陈梦娇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糖在水里会慢慢变小慢慢消失,水会变甜。
2.愿意探索发现不同的糖在水里的变化,并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己的发现。
3.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对探索性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方糖大量、人手一只杯子。
2.大的透明杯子一只、温开水大量。
活动过程:
(一)探索性话题引起幼儿讨论。
提问:1.小朋友,你们吃过糖吗?喜欢吃吗?
2.请你说说糖在嘴巴里会怎样?(变甜、变小等)3.请你猜一猜,把糖放在水里会怎样呢?
(二)做试验证实幼儿的推测。
1.教师:糖放到水里到底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吧。
老师把糖放到透明的大杯子里,注入适量的开水,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1)看一看,糖发生什么变化了?(变小)(2)猜一猜,糖到哪里去了呢?
(3)刚刚还是没有味道的白开水现在会变成什么味道了呢?
2.幼儿猜测回答后请个别幼儿上前品尝糖水,并把自己品尝的结果告诉大家。
教师 小结:糖在水里会变小,慢慢的没有了,水会变甜。
(三)集体操作,观察糖在水里的变化。
1.幼儿人手一粒糖一杯温开水操作观察提醒幼儿注意不把水泼掉,提醒幼儿有耐心。
2.集体品尝糖水。
第一次讨论意见:
1.教师在提问的设计,提问的时机上需不断改进。
2.有幼儿提出糖为什么会化时,应该让幼儿对这个问题作出猜测,激发探索的欲望。
小班科学《糖消失了》(第二研)执教:赵青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糖在水里会慢慢变小慢慢消失,水会变甜。
2.愿意探索发现不同的糖在水里的变化,并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己的发现。
3.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对探索性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方糖大量、人手一只杯子、搅拌棒若干。
2.大的透明杯子一只、搅拌棒一支、温开水大量。
活动过程:
(一)探索性话题引起幼儿讨论。
出示方糖。
提问:1.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呀?
2.请幼儿品尝小块的糖。
提问:糖放到嘴巴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变甜、变小等)3.请你猜一猜,把糖放在水里会怎样呢?
(二)做试验证实幼儿的推测。
1.教师:糖放到水里到底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吧。
老师把糖放到透明的大杯子里,注入适量的开水,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1)看一看,糖发生什么变化了?(变小)(2)猜一猜,糖到哪里去了呢?
(3)刚刚还是没有味道的白开水现在会变成什么味道了呢?
2.幼儿猜测回答后请个别幼儿上前品尝糖水,并把自己品尝的结果告诉大家。
小结:糖在水里会变小,慢慢地融化到水里面去了,水会变甜。
(四)集体操作,观察糖在水里的变化。
1.幼儿人手一粒糖一杯温开水操作观察。
2.提醒幼儿注意不把水泼掉,提醒幼儿有耐心。
(五)2.集体品尝糖水。
第一次讨论意见:
1.在导入环节,怎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2.幼儿品尝糖果的时候最先注意到的是糖果产生的甜味。教师应当在糖果的变化上适当的提醒幼儿感知糖果大小的变化。
小班科学《糖消失了》(第三研)执教:谢小雨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糖果在水里会慢慢变小慢慢消失,水会变甜。
2.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3.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对探索性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每人一小杯水,一块方糖,以及用于搅拌的汤匙。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激发幼儿兴趣。
1.师:你们的桌上有什么?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呢?今天请大家自己试一试,仔细看看,糖到水里会怎么样?
2.幼儿试验、观察、表达、交流。
(二)引导幼儿讨论溶解现象1.师:你们刚才看到糖放到水里怎么不见了?它真的没有了吗?到哪里去了呢?现在又变什么样了呢?
2.幼儿讨论、交流、思考、讲述。
(三)进一步了解溶解现象,知道不同的东西溶解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1.教师出示水果硬糖、方糖、奶糖,并出示记录表。
教师:这里还有一些糖也会“化掉”,请你观察一下,它们在“化掉”的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操作并观察。
3.教师 总结:原来不一样的糖果,在水中溶解的速度也不一样,方糖溶解最快,第二是奶糖,第三是水果硬糖。
(四)引导幼儿联系其他溶解现象,扩展幼儿的经验。
1.师:你还知道有什么东西像糖一样,在水里会“化掉”呢?
2.幼儿表达交流。
(五) 小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糖放到水里去就不见了。请你们回家以后再试一试,还有哪些东西也是这样的。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篇2“幼儿关注和发现生活中的科技成果。”这个目标属于科学领域的范畴。《纲要》中提出: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这里提到了几个关键词:生活、熟悉,可见我们选择的科技成果的内容应该是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为幼儿所熟悉的。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选择了“手机”,因为现在的家庭中至少有两部手机,有的甚至更多,孩子用手机打过电话、拍过照片、玩过游戏、听过音乐,他们对手机有一定感性认识,教师把课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但作为小班第一学期进行的教学内容,我选择了幼儿最为熟悉的两大功能:打电话与拍照入手,引导幼儿去关注和发现手机的其它功能,让孩子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手段,让孩子了解手机的部分功能,使幼儿知道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
2、通过打电话游戏,让孩子初步感知点与数的对应,学习打电话的方法。
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手段,让孩子了解手机的部分功能,使幼儿知道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
难点:
学习打电话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手段,让孩子了解手机的部分功能。(解决重点目标)
1、观察比较固定电话与手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知道手机的功能之一:打电话。了解手机的特性:小巧、携带方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它。
2、比较照相机与手机,了解手机的功能之二:拍照片。(出示平时用手机给宝宝们拍的照片进行引导。)
3、了解手机的其他功能:(如打游戏、听音乐)
师:科学家可聪明了,他们发明的手机本领越来越大,除了可以打电话、拍照以外,你还知道手机有什么本领吗?(如听音乐,可现场演示)引导幼儿去关注手机的其他功能,进一步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二、运用手机的最大功能学习打电话:(解决难点目标)
师:宝宝现在想不想爸爸妈妈,可是,我们在幼儿园,爸爸妈妈在上班,怎么办呢?(教师在这里要注重情感的引导)
教师有选择性地提供一组号码的小圆点,让孩子数数小圆点的数量,数对了,电话就通了,并让孩子真实地与家长进行对话。
教师在小结时要提醒幼儿不能随便打电话。
三、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继续去关注手机的其他功能(如摄像、闹钟、上网等功能),进一步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我对这个活动设计的思考:
1、能从生活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中选材。我们对孩子的教学既要来自于生活,又能回归生活,为生活所服务,我所选择的“手机”孩子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孩子在家中经常接触父母的手机,对它有一定的了解,陌生是因为手机中有许多功能是孩子不熟悉的,因为父母怕孩子弄坏自己的手机而不让他们玩,所以这里就有许多教师可以挖掘的教育价值,引导孩子感受科技成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注重各领域的结合。在第二环节中我设计了打电话,通过打电话游戏,让孩子初步感知点与数的对应,通过真实地打电话学习打电话的方法,在这里,既注重了各领域间的整合,又培养了孩子的口语能力。
3、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除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外,还有其情感因素在里面,我们可以通过手机打电话、发短信,向朋友或家人表示问候,是人们情感交流的工具。在活动设计中我注重了对幼儿情感的引导。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篇3(一)教育目标
如今,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注重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欲和热爱科学的情感。所以,根据这一要求,我将本次活动目标指定如下:
1、鼓励幼儿参与科学活动,激发幼儿求知欲及对科学活动的探索精神。
2、能从动物的局部判断出是哪种动物,并能合作将动物完整的拼出来。
3、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二)教材内容方面
根据制定的目标,选择相应的内容也是置关重要的。确定了活动《猜猜它是谁》,还要结合我班幼儿的具体情况。我根据主题活动《动物王国》里的内容,结合本次活动,收集相关的游戏材料,巧妙地将一些幼儿认识的动物设计在游戏转盘中,并将这些动物分割成二至四块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拼图,让幼儿通过这些分割图推断出是哪个动物,及在拼图游戏中让幼儿掌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幼儿在游戏中能积极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增强求知欲,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提高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本次活动重点是:鼓励幼儿参与科学活动,激发幼儿求知欲及对科学活动的探索精神。
难点是: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我在设计本次活动中,采用了以下方法:运用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观察法也是幼儿探索科学的基本方法,能使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事物,提高幼儿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利用拼图游戏,将动物的整体图片拆开,分成若干片,再让幼儿拼完整。操作法,提供给幼儿合适的材料,让幼儿在自己的活动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教师运用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使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四)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走进大森林的场景中。引导幼儿观察大森林的场景:“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大森林,大家看看大森林里漂亮吗?里面有什么?”让幼儿通过观察,增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通过提问:大森林是谁的家呢?直接导入课题,给孩子一个已有经验的回忆,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动物名字,加深幼儿对动物的印象,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并使幼儿了解大森林是小动物的家,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下面内容奠定基础。
2、游戏部分
①游戏:《玩转盘》
转盘上是一些幼儿认识的动物的头部图片,教师出示大转盘,请幼儿自己将转盘的指针转起来,指针指到哪个动物,并说出动物的名字。该游戏的难度不大,动物的特征明显,易于每一位幼儿的独立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能针对动物的头部进行推断动物名字,初步学习推断的方法,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帮助老师了解幼儿对动物的认识程度。将枯燥的认知活动转变成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②游戏:《找动物》
请幼儿将老师藏在大森林里的动物部分图片找到,这些动物并不是完整的,有的是动物的身体、有的是动物的脚、有的是动物的头。在找到后,还要推断出它是谁,然后告诉大家自己找到了什么动物。通过幼儿的寻找活动,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喜爱科学活动的情感。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通过讲述自己找到的动物,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② 将动物的部分卡片送到小动物的家里。
教师将动物的完整图片展示出来,让幼儿通过自己手中的部分动物卡片找出相应的动物图片,进行对应摆放,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
3、结束部分——《拼图游戏》:
请找出相同动物图片的小朋友,合作将动物的部分拼成一个整体的动物。通过操作活动,能观察到动物的分割部分的特征,并能相互配合进行拼图,将动物图片拼完整。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尝试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
延伸活动:《玩拼图》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拼图,能独立将拼图完成。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对动物的了解。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篇4一、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这次活动的选材就来源于生活。石头是构成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无生命的物质,同时也是幼儿经常接触的事物,比如在几次户外活动时,我看到有几个孩子特别喜欢去捡石头玩,用石头在地面上、墙面上、花坛边等各地方敲一敲,一边玩一边兴奋地叫同伴一起过来听石头敲击所发出的声音。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课程,于是就设计了这个小班的科学活动《奇妙的石头碰碰响》,希望通过游戏引起孩子们对探索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的兴趣,引导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求发展”,就如《纲要》中所说:“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发现和感觉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说目标
从“新纲要”科学领域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纲要 精神,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目标:1、感知石头的基本特性,乐意参加玩石头的游戏,体验玩石头的乐趣。2、尝试自由探索,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并愿意大胆表述。
三、说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为“通过探索,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在活动中我采用了探索比较法来解决难点,通过两次探索比较让幼儿发现这一特性。
四、说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两块石头;若干件硬的物品(木头积木,塑料积木,金属勺子);若干件软的物品(海绵,毛绒玩具,毛线团);厚垫子,桌子等。
2、经验准备:已学习节奏乐《闪烁的小星星》。
五、说过程
我通过三个环节“感知特性--探索比较--拓展经验”来达到活动的目标。1、感知特性一开始以“石头展览会”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观察发现石头不同的颜色、形状、质感,对石头的基本特性有一定的了解,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2、探索比较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重难点所在。通过两次探索比较,让幼儿发现硬的物体和石头碰撞可以产生响亮的声音,而软的物体与石头碰撞则没有声音,并愿意大胆表述。第一次以集体共鉴的方式,初步感知软硬物体与石头碰撞产生的不同现象;第二次通过自主探索,幼儿运用已有经验的判断进行初步猜测,经过探索验证进一步感知这一现象。3、拓展经验这是活动的延伸环节,进一步增强幼儿对探索石头的兴趣。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 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说课稿小班科学 篇5一、说教材
1、说活动设计喜欢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和动物们交朋友。设计这节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孩子在喜欢动物的基础上,探索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了解它们的尾巴的作用,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愿望。同时在整个活动中,爱护小动物的情感贯穿其中,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得到熏陶。2、说活动目标:根据《纲要》的指导和活动的内容,我制定了适合幼儿发展三个目标:1)、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探索欲望。2)、通过故事,能简单的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知道各种动物尾巴的不同形状。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感情。3、说活动的重点、难点:依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状况,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通过理解故事,知道故事中的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难点是:了解身边各种动物尾巴的形状,并能根据尾巴的特征分类。
二、说教具、学具
1、知识经验准备:带幼儿观察身边的小动物,记住一些动物的尾巴特征。2、物质准备:课件:《动物的尾巴》和《小壁虎借尾巴》可粘贴的不同动物的身体和尾巴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次活动将运用启发提问法、观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文学作品熏陶法等,使幼儿发现动物尾巴的不同形状和作用。2、学法:幼儿在掌握老师的教学内容后,可运用游戏操作法进一步探索动物尾巴的不同。
四、说教学程序
1、听儿歌《尾巴歌》,幼儿和老师一起学做动物的尾巴的形状,边做边进教室做好。2、看课件《动物的尾巴》,请小朋友说说课件上动物尾巴的象什么,引出故事《小壁虎借尾巴》。3、播放课件《小壁虎借尾巴》,教师有感情的讲故事,启发幼儿边听边思考。4、听完故事后,教师提问:1)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断的?2)小壁虎都向谁借了尾巴?3)启发幼儿思考:小鱼的尾巴象什么,没有尾巴会怎么样?老牛的尾巴象什么,尾巴的作用是什么?小燕子的尾巴象什么,尾巴是用来干什么的?4)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后来尾巴怎么样了?5、认识各种动物尾巴的形状,能根据尾巴的特征分类。长尾巴的动物:老虎、猴子、小猫等。短尾巴的动物:兔子等伞状尾巴的动物:松鼠、孔雀等。会飞的动物尾巴的形状:小燕子、麻雀、老鹰等。6、小动物的尾巴作用真大,我们是小动物的好朋友,应该爱护小动物帮助小动物,有些小动物找不到自己的尾巴了,请小朋友帮助它们把尾巴贴好。黑板上贴上小动物,请一些小朋友帮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尾巴贴上。7、听儿歌,做动作,走出教室,活动结束。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模板汇总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6篇,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 篇1
一、设计意图:
《纲要》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我班前阶段开展科学主题探究活动,大部分幼儿的探究意识及能力得到提升,他们会集体计划安排操作活动的顺序,能用形象的符号、图像记录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能对两至三种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季节、动物、植物等的异同和归纳简单的特征,特别喜欢把摸摆弄物品,实验操作。
在以集体、小组形式开展的多次探索、实验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常常呈现出关注的兴趣点和探究的着眼点各不相同、各具创想的现象,《纲要》一再强调"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从兴趣和需要出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主选择"。我觉得很有必要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条件,更好地实现其自我策划,提高其实践能力。
"摩擦生电DIY"主题就是根据幼儿这一发展现状设计,它以师幼共同设定问题情境为开端,基于幼儿各自不同的关注点,鼓励幼儿通过真实事件来感受科学,在亲身经历中学习,获得具体的感受和方法,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
二、主题教育目标
1、对摩擦生电现象好奇,激发自主进行现象探究的求知欲。
2、运用各种感官探究生电现象,自主配对材料进行摩擦实验。
3、能用图画表格符号、语言等方式表达交流探索摩擦生电现象的过程和结果。
三、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塑料小棒、尺子、绸布、碎纸屑等各种实验材料、记录表格。
四、可利用的资源
1、环境创设:主题墙饰-《摩擦生电》,其中有生活中摩擦起电的各种现象,也包含了幼儿参与实验过程的照片、幼儿的个人实验纪录表、集体的实验汇总表。
科学区、图书区中投放的实验器材、材料和图书、图片资料。
2家长参与:丰富孩子摩擦生电相关知识,支持孩子在家独立实验;鼓励孩子自主收集准备材料、用品。
五、主题探究活动
六、主题活动反思
本主题一直紧扣幼儿的兴趣点开展,从开始幼儿就对摩擦生电有浓厚的兴趣,开始他们用物品是"湿的"、"上面有胶"、"他们有磁力"等理由来解释静电的吸引现象,但通过用手触摸却证明不是如此。当凌峰说:"是布带电,在尺子上擦,尺子就吸小纸片了。"其他幼儿更好奇了,提出"摩擦就会产生电吗?""怎样知道有电呢?""电能吸引什么?""还有什么东西摩擦会产生电?"等问题,可见,孩子虽然对生活中的这些现象不陌生,但不表示他们已感知了其中的科学道理。
我把问题还给幼儿,引发幼儿的猜想、思考,他们被这些问题深深地吸引住,深入探究的条件已经具备。我觉得"摩擦生电DIY"让孩子自己设计方案,筹备实验器材去实验是让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一直保持高涨的原因,因为,幼儿猜想磁铁、塑料、铁、吸管、玻璃、气球、笔等实验要用的材料都是他们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幼儿很容易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主探索摩擦生电现象。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 篇2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内容:
《纲要》中指出:为了更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有助于开拓幼儿的经验与视野。送走秋天迎来冬天,树叶变黄,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我们学校门前有许多风景树:法国的梧桐树、各种槐树等,树叶像一只只蝴蝶似的飘落下来,户外活动时常常看到幼儿们追逐飘舞的树叶,并把拣到的叶子握在手中左看右看舍不得扔掉,有的幼儿把它当扇子、有的当雨伞,一名幼儿跑过来问我:“老师,树上的叶子掉光了,冬天就看不到树叶了”,“不对,不对,冬天的时候还能看到叶子,有的树上的叶子是不会落的”,另一名幼儿说“那是什么树上的叶子呢?”“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树上的叶子?”,结合幼儿的谈话内容及对问题的兴趣,我开展了《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的谈话活动,通过讨论研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积极探索的兴趣。
2.活动的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幼儿已有的经验,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让幼儿了解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难点:了解几种树叶的名称及不落叶的原因。
利用幼儿对谈话活动的兴趣让幼儿自己去大自然中观察、发现树叶的变化,通过课件图片的展示让幼儿更多了解冬天树叶的变化,从而使活动的重难点有效突破。
3.活动的目的:
根据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教学的内容,结合幼儿的年龄我制定了适合幼儿发展的三个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树有:常绿树和落叶树。
(2) 常见的常绿树有几种?
(3) 在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
二:准备活动(实物教材)1.知识的准备:请家长与幼儿一起搜集有关常绿树的资料。
2.资料的准备:
(1)让幼儿到户外观察各种树的叶子。
(2)让幼儿想一下冬天有哪些叶子不会落并进行搜集。
(3)多媒体课件《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
通过这些准备工作可以丰富幼儿已有的经验,使幼儿在探索问题时能积极大胆、主动使重难点更容易突破。
三:教学与学法:
1.教法:
在教学中运用了观察记录法、启发提问法、引导思考法、课件演示法、搜集资料法等方法的运用,克服了传统的说教,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引导、思考、讨论及课件的`演示,让幼儿获得知识习得经验。
2.学法:
让幼儿通过对比互相讨论及课件演示的方法让幼儿知道冬天能看到哪些叶子?总结幼儿谈话内容。
四:教学过程:
1.通过户外活动使幼儿对《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的谈话活动产生兴趣。
(1)小朋友,冬天到了树叶有什么变化?
(2)你们知道冬天到了哪些叶子不会落吗?(让幼儿集体谈论)在这一环节中,让幼儿对冬天能看到哪些叶子有初步的认识,从而进行进一步探索活动。
2.让幼儿观看课件:冬天的常绿树(1)小朋友,刚才你们看到冬天有哪些常绿树?
(2)冬天到了,哪些树上的叶子不会落呢?
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幼儿对已有的经验得到认识和肯定,同时使幼儿对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有进一步认识。
3.通过讨论提问总结冬天看到的树叶。
(1) 请小朋友说一下你们知道冬天有哪些树叶不会落?(鼓励幼儿大但发表自己的意见)。
(2) 集体讨论冬天看到树叶有哪些?
总结谈话内容:常见的有冬青、松树、柏树等。
(3)仔细观察冬天的树叶有什么特点?(集体讨论)总结:冬青树叶较后,有蜡质,松柏树叶小,针状较厚,两种类型的树叶冬天都不会落。
4.让幼儿绘画自己见过的常绿树,以此巩固幼儿所学内容。
五:活动延伸:
互相欣赏绘画作品并进行讲述说明,使幼儿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 篇3设计意图:吹泡泡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玩的游戏。但在游戏中,我发现经常是家长从商店里买来比较精致的吹泡泡用具,而且泡泡器为固定模型(一般都以圆形),抑制了幼儿的科学探索,束缚了幼儿的思维发展,甚至在有的幼儿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性:泡泡器是圆圆的,只有圆圆的泡泡器才能玩吹泡泡的游戏。
活动目标:
1、 观察感知不同的泡泡器吹出泡泡的形状。
2、 会用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想与实验结果。
3、 体验探索的快乐。
活动准备:
泡泡器、肥皂水、记录表、笔、各色皮线
活动过程:
一、 吹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利用圆形泡泡器与幼儿玩吹泡泡游戏。
二、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
(1)你见过其他的泡泡器吗?
(2)出示不同形状的泡泡器,认识后猜测:它们吹出的会是什么形状的泡泡呢?
三、 介绍表格并记录,让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想。
四、 幼儿操作实验:
(1)它到底是什么样?用什么方法知道-----试一试。
(2)幼儿实验、教师观察并提醒幼儿记录结果。
五、 交流、讨论
六、 再次出示形状巧妙的泡泡器,引起幼儿自己尝试制作泡泡器的兴趣。
幼儿每人一根皮线,自由制作泡泡器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 篇4一、说教材
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蔬菜是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食物,随处可见,我们取材也非常的方便。蔬菜的种类繁多,几乎每个孩子都能说出几种来。蔬菜的营养价值也非常的丰富,吃法繁多,可以清炒、可以煮汤、可以凉拌、还可以腌着吃,总之,我们的生活里离不开蔬菜。然而,幼儿虽然知道很多的蔬菜,但对蔬菜的食用部分及其营养对人身体的好处不是很了解。因此通过观察、讨论、猜谜、制作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了解蔬菜特性的同时, 加深幼儿对蔬菜的认识,激发幼儿对蔬菜的兴趣,引导幼儿多吃蔬菜是很有必要的。又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
(1)通过认识蔬菜的外形特征,了解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
(2)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给蔬菜分类(根类、茎叶类、果实类),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
(3)知道蔬菜好吃有营养,养成多吃蔬菜不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能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给蔬菜分类。
活动难点: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明确蔬菜好吃有营养,教育幼儿不要挑食。
在活动中我主要是通过观看多媒体演示,在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分一分等幼儿自主参与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为此,我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三、说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依据《纲要》我做如下三方面的准备。
(1)学具准备:胡萝卜、番茄、白菜、土豆等实物若干、蔬菜图片数量与幼儿相等。
(2)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有一定的经验。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体现了教师与孩子的交互主体性,采用的教法有:
1、情景创设法:利用"大头儿子"这个幼儿喜欢的动画形象,将幼儿引入到活动中,非常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极大地调动起幼儿探索的欲望。
2、课件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让幼儿对蔬菜的生长过程和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3、观察指导法:此教学方法是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了教师对活动的调控能力。
4、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次活动的第四环节中,我就引导幼儿根据自己手中的蔬菜图片找朋友,同时加入《找朋友》的音乐,让幼儿边唱边找,共同体验分类的快乐。
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分一分、做一做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蔬菜发生了兴趣。
2、尝试法:在第二个环节操作活动中我就鼓励幼儿对蔬菜进行分类,引导幼儿按蔬菜的是食用部分进行分类。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蔬菜的食用部分有更深的印象,我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利用了轻松、活泼的音乐《找朋友》,这给游戏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唱唱找找中引导幼儿体验蔬菜分类的快乐。
五、说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能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猜谜游戏——操作分类——游戏体验——品尝交流——制作延伸
设置情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情境创设)(课件演示法)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幼儿最喜欢的大头儿子和蔬菜宝宝来做客,引起幼儿兴趣。
1、大头儿子带着一群蔬菜宝宝来做客了。(PPT)
2、幼儿观看各种蔬菜图片。(PPT)提问:你们认识这些蔬菜宝宝吗?你喜欢吃哪一种蔬菜?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3、我们先来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组成的 ?出示一副完整的植物生长图,知道植物的身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PPT)
以上我为幼儿创设了情境,引发幼儿观察蔬菜特征的兴趣,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语言表达的机会。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 篇5设计意图
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我抽到的题目是《物体的转动》,因为这个课中班已上过,再加上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限制,对中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不是了解得很透彻,自从上次家长半日活动后发觉中班幼儿对科学领域很感兴趣,因此我降低了难度,在制订活动目标时浅些,选择了中班进行教学。转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重难点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并在操作、引导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
3、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初步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这是一堂科学课,主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见的物体让幼儿进行探索,设计了课件让幼儿能直观的欣赏,这样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因此整堂课重点就在于让幼儿对物体的转动有初步的了解并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而作为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发现物体是怎样在转动的原理。
活动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伞、钟、自行车、电动玩具、风车等
教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法、操作法、启发联想法等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要放手让他们通过亲生经历并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我首先设计情节来引出转动并揭示课题:
1、老师想喝水了,谁能帮我把瓶盖打开?刚才你是怎样把盖子打开的?
2、教师再次演示几样能转动的物体,(伞、钟、按摩器)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在让幼儿找的同时引出“转动”。
二.设计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法,直接感性地获得经验。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几个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培养幼儿边操作边思考问题的习惯。我设计的题问是
(1)哪些东西能够转动?
(2)它们又是怎样转动的?
1、在给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2、等幼儿操作完后进行交流,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在玩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
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小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三、讨论转动带给我们的好处,首先我先对幼儿进行提问,让他们找找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引导幼儿说出电风扇、钟、自行车、门等。然后我制作了课件,让幼儿从图片中更直观地得到启发。
四、运用转动的原理,享受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我出示榨汁机,并进行演示,让幼儿品尝果汁。
幼儿园说课稿中班科学 篇6一、设计意图
前几次活动中,我班幼儿接触了一些人与人之间联络的方式,为了让中班幼儿对联络方式和信息传递有更多,更广泛的了解,把幼儿的这种探究性拓展开来。引导幼儿对动物的们的联络方式产生好奇。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特点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本次活动是让幼儿了解动物们的有趣的联络方式,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向导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已具有的语言能力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探索学习,让幼儿了解,并感知不同动物之间都有自己的联络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对动物之间的联络方式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
3.情感目标:体验动物之间联络这一现象带来的乐趣。并懂得爱护动物。
三、重难点
根据本次活动目标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初步了解几种小动物的联络方式,难点定位于对动物联络方式的感知。
四、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我做了如下准备,小蜜蜂,小狗,孔雀,狼等图片,以及其与同伴交流视频。
五、说教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师幼互动,因此活动中我主要采用多媒体展示法、探索讨论法、游戏激趣法等。
活动内容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是一节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我采用以下几种学法:观察法,操作演示法等。
六、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中我将通过这几个大环节来展开
(一)展示欣赏,引发兴趣1.展示图片和视频,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之间做讨论,说一说,图片上的小动物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小结,蜜蜂飞,采蜜。小狗撒尿。孔雀在开屏,狼在嚎叫
(二)师幼互动,一起交流讨论动物联络的特征
1.观看视频,介绍动物们的种类,活动特性
2.请幼儿来说一说,小动物们是怎么发出信号的?怎么做的,
3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尝试帮助小动物交流。
教师小结,小动物和人一样,有情况和事情的时候都要和小伙伴交流,
(三)依次播放视频,了解小动物有趣的联络方式。
1.逐一播放视频,了解活动中几种小动物的联络方式
2. 请小朋友说一说,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交流方式
3. 教育幼儿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
教师小结:小动物的联络方式各有不同,但能准确的传递自己的信息。
七、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将知道的这些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
八、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怎么写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乌鸦喝水含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乌鸦喝水含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导读:
《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
《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既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为了验证发现是否正确。我亲自进行了实验,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关系。为此,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本次具有很强操作性、探索性和尝试性的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我先说一下我这节课的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的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活动流程:
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
活动过程:
(一)观察《乌鸦喝水》的课件,导入活动。
“是不是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都可以喝到水呢?这个问题为实验提出了明确的操作要求,这里,我还明确了两个人一组合作做。这对幼儿的实验活动起到了指导作用,让幼儿懂得必须两两合作进行。要求不能掉在桌上,可以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二)用石子和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在这二个环节里,我用了3种不同颜色的瓶子,使幼儿更方便的找到相应颜色的格子作记录。
在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点时,我尽量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其中的秘密,因为让幼儿充分地表述活动经验能帮助幼儿建构一定的科学概念,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个问题只有一位小朋友龙龙表达的比较完整,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讲石子大、沙子小,所以水少了加石子后乌鸦是喝不到水的,加入沙子就可以了。他们已经观察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于蕴藏的科学原理还需要老师的提升。
所以我出示了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帮助幼儿理解。因为石子和沙子缝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有了两张图的比较,幼儿比较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理解其中的原理就比较简单了。
我认为本次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从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等五个环节,整个活动体现了分层第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点。教师本着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尝试以两两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两次实验,体验与同伴合作做实验,交流实验结果的乐趣。利用了形象的图示帮助幼儿理解了为什么石子装进水量少的瓶子里乌鸦还是喝不到水,使复杂的科学原理简单化,很容易被幼儿所理解。活动中教师很好的把握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始终鼓励幼儿做一做、想一想,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尝试”“探索”精神的要求。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幼儿园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说课稿 篇1以下是我自己写的说课稿,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各位同行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推荐!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这天我说课的资料是《说说我家的人》。...以下是我自己写的说课稿,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各位同行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推荐!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这天我说课的资料是《说说我家的人》。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次活动来源于明天出版社《山东省幼儿园活动教材》第二个主题第一个活动。家是每个人生活的港湾,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关系会影响幼儿对人和社会的态度,幼儿对家庭的感受也将影响其人生的道路。幼儿自己家里的人,幼儿并不陌生,但是幼儿对家庭成员的生日、职业、爱好等并不是很了解。“说说我家的人”是透过幼儿熟悉的人物来激发幼儿对调查的兴趣,并透过调查及记录增进幼儿对家人和家庭的了解,帮忙幼儿树立对家人、家庭的爱。正如《纲要》中所说,“既贴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取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有服务于幼儿生活。所以我选取了本次活动。鉴于对以上资料的分析,特制定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激发幼儿调查的兴趣,增进对家人的了解。2.技能目标: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调查结果,并能有条理地讲述。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家人的爱。根据《纲要》中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将激发幼儿调查的兴趣,增进对家人的了解和爱作为重点,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调查结果,并能有条理地讲述作为难点。为了使活动呈现出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中,特做以下准备:1.知识准备:事先让幼儿调查家人的生日、职业、爱好等并于活动前和幼儿讨论调查的结果。2.教具准备:(1)请幼儿每人带一张家庭成员较全的全家福照片(2)带给摆放照片的版面(3)幼儿人手一份彩笔、画纸
二、说教法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活动采用的教学法有:(1)启发提问法:这种方法在各活动中是最常见的。透过启发提问激发幼儿的调查兴趣。(2)讨论法:透过师幼、某之间的讨论,使幼儿对家人有了一些了解,也让幼儿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到达教学目标。此外还有绘画法,透过绘画制作小册子,来增进幼儿对家人的了解和爱家庭的情感。
三、说学法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幼儿能主动用心的参与活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围绕目标,主要运用的方法有:(1)调查法:透过对家人的调查,激发幼儿了解家人的用心性。(2)记录法:透过动手、动脑记录家人的生日、职业、爱好等更直观形象地加深印象。此外还有动手操作法,用画笔来记录家人并做成小册子,能进一步巩固对家人的了解。
四、说活动过程1.导入。老师那里有一张我的全家福照片,上面有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小朋友有这样的照片吗?教师用一张自己的全家福照片给幼儿介绍,从而引出幼儿自己的全家福,并让幼儿分组交流。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幼儿透过对照片上的人的了解,激发幼儿主动调查的兴趣,幼儿很快进入主题。2.介绍家人。(1)请部分幼儿展示照片和调查表,教师透过提问照片上的人是谁、做什么的、喜欢什么、生日是什么时候启发幼儿介绍对自己的家人的调查结果。此环节体现了幼儿对家人的初步了解。(2)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方式。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并得出结果。如:爸爸可画男人的头像、妈妈可画女人的头像;生日可用数字,能够画上蛋糕或蜡烛;喜欢的衣服、食物可直接画出来;喜欢的颜色可用相应的彩色笔涂画出来;职业能够画相应的标志等。《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中”,这一环节主要是透过讨论增进幼儿对家人的了解和爱以及记录的方式,既锻炼了幼儿的思维潜力,动脑筋用心思考记录的方法,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潜力,一齐交流经验、分享快乐,在说中学、听中学、思考中学,以幼儿为主体,幼儿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3.制作家庭小档案(1)请幼儿透过绘画制作自己的家庭小档案,必要时补充对其他家人的调查结果。本环节透过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了对家人的了解。(2)在家庭小档案的首页画上自己的全家福,与补充的其他家人的调查结果装订成小册子。4.课堂小结,对幼儿制作的家庭小档案进行展评。5.延伸活动(1)将全家福照片布置在墙面上,供幼儿自由欣赏、介绍和交流。(2)家庭小档案可根据幼儿需要随时添画资料。延伸活动不是一个活动是结束,而是另一个活动的开始。因此,透过延伸活动可增进幼儿对家人的了解和爱,又能提高语言表达潜力及新知识新经验的获得。以上活动过程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既关注了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又有新经验的获得。我说课的资料到此结束,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注:在说课时要声音洪亮,要有起伏,要与评委进行眼神交流,要在半脱稿的状况下完成说课。
幼儿园说课稿 篇2说教材
这是幼儿园大班《艺术表现》中的一首2/4拍的歌曲,节奏欢快、活泼,歌词以询问的方式表达了幼儿园里小朋友做好事的行为,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大班的孩子音乐经验相对丰富,唱歌能力有所增强。能够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及休止符,但对于间奏的处理还不到位。《纲要》中指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表现的技能和能力。因此本次活动中,我将引导孩子在了解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尝试自主将歌词填入旋律中演唱,大胆创编动作表现歌曲的间奏。
说目标
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根据《纲要》的要求和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了解歌曲的旋律特点,学习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重点)
2、尝试将歌词自主填入旋律中演唱,能够大胆创编动作表现歌曲的间奏。(难点)
3、体验自学歌曲的乐趣,懂得帮助别人会使别人快乐的道理。
说教法: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我在本次活动中将运用以下教法:
节奏朗诵法: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从节奏入手进行歌唱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图谱演示法:这是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设计的,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可以把歌曲内容简单化、形象化,增强直观效果,可以帮助幼儿迅速准确的掌握歌词。
说学法
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幼儿将通过多通道参与法、经验迁移法等,在听听、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的轻松氛围中快快乐乐的学习。
经验迁移法: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储存,而是为了应用。因此,在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随意哼唱、有节奏的朗诵,将感知旋律及节奏的经验自然迁移到唱的环节中。
说准备
为更好地服务与本次活动,我做了一下准备:
1、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
2、经验准备:提前熟悉雷锋叔叔,简单了解雷锋的故事。 说过程
本次活动我将分为四大环节,听、说、唱、做。
第一环节:听。
因为听能够正确感知音乐的力度速度,熟悉歌曲旋律,可以锻炼幼儿的自学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在这一环节,我先以“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在间奏处学会等待。如:学小猫,喵喵喵,(间奏处做猫的动作) ,解决本次活动的难点部分。然后将歌曲内容编成情境对话,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出主题——幼儿园里好事多。
1、指导语:“有一段音乐也说了这么一件事,我们来听一下
这首曲子有什么特点?”(感知音乐旋律活泼欢快的特点。)
2、“既然你觉它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曲子,就请你用动作、表情来表现一下这首曲子,可以小声跟着哼唱,试试看!”
第二环节:说。
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图谱暗示法引出歌词,通过节奏朗诵法进一步熟悉歌曲的节奏,为下一环节的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1、小桌子好干净呀,让我们来问问谁擦的好吗?(小桌子,谁擦的)引导幼儿有节奏的朗诵这句歌词,同时弹琴的老师弹出间奏,教师引导幼儿在间奏处做擦桌子的动作。
2、同法引出其他歌词。
3、教师按节奏朗诵歌词,引导幼儿按图谱暗示将歌词完整朗诵。
第三环节:唱。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经验迁移法没有先范唱,而是引导幼儿尝试将歌词填入旋律之中来演唱,为的是让幼儿体验自学歌曲的乐趣,以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1、“小朋友,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欢快活泼的曲子,现在咱们再来哼唱哼唱吧?”引导幼儿再次用无意义音节哼唱旋律。
2、“现在我要加大难度了,我想请你们将刚才编的那些话唱到歌里,行不行?”教师指图,用口型暗示法帮助幼儿演唱。 “你们唱的不错哎,我还想听一遍,你们愿意再唱一遍给我听吗?”幼儿唱完后问问,还有哪句不会,鼓励幼儿找出问题,并请其他幼儿当“小老师”教一遍。这样可以让幼儿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3、“现在我想和你们一起来唱,听一听我是什么时候唱的?唱了些什么?”幼儿唱问话部分,教师唱后半部分。
提问:刚才我是在什么地方接唱的?唱了些什么?(此处教师将幼儿的回答用唱的形式给与回应)
4、请幼儿跟琴唱后半部分,师依然以口型提示。
5、再次师幼合作接唱,互换角色演唱,男女分角色演唱。 小结:“今天你又不用老师教就学会唱歌了,是谁帮助你了?”(师指图谱和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老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
第四环节:做。
儿童艺术教育既要关注其作为手段的“辅德与益智”等价值,更要关注其本体性的审美感受与艺术创造价值。因此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幼儿自编动作,将对歌曲的理解、情感体验,用动作、表情来体现,以赋予作品丰富的内涵。
一节课的结束,不代表学习的结束,我将引导孩子在区域活动时再次创编歌词,唱上不同的好事。在喝水喝奶的环节播放歌曲的音乐,因为通过一两次课来教一首歌,其效果远不如经常反复听一首歌,这就是过程带来的结果。
幼儿园说课稿 篇3一、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幼儿对食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根据《纲要》的要求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指纹”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我在活动过程中合理定位重点与难点,运用直观操作、总结归纳等方法,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教学目标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及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作用;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各种指纹,并能说出不同;情感目标:有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了解指纹的特征。
(二)难点:通过观察说出指纹的不同,并知道指纹的用处。
为了解决重点和难点,在活动中,我在为幼儿提供了直观的教具和学具的同时还为他们创设了轻松、快乐的环境,这些都有利于教学重点的完成以及难点的突破。
四、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根据目标及幼儿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直观操作法:在活动的开始通过一幅指纹画来引入课题,给幼儿以指纹上的直观认识;同时为幼儿提供印泥和纸,让幼儿自己来操作,这样就会更加形象;在活动最后给幼儿出示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的图片,这样也可是给幼儿直观上的认识。
总结归纳法:在“观察指纹”这一活动环节,我将此过程分为了三个步骤,在每一次比较后教师都做出了明确的总结,这样可以使幼儿对指纹的特征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环境创设法:我以幼儿创作指纹画作为活动的结束部分,并引导幼儿将作品张贴在“指纹画展”的画廊里,“指纹画展”的创设会使幼儿更加有创作的欲望。
(二)学法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以下学法:
观察法:整个活动一直都是幼儿在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的。
统计法:在认识指纹特征时,我让幼儿记录、统计自己的指纹类型,以此来更好的巩固。
五、教学准备
(一)空间准备:将幼儿分为几个小组,围桌而坐。教师操作台布置于前方。布置的“指纹画展”的画廊。
(二)物品准备:
1、指纹印画一幅;
2、印泥和白纸若干;
3、放大镜(每个幼儿一个);
4、双胞胎指纹图;
5、实物投影仪一台;
6、玻璃杯、笔、电话等物;
7、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的图片;
8、破案小故事。
幼儿园说课稿 篇4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弥漫着美的气息,如美丽的风景,图画,音乐,着装等显性的美,还有人如人之间的隐性的情感美、道德美,考虑到幼儿的认知特点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因此,设想让幼儿欣赏显性的美,从而感受到隐性的美,又考虑到幼儿的生活实际,发现平时幼儿在同伴过生日的时候会送上一张小小的生日贺卡,表示对同伴的祝福。而生日贺卡这个题材正是由显性的美到隐性美内化的最典型的素材 。生日贺卡又有其不同形象美,色彩美,造型美,所以我就选择了生日贺卡作为教学活动内容。
一、教学目标
1、欣赏生日贺卡画面的形象美,色彩美,造型美。
2、感受贺卡所表达的温馨的情感和美好的祝福。
3、提高选择贺卡的有意性、并用美的语言表达祝福。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 理解贺卡的隐性美,提高选择贺卡的有意性 。
隐性的美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让幼儿反复的欣赏、讨论、帮助幼儿建立自己的审美特色,从理解美到表现美,从分类到送祝福,帮助幼儿理解贺卡的隐性美,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三、教学准备
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数张生日贺卡、环境布置、生日蛋糕
四、教学过程
(一)唱生日歌 ,激发兴趣,体验快乐的情感。
(二)欣赏自己带来的贺卡 ,欣赏其形象美,色彩美,造型美,感受和卡所表达的祝福与愿望。
1、幼儿讨论、教师指导,欣赏贺卡的美
2、集体欣赏,分类比较。
(三)每位幼儿想一句祝福的语句,为生日的幼儿送上祝福,教师指导。
(四)游戏:买贺卡,提高幼儿选择贺卡的有意性。
(五)延伸活动,制作贺卡,进一步提供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五、设计思想
1、生活化的特色
《纲要》中指出: 在艺术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生日贺卡”是成日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物,每当节日来临时,幼儿就会在家长的引导下,为教师或同伴献上自己亲手制作或精心挑选的贺卡。涉及该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成人 的启发、引导,去感受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态度。
2、活动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互动中教师先让幼儿认识卡片上显性的美,在通过送祝福理解贺卡其隐性的美,体现了活动为目标服务,目标为生活服务,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体现了艺术与幼儿的心理将康息息相关的特点,因为艺术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中介感染着儿童的心灵。
3、活动体现了艺术活动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全过程
(1)前延部分,收集材料,布置环境,旨在练就幼儿发现美捕捉美的能力。《纲要》中指出,大千世界,处处皆美,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多半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鲜明特征的吸引,多数于自发而缺乏自觉性,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他们通过探索和学习自觉地去发现捕捉美。因此教师非常重视
活动的前延部分,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有意性。
(2)活动过程中,提高幼儿感受美的能力。幼儿的美感多处于直观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应适应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生日贺卡正是贴近幼儿自己生活情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艺术品。在活动中,教师持一种宽容性的态度,允许幼儿发展自己不同的意见,使幼儿的思想通过表述外露出来。如幼儿可以提出分类的标准,有音乐或没音乐的,平面的或立体的,单页的或双面的,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
(3)活动延伸,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4、体现了幼儿教育整合的观念。
(1)资源的整合
该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家长、教师三方的力量,拓展了幼儿活动的空间 。
(2)目标的整合
活动中教师基本上以艺术目标为准,同时报害了语言目标,情感目标,既体现了整合的思想又有主次之分。
幼儿园说课稿 篇5说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中的标志联想故事的情节,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述。
2、感受故事的趣味激发幼儿的想象,并引发幼儿对生活中标志的关注。
3、理解故事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学习人物的简单对话。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说重点难点:
活动的重点,用看图猜谜的活动形式层层引入,根据故事中的标志联想故事的情节。当然在过程中谜底不是绝对的,例如眼泪的那段,也可以是雨滴、水滴、油滴,以引发孩子的讨论。在整个欣赏的过程中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在分段欣赏时,从故事开始到“小心坑洞”的那段,内容基本不变,后面的一段留一个疑问,“兔子先生掉到洞里后会碰到什么呢?”引起孩子完整欣赏故事的兴趣,在完整欣赏时了解答案。
说活动过程:
(一)分段欣赏故事
今天让我们去认识一个新朋友,去他的家里看看。(播放课件)这是谁的家?你怎么知道的?
教师回应:原来房子的门上有兔子的标志。(播放课件)他是兔子家的谁呀?
教师回应:
1)他是兔子先生,他戴着红和黑相间的条纹领带,真神气!
2)他还有个好听的称呼,因为它是男的,我们叫他先生。
一起来和兔子先生打个招呼:兔子先生好!
播放课件:小朋友们好,今天我要出门去散步,你们想不想一起去呀?
让我们一起去散步,让我们一起去散步,看什么样的草地?
教师回应:绿油油的草地,躺在上面真舒服。
让我们一起去散步,让我们一起去散步,感觉阳光怎样?
教师回应:暖洋洋的阳光,洒在身上真温暖。
刚走了一会儿,是什么标志?(幼儿观察讲述)
播放课件:噢!这是往前走的标志。
咦!这又有一个什么标志?(幼儿观察讲述)
播放课件:嘿!真是楼梯的标志,孩子们真聪明!如果是楼梯的标志,那么他会去哪呢?
这个标志有点看不懂呀!(幼儿观察讲述)
播放课件:恩!是桥的标志呀!你们真棒!
下面的标志可有点奇怪!是什么意思呢?(幼儿发散想象)
教师回应:兔子先生瞧都没有瞧。
播放课件:哎呀呀呀,疼死我了,原来是小心斜坡的标志。
哎呀!好疼呀!又有一个标志。(幼儿发散想象)
教师回应:
1)兔子先生摔疼了,小熊医生取来了医药箱为他包扎伤口。
2)看看兔子先生的脸上,原来是眼泪汪汪的标志。
摔疼了是回家去,还是继续往前走。(幼儿辨别)
如果继续往前走,你要告诉他什么?(一路顺风、小心当心……)
播放课件:是是是,知道啦!
他看都没有看接下来的标志,是什么意思?(幼儿发散想象)
播放课件:唉呀呀呀!原来是小心坑洞啊!
教师回应:兔子先生瞧都不瞧,,你真是粗心,刚才摔了,现在又掉洞里了。
14、掉到洞里,会碰到谁?(幼儿发散想象)
来到了谁的家?(小老鼠的家)
这是什么标志?(这是船的标志,还有海的标志)
(二)完整欣赏故事
兔子先生真不小心,刚摔了,现在又掉洞里了,掉进洞里会碰到谁呢?
想知道吧,让我们回头来听一听这个故事!
教师回应:兔子先生来到了小老鼠的家,哥俩一起高高兴兴地出海啦!这个吗?就是哥俩好的标志。
真有意思,兔子先生碰到了那么多有趣的标志,你们在家里、幼儿园或者马路上有没有看到过标志呢?
说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用一个故事引导孩子了解标志对生活的作用,很能吸引孩子,标志也是用孩子最喜欢的图画语言来表示,孩子们在猜猜讲讲中感受标志语言的魅力,也为孩子观察生活中的标志打下基础。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4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91861921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幼儿园科学说课稿(幼儿园科学说课稿一等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幼儿园科学说课稿(幼儿园科学说课稿一等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